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熱愛的一件事情很小眾,小眾到你很難在生活中找到同好一起交流、分享、進步,這種孤獨感是很痛苦的。這個過程持續久了,也許你的熱愛也就被磨滅得差不多了。
於是,各種或垂直的、或橫向平臺的興趣類社區或社交應用便應運而生。拿音樂來說吧,如果你討厭主流樂壇上商業運作的音樂,喜歡獨立音樂,你可以在豆瓣音樂、Street Voice、蝦米等(微博也行,只是有點散)網站上發現很多好的音樂,和音樂人;如果你不只聽,還創作,你同樣可以把你的作品分享到這些平臺,利用這些平臺的流量讓你的作品被最大範圍地展現在音樂愛好者的面前,並結識到其他有共同愛好的創作者。
但如果你喜歡的是更小眾的音樂風格——比如 HipHop(當然,在美國很大眾)——那這些平臺就未必幫得到你了。打開這些音樂平臺和社區,大半壁江山都被民謠、流行、搖滾這幾個流派佔據著,雖然也有 Hip Hop、說唱的類別或分區,但無論從音樂數量或是聽眾數量、播放量來看,都要顯少;另外,受歡迎程度的高低也決定了獲得推廣資源(如首頁推薦位)的難易。
既然說唱歌曲很容易就淹沒在這些大平臺上,說唱歌手們也就對這些大平臺的興趣不那麼高漲。觀察到了這些後,說唱音樂愛好者張晨,決定動手搭建一個說唱音樂發布平臺兼交流社區,讓「上不了臺面」的 Rapper、作曲人們像創作博客一樣去創作,分享他們做音樂的經歷。於是便有了Cow Factory 。
Cow Factory,音樂平臺+博客社區
視覺上,這是一個類 Medium 風格的網站,簡潔的頁面上陳列著一張張歌曲封面,每首歌曲都可以在這個頁面直接點擊播放。除了歌手,HipHop 伴奏製作人(Beat Maker)也可以在網站上上傳自己的伴奏作品,Cow Factory 上開設有 BEAT 專區。
說唱歌曲是一種可以很直接真實地表達情緒、想法的音樂形式,大段大段的歌詞背後常伴隨著創作者對某些事的思考和感慨。考慮到一首歌裡真正引起聽者共鳴的,正是其所表達的內容背後的故事,張晨希望這些音樂人在Cow Factory 上貢獻音樂的同時,還能夠以博客創作的方式把他想藉助音樂表達的東西也寫出來——可以是歌詞的意義、歌曲的創作背景故事等任何藏在音樂背後的東西。
所以,在 Cow Factory 上發布音樂後,每首歌都會有一個獨立的博客頁面,音樂人可以創作一篇博客展示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就像 Medium, 聽眾在首頁看到或聽到哪首歌后,產生了共鳴或興趣,點擊詳情按鈕即可進入這首歌的博客頁面。(目前大部分音樂人都把歌曲博客當成貼歌詞的地方,而非創作故事的分享。可能需要進一步引導。)
能以創作人地域分類歌曲的音樂播放器
除了博客的形式,Cow Factory 還提供了一個聚合站內所有歌曲的音樂播放器。這個播放器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它提供了以創作者地域分類歌曲的功能。
和張晨溝通的過程中,作為一名小小的說唱音樂愛好者,我曾和他探討過「華語說唱為何沒能在國內流行起來」這種「憂國憂民的大問題」。張晨當時曾提到,地域和方言可能是阻礙華語說唱發展的一大因素。仔細想想這的確是其中一個大原因。
在說唱的發源地美國,說唱音樂常以地域區分派系,不同地域之間風格迥異,如東岸、西岸、Dirty South 等;歌手們常常以家鄉為傲,在歌詞中各種提及自己的家鄉,例如 JAY Z 的歌中你會常聽到 Blooklyn,Eminem 在演唱會上會驕傲地大喊 Detroit。
也許是在歐美 HipHop 的耳濡目染下,雖然國內說唱整體還未發展到可以細分出地域派系的程度,但國內的說唱歌手也習慣於以地域群合、以家鄉和家鄉方言為傲。再加上大中國的千百種方言中許多都與普通話相差甚大,方言之間難以互通,於是我們看到成都的「說唱會館」這種比較著名的說唱組織出品的歌曲大量都是以四川話演唱的;而廣東著名的「精氣神」組合的歌更幾乎都是其他省份的人們聽都聽不懂的粵語。說唱歌曲本身就語速快、字多,再加上方言問題,這對於有興趣入門的初級歌迷而言,簡直折磨:因為他們聽都聽不懂。
如果要推動創作者們改變慣用的創作語言,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對於一個內容聚合的網站和播放器來說,將音樂以創作人的地域分類,也是一個解決歌迷「聽不懂」這個痛點的方案之一。
做過的、將會做的、也許會做的一些嘗試
製作一首歌的過程中,「作詞」比起「製作伴奏」,是門檻更低的一項工作。因此非專業的說唱創作者經常會選擇以別人做好的伴奏為底,加上自己創作的歌詞,來錄製 Mixtape 發布(借用 Mixtape 的形式,創作者可以任何歌曲的伴奏加以混音、銜接,唱入自己的歌詞將原歌曲再版,前提是不用於商業盈利)。專門的伴奏製作人很難從製作伴奏中獲利;而對於很多歌詞創作人而言,尋找好的伴奏又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畢竟網上資源混雜,一不小心用了一些盜版的或歌迷自己去除人聲提出來的伴奏出歌,質量差不說,也有可能存在版權風險(如用以盈利)。
張晨想到推出一個 Beat Store 作為伴奏交易平臺,解決伴奏製作者和需要伴奏的人雙方的需求。伴奏製作者上傳自己製作的音樂(一手音源保證質量),同時可以定價,而後其他用戶就能在 Beat Store 中直接購買喜歡的伴奏,用以錄製自己的歌曲。
而由於支付方面的解決方案不完善、伴奏數量不多等因素,Beat Store 的體驗只能說一般。於最近的一次改版中,張晨重新排列了幾個頁面之間的邏輯關係,取消了原先用以引導點擊「Cow Factory」和「Beat Store」兩塊的一個首頁。藉此機會,他也把 Beat Store 暫時撤下來,目前正在重新策劃 Beat Store 一些細節。
其實,張晨會動手做 Cow Factory,很大程度上也和他表弟有關係。張晨表弟是成都當地的一名說唱愛好者、說唱歌手。與表弟的溝通幫助張晨加深了對說唱歌手圈子的理解,也更清楚了這些說唱創作者們的需求。據他的觀察,他認為在 Cow Factory 聚集了足夠的音樂人用戶後,再開拓一些線上線下活動,應該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具體的想法張晨還沒有,但如果 Cow Factory 能夠順應他的遠景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說唱音樂發布平臺+說唱音樂人社區,這幫重度用戶聚在一起合作音樂的需求也許可以通過 Cow Factory 解決;各地域的音樂人和歌迷、入門者的線下交流聚會也能做起來;崇尚 Battle 的說唱歌手也許可以依託 Cow Factory 舉行的比賽和同好們一較高低......這些都有可能,但現階段,張晨的主要精力還是在做好音樂發布平臺這件事上,打磨產品功能、交互和視覺,以及提升穩定性,都是他最近的工作。
上次和張晨聊到最後,提到了現在有一些愛好者對說唱音樂非常喜愛,但畢竟創作音樂門檻太高,許多人的熱愛還是停留在聽的階段,能有執行力去創作的還是少數。張晨突然一個想法冒了出來:做一個合作音樂的平臺怎麼樣?如果 Cow Factory 成為一個開放的協同合作的工具,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借用別人的伴奏片段,改善自己的音樂;又或者每個人都能為某首正在製作的歌曲添加一些合適的元素,使這首歌不斷地演化成更好的版本,會怎麼樣?
聽起來是個實現起來很難的想法,挺不靠譜的;事實上,這也的確是一個不怎麼靠譜的想法,只是一個方向的隨意發散罷。但我認為,音樂愛好者、入門音樂人在尋找音樂合作方面的需求是很大的,也許足夠支撐一些想法。敢想總比不想好。
關於張晨和 Cow Factory 的其他
張晨自畢業後幾乎一直在外企做軟體開發。8 年的軟體經驗,好幾家公司的從事經歷,無數個大的、小的、異想天開的項目,這些都經歷過後,就像許多其他的 IT 人才,現在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創業。據我了解,Cow Factory 整個網站到目前為止,張晨只以業餘兼職的狀態做了幾個月,從開發到社交到運營和推廣,都是他。
我曾問過張晨對目前全國的獨立說唱歌手數量是否有了解,張晨也無法清楚地回答,但他知道不多;我也問了張晨對與盈利模式怎麼看,除了 Beat Store 的嘗試之外,張晨也暫時沒有很清晰的想法。目前在 Cow Factory 上發布音樂的音樂人大概維持在百人量級,而總共發布的歌曲尚未破千;每天來網站上聽歌的用戶大概幾百人到一千多人之間。
這些數據和表現,和現在許多動則十萬級用戶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相差甚遠。但張晨對這些,似乎也不那麼在意。一個是項目現在畢竟是啟動初期,很多想法還在醞釀;二來是他本身就知道說唱音樂在國內屬於小眾的音樂流派,愛好者和創作者都很少,但他相信專注在這一種音樂上,為愛好者、創作者們提供到價值,就可以了。畢竟,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豆瓣等音樂平臺容易令說唱歌手的作品被淹沒於茫茫歌海之中;而目前國內,找一個做得好一些的服務於說唱音樂的社區,其實也都困難。大部分 HipHop 社區都是非常類似功能,即零零散散地發布一些國外 HipHop 明星資訊,體驗不好,內容也不好,交流的氛圍也很一般,也沒有讓創作者發布音樂的平臺功能,與 Cow Factory 做的不是一件事。
「反正對這個事情感興趣吧,也不覺得有壓力,反正就是努力做做。玩說唱、玩HipHop在國內好像總被認為是 壞孩子 的代名詞,但我覺得這種音樂形式其實很有魅力,希望能做點什麼吧。」
張晨曾經把自己的項目發去給某音樂產品的聯繫郵箱,希望尋求建議,而對方的回信很簡略,大體意思就是「別做了」。
張晨也曾經給另一音樂產品的聯繫郵箱發去了同樣的郵件,而對方的回信同樣簡略,大體意思卻是「加油」,外加四個感嘆號。
本文來源:36氪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