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魚就是突然地喜歡回憶從前的電視劇。
明明現在的電視劇:投入資金更大;明明現在的電視劇畫面清晰度更高;明明現在的電視劇道具更加精良。但是,就是沒有欣賞的欲望,只有吐槽的欲望。
或許,年輕的觀眾喜歡看的不是那種槍戰片,年代片,中老年倫理家庭片,而是那種現代都市劇,玄幻仙俠片。但是,魚相信,觀眾的審美,無論年齡,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即他們會欣賞的都是能夠激發他們共鳴感的東西。
就像現在最普遍的愛情片。要麼甜到極致,像之前的《微微一笑很傾城》;要麼虐到極致,就像《鎮魂》;要麼分分合合,關係複雜,同《30而已》。一種是幻想;一種是疼爽;一種叫做看自己。甜文是每個人希望或是幻想的生活,而虐文是人們發洩陰暗或是同情泛濫;而現代倫理劇,就是生活中的那些像是狗血卻總有被cue到的真實生活。
但是,沒有一個是關乎於演員演技的,真的是劇情片。
這裡的劇情指的只是:甜點、虐點、狗血點,的劇情。
諸位有覺得演技特別好,能夠有特別深刻的代入感了嗎?
不知道為什麼是綜藝輸出太厲害還是主角存入感特別強烈。能夠每次去視頻網站找劇的時候,看到劇名,我能想起這是誰誰誰演的,但是我卻記不起來他們演的到底是誰。除非像是《如懿傳》那樣子,給每一個名字全部都安上了與眾不同的介紹,而那個介紹還是屬於高潮片段,能夠讓魚記起臺詞裡面出現的人物名字。但是其他的完全沒有印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而以前的電視劇不論怎麼樣,單個的人物個性還是非常飽滿的。不論是主角一號還是諸位配角,總會有出彩的。他們之後可能退圈隱退或者是少拍戲,但是魚往往能夠記起來的絕對不是他們本來的名字,而是他們飾演的那個人物,那個造型,再次看到那張略微熟悉的臉都能夠讓我想起他曾經出現在我腦海裡的那個形象。就是當年他飾演的那個角色。
當然也有人會反駁,演的少,當然就記住了。但是你想演的好,就得能有一種感覺:還是那張臉,但是不會讓你串戲。在不同的劇中,你呈現出來的就是不同的角色。比如師妃暄、雀仙和小謝,雖然是同一個人演的,但是你並不會覺得串場,並且能夠記住角色。不如陶醉(《花姑子》)和寧王(《機靈小不懂》)。再比如一些老演員,他們的名字更加沒人愛打聽,但是角色影響深刻。不如當年的醜娘(《我的醜娘》)和如今的隆老太太(《娘道》)(演員名叫張少華)等等。
還有這些驚鴻一瞥的人物角色,你們覺得熟悉嗎?
比如以上這些,當然還有很多。年代久遠嗎?不,有些恍如昨昔,有些就是昨夕。
近一些的,就像《顫抖吧,阿部!》雖然和原著不像,但是阿部的形象還是有了,而且還挺漂亮的,劇情改編也挺有亮點的。不是書版阿部,但是劇版阿部的感覺很有。
這些人,帶來的感覺就是:是他,是他,就是他!「小哪吒」。
既不串戲,又有存在感。沒有藝人,只有角色。只有明星藝人,才非常注重營銷,需要姓名知名度,快速聚攏粉絲,提升商業價值。
當然現在應該也不能說沒有塑造好的角色,主角雖然綜藝媒體宣傳過頭了,但是無c位的配角還是可以看看的,比如說《琉璃》裡面的騰蛇和柏麟帝君,《宸汐緣》裡面的十三仙子和司命。
對這幾個人的形象造型其印象魚還是蠻深刻的。特別是後兩者,濾鏡不那麼白,很容易在下部劇裡面再把他們找出來。
如果不快速營銷,而是慢慢沉澱,魚還是相信新生代能夠出現更多更好的演員的,不比上一代的差!同樣是人,畫面特效都更好了(以前哪來1080p?),甚至美顏手段更豐富了(醫美、化妝、濾鏡),劇本腦洞更開了(不止有車禍癌症迷信了),道具更精良(以前可是用塑料當瀑布的!),資金更多了(千萬起步!幾億不封頂),但是口碑卻在下坡走。到底是拿作品豐富大眾娛樂生活,還是槽點穿幫和周邊八卦?
期待更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