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由於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因此當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也就是太陽系唯一的一顆能夠自己發光發熱的恆星「太陽」,把太陽輻射照射到地球上時,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我們把陽光照射到的半個地球稱為「晝半球」,而太陽輻射沒有照射到,處在黑暗中的半個地球稱為「夜半球」。有了晝夜半球,地球表面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之分,在任何時刻地球上總有一半區域處在白天,而另一半區域處在黑夜之中。
什麼是「白夜」現象?
由於我們的地球不停地繞著地軸「自轉」,世界各地也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晝夜每交替一次的時間是24小時。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在一年中的不同日期,每天的晝夜長短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不過如果你剛好在地球的赤道上,那麼一年中的任何一天,你那裡都是白晝12小時,夜晚12小時,也就是永遠晝夜平分。晝夜的長短情況,除了晝夜平分之外,還存在晝長夜短、晝短夜長、極晝和極夜等情況。
晝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線
那麼,題目中所提到的「白夜」現象是什麼情況呢?從字面來看,「白」代表白晝,而「夜」代表黑夜,怎麼白晝和黑夜共存?實際上「白夜」是一個地理概念,是指夜晚不像真正的黑夜,也就是夜晚並沒有完全的暗下來,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夜晚沒有完全黑下來呢?我們知道每當日落以後或者日出之前,雖然天空中已經看不到了太陽,但是天空並沒有完全暗下來。也就是在傍晚日落後,還有很長時間天空是亮的,這種現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大氣對於太陽輻射的散射作用。
晨昏線是一個白天和黑夜的過渡區域
這種日出前和日落後天空還是明亮的現象,全球除了極晝和極夜地區之外,都是有發生的,那麼是不是「白夜」現象各緯度都可以看到呢?其實不然,我們知道,雖然大氣層對於太陽輻射有散射作用,但是並不能一直持續,一般來說當太陽下落到地平線以下18°之後,天空就會完全黑下來了,而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由於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太陽下落的角速度也各不相同,通常來說這種現象在低緯度地區持續的時間短,而隨著緯度的增加持續的時間會逐漸變長。
白天和黑夜交替
也就是說,低緯度地區通常天黑的更快,而中高緯度地區天黑得慢一些。這樣一來,當中高緯度地區,處在一年中晝長夜短的時期,也就是黑夜較短的時期,那麼有可能出現太陽落山後天空並沒有完全黑下來,而到了午夜時分,太陽在地平線以下的角度依舊在18°以內,而後太陽又開始升高,一直到日出前,天空由於大氣的散射作用,一直沒有出現完全的黑夜,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白夜」。
夏至日晝長的緯度分布圖(北半球各緯度最長白晝)
「白夜」和「極晝」是有區別的,極晝現象只發生在南北極圈以內,也就是南北緯66.5°至南北緯90°之間的區域,極晝現象是指在一天24小時之內,太陽始終在地平線以上,太陽高度始終大於等於0°。而「白夜」的確定是以天空有沒有完全黑下來為標準的,太陽可以落到地平線以下,所以通常來說大概在南北緯48.5°及更高緯度的地區都會出現白夜現象。就我國而言,只有在東北的黑龍江和內蒙古北部地區,以及西北的新疆北部地區才能看到白夜。
我國能夠看到白夜現象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