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戲曲、小說,明初為何對文化創意強加限制?

2021-01-18 小群記史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小說和戲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官方提倡和推崇的藝術形式不同,小說和戲曲許多是由普通的百姓創作出來的,其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大眾,其內容也是更加貼合社會大眾的喜好和需求的。

一個社會要創造出優秀的小說和戲曲,一種寬鬆的社會環境和氛圍是非常重要的。縱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湧現的時代一般都是相對自由和寬鬆的時代,當統治者對社會施加嚴厲的管制時,一般也很難湧現出優秀的文學作品。

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

明代恰好是一個兼具嚴厲管制與自由自由的時代。在明代建立的初期,特別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朝廷對於社會的管制是相當嚴格的,而到了明代的中期之後,朝廷對於社會的管制則逐漸放鬆。在這樣的背景下,明代的小說和戲曲創作開始迅速發展,湧現出了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好作品。相反,在明代的初期,雖然社會上同樣有小說和戲曲作品出現,但其數量和水平都遠遠不如明代的中後期。

本文所要介紹的並非是明代中後期文學創作的繁盛時期,而是要介紹明初文學創作相對凋零的時期。通過介紹,讀者們可以了解是何種因素導致了明初對於文學藝術的限制,以及這種限制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明清

明初對文學藝術的限制

對於社會大眾來說,如小說、戲曲等形式的文學藝術是一種消遣、娛樂的絕佳手段。今天的我們在業餘時間裡喜歡看看小說、看看電視劇,當時的人們也同樣喜歡在業餘時間看看小說,戲曲則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原始形式的電視劇。如果對小說、戲曲嚴加限制的話,實際上便是對百姓們的業餘生活進行了限制,使得當時百姓本就不太豐富的業餘生活變得更加乏味。那麼,明初為何要對小說、戲曲等嚴加限制呢?

在講明初之前,我們先要講一講元末。元末對於社會的管制實際上是相當鬆弛的,也正是因為社會管制鬆弛,加之元末的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使得元末的社會呈現出一種追求奢靡的氣氛。這種奢靡一方面體現為在物質上追求享受,另一方面則體現為在精神上追求娛樂,而這種精神上對於娛樂的追求也就造就了小說和戲曲的發展與興盛。

元末時期四處動亂

對於奢靡的追求本來並沒有什麼大過錯,但元末社會對於奢靡的追求是建立在經濟凋敝的基礎上的,這就使得當時絕大多數的百姓生活困苦,而僅僅只有社會中上層的一小撮人能夠享受到富足的生活。當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他對於元末的這種現象是相當不滿的,他本人在童年和青年時期也可以說是這種經濟凋敝的受害者。因此,朱元璋力圖要恢復經濟、重塑整個社會的風氣。

而朱元璋恢復經濟、重塑社會風氣的方法便是在經濟上控制商業經營、恢復農業與手工業為主導的傳統自然經濟體系,同時對於社會思潮嚴加管控,其中就包括限制小說與戲曲等文學藝術形式的發展。

明朝經濟的發展

朱元璋認為,小說與戲曲只會使得民眾養成遊手好閒的習性,同時,這些小說與戲曲常常以歷朝歷代的帝王為主角,這讓朱元璋這個新皇帝感覺很不舒服。因此,朱元璋針對這種現象頒布了一系列禁令,如:

"嚴禁教坊司及天下樂人,毋得以古先聖賢、明王、忠臣、義士為遊戲,違者罪之。""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作買賣的發邊遠充軍。"

明初政府對於社會的管控相當嚴格,其刑罰也是相當之重,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中對此就有相關的記載:

《榕村語錄》

"元時人多橫舞酣歌,不事生產。明太祖於中街立高樓,令卒偵望其上,聞有弦管、飲博者,即縛至倒懸樓上,飲水三日而死。"

可見,朱元璋是下定決心要整治社會風氣的。然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朱元璋雖然嚴厲禁止社會大眾觀賞戲曲和閱讀小說,但他自己以及宮中之人卻是喜歡看戲的。朱元璋曾說過:

"五經、四書如五穀,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記》如珍羞百味,富貴家其可缺耶?"

明朝戲曲

他認為,戲曲對於富貴之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在宮廷之中、慶典之中都是會進行戲劇表演的。並且據時人所說,朱元璋本人對於戲曲、說書等藝術形式還相當喜愛,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戲曲和小說的限制並非由於他的個人好惡,而是出於整頓社會風氣的需要。

明初戲曲和小說的小規模發展

朱元璋對於戲曲和小說的態度令人感到矛盾,但正是由於朱元璋個人對於戲曲和小說的喜愛,使得戲曲和小說等藝術形式雖然受到限制,但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在洪武三十年所最終確定的《大明律》中,朱元璋對於戲曲等藝術形式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只要不觸犯明令禁止的題材,其他的題詞都是可以進行創作和表演的:

《大明律》

"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妝扮者與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

隨著朝廷對于禁令的放鬆以及明初經濟的恢復,小說和戲曲等形式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復興。比如,在北京、南京以及江浙地區,戲曲和小說開始重新流行和發展。當時在北京上演的主要稱作"北戲",而在江浙地區以及南京等地流行的則被稱為"南戲",兩者各有特色。

"北戲"表演特色

同時,小說也得到一定的發展,當時在江南和北方地區開始流行以歷史故事和道德說教為內容的小說,甚至還出現了描寫男女之間情感的小說。戲曲和小說不僅在民間重新流行,甚至還影響到了宮廷,正德元年一位官員的上書中便提到了皇帝沉迷於戲曲的事實:

"臣等伏睹近歲以來朝政日非,號令欠當。自入秋來視朝漸晩,仰窺聖容日漸清穢,皆言太監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羅祥、魏彬、劉瑾、丘聚等製造巧偽,淫蕩上心。或擊球走馬,或放鷹逐犬,或俳優雜劇錯陳於前,或導萬乘之尊與外人交易。狎暱狎褻,無復禮體。日遊不足,夜以繼之。勞耗精神,虧損志德。"

南戲表演特色

當然,雖然當時戲曲和小說在一些地區重新得到了流行和發展,但在官員之中仍然對這種現象十分警惕,許多上層人士對這種現象都持批評的態度,認為這類小說和戲曲不僅會侵蝕尋常百姓的心靈,更會影響軍人、士子、官員等人的心靈,進而使得整個國家變得虛浮。因此,當時有許多官員上書直諫,希望皇帝能夠重新嚴厲管控,防止社會風氣因此受到影響。

明初戲曲和小說的特點

總的來說,明初的戲曲和小說的發展仍然是受到限制的,這也就決定了明初的戲曲和小說的發展是初步的,其仍未得到真正全面且快速的發展。具體來說,明初所創作的戲曲和小說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祁陽戲曲

首先,在創作所使用的文字上,明初的戲曲和小說仍然是以文言文為主,白話文還比較少被使用。這一點之所以會限制戲曲和小說的發展,是因為民間的普通百姓大多並不具備太好的文學素養,通篇的文言並不會引起百姓的興趣,許多百姓可能也讀不通文言,因此,這樣的寫作語言並不利於戲曲和小說的傳播與發展。只有在廣泛地使用了百姓都能看得懂的白話文之後,明代的戲曲和小說才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當然,這是明代中葉之後的事情了。

其次,在所描寫的內容上,雖然出現了前文所說的關於男女感情的題材,但明初的戲曲和小說的主要還是關於道德禮教以及歷史、神道等內容的。這些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偏向於說理和說教,主要反映的是統治階層要求民眾恪守封建禮教的願望,很難真正引起民眾的廣泛興趣,這實際上也是不利於戲曲和小說的發展與傳播的。只有當內容廣泛且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之後,戲曲和小說才有可能得到廣泛的傳播。

明代小說

當然,這兩個特點在明代中葉之後人們所創作的小說和戲曲中基本已經不復存在,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代中葉以後的小說和戲曲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與發展。

結語

明代初期的小說和戲曲發展得並不充分,與明代中葉之後的小說與戲曲發展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這種發展的不充分一方面體現在其所使用的語言上,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其所描寫的內容上。

明初的小說和戲曲之所以發展的不充分,重要原因便是明初對於民間小說和戲曲發展的管制。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小說和戲曲等文學藝術對社會發展不利,因此嚴加禁止,這當然就阻礙了小說和戲曲的發展。

在受到管制的情況下,明初的小說和戲曲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與流行。隨著明代中葉之後社會管制的放鬆,小說和戲曲迎來了發展的黃金階段,這也就促使了明代中葉之後大量受到歡迎的小說和戲曲作品的湧現。

參考資料:《明史》、《榕村語錄》等。

相關焦點

  • 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創意,值得我們認真借鑑
    它們都鼓足勁頭、粉墨登場以圖抓住人們的眼球,面對激烈競爭的眾多注意力誘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眾對傳統的表演藝術青眼有加?如何直面嚴峻的生存危機考驗,既妥善保存同時又積極延續傳統戲曲?臺灣業界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道路,他們文化創意的諸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借鑑。一、紮根傳統基礎上的現代化創新 戲曲產業化的重要途徑是現代化,而現代化既是戲曲本身的內在要求,更是產業化的要求。
  • 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初期的常山墜子戲是以傳統墜子書為基礎,略加改動運用原有的唱腔,套用京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戴戲曲服裝,增設了燈光布景後,成為了化妝墜子戲。元雜劇《牆頭馬上》,在整個的中國戲曲史中佔有重要地位,是白樸所傳元雜劇的代表。它曾是正定地區繁盛的戲曲文化中的一員,是正定古老戲曲文化的延續。2005年入選石家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汕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您知多少?
    在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幾大類中有31個項目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13個項目入選省級;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等5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汕尾漁歌等四個項目,已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民間藝術有的是全省唯一的,有的甚至是全國唯一的民間藝術。這裡我們介紹我市部分文化項目,以饗讀者。
  • 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民勤曲子戲、天祝唐卡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公示名單民勤曲子戲民勤曲子戲起源於明初,形成於明代中葉,興盛於清代和民國時期。民勤小曲戲經過600多年的傳承演唱,形成了其他戲曲不可替代的鮮明獨特的藝術特質。保護傳承民勤小曲戲,不僅對於完善中國戲劇體系,研究南北地方戲曲融合有著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且對於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存,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 76分鐘的非物質文化影響,戲曲安撫靈魂之地,盡在這部紀錄片裡
    他不像多數同代人愛追潮流、處事急、重成效,他的性情比較低調和沉靜,興趣還帶點古風——鍾情傳統文化、喜歡尋根溯源,傾向慢工出細活。卓翔之前拍攝的紀錄片《乾旦路》和《一個武生》亦以冷門的戲曲入題,總是默默地走在非主流的道路上。但也有7.9的高分。
  • 昆明非物質文化音樂雲展演開展在即
    央廣網昆明12月3日消息:作為2020年「創意昆明」系列主題活動之一,昆明非物質文化音樂雲展演即將以線上展的方式進行呈現。展演節目內容提前錄製,並藉助信息技術搭建出超現實的虛擬展廳,帶觀眾深入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青海省蒲臺鄉讓文化融入黨建元素 開闢「黨建+戲曲文化」新模式
    黨建如何撬動傳統戲曲的發展?樂都區蒲臺鄉堅持以「黨建+文化」為引領,在傳承保護傳統戲劇的同時,讓文化融入黨建元素,開闢了「黨建+戲曲文化」「黨建+非遺」新模式,探索建立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黨建新路子。——傳承戲曲文化,播撒黨建文化正能量秦腔起於西周、形成於秦、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傳承至今,現流行於陝、甘、寧、青等地,以關中方言為基礎,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得名。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從布袋戲發展看數字媒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應用
    布袋戲為我國2006年第一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陸地區的主要代表有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以及邵陽布袋戲,臺灣地區的主要代表有霹靂布袋戲,金光布袋戲,天宇布袋戲。與其他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類似,大陸地區的布袋戲面臨著觀眾流失,表演舞臺縮減,難以傳承三大難題。
  •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清瑚璉店同樂聖會
    演出不受環境限制,涉及演員少,但角色多,有大和尚、二和尚、柳翠、丫鬟、柳員外、柳夫人六個演員,六個角色可謂眾花會中的「輕騎兵」。瑚璉店同樂聖會的大頭會全劇共分四場,分別被命題為《開門》、《叫門》、《跳牆》、《渡橋》。故事情節類似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的街頭文藝耍和尚,但中心內容不是柳翠挑逗和尚,而是大和尚戀柳翠而私奔,遭到柳員外和夫人的阻擋。故事完整,主題鮮明,演員表演各具特色。
  • 2020年安慶市文化創意產品展開幕 8個類別500餘件產品集中展出
    9月29日上午,2020年安慶市文化創意產品展在安慶博物館開幕。此次產品展將通過文化旅遊創意產品推介、戲曲展演等形式,展示宜城在文化創意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優秀旅遊商品開發方面的優秀成果。望江挑花展區,挑花師傅正在向參會者展示傳統技法,挑、鑽、遊、織、滾、敲、包、繡等。
  • 璀璨壯麗的江西戲曲文化-江西新聞網-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元雜劇由於受一人主唱和一本只能四折限制的先天性體制缺陷,至元末式微。南戲在體制上較雜劇更合於戲劇的本質並且吸取了雜劇的優點,由粗轉精,最終贏得觀眾的喜愛。  南戲的勝出——明代江西戲曲四大唱腔  當歷史走進明初,雖然當時分封在南昌的寧王朱權寄情於戲曲,創作了《卓文君私奔相如》《淮南王白日飛升》等北曲雜劇12種,並著有《太和正音譜》,但並沒有改變南戲取代北曲成為戲曲舞臺霸主的態勢。自明初開始,弋陽腔、青陽腔、海鹽腔與崑腔為代表的南戲先後在江西廣為傳唱。
  • 香港首個戲曲文化表演場地——戲曲中心正式開幕
    (來源:新華社)適逢粵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香港首個戲曲文化表演藝術場地——戲曲中心20日正式開幕,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生前親筆題字「戲曲中心」亮相開幕儀式。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第一座落成的表演藝術場地,作為區內主要藝術設施,中心致力於保育、推廣和發展戲曲文化。
  • 迷途旅遊網&王星記·百年非遺扇藝體驗遊,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星記
    杭州王星記扇業:1875年(清光緒元年),制扇名匠王星齋在杭州扇子巷創「王星齋扇莊」,初為家庭作坊。王星記.中華老字號文化創意產業園杭州王星記扇業創建全國首個中華老字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從一家綜合性扇子生產銷售企業發展為集設計研發、工藝演示、生產銷售、商貿旅遊和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現代綜合性服務企業。
  • 柴進丨文化種子的傳承之旅——讀小說《刀馬人》
    文化種子的傳承之旅——讀小說《刀馬人》文、柴進借著難得的假期閒暇,今天讀完了界首女作家王璐琪《刀馬人》一個淘氣孩子被「流放」到母親的家鄉,或許是宿命,或許是血脈中的一線牽引,他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環境中,感受到令自己為之震驚的鄉土文化。
  • 你知道合陽2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有什麼?
    2005年文化部有關專家對合陽跳戲進行了考察,認為這一古老劇種對於研究我國戲曲史、舞蹈史及民間風俗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被譽為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的「活化石」。合陽跳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非遺項目合陽縣坊鎮東北角黃河崖畔東雷村每年正月都要在在村裡三官廟前鬧社火,祭祀天、地、水三官神靈,以求平安。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你常吃的這個,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三灶蠔油已成功獲批金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年11月 三灶蠔油文化技藝入圍 金灣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9月29日北京園博園開幕
    9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組委會召開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新聞發布會。戲曲文化周開幕式將於9月29日以花車巡遊方式舉行。花車巡遊以「戲曲北京•唱響中國」為主題,由《開幕式及序曲•華彩樂章》《戲採飛揚•花車巡遊表演》《流動經典•經典劇目展演》《共襄盛典•各省非遺戲曲花會展演》《環球共舞•中東歐16國及一帶一路國家特色表演》五部分構成,總計各類花車20輛,其中創意花車5輛、舞臺花車5輛、電動模型花車10輛。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