到餐廳用餐,「手機先食」已是人之常情,不同的是,以前拍完照片是上傳臉書(Facebook),現在則是上傳Instagram(後簡稱IG)。
2010年10月上線,10歲的IG,不只改變個人行為,也改變企業營銷的方式,甚至打破手機App有史以來最高價收購——Facebook在2012年以10億美元買下IG。它造就「素人明星」,學生們現在會以誰的關注者多,就推選他當領導者;企業跟IG上的意見領袖合作,通過他們的照片、文本營銷產品。
《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記者莎拉.弗埃爾(Sarah Frier)採訪了上百位IG現任、前任員工與高端經理人及相關人士,寫下《濾鏡之外》(暫譯,英文書名為《No filter》),披露那些IG不為人知的故事。
原先,創辦人之一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想打造一個讓人們可以分享自己去了哪裡、將去哪裡的程序,而用戶最喜歡「分享照片」的功能。當時,手機的照相機能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但他認為「每個有手機的人,都有潛力成為一個業餘攝影師。」
藝術般照片在社群廣傳,上線6星期就有200萬用戶
他把新產品定調為以照片為主的App,那個年代,人們會把照片丟進修圖軟體後期,但斯特羅姆心想,「如果人們最終都會套上濾鏡,為什麼不把這功能做進App?」於是,IG內置濾鏡,上線一天就有2萬5000名用戶;6個星期後,用戶暴增到200萬。
借用其他社群的力量,是他們能快速增長的原因。一開始,IG瞄準設計、藝術相關用戶,讓用戶可以同步轉發至臉書、推特(Twitter)。當其他社群的用戶看到有人使用新的App上傳照片,就會吸引新用戶。
弗埃爾指出,早期IG受歡迎不是因為技術,而是懂得人性。對用戶來說,濾鏡讓自己拍的照片看起來像是藝術;為其他社群媒體增添色彩,更讓它迅速增長。
漸漸地,IG的用戶從藝術家轉移至大眾市場,名人、企業紛紛加入。2011年,在推特擁有1100萬關注者的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加入IG,吸引青少年湧入。
小賈斯汀的經紀人借勢要求斯特羅姆讓小賈斯汀投資,或是為他的內容付費,否則就停止使用IG。然而,斯特羅姆對於自己的產品有許多堅持,他不希望付錢給任何品牌或名人,也不想把產品複雜化,只想專注優化用戶分享在上面的內容。他回絕了對方,而小賈斯汀已經無法離開IG。
重視年輕群體使用習性,加入一天消失的限時動態
他的堅持獲得一群重度用戶,但他為IG內容設下的高門檻,卻讓團隊綁手綁腳,而這個壓力也漸漸轉嫁到用戶身上。
團隊發現,青少年群體的使用習性是,儘可能地讓頁面美觀;把照片傳給朋友,一起討論照片是否「夠格」上傳。更特別的是,長一輩的用戶希望照片永久留存,但年輕群體卻會不定期地刪除內容,甚至為了新學期創建新帳號「重新做人」。
青少年慣於擁有多重帳號,當他們想要做自己時,就會打開「小帳」(finsta,fake Instagram的合稱),在這個私密帳號裡,貼文不會被任何人評斷。
2015年,社群吹起新風向。青少年開始把時間花在Snapchat上,因為內容會在發布後的24小時就消失。內部員工觀察到這個現象,不斷建議斯特羅姆把「限時動態」(story)加入IG。但他不肯,他認為IG是讓用戶分享生活中美麗、具創造性的東西,「我們不會有限時動態,也不能有,因為那不符合人們想在IG分享的內容。」
然而,他最終還是屈服了,因為事實證明,用戶慢慢轉往Snapchat,如果不改變,就會永久流失這群人。2016年8月,IG推出限時動態功能。而斯特羅姆也不諱言,「雖然Snapchat先有,不代表其他公司不能抓住這個機會。」
因為限時動態,IG留住了用戶,進而達到10億用戶的裡程碑。
不過,就在IG的用戶數與收入增長速度都快過臉書時,收購時保證會讓IG保有自主權的臉書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開始手柄伸向IG。
在過去,IG轉發到臉書的貼文可以返回IG,但扎克伯格下令拿掉這個功能,讓貼文看起來像直接在臉書發文。2018年,IGTV(IG的長視頻功能)發布獲得廣大反響後,佐克柏卻大發雷霆,因為「IGTV的logo跟臉書即時通(Facebook Messenger)長得太像了」。
接受臉書併購,是IG不得不做的決定。首先,他看中臉書的增長性,再來,如果未來臉書開始學習IG,他們增長會更困難,而臉書資源能幫助他們。最重要的是,扎克伯格答應給他們獨立的空間。
然而,臉書講求數字,IG卻強調人性,兩者文化大相逕庭。雖然佐克柏在頭幾年做到讓IG自由發揮,後期卻不是如此。2018年,兩位創辦人決定辭職,離開一手創立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