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兩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澱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並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四阿哥愛新覺羅·永珹,他的親爹乾隆和他「斷絕」了父子關係,他再也沒有機會繼承大統。乾隆給了他生命,也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真相如何?是福是禍?
永珹的母妃金氏,原是朝鮮族人。皇太極即位後,金氏的祖父三達理前來歸順。皇太極親徵朝鮮的時候,把俘獲的朝鮮人編為包衣,從此,金氏的家族就成了愛新覺羅的包衣奴才。
在皇宮大院裡,與那些母親出身滿洲八大氏族(瓜爾佳氏、鈕鈷祿氏、舒穆祿氏、納蘭氏、董鄂氏、輝發氏、伊爾根覺羅氏、馬佳氏)的阿哥相比,永珹的家族背景很弱。他的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高度。
金氏早在乾隆即位以前,就入侍藩邸了。乾隆即位後,金氏被封為嘉嬪。即使到了此刻,金氏成了名正言順的主子,她仍然沒有脫離奴藉。
在清朝,包衣奴才如果表現好了,是可以脫離奴藉,加入旗籍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就是雍正在藩邸時的包衣,後來由於當了大將軍,立下軍功而被抬旗。這在當時,是很榮耀的事。
乾隆四年(1739年),嘉嬪生下了皇四子永珹。後宮佳麗三千人,永珹的母妃是很平凡的一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很早就認清了這一現實。
之後,她的母妃相繼生下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嘉嬪的職稱又上升了一個檔次,被封為嘉貴妃。
也許是後宮生活長年累月的壓抑,年紀輕輕的嘉貴妃,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就去世了。這時,永珹才16歲,尚未成年。母親地位原本就不高,如今又撒手而去,在偌大的皇宮裡,永珹仿佛成了浮萍。他越發不如其他阿哥了。他對自身處境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就算不討喜,永珹還是可以安安穩穩地當他一輩子的阿哥的。可是,突然有一天,他的親阿瑪乾隆,要和他「斷絕」父子關係。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康熙第十二子、乾隆的叔叔履親王允裪去世,允裪的世子也早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就去世了。乾隆就想從他的兒子中選一個過繼給允裪當孫兒,以「親親睦族」。
問題來了,皇室子孫有不少,乾隆為什麼要讓自己的親兒子過繼出去呢?
有一種說法是:康熙九子奪嫡引發了皇室大地震,使得雍正與親王、郡王們的關係高度戒備。乾隆即位後,就採取了一些辦法,來緩和上一輩造成的緊張局面。其中之一,就是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無後的親王。
此時的乾隆,膝下有四個皇子,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
眾所周知,一旦過繼出去,乾清宮那把龍椅就不屬於自己了。那麼,把誰過繼出去呢?永琪、永璂、永琰的母親都還在世,過繼,必然會在後宮掀起一番爭鬥。乾隆的內心在仔細斟酌著。
先說永琪。他博學多才,工書善畫,恪盡孝道,深得乾隆鍾愛,乾隆曾經還想把皇位傳給他。《還珠》裡,令妃和福倫一家拉攏小燕子,事實上就是拉攏永琪,這是因為永琪可能是未來的皇帝。而且,永琪在生前就被封為親王了,在乾隆一朝,生前被封為親王的,只有永琪、永瑆和永琰。
再說永璂:生母為繼皇后烏拉那拉氏,從身份上說是正宗的嫡子,天底下絕對沒有把嫡子過繼給別人的道理。
永琰:他的母親令妃得寵,乾隆愛屋及烏,也不可能把永琰過繼出去。這從他後來繼承大統,成為嘉慶帝,就能多多少少猜出乾隆當時的心思了。
相比之下,永珹表現平凡,出身又卑微。他比不了永琪的優秀,比不了永璂的尊貴,也比不了永琰的得寵。於是乎,永珹雖是最年長的皇子,但是把他過繼給允祹為嗣孫,襲爵履郡王,卻是必然的。從此以後,見了乾隆,不能再叫皇阿瑪,而要稱呼皇上了。
乾隆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迴鑾駐蹕涿州的時候,一個和尚領著一個小童前來接駕,揚言此童就是履端王永珹的次子。由於當時側福晉王氏無子,因此加害這個小孩,將其逐出。和尚可憐他就收養了他。
此事一出,驚動朝野,一度傳得沸沸揚揚,版本也不能只有一個。比如努爾哈赤的七世孫、滿清貴族愛新覺羅·昭槤寫的《嘯亭雜錄》中記載了一段秘事:他聽履王府的一個姓楊的太監說,次子生痘並沒有死,是側福晉王氏用一具小孩的屍體,把生痘的次子換出來,扔到了荒山野嶺上。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誤以為自己的兒子死了。
如果是真的,這簡直就是一出「完美」的狸貓換太子。
《延禧攻略》繼後設計陷害四阿哥成為十二阿哥的替罪羊
可是,真相只有一個!這齣狸貓換太子,是一場子虛烏有的鬧劇!
證據一:乾隆當時命人審訊,得知和尚領來的幼童實際上姓劉,他假冒皇孫實際上是和尚指使的。
證據二:永珹的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滿洲八大氏族之一)也公正地說:她的次子的確是生痘死的,而不是王氏害死的。而且孩子死的時候,她還親手撫摸著孩子,悲慟不已。
試想,如果側福晉王氏真的隨便找了一具孩子屍體,替換了嫡福晉的孩子,作為母親,嫡福晉怎麼可能看不出來呢?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她可以忘記全世界,也不可能記不清自己孩子的樣子。
永珹出身卑微,沒有政績,表現平庸,正是因為如此,才被乾隆選中,過繼了出去。即便身為天潢貴胄,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格格們要和親,皇子們也要為皇室和睦等其他利益犧牲自己。禍福兩相依。對永珹來說,就算不能當「龍的傳人」,做一郡王,遠離皇位爭鬥漩渦,現世安穩,也許是福分。
馬清福主編:《滿族文學史》第3卷,遼寧大學出版社 2012年版。
李景屏:《乾隆王朝真相》,農村讀物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