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中國人分不清餛飩、雲吞和抄手

2021-02-07 那一座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上流UpFlow(ID:heyupflow)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在中國,總有一些長得一樣,名字不同的食物。比火鍋、冒菜、串串、麻辣燙。再比如餛飩、雲吞和抄手。

 

作為一個北方人,我7歲時第一次去到一家四川餐館,好奇之餘點了一碗抄手,等碗端上來的時候,我忍不住問:這不是餛飩嗎?

 

上高中之後,去到一家廣東餐廳,懷著憧憬的心情點了一碗雲吞,碗端上來之後,我忍不住問:這不還是餛飩嗎?

 


這種皮裡包住餡兒的食物,總是打著各種各樣的名號在全國各地的餐桌江湖上亂竄。北方人習慣稱它為「餛飩」,廣東人斯文地叫它雲吞,而到了四川人口中,這個食物又成了更加潑辣的「抄手」。


雖稱呼不同,但各地人們對這種麵食的喜愛卻是出奇一致且由來已久,似乎走到哪,路邊都能出現幾家賣餛飩的店鋪或者攤子。街頭巷尾的餛飩小攤,餛飩們在熱水鍋裡咕嚕嚕地歡快的撲騰,冬天尤其冒著熱氣。

 

湯頭一衝,辣油一舀,路人紛紛循香而來,在小攤前排起長龍。也不知餛飩究竟是有何種魅力,能同時抓住南北方截然不同的胃。

 


每逢有餛飩樣的菜品上桌,大家總會琢磨一會兒這到底是哪一種,但很少有爭論大餛飩、小餛飩、雲吞和抄手究竟誰更好吃的,大概是各有所好了。

 

大餛飩和抄手往往是主食,一碗下肚已是半飽,雲吞則因為個頭小而被作為點心配合著竹升面一起食用。最家常的要數小餛飩,隨時隨地都可以來一碗,吃完全身都是暖和和的。


抄手皮薄而滑,吃起來流暢順滑。餡兒多是肉混雞蛋,但是湯底和澆頭的講究就多了。一眼望去,辣估計是抄手最顯眼的特徵了,端出來的抄手紅紅火火,看起來就夠味。

 


紅湯是由花椒粉。辣椒粉、生抽、芝麻油、辣椒油、芝麻、花生碎和蔥姜蒜調製的澆頭,抄手出鍋後根據個人口味淋上紅湯,拌好了吃,鮮香四溢,柔嫩美味。

 

雲吞聽起來就溫柔許多,一口氣吞下天上的一朵白花花的雲,細膩又滑嫩。唐宋時期餛飩就傳入了廣東,經過多年發展,如今雲吞也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外皮以及裡頭的餡料都跟餛飩和抄手不同。


大小一般以「一口吞」為標準,按照老廣記的標準,一碗標準碗雲吞數量為6顆到8顆。

 


大餛飩則是品種多樣,江浙若是湯餛飩,餡料大多逃不出豬肉、榨菜、河蝦(沒有河蝦者,改用蝦幹)、蔬菜、蔥姜這幾樣的排列組合,北京的「雞肉餛飩」,陷兒鮮、湯鮮,雋永之至。


可見大餛飩在湯料和餡料上都比較隨意,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偏好。

 

小餛飩多是純肉餡兒的,七分瘦三分肥,用刀背剁成肉泥,和蔥、姜、鹽攪拌均勻,裹在皮子裡,水開即熟,湯裡再放上紫菜、蝦皮、蛋皮。小餛飩味道鮮美,餛飩皮必得擀的薄,薄中還要帶著韌性,不然容易煮破。


大餛飩、小餛飩、雲吞和抄手的不同做法


無論是抄手還是雲吞,水餃還是扁食都是同根生於餛飩。餛飩的起源說法各異,但可以肯定的是到唐代,它就已經很風行了。


1959年,新疆吐魯番一座唐代墓碑出土的木碗中,就保存著數隻和今天餛飩形狀大抵相同的餛飩。

 

據文獻記載,唐代的餛飩製作精良,還玩出了各式花樣。最出名的有兩種,其一是「五般餛飩」,小小的餛飩竟然可以做出五種花色。其二是「二十四氣餛飩」,能做出花形、陷心各不相同的二十四種餛飩,如此精緻自然是皇帝才能享受的。


元代,餛飩還為中華的民族融合做了些許貢獻。少數民族也愛吃餛飩,還創製出奇特的「雞頭粉餛飩」用於食療,其用雞頭粉、豆粉加水調和為皮,以羊肉、陳皮、生薑、五味制陷,然後包成「枕頭」形,據說可以「補中益氣」,即調養脾胃,防止體倦乏力。

 


明清的餛飩就開始呈現地方特色了,口味和做法都更加多元,陸陸續續的出現了很多我們現在聽到的名稱。北京有鼓鼓囊囊的「多肉餛飩」,山東人不滿足用沸水煮的傳統吃法,發明了「油煎餛飩」,蘇州的陷心則是蝦蟹魚肉樣樣都有。

 

在揚州,餛飩被製作的小而精緻以更好的染浸雞湯的味。廣東人因餛飩在粵語中發音像雲吞而乾脆直接叫它雲吞,那時就尤以蝦肉雲吞出名。四川稱餛飩為抄手,以風格多樣著稱。

 

這樣不同的地域叫法一直流傳至今。


四川的叫法「抄手」聽起來頗有些奇特。傳說是因為它皮薄易熟,抄手之間,就已煮熟上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成都街上閒逛至一小吃店,問老闆為什麼「餛飩」到這裡變成了「抄手」。

 

老闆也不說話,只將手中餛飩往湯鍋裡一扔,而後雙手在胸前一抄,身體望門框上一靠,一分鐘後就探身一撈,盛在碗裡,端給食客,口中大叫「抄手二兩」。四川人嗜辣,自然也不會放過抄手。抄手大概是唯一一種用紅油而非清湯的。

 

四川的紅油抄手


廣東雲吞,皮極薄,吹彈可破,常常是像少女的白色裙擺一樣飄在湯底上。要好吃,需要在每個大雲吞裡加一個蝦仁(用活的河蝦,自己出蝦仁,用一點點鹽和胡椒少許醃一下)。


由於雲吞的皮薄,煮好後呈半透明狀態,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彈性十足的紅色,總能使人食慾大增。雲吞的湯常用大地魚熬,香濃清美,當然用雞湯、骨頭湯替代也是極好的。

 

廣東的鮮蝦雲吞麵


上海有名氣的做餛飩的老字號尤其多。大概是老上海人對以前弄堂裡那碗媽媽或奶奶的餛飩的味道念念不忘吧。


以前挺著大肚子的肉肉的餛飩可是奢侈品,弄堂裡誰家包餛飩大家都有口福了,還在包的時候就聞著餡兒香眼巴巴地盼著,等到起鍋了趕緊湊上去,蹭著吃一兩個就倍感滿足了。

 

上海的弄堂小餛飩


現在餛飩早已成為了日常再普通不過的麵食,甚至機械化生產變成了袋裝的速凍食品,但是那樣熱熱鬧鬧的氛圍確是一去不復返了。每當一個人不知道吃什麼好,只能打開冰箱下幾個速凍餃子打發一下的時候就格外想念小時候軟軟的新鮮的餛飩。

 

安慶小餛飩尤為有名,走到哪座城市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招牌。安慶餛飩始創于于清光緒年間在安慶小南門一帶,挑擔賣水餃。


這種水餃用料選用山區黑豬後腿肉,佐以蝦仁,榨菜制餡,用燉雞汁或骨頭雞煮餃,清淡鮮美、透薄柔滑。他們的標誌就是走街串巷的小攤子。要遇到他們,有時候靠運氣,有時候則是做的久了,熟客自己找上來。

 

據說每個南京人心中都有一碗安慶餛飩


以前還不是這種可隨時推動的攤子車,而是簡易的柴火擔子。沒有招牌,沒有店面,一根顫顫悠悠長扁擔,挑起了餛飩販整個營生:扁擔一頭,燒柴火的大鍋冉冉冒著熱氣。


另一頭的廚櫃裡,包好的餛飩,盛著皮、餡、佐料的瓶瓶罐罐,繽紛誘人。買者和賣者最幸福的一刻大概都是揭開大大的木蓋子,看著無數個小餛飩在鐵鍋裡撒著歡的情形吧。

 

同一種食物,有如此多的名字,不只是因為它分布廣泛,在哪裡都可以吃到,更是說明人們都喜歡,所以各地吃貨們才花心思另取芳名。

 

中國實在是幅員遼闊,餛飩、雲吞、抄手雖是同根生的近親,但從麵皮的樣式到最後的口感都有各自的風格,大餛飩最實誠、雲吞最精緻、抄手最直爽、小餛飩最治癒。


不過食物這東西,本就沒有什麼嚴格的概念和定義,不過是各個地方的習慣一直流傳下來罷了。在大城市吃各色連鎖店餛飩,餡兒與餃子餡兒似的,兼容並包,無所不有。小餛飩有時也會讓顧客自己放辣油,抄手也有人要求做清湯的。

 

小時候的記憶裡總有一款自家做的或是家門口的特別的餛飩,你也說不出它究竟是歸到哪一類,但是後來只要有人提起餛飩,總是執拗的認為就是小時候的那一款,一秒可以勾起鄉愁啊。



加微信號: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讀者會

合作諮詢QQ:3159178733


相關焦點

  • 餛飩、抄手和雲吞,據說90%的中國人都傻傻分不清?!
    餛飩,挺玄乎的。中國人吃餛飩,至少有2千多年的歷史,甚至比吃餃子還要早。古人認為它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叫「混沌」,後來根據造字規則,改作「餛飩」。究竟是什麼人發明餛飩?這事情誰都說不準。只要產麥子的地方,貌似都有這種用麵皮包著肉、連湯帶水吃下去的食物。由於歷史悠久、地域廣泛,餛飩的暱稱多得讓人頭疼。
  • 《餛飩、雲吞、抄手不完全鑑賞手冊!》
    比如【麻辣燙、冒菜】再比如【餛飩、雲吞、抄手】而我作為一個北方人,不管【餛飩】【雲吞】還是【抄手】都統一叫做【餛飩】>這不就是餛飩嗎?這種皮裡包著餡兒的東西總是打著各式各樣的名號在全中國大江南北的餐桌上亂竄,而按照我的總結大致分這麼三個區域:北方人叫餛飩,廣東地區叫雲吞,川渝地區叫抄手。
  • 天吶,雲吞、餛飩和抄手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我和同事們眾說紛紜,卻依然得不出個所以然。嚴格地說,雲吞與抄手,都來自於餛飩。中國人吃餛飩,至少有2千多年的歷史,甚至比吃餃子還要早。可相比起雲吞和抄手,餛飩對湯底的要求,並不是很高。雲吞和抄手對湯底的要求,堪稱嚴厲。先說雲吞。廣式雲吞有【三講】,其中一樣便是湯底。廣東人注重「鮮」味,湯底便是他們提鮮的關鍵所在。
  • 餛飩、雲吞、抄手都是一個東西嗎?
    看起來長得挺像名字卻完全不同你的家鄉怎麼稱呼「餛飩一家」呢?作為一個走南闖北十好幾年的吃貨,我到大江南北吃過不少的東西。有幾樣東西形式樣貌都差不多,名字卻不一樣——這就是餛飩、雲吞、包面、抄手、肉燕、包袱還有扁食。
  • 餛飩、抄手、雲吞……全國最經典的十大包法全在這裡……
    餛飩又叫扁肉、抄手、清湯、雲吞、包面等。餛飩包法多樣,味道鮮美~你最喜歡那種了?餛飩最經典的十種花式包法餛飩作為老少皆宜的美食,包法多種多樣,方便又好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餛飩的製作過程,這樣包,不但迅速,皮薄餡大,不散餡不破皮還好看,簡單三秒就包好。一、團圓餛飩顧名思義,就是餛飩圓滾滾,怎麼煮都不散餡!過年十五和節假日包團圓餛飩最好了!
  • 北方的餛飩南方的雲吞,都敗給了這碗紅油抄手
    ・・)ノ 在遇見紅油抄手之前,妮妮兔一直認為世界上只有清湯餛飩才稱得上是餛飩中的極品,但是在嘗過紅油抄手後,清湯餛飩在本兔心中的排位瞬間下降,餛飩屆的第一名絕對非紅油抄手不可啊~最近連續高溫預警的天氣,讓辦公室裡的一眾人都昏昏沉沉,就在大家都放棄對夏天的抵抗時,辣妹像仙女下凡一樣,一手端著一大碗紅色的不明物體,放在了辦公桌上,喊大家一起去吃她家鄉最火的紅油抄手。
  • 國家餛飩地理
    餛飩,一個典型的例子。No.1 壹在中餐裡,餛飩可能是稱呼最多的一種食物,抄手、雲吞、包面、清湯、扁肉、扁食、肉燕、乃至餃子,是各地對餛飩千奇百怪的叫法。這些優點,並不止中國人發現。在英語裡,就有ravioli、dumplings等詞。各國人愛吃的餡料也千變萬化,肉禽、魚蝦、蔬菜、香草、奶酪,甚至水果果醬,只有想不到,沒有用不了。一種世界性食物。
  • 被外地人"誤會"的廣東小吃,圖一和餛飩分不清,圖三經常被叫錯!
    第一個我們要說的就是雲吞麵了,雲吞和餛飩不少朋友都傻傻分不清他們兩個,在鏡頭下或者裝在碗裡它們兩個的確沒有什麼不同,並且模樣還非常相似。其實雲吞原本就是由餛飩發展而來的,如果要較真它們兩個有什麼不同的話只能說在包的手法和餡兒的調之上有所不同了。
  • 高巖專欄 | 幸福的雲吞湯
    不是說那些食物不夠豐盛,不過是牛排老的需要費力切,德國香腸有點鹹,蔬菜不過是胡蘿蔔和花椰菜雜煮,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菜式面目可憎,所以看到主餐廳居然供應紅燒排骨、回鍋肉這樣的菜式不僅喜上眉梢,而那道雲吞湯就成了日思夜想的美味。
  • 周末廚房餛飩的10種經典包法&「肉三鮮」餛飩調餡法
  • 炸雲吞—快手早餐系列
    接昨天的話題,還是快手早餐系列,炸雲吞早上的製作大概也是10分鐘左右,當然前提是你的冰箱裡面有雲吞凍著的,雲吞其實就是餛飩,四川也叫抄手,不同的是地域的區別和包法略有不同,東西都是差不多的,北方叫餛飩,多用菜肉餡兒,比如常見的菜肉大餛飩,福建、江浙一帶都叫雲吞,多用鮮肉餡兒,有的會加海米或者蝦皮,一般是煮後加紫菜,清湯吃那個鮮味,四川叫抄手,因為包的時候,是兩邊一抄的包法,四川吃法一般是紅油
  • 龍抄手:一碗抄手多種花樣
    ,而我本人又特別喜歡吃雲吞餛飩抄手扁食這類於是在春熙路看到龍抄手的瞬間,當晚的晚餐就已經被決定了藤椒, 基本就是原湯加藤椒油和芝麻,只是多了點麻味而已,完全不辣雖然有花椒味,但也沒麻到增加甜味的程度這比較一般的麻味並不能幫助肉味怎麼變化,個人感覺不怎麼樣
  • 包餛飩,熬紅油,來一份抄手,紅油的.
    去過重慶後,讓我念念不忘的除了火鍋就是抄手了。越想越饞,於是決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做一碗紅油抄手。首先來拌肉餡。
  • 論餛飩與餃子的前世今生
    北方的餃子、江浙的餛飩、福建的扁食、四川的抄手、廣東的雲吞、乃至山東的餶飿,雖同出一源,但在形狀和做法上,均已有了相當不同。在南方的諸多做法中,至少有一點是一樣的:即都要下湯煮食。然而北方的水餃做法則花樣繁多,煮、蒸、煎、炸皆可,故有水餃、蒸餃、煎餃之分。
  • 吳洛加:有了抄手不要命
    一幫子食客浩浩蕩蕩有說有笑湧進路邊麵店,有的要吃麻辣小面,有的呼叫老闆煮幾碗抄手。人多嘴雜,老闆忙得不亦樂乎,最後一碗麵條竟然忘記是誰點的了。端著詢問某食客是不是你要的麵條,對方顧自吃著自家碗中的抄手,頭也不抬回答:有了抄手,不要命了。老闆呵呵樂了:未必今天遇到了資格的「抄手控」?
  • 不吃餛飩的十二種方法
    餛飩是避不開的,要想不吃,不在生命中的任何時刻生起對餛飩的妄念。廣東香港甚至南洋的雲吞加竹升面,在食用性上就更是曖昧不明了,到底是以誰為主角呢?想不清楚,但不妨礙它們相得益彰——怎麼想都覺得在象徵電影裡的一對怨偶。
  • 這裡是四川丨龍抄手:川味早茶
    在成都,經由川菜結合其他菜系又發展出很多風味迥異的菜式來適應挑剔又樂於享受生活的成都人,這些是美食和美食習慣共同交織構成了成都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尤其成都的小吃聞名遐邇,不僅名目眾多,而且每一樣都特色鮮明。老成都們一定記得五六十年代繁華的春熙路上各種歷史底蘊濃厚的老館子,每每想起,便覺得那些熟悉的味道都一同被喚醒。說到這兒,不得不提的就是成都小吃中名列前茅的——龍抄手。
  • 教你四川抄手正確包法,慢動作,好看還煮不破,看一眼就能學會
    教你四川抄手正確包法,慢動作,好看還煮不破,看一眼就能學會在每個地方呢,都有著自己的一道特色美食,在四川,就有一道非常獨特的美食,我和我家裡人都特別愛吃,這道美食在當地被稱之為抄手,其他地方也被稱之為餛飩、雲吞等。
  • 湖北包面的做法,和餛飩一樣嗎?官話和方言的碰撞
    我是做手工餃子餛飩的三姐,包面、雲吞、抄手都是餛飩,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請「關注」我了解更多。湖北包面其實就是餛飩,一個是地方的方言,一個是全國統一的書面官話。餛飩在各個地方的叫法各不相同:在四川叫抄手;在廣東叫雲吞;在湖北叫包面;在我的家鄉大餛飩叫扁食,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方言叫法,但總的來說,書面語即官話都可以叫做餛飩。湖南湖北兩省相鄰,所以在湖南也有人把餛飩叫做包面。這中間還有我鬧出來的一個笑話。我是開餃子餛飩店的,剛開店時,有人到店吃「包面」,我說沒有,我店不做包面。那人說你做的不就是包面嗎?
  • 雲吞的爽脆湯濃
    一肥仔低聲建議:「對面街口有一家叫雲吞記的雲吞店超正,皮薄肉爽!往時到這附近一般都整兩碗!要不先來一碗墊下肚子?不過現在去吃是不太禮貌啊。」大夥心裡嘴裡覺得是這理,可腳上卻已開始移動,迅速飛奔至店報數:「老闆,8碗小肉雲吞。」大夥嘴裡還在相互喃叨著此番不該時,雲吞已上桌,只見碗裡那濃白大湯託著的雲吞晶瑩剔透,薄薄的皮裹著粉紅色的肉餡,很是治癒!開動!.一碗下肚,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