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罪犯的親屬也應受懲罰嗎?

2021-02-22 文穴Literaturecave

我們會在每周一發布近期出版的書單,向讀者徵集評論,並在周日集結推送,本文編輯部成員的讀後評論,不代表平臺立場。

《我們與惡的距離》

出版社:後浪|中國友誼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作者:呂蒔媛 / 公共電視

 

這部電視劇2019年在臺灣播出的時候,內地觀眾就已經 蠢蠢欲動 。

很多朋友迫不及待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去找這部劇的資源。去年4月,這部劇終於能看了,大概是因為疫情,它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不過這也不妨礙它拿下豆瓣平臺的9.4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引起我們思考的不僅是關於善惡的判斷標準,更多是輿論對人的影響,比如施害者家屬,這些「無辜」的人,往往會連同壞人一起,成為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這種現象跟我們的文化有關,中國古代有「誅連九族」的刑罰,就像「一人當兵、全家光榮」一樣,一個人的名譽,往往跟他的父母、子女乃至家族有關。

所以我覺得,既然它帶出了這個關於「社會集體如何對待惡」的議題,我們也不妨深入討論它背後各種各樣的因素,否則,即便「惡」的問題解決了,說不定什麼時候我們會以「懲善」的名義去毀滅某個個體。

電視劇很不錯,那麼近來出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本書呢?書所收錄的主要是整個故事的劇本,此外還有劇照以及相關的一些評論文章。

相比於單純地看劇,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更多故事之外的元素,比如它背後一些社會事件,或相關製作人對這個故事的評價,可供讀者在電視劇上作更多延伸。不過,它的重點還是劇本。

那麼作為劇本,這本書如何呢?

電視劇中,人物對話的日常化是為了體現流暢性,但是這個到了劇本上給讀者去「閱讀」時,就會有另一種感受。

比如表現人物猶疑的時候,屏幕中的演員可以用情態表現,但劇本上卻是大量的省略號,這樣不僅不利於讀者調動想像力去補充對話背後的情緒,反而影響了閱讀的體驗。

事實上,劇本中很多對話都顯得有些瑣碎和多餘,當然這些內容在演員表現時是沒有問題,甚至是必須的,因為它試圖給我們營造一個沉浸式的場景,但落在字句上,卻顯得拖沓。

作為一個看過劇之後再買書的讀者,我希望劇本更凝練一點。

不過從編劇(或相關工作者)的角度去看,這是個值得學習的範本。近年來電視劇分集數越來越少,而單集時長几乎到了一小時,如何處理其中的劇情鬆弛與緊湊度,都很考驗編劇能力。編劇希望拿到的是一本未經裁剪,甚至呈現了剪輯時被處理掉而未呈現的劇本內容。

其實,因為影視作品火熱而出版的書並不少,但不是每一本都會成為暢銷,更多時候像是一個噱頭,一旦過了熱銷時期,這本書可能就被長久存放起來了。相比起再讀,「二刷」更實際,我更期待書中有值得靜下來慢慢翻閱的內容,而不僅僅是一個「周邊」紀念產品。

一句話來說,題材極好,有電視劇加持,但作為一本供讀者反覆讀的書,還欠缺一些。

文穴閱讀館推出儲值服務

讀者開通儲值服務即可獲得紀念卡一張

關於「惡」,你讀過哪本記憶尤深的書?在評論區留言,可獲取文穴閱讀館福利。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可怕兇殺案的發生,會激起公眾一時的憤恨,會引發媒體一時的跟蹤報導,隨後就會被更新的熱點稀釋與替代。卷在案件中的那些人,受害者,受害者家屬,他們如何走出案件陰影?殺人犯,出於何種犯罪心理?殺人犯親屬承受了多大的譴責與壓力?當兇殺案發生之後,社會上還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這些深受傷害的個體與家庭?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王赦是「聖母」嗎?為何總是幫罪犯辯護?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豆瓣斬獲9.5的高分,屬於臺灣近幾年中少有的火爆到大陸網友都忍不住好評的高質量電視劇。劇中的主角之一王赦是一名刑事辯護律師,但很特殊的是,他經常幫助辯護的對象不是弱勢的一方,反而是被大眾唾棄的殺人犯。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太近,法律與罪犯的距離太遠
    同理,你知道什麼樣的社會最難痊癒嗎? 沒有病識感的社會。」——《我們與惡的距離》1靳某某以辦保險為名扣下8名未成年女孩的身份證,統一安排住宿,監視著她們的一舉一動,並制定嚴苛的工作制度。還有天理嗎?還有王法嗎?我們越發渴望自由,以至想要輕聲啜泣。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剛開始看到的劇,剛開始是覺得題材好玩,想看看而已,後來慢慢的看著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什麼是壞人? 什麼是惡人? 有明確答案嗎?壞人在字典裡,一般意思是說一些從事不法活動的人,偷雞摸狗,施詐,陷害等等表示這些人品質惡劣。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是惡人還是好人
    善與惡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嗎?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定義人性之中的善惡,一系列不可饒恕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的劇真實的揭示了當下關於人性、家庭、媒體、夫妻之間的問題,在好與壞之間我們真的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Netflix版《我們與惡的距離》:我,黑人,罪犯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刷新了華語電視劇的新高度,律政爭議,媒體亂想,社會偏見,極為真實的情節勾勒出世界的種種惡意
  • 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扭曲正義暴露《我們與惡的距離》
    文|顏小二述哲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各位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說「虐貓事件」的「後續」。這種時候,所謂寄「壽衣」,就是正義的「懲罰」嗎?懲罰誰呢?懲罰千裡之外,對於虐貓事件來說無辜的老人嗎?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遷怒」不理性,「報復」只會延續「仇恨」,並創造新的「悲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的原生家庭,到底為罪犯背了多少鍋
    去年那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朋友圈,最火的時候我沒有看這部劇,但前幾天突然翻出來看,哪知道就一發不可收拾,連續追了四五集。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觸,倒不是所謂的「普通人與惡只有一線之差」,而是「是不是所有人都以為,那些罪犯的行為,都與原生家庭有關。」
  •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你會為一個殺人犯辯護嗎?你會為自己親人犯下的錯贖罪嗎?如果你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人,你希望法律予以施害者同樣的懲罰嗎?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如果命運裡真的有這麼一場戲,只能說,我們果然是一顆棋子。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在線下,我們能夠目睹故事本身,我們也可以有所作為,從喉腔到嘴唇,發聲只需要1秒,說話只需要1分。李勝利夜店事件、鄭俊英群聊事件、街頭打人事件與新聞中曝光的等等惡性頻發事件。這些生活中的惡,你以為離我們很遠,但你不知道你哪一次敲擊鍵盤、開口發聲的「有心之言」,讓你站在了惡的身旁,沒有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我們與媒體、媒體與利益之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3月份時上映的一部國產劇,一經上映便大獲好評,引起了很多看客的反思,在豆瓣國產劇劇單上,也得到了罕見的9.5分高評。不得不說,之所以能有此成就,除了劇情本身的張弛有力之外,更得益於它敢說真話,敢於暴露當今媒體、看客身上的弊病。成為了一部映照人性與社會問題的鏡子,深刻而不留情面。整部劇是圍繞著一名叫王赦的律師展開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受害人母親說「:我的兒子呢,他有活下去的權利嗎?」辯護律師說「:他死了,然後呢?」該劇圍繞這起案件的相關人員展開敘述。
  • 我們不是孫小果也不要成為他 |《我們與惡的距離》:黑與白、善與惡,只在一字一念
    《我們與惡的距離》海報豆瓣9.5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2019年度豆瓣榜單裡評分最高的華語劇集。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看中……
    ——三三被同事安利了一部臺灣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就聽說很好看,但是一直沒有開看。因為我對臺灣的電視劇有非常重的刻板印象,印象來源於小時候我媽總是在看《再見阿郎》《又見阿郎》
  • 《我們與惡的距離》:親屬的死亡教育
    實在沒劇看,發生去年的寶藏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居然落下了,於是又熬了幾個夜終於看完了~該劇是以「 無差別行兇 」 其實《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引發的思考熱議角度有很多,不過陳女士我對劇中的親人死亡議題更感興趣。畢竟雖然我們不像宋喬安或李大芝,要面對摯親被殺/殺人,但喪失摯親後經歷的心情變化,應該是共通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豆瓣9.5分,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忽遠又忽近!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可近可遠—我們與惡之間的介質似人非人—我們與惡之間的關係時密時疏安利一部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主演,褪去在內地劇中的甜美,化身知性高層,在受害者家屬、新聞工作者、妻子、母親之間變換角色,將不同性格的角色進行了淋漓的詮釋,不論是裝扮還是演技雙雙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