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這部經典巨著已經誕生100多年了,之所以被稱為巨著,被世人廣泛傳播,我認為是他深刻的描寫了亙古未變的人性!人性這玩意確實奇怪,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再回頭看看歷史,人們的物質、文化有了巨大的改善,但人性好像一點兒都沒變,小孩子還在讀《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中國如此、世界也如此,因為人性是世界性的,所以對人性描寫入木三分的《悲慘世界》才會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百看不厭!
《悲慘世界》自始至終是由兩個人物串起來的,一個是因偷了一塊麵包而服刑5年的冉阿讓,後來他多次越獄,發財後樂善好施、救助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困人們;另一個是曾經負責關押冉阿讓的沙威警官,此人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明知冉阿讓只是因為小錯而入獄,但為了維護法律程序而不惜追捕了冉阿讓一輩子!
100多年來關於這兩個人物的是與非始終是有爭議的!
先看看人們怎麼說冉阿讓:有人說,再窮也不能偷東西啊,寧願餓死也不能做賊,所以冉阿讓是有過錯的,只是判刑有點過重而已;有人說,冉阿讓偷麵包固然有錯,但不能因為這點小錯就把汙點保留一輩子,後來他改邪歸正、樂善好施、救助窮人,已經變成了一個慈善家。
再看看人們怎麼說沙威警官:有人說沙威警官公正無私、照章辦事,對越獄犯冉阿讓窮追不捨,可謂一個正直、鐵面無私的合格警官;有人說冉阿讓不過是犯了一點小錯,沙威警官卻窮追不捨,不過是在死板遵循法律程序,卻違背了基本的人性!
冉阿讓與沙威警官孰是孰非,不管人們怎麼點評,其實作者雨果是給出了答案的:革命者查出了混進來的奸細沙威警官,仇人冉阿讓主動請纓要親手處死沙威警官!面對自己追捕了一輩子的仇人,此時的沙威警官心理哪怕本分僥倖都不會存在的,但大善冉阿讓卻出人意料的給了他一條生路,沙威警官頓時人性復活,對過去的一生懺悔不已,跳河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