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出櫃新聞
今天中午吃午飯的時候,看到一則新聞,是關於185名德國演員集體宣布出櫃的,震驚過後真是肅然起敬,微博評論也直呼「respect」。
185名德國演員中有名人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他們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來增加德國影視行業的LGBTQ+多樣性,同時發起Act Out活動反哺行業做出改變促進發展。這份宣言包含了這些演員們的發生內容,ta們其中有人被強烈建議不要這樣做,因為有可能ta的職業生涯會因此被毀掉。而ta選擇出櫃的原因僅僅是想和ta心愛的人一起走紅毯,單純而簡單。因為公開出櫃仍有許多風險,可能會無法出演一些影劇,因此ta們中有人表示集體的力量會更大,或許有不一樣的結果。
當然不乏有人批評ta們此舉是為了博眼球,但這樣一群公眾人物的集體出櫃,對性少數群體的可見度提升明顯有著更積極的意義。
除了185名德國演員公開出櫃,最近出櫃相關的新聞還挺多的。前幾天英國一位校長向全體中小學生出櫃,獲得師生的點讚支持,也一度成為熱文。
讓我想起了兩年前,青島幼教明珏因性傾向被辭退後維權成功的案件,當時該案在網絡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不了解性傾向知識的人們覺得同性戀身份的老師會把自己的孩子教成同性戀或是教壞孩子。而這位校長出櫃後,人們不但沒有擔心他把學校的孩子帶成同性戀,而是支持他的勇敢、真實與有擔當。相比之下,我們國家公眾對同性戀的認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可能也正因為世界上仍有眾多對性少數缺乏了解的人,皮克斯導演準備推出其首部涉及LGBT題材的動畫短片《出櫃》,向世界傳播一些不一樣的故事。看到這個新聞,我非常期待,希望屆時能在國內院線上映。
「每有同性戀新聞,總會炸鍋」
我在微博看到一條評論「每當一有同性戀相關的新聞,微博評論區就會炸鍋」,想想特別有意思。
同性戀話題上升到一定熱度,說明相比20年前、10年前,同性戀群體出櫃的人多了,有更多人通過網絡自媒體講述自己的故事,有更多人開始呼籲平等的社會環境與權利。而這種可見度的提升,讓大眾迫不得已的要去思考這個話題,而不在像20年前看到同性戀相關的新聞一掃而過,覺得和自己沒關係,而現在同性戀就出現在了他們身邊,似乎想躲都躲不開這個話題。
而歐美明顯同性戀群體的權利與社會對其接納度已經走在世界領先的水平,導致其相關新聞越來越多,也就在國內網絡空間引起更多的討論。
保守的恐同人士過去可以選擇視而不見,而在性少數可見度提升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勢必造成這些恐同人士的反抗。他們認為正是同性戀不斷宣傳同性戀話題,造成了更多人成為同性戀,所以他們也必須做些什麼,這也就造成了網絡「炸鍋」。這樣的一輪輪的大討論是非常有意義的,兼聽則明,讓公眾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性少數的知識,聽到了性少數的故事與聲音。
更何況現在的情況是雖然部分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有著不錯收入的同志們能為自己創造出不錯的生活環境,但仍有一些處在困境中的夥伴們,比如前不久看到的新聞,胡司禕同學因為公開出櫃而被學校勸退,後確診抑鬱症。
還有這則「還不算新聞」的新聞,一名高中生因同學曝光其同性戀身份而受不了壓力跳樓身亡,不禁讓人想起玫瑰少年聶永志。
雖然早在2001年同性戀就實現了去病化,但至今社會大眾仍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其是「傳染病」,他們說著尊重、不反對同性戀,但請不要宣傳,背後的內涵是認為同性戀宣傳多了會傳染給更多人,讓更多人成為同性戀。
公眾的認知與社會的接納度也直接影響到政策制定者的想法與態度,近幾年同性戀題材的視頻與影視時常遭遇下架與刪禁,這背後同樣是政策制定者深層的對同性戀病理化思維。
為自己「投票」
當下還是個大數據推送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環境,如果你不想世界變成你不喜歡的樣子,那麼一定要用好你的「投票權」,你的每一次在網絡空間的點讚、評論與轉發,都是你有力的投票。
除了線上可見,回到生活中顯現更為重要,美國與臺灣在爭取同性婚姻的道路上遭遇恐同群體強力反彈遭遇挫折後,同志組織選擇鼓勵大家回到生活中,在飯桌上、茶水間與候車室等生活場景和身邊人深入的講講同性婚姻,幾年後公眾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提高了3%多。回到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顯現,從情感上獲得身邊人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如果你有餘力,多多支持同志公益機構,你可以捐獻時間做志願者,也可以通過月捐成為他們背後的力量。
掃碼加入親友會的月捐項目,一起創造家庭與社會接納的友善環境。
從今天起,編號8897與8376名讀者一起成長、守望,願這裡的故事能陪你見證同婚合法化的到來。
ps:留言請點擊「閱讀原文」,加讀者群交友、脫單請菜單欄加豬同學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