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婺源,沒看到她聞名遐邇的田園風光,卻與朱子意外相遇。
是冬日。正趕上大雪節氣,微風輕拂,細雨斜落,有那麼一點浪漫的氣氛,可這點浪漫,又「怎敵他,晚來風急」?
那天傍晚,從北京南苑機場坐飛機到上饒,再換乘高鐵去婺源。飛機晚點了,開車的朋友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沒能趕上開往婺源的最後一班高鐵。沒辦法,只好在上饒停留一晚。還好,我們吃了一頓地道的上饒土菜,配上土製的米酒,咕咕叫喚的腸胃得到了撫慰,誤車的沮喪也稍得彌補。飯館老闆有心,在每張桌子下面都燒了一盆炭,渾身從下到上暖烘烘的。
第二天早起,坐頭一班高鐵去婺源,二十多分鐘抵達。帶著行李,我們直奔熹園。
朱子者,朱熹是也。熹園,顧名思義,與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朱熹有關。朱熹出生、生長於福建尤溪,但祖籍婺源,而且一生與婺源淵源頗深,所以宋度宗趙基詔賜婺源為「文公闕裡」。不過朱家可沒有這麼一座大園子,這是當代人建的,在朱熹祖居地朱家莊。
熹園位於紫陽鎮湯村街星江河畔,典型的徽派建築,粉牆黛瓦,亭臺樓榭,依山面水,古樹掩映,一看就讓人心生歡喜。按照熹園的規矩,我們每個人都穿上了南宋古裝,走進熹園,仿佛走進了歷史深處,親身感受朱子文化的獨特魅力。
熹園入口,牌坊上方正中寫有「文公闕裡」幾個大字。朱熹是集儒學之大成者,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影響很大,他去世之後,被諡為「文公」。入園門,回頭仰望,牌坊正中書有鎏金大字「玉德金聲」;「玉德金聲」一詞本是蘇軾用來讚美龍尾硯的,其實也正是朱熹高潔品格的真實寫照。從園門前行,是一座橫跨在源頭水上的單孔石拱橋,這是以前朱家莊的進出之橋——引桂橋。橋名寄託了朱氏先人對後人的殷切期望:蟾宮折桂,光宗耀祖。果然,在建橋的兩百年之後,朱家第九世孫朱熹便一舉折得「聖人」桂冠,為朱家莊、為婺源贏得無上榮耀。
宋朝建炎四年(1130)農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於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尤溪縣)。朱家是儒學世家,他的父親朱松對朱熹寄予厚望,按照儒家學做聖賢的目標對兒子施行教育。據《朱子年譜》中記載,朱熹在10歲時就「厲志聖賢之學」,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自己回憶說:「某十歲時,讀《孟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不幸的是,朱熹1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臨終前,父親託付幾位學養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18歲時,朱熹在建州鄉試中考取貢生;19歲,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經過刻苦努力,朱熹終成一代大儒,以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身份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家莊是朱熹的祖居之地。當然,現在的名字叫熹園。熹園是一座富有江南古韻的文化園林,每一棟建築都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善慶堂」,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展示著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澹成堂」,寓意只有淡泊一切名利,方可成就大事業;「修齊堂」,則飽含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這些建築是靜止的,無聲的,但是在靜默中仍然釋放出濃濃的文化意蘊,讓人體會到朱子思想、朱子文化的傳承和影響。
朱熹生前曾兩次回老家婺源。第一次是紹興十九年(1149)冬,朱熹剛剛考取進士後。朱熹這次回婺源故裡,主要是祭掃先祖的墓地,省親訪友。在家鄉,他受到族人親友的盛情款待,還與文人學士飲酒唱和,非常歡暢。縣城名士俞仲猷聽說朱熹書法藝術有很高的造詣,於是向他求了一幅大字。文人董穎看後讚嘆不已,題詩說:「共嘆韋齋老,有子筆扛鼎。」朱熹這次返鄉還了卻了一樁心願。當年他父親朱松去福建做官舉家遷移時,因家境困難盤纏拮据,不得不把祖業田畝全部典當。曾在福建劍州為官的婺源同鄉張敦頤在告老還鄉後,慷慨地為朱家贖回了田地。所以,朱熹這次回婺源要登門面謝張老,並將贖回的田地交給族人管理,以便每年可用田租來祭掃和修理祖墓。
轉過尊經閣,一泓清水映入眼帘。這就是朱緋塘,傳說朱熹那首著名的《觀書有感》就寫於此塘邊。朱緋塘位於熹園中心,所有的建築都圍塘而建。時值冬日,朱緋塘上煙雨濛濛,池水清冽如鏡,塘邊綠樹掩映,藍天、白雲、綠樹、太湖石和亭臺樓榭倒映水面,一幅天然的山水畫鋪陳在大地上。當此美景,讓人忍不住吟哦起朱熹的千古絕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對身著古裝的書生和小姐手撐油紙傘,在水塘邊久久徘徊,仿佛千百年前的才子佳人穿越時空而來,讓這水、這景多了幾分靈氣。前方有一棵古樹,名叫苦櫧樹。據說它是朱熹第二次回家省親祭祖時手植的,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依然鬱鬱蔥蔥,蒼翠如蓋。
朱熹雖然遠在福建,但對家鄉卻是「未嘗一日而忘父母之邦」。於是在宋淳熙三年(1176),47 歲的朱熹第二次回到婺源祭祖、拜望宗族長老。他尋找祖墓,一一祭祀,在先祖墓前誦讀他剛撰寫的《歸新安祭墓文》。他還在朱家莊植下了這棵苦櫧樹,據說,苦櫧代表著故鄉,寄託著鄉愁;也許,朱熹在故鄉栽下這棵苦櫧樹,就是讓它代替自己朝夕陪在先祖身邊,一盡孝道。
講學,是朱熹第二次故鄉之行的重要活動。此時的朱熹,已是名冠海內的一代鴻儒。他的嘔心瀝血之作《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書或問》《周易本義》《詩集傳》等已經出版,集孔孟思想之大成的朱子理學體系開始形成。故鄉的子弟們渴望聆聽朱子的教誨,他也願意將自己所學所思所得貢獻給家鄉的學子。他親臨縣學,向學校藏書閣贈送了《程氏遺書》《程氏外書》《經說》等書共 10 多卷,並撰寫了《婺源縣學藏書記》,闡述了書的重要作用。他在文中告訴鄉人,讀書是為了增加知識,要盡心竭力,才能善其身、齊其家,而及於鄉、達之天下、傳之後世。應當地儒士汪清卿之邀,朱熹為其學生講了一堂課。朱熹對學生們所提的問題,都一一解答,誨人不倦。為了表達對主人的敬意,他還為書齋題寫了「愛日」匾額,撰寫了《敬齋箴》。
三都滕璘、滕珙兄弟二人早就拜朱熹為師,一直是通過書信討教學問。這次老師歸裡,他們執弟子之禮,邀請先生遊朱緋塘。朱熹見朱緋塘一帶山水幽靜,好像夢中到過似的,便問:「這地方叫什麼?」滕璘說:「這是朱緋塘,我們的祖業都在此地。」朱熹聞後十分感慨地說:「難怪,我與你早有神交了。」於是要滕氏兄弟在這裡建亭講學,並為之親書「草堂」二字。也許是朱緋塘那汩汩不息的泉水引發了朱熹的靈感,因而寫下了那首著名詩篇,借景作喻,講述了讀書的道理。
位於朱緋塘邊的紫陽書院,石欄護繞,巍峨聳立,肅穆莊嚴。紫陽書院,是中國最著名的書院之一。「紫陽」是朱熹的號,世人稱朱熹為「紫陽夫子」。紫陽書院便是以祭祀朱子、宣揚朱熹理學思想為宗旨,讀朱子之書,傳文公之教,延續程朱學脈的場所。歷史上,以「紫陽」命名的書院很多,分布在徽州、蘇州、杭州、漳州、漢口等地。婺源的紫陽書院建於元至元24年(1287),亦稱晦庵書院,歷代均有毀建。熹園內的紫陽書院,總體格局按《婺源縣誌》記載圖案原樣修復,由瑞雲樓、講經堂、方塘、三賢祠組成,規模宏大,構造精巧,雕刻精美,體現了徽派古建的獨特魅力。書院整體展示內容表達的是朱子的教育理念,圍繞朱熹從事教育和學術經歷,全面深入地介紹朱子文化。有他在江西白鹿洞書院首開書院講學制度,在鵝湖書院開啟中國哲學史上學術自由辯論之端,在嶽麓書院留下「忠孝廉節」四字教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