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狐娛樂(肖旋/文)耗時兩年製作的動畫片《麥兜我和我媽媽》即將於10月1日上映。這次的配音大神除了御用的黃秋生、吳君如、The Pancakes之外,還有首次觸電的黃磊和李雲迪。音樂向來是《麥兜》系列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每一部都能夠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神曲」,黃磊與女兒多多演唱的主題曲《扭腰歌》最近在網絡上也算是小紅了一輪。可是,你知道這隻呆萌的小豬和他的媽媽麥太,哼唱的不是懷舊金曲,就是古典名樂麼?從鄧麗君、鳳飛飛到蕭邦、彪德西,仔細研究起來,原來「麥兜」系列的配樂竟是如此的高大上!就讓搜狐娛樂為大家扒一扒,大家來感受一下吧!
《麥兜我和我媽媽》音樂解碼:其實,這些歌都大有來頭!
麥兜是誰?他是一隻出生在香港的小豬,巨蟹座的,長得醜萌,反應總是慢半拍。即將於10月1日上映的《麥兜•我和我媽媽》,是麥兜系列的第6部電影。雖然是動畫電影,但它的成年人粉絲顯然要多於小朋友。麥兜系列電影中,經常一邊講著看似無聊蠢萌的冷笑話,一邊不動聲色的傳遞著哲理與真情,這也正是大人比孩子更愛麥兜的原因。
從劇情的角度上來看,《麥兜我和我媽媽》的煽情有些過於直白,片中成年後變成了「傳奇神探」的麥兜也遠不及「小時候」樣貌可愛。因此,在試映場之後,就連「麥兜」系列的鐵桿粉絲,也並不完全買帳。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電影的導演謝立文和御用音樂人何崇志再次彰顯了良好的音樂品味,把古典、爵士、民謠、舞曲等曲風一用到底,用鋼琴、薩克斯風、愛爾蘭長笛、鍵盤、手風琴、小號等樂器為營造了歡樂與憂傷、賣萌與懷舊共存的氛圍。
電影一開始,出現的畫面是麥兜生活的小鎮,毗鄰的大海廣闊而蔚藍。在俯瞰的鏡頭下,悠揚的愛爾蘭長笛揚聲而起,這正是民謠《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的前奏。這首聞名遐邇的歌曲,根據愛爾蘭大詩人葉芝的同名詩歌譜曲而成,被眾多歌手翻唱過,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愛爾蘭歌手恩雅(Enya Brennan)的版本。不過與之相較,還是長笛演奏家詹姆斯•高爾威爵士(James Galway)的樂曲版顯得更為空靈。
麥太演唱的《M River》是電影中第一首歌曲,改編自老歌《相思河畔》,吉他、巴西沙錘和鋼琴的運用,讓整首歌曲瀰漫著浪漫的基調。《相思河畔》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曲,原唱是EMI的崔萍,鄧麗君、陳百強、鳳飛飛、蔡琴、梅豔芳、張薔、方大同等歌手都翻唱過這首歌,以鄧麗君的版本最有名。《相思河畔》的粵語版由吳君如演唱,一向搞怪的她在這首歌中也頗為柔情。
Miss Chan在海邊演唱的那首騷情歌曲叫《望春風》,演唱者是Miss Chan的配音演員,來自香港的獨立音樂人The pancakes。她在《麥兜菠蘿油王子》中演唱的那首《咁咁咁》,獲得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大獎。
《望春風》由知名作曲家鄧雨賢和作詞者李臨秋共同創作,是一首臺語歌曲,原唱者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著名歌星純純。該曲傳唱於1933年日治時期的臺灣,後被鄧麗君、鳳飛飛、齊秦、陶喆等歌手先後翻唱。在2000年的《歌謠百年臺灣》票選中,《望春風》獲得了最受歡迎老歌第一名。插曲《鹹檸檬》也由The pancakes演唱,是導演謝立文和何崇志共同創作的,歌詞幽默,旋律簡單,十分可愛。
黃磊和女兒多多演唱的《扭腰歌》應該是電影中人氣最高的歌曲。這首歌翻唱自美國的《Yum Yum Cha Cha》,保留了原本的恰恰舞曲風格,節奏頗為軟綿綿,讓人聽起來有些慵懶,麥太扭得也頗為銷魂。有意思的是,這首歌當年在美國沒有什麼反響,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流傳到香港才開始走紅,成為了香港廟街和夜總會爛播的大俗曲,可謂非常具有時代特徵。《扭腰歌》的粵語版由香港年輕演員蔡瀚億(Baby John)演唱,而他也是粵語版麥兜的配音者。
此外,在電影中,古典音樂的痕跡也是隨處可見,德彪西的《月光》和蕭邦的《詼諧曲》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李雲迪親自彈奏的蕭邦《詼諧曲》,成為了劇情的推進者——當成年的麥兜去到了蕭邦的故居,在鋼琴前彈奏起了第一號《詼諧曲》時,他也在或激昂或平緩的音樂中,完成了人生的轉折,逐漸有了神探波比的氣質。

「麥兜」配樂一直高大上:你造這些歌的原曲都是古典樂麼?
其實,「麥兜」系列的音樂一直都很高大上,許多插曲都是由古典樂改編的。麥兜系列傳唱度最高的金曲《麥兜與雞》(出自系列第一部《麥兜故事》),就是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的鋼琴小曲《音樂瞬間》改編。當麥兜用稚嫩的嗓音唱道:「我個名叫麥兜兜,我阿媽叫麥太太。我最喜愛食麥甩咯,一起吃雞一起在歌唱。我個名叫麥兜兜,我老師叫Miss Chan Chan,我最喜愛食客飯,一起吃雞一起在歌唱……」真的無法與古典音樂聯繫在一起。
據說《音樂瞬間》是舒伯特在格拉茨之旅歸來後創作的,可他寫完就忘了。某天,他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一份手抄樂譜,彈奏之後讚嘆不已。在朋友的提醒下,才回想起該曲原來是自己即興創作的作品。
另外,《麥兜的故事》中的《黎根之歌》,改編自德國著名作曲家舒曼的《童年情景》;《麥兜響噹噹》裡搞笑的《一身豬腩肉》,改編自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麥兜噹噹伴我心》裡那首《春風親吻我像蛋撻》是舒伯特的《降B大調即興曲》、《鴨鴨鴨鴨》是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鵝舞曲》、《你的扣肉》是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而最可愛的《車車車車》則是改編自著名的管弦樂曲《馬刀舞曲》,由蘇聯作曲家哈恰圖良(Aram Khachaturian )所做,是描寫庫爾特族出徵前的一種戰鬥舞曲——由此可見,看完了《麥兜》系列,古典音樂的功底都要高几層,從此吹牛都有資本了呢!
「麥兜」背後的音樂推手:原來他們這麼敢玩!
謝立文曾經說過,「如果不用音樂來剪這部戲的話,一定會剪到傻,所以整部戲是用音樂去保持流暢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作為該系列電影御用音樂創作者,何崇志同樣是創造出這隻小豬的靈魂人物之一,麥兜電影與古典音樂的深厚淵源,都與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何崇志1963年出生於香港,17歲遠赴加拿大深造音樂,先後獲得了音樂藝術 系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他的作品中,廣泛融入莫扎特、巴赫、舒曼、埃爾加等大師們耳熟能詳的名曲,音樂功底深厚。何崇志的原創音樂也具有鮮明的特色,用一種簡單細膩的風格,詮釋了電影中角色的內心情感。早在2002年,何崇志就憑藉首部麥兜電影《麥兜故事》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之「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除了古典樂,導演謝立文和何崇志在電影中,還廣泛運用世界各族的傳統音樂。在《麥兜響噹噹》中,吳君如演唱的搞笑歌曲《麥太口服液》改編自中國民歌;《麥兜菠蘿油王子》中的「落街冇錢買麵包」是由粵曲《帝女花》改編;《春天花花幼稚園校歌》是根據國際歌改編而成;《Mary是我表姑姑》則是翻唱自英國的民謠《Mary had a little lamb》。可以說,在麥兜的電影中,幾乎每首歌都頗具歷史感,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現在,你還敢小看這隻豬的音樂品位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