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
在二戰時期,無數人受到法西斯的侵略,各個大洲都有二戰戰場,全球各國都被席捲進來,二戰過後,關於二戰的各類書籍和影視劇依然在文藝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於二戰時期,一個個真實直擊人心的故事就藏在其中。一張二戰倖存戰俘的照片又出現人們眼前,當時它造成了不小的轟動,為何如此出名?放大看看就明白了。
照片背景的五位戰俘是澳大利亞人,拍攝於他們終於結束了長達3年的戰俘營生活。地點是新加坡樟宜戰俘營,那他們作為澳大利人,為什麼會被關在新加坡呢?1941年,德軍重心向蘇聯偏移,英國受到的壓力就相對減少,邱吉爾決定主編新太平洋艦隊協助遠東戰場,到達新加坡後,這支有著英國人,澳大利亞人,印度人,和馬來西亞人的大英國協成員國的軍人就成了新加坡的主力軍隊。隨後新加坡淪陷,幾萬人成了戰俘,被日軍關在新加坡樟宜戰俘營。
當時日本為了戰時利用交通保證緬甸的物質,於是就動用了超過18萬人來修建緬泰公路,其中就包括新加坡的4萬多戰俘。這些戰俘落在德國手裡可能都會比日本手裡好,通過日本在中國犯下種種犯罪行為來看,他對待戰俘的方式肯定還不到哪去。
從新加坡淪陷開始,樟宜戰俘營的戰俘們就開始了被日本人奴役的噩夢,他們每日的工作就是在惡劣的條件下修建鐵路,還得忍受日本人的折磨,無數個受到國家訓練再奔赴前線的士兵再日本人的折磨下要不倒下了,要不全靠著生產的意志力堅持。
在倖存士兵後來的描述說,日本人行事風格不會有任何人性,3年的勞役生活早已在生命中成為不得不面對,也不想面對的黑暗時光。在電影《鐵路勞工》中,一位倖存者回到了英國開始了新生活,沒有將這段經歷告訴妻子,以為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淡化了。但是在夜裡,這三年的痛苦黑暗的情緒就會找上他,讓他晚上根本沒辦法睡好覺。由此可見,修建緬泰公路時日本人對待戰俘是多麼喪心病狂。
仔細看五位戰俘的身材,他們赤著上身,身上已經沒有看到戰士應該有的體魄,全是皮包骨的形象,他們在三年的時間裡可想而知幾乎沒有吃飽過,而每日食物只是「保證」他們不會餓死導致於無法勞動。日本人奉行「軍國主義」,在他們眼裡失敗的戰俘連螻蟻都不如,此時這些戰俘在他們眼裡都已經不能是「人」了,又怎麼會優待他們?
他們正小口的喝著咖啡或者牛奶,很多人也很奇怪,為什麼在這些戰俘差不多被餓了三年被救援以後只提供少量的食物,因為人在長期的缺乏食物後並不能大量攝入食物,這樣反而是人的代謝紊亂發生危險。而用小杯子的行為,也暗示著,他們黑暗的經歷終於過去,他們也將回歸從前正常的生活。
將報紙的內容方法,才是這張圖片的亮點,報紙是英國的《每日郵報》,頭條消息是:「廣島30日,倖存者開始死亡,原子彈瘟疫」。在看報紙的兩人,神色嚴肅,而在交談的三人卻在笑。這張圖片被解讀為,看報紙的人在為廣島無辜的百姓感到擔憂,是對戰爭留下的種種後遺症的無奈。而談笑的三人,是烏雲終於散開露出了陽光,是新生活的開始。所以一張照片,表達了對過去的終結,並開始了對未來生活的展望,這也是十分有紀念意義的相片,所以能保存至今依然能讓人感到震撼。
據相關數據顯示,起初戰俘營有1.5萬名澳大利亞士兵,到1943年中旬,就只有2500人,等到1945年,英軍徹底解放新加坡時,人數少之又少。而這五位士兵是幸運的,終於熬過了日本人非人的摧殘,帶著往日戰友的希望一同活了下去。
結語
二戰時近現代規模最大,參戰國家最多的戰爭,無數人因此喪失生命。也是因為這些留下來的照片得以讓我們回望過去,也會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