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人情歌83】分分鐘「爆肚」,粵劇演員有急才

2021-02-19 粵人情歌

粵語口語有「爆肚」一詞,形容主持人或演員靈活應變、有幽默感,能即興創作,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爆肚」一詞來源於粵劇行話,是指沒有按照劇本內容,演員臨時在舞臺上即興編詞曲。過去粵劇演出有不少提綱戲,只有提綱沒有劇本。演員開場時只看過故事梗概和一些既定排場的提示,一個粵劇演員必須掌握「爆肚」的基本要求,才能應付各種演出。

提綱戲能體現演員的個人特色,但難免流於粗糙,現在已經不大演了。如今的戲劇演出,對劇本和舞臺的要求都精益求精,提綱戲已經過時。但提綱戲的演出是建立在豐富的排場和熟練的表演技巧上的,靈活運用排場來表現原汁原味粵劇精華的技藝,卻永遠也不過時。

① 提綱戲的盛行,產生了「撞戲」和「醫戲」

提綱戲並非粵劇獨有,但在粵劇中較為常見,尤其在粵劇最繁盛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因為戲班太多了,競爭太大了,演出太忙了。

戲看多了,觀眾對許多名段耳熟能詳,如馬師曾在時裝粵劇《野花香》中的數白欖。「想起你當初,系大學教授,一向數十年,能把禮儀守,社會盡知名,不枉你為教授。……有得人,你變禽獸。一被女色迷,你就當堂出醜,論到出妻和擯子,都系欲蓋心頭;弄到不恥於人,畀人行前講後,你仲大唱野花香,你知醜唔知醜,你知醜唔知醜!」馬師曾念到「你知醜唔知醜」時,臺下觀眾往往齊聲附和,大聲拍掌。但是數白欖不能天天數,戲班要不斷演新戲,才能保證票房。

一個戲班怎麼可能天天上新戲呢?演員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記性」好的演員,總是讓同行很羨慕。上世紀30年代,粵劇剛興起女花旦。花旦譚蘭卿走紅,不僅因為她唱功好,還因為她的記憶力也很好,據說可以一邊打麻將一邊記曲譜,分毫不差。可是即使記性最好的演員,也不可能天天背新劇本。於是提綱戲大行其道,維持著粵劇演出的高產量。

提綱戲的盛行,產生了「撞戲」和「醫戲」。據粵劇大老倌陳非儂回憶:「『撞戲』,即所謂『爆肚』,早年的粵劇提綱戲,便多數靠『撞戲』。有一時期,粵劇班鬥搶生意,日日開新戲,演員連看新曲也沒有時間,只能由編劇,編二三場重要場次其中有曲詞的,其餘各場便由演員們『一味靠撞』了。撞戲視乎演員,演員如有相當技藝和經驗,亦可能演得好。撞戲要集中精神,注意對方表演,需要互相配合。總之,撞戲是不好的制度,此風不可長。醫戲,就是演戲時,對手忘記了曲詞,或表演有錯漏時,替他掩飾,使觀眾不發覺他的錯漏,俗稱『兜戲』。醫戲需要很高的修養、技藝和機智。我師父靚元亨、薛覺先和馬師曾善於醫戲,新人們拍他們演出,如果發生錯漏,大多被他們醫好。」(《粵劇六十年》)

可見提綱戲確實鍛鍊了演員的急才,但也生產出不少錯漏百出的作品。

② 提綱戲的靈活要借用嚴格的排場來完成

然而粵劇觀眾,尤其是看慣搞笑劇的香港觀眾,似乎對劇本的邏輯要求較為寬容,而看重演員「爆肚」的能力。

2001年香港《大公報》有一篇文章評論粵港兩地粵劇表演的不同,寫道:「(內地)佬倌的做手做『樣板味』;唱腔不太婉轉動聽,某些佬倌好好聲唔好聽!有些曲詞又只求文意,而不理會是否拗口,聽來十分骾耳……(香港佬倌)由於經常夥拍不同演出對象,因此戲場上懂得靠經驗去『執生』。唱腔揚長避短,較為本港戲迷所接受。」

事實上,這種「執生」也是迫於環境造成的。香港沒有內地這樣的院團制粵劇團體,同臺演出的演員常常是臨時拼湊,有很多人是從事其他工作,下了班趕來兼職的。長此以往,就鍛鍊出「執生」的技巧,但對於角色的揣摩、情緒的營造、人物的刻劃,往往有所欠缺,難出精品。

真正達到一定水準的提綱戲,演員表演應該是靈活自如,而非草率。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馗認為提綱戲的靈活要借用嚴格的排場來完成。「提綱戲一直就是中國戲曲的重要創作方式,依靠戲曲成套的科介體系和嚴格的行當表演,從宋元以來就成為與舞臺定本並立的文學形態。粵劇較多地保存了這些藝術遺產,依靠穩定的藝術傳承脈絡和粵劇藝人的個性化改造,排場和提綱戲體現出粵劇藝人集體的創新智慧,這是粵劇表演藝術為人類所共享的基礎和前提。」「情節、表演、唱腔相對穩定的排場,按照戲劇情節線索,經過粵劇藝人自主創編,便成為提綱戲中不能或缺的精彩組成部分。這種借用傳統舞臺格套,依靠藝人靈活發揮的編創套路,是粵劇傳統的文本組織方式。」(《排場、提綱戲與粵劇表演藝術》,此小標題下引語皆出自此文)1952年,永壽年戲班的演員王偉強臨時頂班演出《薛仁貴徵東》,巧妙地運用了「救駕」排場,大獲好評,從此走紅,改藝名為「我自強」。

提綱戲的表演和音樂、武打場面一般都沒有寫在劇本文本中,只用簡略的文字作為記號。文本省略的內容,「有的屬於場面調度,有的屬於關目轉接,但都屬於藝人世代傳習、口耳相襲的技藝,當然成為劇本文學中不能缺少的部分。」

「在粵劇的提綱戲中,還形成了一類獨特的記錄方式,即將舞臺場面、角色調度、演唱的板式曲牌、場上人物排列等,全部開列在幕表之上,便於演員在上場之前,能夠了解劇情發展和出場表演。例如佛山粵劇博物館保留的《梁祝恨史》第一場,在幕表上不但詳細標出舞臺中央的『山林』、『衣邊涼亭』,而且用『內』、『外』的方位指向,分列切末道具,由此形成一個用文字排列成的舞臺安排。」這種提示性的提綱不僅粵劇獨有,在程硯秋的劇本幕表中,就可見不少用作提醒作用的戲劇術語。

程硯秋《文姬歸漢》的幕表

程硯秋《金鎖記》的幕表

③ 提綱戲體現出濃鬱的地域特色和演員的個人風格

王馗指出,戲劇術語對於演員和觀眾同樣都有暗示作用。「由舞臺提示的術語記錄而成的提綱戲,展現了粵劇流動的舞臺的真實狀貌,也使單純的故事梗概具有了豐富的藝術表達潛力。特別是提綱戲的唱、念、做、表藉助粵劇前輩藝人的經典創造,不但使演員面對提綱即可一望便知,而且也使觀眾在這樣的提綱提示中不斷地領略到粵劇舞臺上傳統與時尚的統一。粵劇提綱戲借用最多的是相對穩定的排場藝術和程式化的表演套路,以及充分發揮演員即興編詞的『爆肚』能力,以此形成面目相似但又各具特徵的文本形態。」

比如粵劇《焦光普賣酒》,下四府戲班演出此劇時,往往在基本提綱之外加入大量藝人即興創作的詞曲。一些功夫好的演員,還加入跳椅和高臺技巧,也有人表演『耍肚』、『玩帽』等特技,體現出濃鬱的地域特色和個人風格。這也是提綱戲的魅力所在。

戲劇家黃文虎認為,提綱戲有存在的必要,但應與時俱進。 「『提綱戲』可以讓演員進行即興創作,我國有很多好戲就是這樣經過一代代藝人的集體即興創作而成為『百鍊之鋼』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它在今日是能影響演出質量的提高的。它在將來會越來越不能適應觀眾對藝術的日益提高的要求。……事實上,『提綱戲』逐步轉變為『劇本戲』,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戲曲中有許多名劇,本不是由個別劇作家創作的,而是藝人從小說、說唱或民間傳說中取出,搬上舞臺的。當初也是『提綱戲』,經過若干年不斷的演出,不斷的修改補充,才逐步把詞固定下來。……我覺得劇團在演出『提綱戲』時,應該對『提綱戲』有較全面的認識,它既是一個寶藏,同時也有它的缺陷,這樣才能不『固步自封』。現在演出『提綱戲』,應該採取認真負責的態度,仔細研究原有的提綱,把不好的地方加以修改,新的提綱擬得儘可能詳盡些,這不僅可以提高『提綱戲』的演出質量,而且為整理成劇本打下基礎。」(《關於提綱戲》)

《梁祝恨史》在利舞臺演出的戲橋

1958年粵劇電影《梁祝恨史》


2015年3月20日《新快報》

******************************************

鍾哲平作品

作者簡介:

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粵韻清音——廣府說唱文學》作者

《羊城晚報》【追尋失落的嶺南絕唱】系列報導作者

《新快報》【粵人情歌】粵劇粵曲文化專版作者

新浪微博:@鍾哲平近水樓

官方網站:www.zhongzheping.com

微信公眾號:yuerenqingge

點擊頂端「粵人情歌」或掃描二維碼可關注此訂閱號

相關焦點

  • 【粵人情歌85】泛黃的紙張,縈迴的歌聲——晚清畫報中的粵劇粵曲
    在當時的畫報新聞裡,和粵劇粵曲有關的「報導」有很多。從某種程度上說,所佔篇幅比今天的報紙還大。因為粵劇粵曲是當時的主流娛樂,而不是今天的「非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正在展出《紙上留聲——粵劇粵曲文獻文物展》,其中有部分清代新聞畫報的剪報,可讀到戲臺曲壇的舊日「新聞」。
  • 粵韻風華丨帶上爸媽一起來看粵劇吧!
    2003年加入香港朗暉兒童粵劇團,承啟蒙老師張寶華悉心教導,初窺粵劇竅門。2005年開始隨名伶林錦堂習唱。2009年加入八和粵劇學院青少年班,接受為期四年之課餘訓練。期間得名伶尹飛燕垂青,於2011年納為入室弟子。2017年於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後,隨入職法律界現職見習律師,並於粵劇界同步發展,鍾情粵藝,不離不棄。
  • 「粵·流行」之夜:24位「粵劇新青年」跨界上線演唱流行歌曲
    5月15日20:00,由廣東粵劇院主辦的「粵韻ONLINE系列直播『粵·流行』」主題演唱會在多個網絡平臺同步直播。24位年輕的粵劇人演唱了19首曲目,引得網友「聽出耳油」,驚喜連連。年輕粵劇人在「跨界」演繹24位年輕的粵劇人演唱了《紫釵恨》《鐵血丹心》《春日郊遊》《千千闕歌》《浪子心聲》《人生何處不相逢》《小城憶昔》《京華春夢》《舊歡如夢》《紅棉》《順流逆流》
  • 這些粵語流行金曲都和粵劇有淵源!「粵劇+流行」演唱會大展粵劇...
    5月15日晚,由廣東粵劇院主辦的「粵韻ONLINE系列直播,『粵·流行』」主題演唱會在騰訊視頻藝術頻道等網絡平臺同步直播。在這場以「粵劇+流行」為主題的演唱會上,青春靚麗的粵劇演員黃春強、梁筠菱、吳澤東、朱紅星、龔潔影、方傑、李森、潘健、康健、李雯婕、蘇臨軒、莫偉英、莫翠屏、唐思果、顧嘉瑜、周嘉珍、黃紫賢、謝帆、麥少聰、文佩如、陳華生、麥衛明、譚清怡、黃宇等逐一登場,演繹粵曲、流行曲、懷舊金曲。
  • 粵彩大南 粵劇面譜「最」驚豔
    6月11日,作為第七屆羊城國際粵劇節系列活動之一的「織夢嶺南·遊園驚豔」粵劇專題活動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辦,大南路小學的師生也參與其中
  • 粵劇
    廣州粵藝發展中心的國家一級演員,正印花旦,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學生,紅派藝術的傳人。《美國華人史》記載粵劇為華人帶來了賴以生存的民間文化。當年從舊金山請來的青年男演員(當時尚無女演員)經常來往於巴特和瑪麗斯維爾等礦區,為當地華工演出傳統的舞蹈和折子戲。擁有123名演員的鴻福堂劇團在美國大劇院首次登場,上演粵劇,大獲成功,並在唐人街建立自己的劇場。另一方面,移居到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的大量華僑仍然保持了固有的習慣,僑民當中以廣東人為多,他們愛好粵劇。因此越南西貢有粵人劇團。
  • 粵韻情濃 群星璀燦——廣州振興粵劇基金會紀念晚會
    基金會的成立得到了林餘寶珠、何鴻燊、林文恩、戴德豐、梁秋、林伯欣、梁潔華、霍林淑端、林鳳娥、陶開裕等熱心人士以及一批單位的支持和幫助,籌集到一筆資金,並通過管理和營運增值,用之於激勵優秀劇目創作,支持粵劇藝術改革創新,改善粵劇演出團體的裝備,活躍粵劇演出,扶掖粵劇藝術人才,支持群眾粵劇活動。每年用於支持粵劇事業的資金100多萬元,最高時達300多萬元。
  • 粵劇《牡丹亭驚夢之幽媾謝雪心》
    在粵劇的歷史裡,粵劇的演出地點就像其它中國戲曲不斷演變。粵劇的表演場所一般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及永久性的戲臺。
  • 粵劇會成為老一輩的專利?我可不相信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
  • 秦隴勁氣,粵嬉清嘉——粵劇《審死官》與秦腔《四進士》戲曲比較研究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歐凱明和紅派藝術傳人蘇春梅領銜主演,兩人分飾狀師宋世傑與其妻宋唐氏。秦腔傳統劇《四進士》改編更貼合自京劇《四進士》。唱腔雄渾慷慨,大起大落。念白有陝西特色方言,有濃鬱的三秦風貌。筆者欣賞的是渭南市秦腔團演出版本。三.
  • 30年爆肚皇「封門」拆遷?除了這家老店,北京好吃的爆肚還有這些!
    即使要搬遷,不管會搬到多遠,我想應該也阻止不了北京人愛吃爆肚的心吧。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
  • 粵劇名家「雲開唱」火爆網端
    粵劇名家和青年演員一改往常舞臺上「生旦淨末醜」的扮相,以時裝登臺。舞臺的另一端,則是全民K歌、觸電新聞、南方+客戶端等網絡平臺的熱情戲迷們。90分鐘的線上直播結束,戲迷仍意猶未盡。返場環節中,應廣大網友要求,曾小敏、文汝清演唱《白蛇傳·情之「鍾情」》,丁凡、蔣文端演唱了《唐宮香夢證前盟之「頌牡丹」》,掀起直播高潮。
  • 粵劇《鸞鳳分飛》
    傳統例戲有《六國大封相》《天姬送子》《賀壽》《碧天賀壽》《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觀音得道》《香花山賀壽》。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現在只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誕日戲前由臺柱演員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戲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員演出的送子簡本。
  • 17位粵港澳粵劇名家聯袂上演傳統名劇《胡不歸》2020粵劇新年盛會...
    17位粵港澳粵劇名家聯袂上演傳統名劇《胡不歸》2020粵劇新年盛會12月30日晚開鑼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12-31 一晚便可欣賞到粵港澳三地粵劇名伶各具特色的表演風格,令來自粵港澳三地的觀眾大呼過癮。
  • 要吃秋,有爆肚
    貼膘啊,什麼去便宜坊來頓烤鴨子或者您繞著王府井來東來順涮個銅鍋子,反正這個季節沒有六七月那麼酷熱難耐,也沒三九天兒那麼寒風凜冽,趁著這微涼的天氣,您吃什麼都覺得舒服。這會兒啊往往老北京人除了吃秋大魚大肉嘗鮮貼膘兒外,還愛吃一樣,就是這爆肚了。咱們老北京有講究,缺什麼,您吃什麼,吃哪補哪,趁著這會兒,您來盤爆肚,再加倆燒餅,不但吃起來地道,還能補補您的脾胃,兩全其美不是?
  • 隨著年輕的粵劇人,舞動吧!
    粵·流行 「廣東粵劇院粵韻online系列直播 粵·流行」由一群青春活力的粵劇年輕人黃春強、梁筠菱、吳澤東、朱紅星、龔潔影、潘健、康健、李雯婕、蘇臨軒、唐思果、莫翠屏、黃宇等演唱《紫釵恨》《樓臺會》《順流逆流》《鐵血丹心》等18首粵曲、時代金曲;5月15日 20:00一起隨著年輕的粵劇人,舞動吧。
  • 粵劇"決戰天策府"
    其中由廣東粵劇院傾力打造的《劍網3》主題粵劇決戰天策府將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劇場開啟搶先版的首場試映,誠邀關注!廣東粵劇院小七定妝照  廣東粵劇院出品的「粵韻華章——彭慶華粵劇藝術專場」將於2014年12月5日晚上7點30分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劇場(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703號,地鐵六號線區莊站B2出口上蓋步行5分鐘
  • 粵劇名家與AI機器人助陣斜槓青年
    「作為從藝四十餘的粵劇演員,發展粵劇文化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看到這些青年人對粵劇藝術、對傳統文化有這樣的情懷,當然要大力支持啦!」他認為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在繼承中創新,可以讓更多人走近粵劇藝術。他將獻唱一曲傾訴心聲、頗具跨界意味、粵韻悠揚的《粵伶心曲》。以流行歌曲走紅並深受老廣們喜愛的廣府音樂人李達成,邀來歌手盧以純深情對唱。
  • 粵唱粵好戲 | 號外!《大老倌》名家訪談四月重磅推出,好玩直播間等你來!
    專注打造精品訪談多年向海內外華人分享演員從藝故事名家專訪再度升級《大老倌》重磅推出南方衛視《粵唱粵好戲
  • 「粵·show劇場」收官
    《霧鎖東宮》等3臺古裝粵劇在鳳凰劇場上演。 【深圳商報訊】(記者 祁琦)近日,深圳市粵劇團在羅湖區鳳凰劇場一連4天上演經典傳統粵劇,為粵劇愛好者精心呈現了各式主題鮮明、題材豐富的粵劇表演,同時也為2020年度「粵·show劇場」公益演出項目圓滿拉下帷幕。 「粵·show劇場」公益演出由深圳市粵劇團承辦,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今年已成功演出25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