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地陰雨雪不斷,很多地方出現了雷電現象。由於已經處於立冬之後,算是「冬天打雷」。根據《禮》的說法「仲春,日夜分,雷乃發聲。秋分之日,雷乃收聲」。就是說打雷這一天氣現象,正常的話應該是農曆二月春分前後開始出現,到秋分前後消失。如今距離秋分已經兩月,仍然出現了打雷現象,這種冬季打雷在古代的「天人感應」的觀點中,肯定是會有些說法的。
打雷
首先說一下「雷的形成」。按照現在的科學解釋,就是天上的兩種帶電雲層,一個正極,一個負極,相互碰撞在一起產生的放電現象。而這种放電現象就會釋放出很大的熱量,熱量的放出,就會使周圍的空氣受熱,膨脹。瞬間被加熱膨脹的空氣會推擠周圍的空氣,引發出強烈的爆炸式震動。這就是雷聲。科學的說法是「空氣產生劇烈的上下對流運動」。
雷電現象
如何形成帶有正負極的兩種電雲層,就是打雷現象形成的氣象條件。首先要保證空氣中有充足的水汽,其次要有使暖溼空氣上升的氣流。在此情況下才能產生打雷現象。而冬天打雷,也必須具備這樣的氣象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形成打雷的氣象條件,決定了雷電現象常見於二月中旬到八月底,尤其是夏天。因為近地面空氣不斷受熱而上升,上層的冷空氣下沉,極易形成強烈的空氣對流,從而產生雷電現象。
電閃雷鳴
按照雷電的形成條件,在冬天空氣寒冷乾燥,太陽光輻射弱,導致地面的熱空氣不易上升,無法上升到空中與冷空氣形成劇烈的對流運動,所以很少在冬天聽見雷聲。很少,不代表不會發生。一旦冬季天氣偏暖,在地面形成了較強的暖溼空氣,隨著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對流自然就會加劇。這樣氣象條件具備了,自然就出現了「冬打雷」現象。但是要明白,這是反季節的天氣現象,一旦出現冬打雷,就說明暖溼空氣活躍,冷空氣也很強烈,這種情況下,冬天就會陰冷。
雷電
上面是現代氣象學給予的解釋,在我國古代的文化認知中,打雷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這關係到「冬打雷有無徵兆」的問題。按照「創世論——元氣論」的說法,天地時間萬物都是元氣所化。清輕者為陽,濁重者為陰,因此陽上升為地,陰下沉為地。所有的天氣自然現象,都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和單方面呈現的結果,如朱熹說「陰陽聚為雲」;《曾子》說「天地之氣和則雨,陰陽之氣亂則霧」。而雷的形成自然也與陰陽二氣相關。
朱熹畫像
古代關於雷的形成,有三種說法:1.《春秋元命苞》曰「陰陽合為雷」;理解為——陰陽二氣結合得到一起,相互擠壓彼此空間而形成。2.《曾子》曰「陰陽之氣懼,則為雷」;理解為——陰陽二氣對流,互相害怕一樣形成氣流的撕扯而形成雷聲。3.《春秋穀梁傳》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理解為陰陽二氣相互靠近,未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形成陰陽對流而產生雷聲。另外《莊子》曰「陰陽交爭為雷」。
賣糧食
結合以上古代對雷聲形成的認知,基本是陰陽二氣需要交織在一起才能產生。《抱樸子》說「雷,天之鼓」。《尚書·洪範》認為「雷,人君相也」。同時在《論語讖》一書中說「雷震百裡聲相附」,認為雷聲是表示諸侯國的政治教化是按照帝王的詔令來實施的。因此在《易妖佔》中明確說「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撓則冬雷,民飢」。民諺說「立冬雷發聲,秋糶貴(糶tiào,賣出的糧食貴)」、其他如冬天打雷與「軍國大事」的徵兆問題,暫不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