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在每周一發布近期出版的書單,向讀者徵集評論,並在周日集結推送,本文編輯部成員的讀後評論,不代表平臺立場。
《我們與惡的距離》
出版社:後浪|中國友誼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作者:呂蒔媛 / 公共電視
這部電視劇2019年在臺灣播出的時候,內地觀眾就已經 蠢蠢欲動 。
很多朋友迫不及待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去找這部劇的資源。去年4月,這部劇終於能看了,大概是因為疫情,它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不過這也不妨礙它拿下豆瓣平臺的9.4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我們思考的不僅是關於善惡的判斷標準,更多是輿論對人的影響,比如施害者家屬,這些「無辜」的人,往往會連同壞人一起,成為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這種現象跟我們的文化有關,中國古代有「誅連九族」的刑罰,就像「一人當兵、全家光榮」一樣,一個人的名譽,往往跟他的父母、子女乃至家族有關。
所以我覺得,既然它帶出了這個關於「社會集體如何對待惡」的議題,我們也不妨深入討論它背後各種各樣的因素,否則,即便「惡」的問題解決了,說不定什麼時候我們會以「懲善」的名義去毀滅某個個體。
電視劇很不錯,那麼近來出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本書呢?書所收錄的主要是整個故事的劇本,此外還有劇照以及相關的一些評論文章。
相比於單純地看劇,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更多故事之外的元素,比如它背後一些社會事件,或相關製作人對這個故事的評價,可供讀者在電視劇上作更多延伸。不過,它的重點還是劇本。
那麼作為劇本,這本書如何呢?
電視劇中,人物對話的日常化是為了體現流暢性,但是這個到了劇本上給讀者去「閱讀」時,就會有另一種感受。
比如表現人物猶疑的時候,屏幕中的演員可以用情態表現,但劇本上卻是大量的省略號,這樣不僅不利於讀者調動想像力去補充對話背後的情緒,反而影響了閱讀的體驗。
事實上,劇本中很多對話都顯得有些瑣碎和多餘,當然這些內容在演員表現時是沒有問題,甚至是必須的,因為它試圖給我們營造一個沉浸式的場景,但落在字句上,卻顯得拖沓。
作為一個看過劇之後再買書的讀者,我希望劇本更凝練一點。
不過從編劇(或相關工作者)的角度去看,這是個值得學習的範本。近年來電視劇分集數越來越少,而單集時長几乎到了一小時,如何處理其中的劇情鬆弛與緊湊度,都很考驗編劇能力。編劇希望拿到的是一本未經裁剪,甚至呈現了剪輯時被處理掉而未呈現的劇本內容。
其實,因為影視作品火熱而出版的書並不少,但不是每一本都會成為暢銷,更多時候像是一個噱頭,一旦過了熱銷時期,這本書可能就被長久存放起來了。相比起再讀,「二刷」更實際,我更期待書中有值得靜下來慢慢翻閱的內容,而不僅僅是一個「周邊」紀念產品。
一句話來說,題材極好,有電視劇加持,但作為一本供讀者反覆讀的書,還欠缺一些。
文穴閱讀館推出儲值服務
讀者開通儲值服務即可獲得紀念卡一張
關於「惡」,你讀過哪本記憶尤深的書?在評論區留言,可獲取文穴閱讀館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