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星逸事、梨園掌故、藝海浪花、俗世紅塵……清代民國的戲迷要想知道梨園的新聞和趣事,除了坊間的口耳相傳,還有一個渠道就是看報紙。晚清出現的新聞畫報,以漫畫加文字說明的方式傳播時事與新知,是識字不多的讀者獲取知識和娛樂的重要途徑。在當時的畫報新聞裡,和粵劇粵曲有關的「報導」有很多。從某種程度上說,所佔篇幅比今天的報紙還大。因為粵劇粵曲是當時的主流娛樂,而不是今天的「非遺」。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正在展出《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其中有部分清代新聞畫報的剪報,可讀到戲臺曲壇的舊日「新聞」。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中的粵劇劇本
① 可以「唱出來」的晚清畫報
「各家畫報售紛紛,銷路爭誇最出鮮。縱是花叢不識字,亦持一紙說新聞。」這首竹枝詞描繪了晚清各種新聞畫報流行的狀況。廣東素來開風氣之先,新聞業也很發達。晚清民國,粵港地區有《時事畫報》、《賞奇畫報》、《平民畫報》等報刊湧現,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廣東風貌,民風民俗。上海則有《點石齋畫報》、《圖畫日報》、《神州畫報》等。北京有《淺說畫報》。天津有《醒華日報》。
清代《點石齋畫報》
清代《賞奇畫報》
清代《時事畫報》
翻開廣東的新聞畫報,與粵劇粵曲有關的故事常見諸報端。畫風寫實,以人的活動為主體,行文淺白通俗。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程美寶說,《時事畫報》是可以用粵謳、南音唱出來的。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粵劇粵曲文化工作室、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廣州粵劇院、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聯合舉辦,展出清代民國的粵劇粵曲唱本和戲文,包括木魚、南音、粵謳、龍舟、板眼、嘆歌、鹹水歌、班本,還有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劇本、曲集和樂譜。展覽中也有不少實物,如戲服、道具、布景、唱片、留聲機、戲班演出的審批文件或出國籤證、戲橋、戲票等,小小的物件,見證了粵劇粵曲悠長的歷史。
展期從3月28日至5月27日(周一至周五開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閉館),展覽地點是中山圖書館C區負二層特藏展廳。有興趣的朋友可擇時前往。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海報
② 《時事畫報》上的文字多被創作成廣府說唱的體裁
作為民眾的主流娛樂,粵劇粵曲與廣府說唱藝術從新聞畫報誕生一開始,就佔據了大量篇幅。
《時事畫報》創刊號就有中國漫畫先驅何劍士發表的題為《時事畫報》的粵謳。《時事畫報》有專門的《南音》、《粵謳》欄目,當時的粵劇演出場面、名伶故事、粵劇改良動態等新聞,也是讀者最愛看的「版面」。
戲曲傳播倫理的功能和新聞傳播知識的功能,在新聞畫報中完美地結合。
李偉銘在《舊報新聞——清末民初畫報中的廣東》一書的序言中寫道:「以繪畫的形式『記錄』或者說『再現』生活事件,是攝影術普及以前晚清時事畫報的主要特色。以1912年創刊的《真相畫報》為例,攝影照片已經取代了紀實繪畫在時事畫報中的主角位置——在民初畫報中,涉及時事的繪畫主要是『漫畫』。從本質上來看,紀實圖畫屬於『新聞』,時畫『漫畫』更接近藝術的範疇。這也就是說,清末民初畫報中涉及時事的繪畫,是一種介於視覺與藝術之間的視覺樣式,新聞紀實功能為主,審美功能為次。以紀實敘事或者誇張變形的形式,迅速、有效地傳播新知、啟發民智,則是兩者共同追求的社會教化功能。」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中的木魚書
③ 《時事畫報》中的粵謳,是廣府民俗的記錄
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時事畫報》第一期,就有兩則粵謳配圖。
一則為《借褲》,畫的是眾人登山禮佛。配圖粵謳是:「蒙爾見信,更要諒下奴奴,借得呢條褲著,已著到烏糟。褲雖則話有三條,總系要供應我兩老,輪流替換,點怪得著到似大灰袍。……菩薩有靈,想必知道我哋咁苦,問一聲菩薩你話可憐無,如果可憐,換過條新嘅過我仲好……」這裡說的「借褲」,不是真的問菩薩借一條褲子來穿。「褲」諧音「庫」和「富」,每年的農曆正月廿六,是「觀音開庫日」,粵地婦女紛紛前往就近的觀音廟「借褲」。所謂「借褲」,即問觀音「借錢」。若去年曾「借褲」,今年就要「還褲」。有借有還,生計無憂。借褲者一般借得一張紅紙帶回,紅紙包著六文錢。來年「還褲」時,則還十元八元不等。這一習俗保留至今。
《時事畫報》漫畫《借褲》
一則為《開燈》,畫的是大戶人家高朋滿座。文字說明是:「粵垣向有開燈之例,每在正月十五以前,張掛花燈,各家慶賀,有所謂添丁燈者,有所謂發財燈者。其為樣也,或為蓮花,或為蓮藕,或為樹頭,或為福祿壽三星,或和合二仙,種種式式,鏤花剪彩,鬥麗爭妍。在鄉則更有高搭燈棚,設筵以款親者,凡舊歲添有新丁之家,無不循例為之矣。」旁邊還印著一首粵謳:「真高興,處處都話開燈,唔知呢條俗例,點解得咁通行。唔論佢系在鄉,還是在省,都話開過燈就發橫財,更有嫩仔生。試向花燈細問,問佢肯否把丁財贈,第一要發財先,生仔重在第二層,你若唔聲,我都要問到你肯。如果唔肯應承,就話你捉我阿庚,嗰陣話起散燈二字,連十五都唔等。你從高高掯,我亦噲擔張凳,火起便用火黎焚化,睇過你知錯定唔曾。」
《時事畫報》漫畫《開燈》
新聞畫報中有民俗風情,也有風光名勝。清代民國的廣州,處處粵曲悠揚。
民國元年(1912)《時事畫報》有漫畫《荔枝灣》。配文是:「荔灣為城西幽絕之地,一泓秋水,欸乃時聞,正對泮溪仁威廟處,入夜漁鐙三五,掩映綠荷碧竹間,清幽入畫。自夏炎以來,遊子競作舢板會,往來如梭,槳聲拍拍。近且有管弦嘔啞,容與中流者。臨流一望,諸色彩鐙,串串懸於舟上,秦淮風味,彷佛有焉。獨清夜檀板笙歌,恍若後庭一曲耳。」
《時事畫報》漫畫《荔枝灣》
昔日的讀者懷著新奇的心態看畫報,如今我們同樣以新奇的眼光回看他們的新奇。劉斯奮在《舊報新聞——清末民初畫報中的廣東》的序言中寫道:「作為新聞傳播的一種載體,誕生於十九世紀後期的中國近代畫報和稍早出現的近代報紙一樣,都是工業文明傳入後的產業。迨及二十世紀頭一二十年,由於新聞攝影尚屬高不可攀,圖畫的製作一直是以手繪加石印的方式完成的。這一時期的畫報也因此呈現出一種特殊而別致的面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至於廣東,則有潘達微、高劍父、何劍士、陳垣等人於1905年創辦的《時事畫報》,以及同時的《賞奇畫報》等。這一時期的畫報,就圖像的真實性而言,雖然不能同後來的攝影畫報相比,但是卻開創了近代報刊以圖像解讀新聞的新理念。因此一紙風行,大受歡迎。就當時來說,無疑在啟發民智,傳播新風,反抗侵略和壓迫,以及鼓吹革命方面,發揮過不可替代的歷史功能;而到了今天,憑藉這些生動的圖畫,我們卻有幸得以直觀地感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妍媸異態的人世冷暖,時尚變遷,風潮起伏,從中獲得一種比單純文字更為鮮活的滿足。」
世界輪迴,舊聞未嘗不是新聞,舊曲依然在等待新知。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中的舊戲票(女票)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中的舊戲票(男票)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中的戲班衣箱(鄭迅攝)
《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中的粵謳書籍(鄭迅攝)
2015年4月3日《新快報》【粵人情歌85】
*****************************************
鍾哲平作品
作者簡介: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粵韻清音——廣府說唱文學》作者
《羊城晚報》【追尋失落的嶺南絕唱】系列報導作者
《新快報》【粵人情歌】粵劇粵曲文化專版作者
新浪微博:@鍾哲平近水樓
官方網站:www.zhongzheping.com
微信公眾號:yuerenqingge
點擊頂端「粵人情歌」或掃描二維碼可關注此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