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美學大家對於美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思想主義對於美有不同的定義,不同的人對於美有不同的定義、定論。
➣ 任何藝術形式都服務於思想的表達。
對於好看茶席的布置,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就是「任何藝術形式都服務於思想的表達」,「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不同人有不同的思想,這些思想的來源生活的狀態、受教育的背景等。
➣看上去很扯的當代藝術,早已超越了其表達形式。
當代藝術通過具象化的圖形、裝置、色彩去表達更多的思想。
回想起鐵觀音流行的時代,有鐵盤子,淋壺,席面擺滿茶寵,後面不斷做減法,為了讓席面更乾淨更整潔,有更多所謂的留白,給人在審美過程中更多去看它的結構感,席面構圖會更加清晰。
➣時代賦予了當代藝術新的定義和手段,去表達再現我們的世界。
現在很流行的「降維打擊」,三維打二維就是降維,大部分人布席是二維的,二維就是平面,點線面;三維就是除了x軸、y軸以外,另一個軸距的思維方式,把整個立體的空間放進設計當中進行思考,再去看整體布局,可能會更加完整。三維的邏輯和視角去看二維,考慮的多一些,表達的手法也會更多。
繪畫是當代藝術最直接的表現,但當代藝術不局限於繪畫,包括行為藝術、裝置藝術。
▶行為藝術:中國一行為藝術家做過名叫《一千零一夜》的行為藝術,他在國內邀請一千零一個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一塊聚集到德國的一個小鎮,聚集的過程就叫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很多大型商場,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居多,他們為了烘託整個商場的文化氛圍,會邀請很多藝術家去做大型的裝置藝術。
左邊這張圖叫馬列維奇,畫於1915年,就是找一畫板塗黑,然後放一個框,這張閉著眼睛都能畫成的畫價值不可衡量,是一張國寶級的畫。
右邊這張圖叫羅斯科,畫於1950年,價值7284美金,我把你們的想法也寫在後面,相信大家看到了會想「這XX我也能畫」,這XX我畫的比他還好,但人家就值這個錢。
為什麼這樣讓我們如此看不懂的會陳列在很多藝術館裡,會在各大拍賣會上拍出高價,這也是當代藝術的魅力所在。
這一個1917年的藝術作品,也不禁讓我們思考:藝術品和日用品的界限到底在哪裡?這個小便池作為日用品和當代藝術品,最大區別就是上面籤了作者的名字,僅此而已,其他沒有任何的改變。
右邊這張圖是當代藝術家卡特蘭在邁阿密展上的新作,這根香蕉賣了12萬美金。
在MoMA的藝術展上,離牆面三十公分的地上有一黑色手套,所有參展、看展的人都以為這是一個當代藝術,所有人在去看其他展都會小心翼翼地繞開它,生怕踩到這個藝術作品,最後快到閉館的時候,這個手套被清潔工人掃走了。結果鬧了一個天大的烏龍。
有很多藝術家會做一些好玩的東西,比如說冰滴咖啡,可能做一個擴大版的裝置,上面放很多的冰塊,裡面就放一粒咖啡豆,或者一點點咖啡粉,讓它往下滴,故意把滴的速度調的很慢,可能一天滴一次。
包括在其他國家的藝術館、美術館當中我也看到類似的東西,有一個是用瀝青滴,據說要把下面東西滴滿需要一百年,作者可能自己都看不到了。他希望通過這樣一種裝置藝術表達人類對時間的思考,以及時間對很多事物的一種變化。
愛茶的朋友都知道,這一片樹葉承載了中國數千年的多樣文化,所以在茶的面前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被包容的。很多的形式可能今天不理解,也許明天就會變成一種潮流,我們現在看著不舒服,可能過段時間就不一樣了。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美的理解發生改變,時代讓人對美的理解改變。放在時間的長河當中去看,很多東西都是合理的。
這三張圖的想法來源於哈姆雷特,「一千個觀眾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茶席的名字叫《千人千面》,用近千張面具,五卷五百米的釣魚線,總成本兩百三十多塊錢。所有面具我提前一個星期讓學生用藍、黑色的鋼筆去畫,想到什麼畫什麼。到現場之後,我就將這近千張面具撕碎、踩扁,也有一些完整的,穿上孔用釣魚線,根據空間的高度和寬度做了這樣一個吊掛和堆砌。
茶席在空中有吊掛,地面上有堆砌,也有弧形的裝置,我找了關於水、雲、飛鳥、山的黑白片子投影,投影儀的光剛好透過面具形成不規則的陰影剛好可以投影在茶席背後的牆上。除了裝置的三維和平面的二維,也借用了一些光,大家可以從圖上看到一些明暗的對比,主泡位上有主打的光源,在裝置的前後也會有重點光和輔助光的差別,形成明暗錯落。
去年舉辦的《時間之外》實現音樂與茶的跨界,共有三十幾席,邀請全國三十個年輕茶人參與,一律不用之前已有的茶席形式,我希望來參與這一次不一樣茶會的茶人們都可以更大膽去釋放自己的想法。
▲《時間之外》的現場
音樂環節,我們大膽用吉他和古琴做了跨界,還邀請著名的梅派傳人演繹一出崑曲,對不一樣的節奏進行演繹。
同時還有聲、光、電的處理,有一個裝置是連著電腦收集吉他的聲音,所有光影投放出來的畫面是通過電腦不規則的運算,沒有人會知道下一秒、下一幀會出現什麼畫面,全是電腦收音古琴、吉他的音樂即時即興地通過光影在現場紗幔上投放出來的圖形和圖案。
▲沉浸式體驗
光有視覺、聽覺,和喝茶嗅覺、味覺的感知不一樣,所以我們設計了很多的橋段。有一泡茶在第一泡茶是看得到對面泡茶的人,結束之後所有人退場戴上面具,每個人再回到席位上,可能就不是剛才那個人,或者是他自己但是他戴上了面具。
我希望讓對面的飲茶人無所謂泡茶的人是誰,能夠更加專注於茶,而不是專注於是誰給我泡這壺茶。
我們也設計一個環節,比如一個席上五個人,每個人取一根茶,比如條索形的取一根,顆粒形的每個人取一粒,比正常的投茶量要少很多,然後收集回來,主泡人把這量很少的茶很用心地泡,比正常的飲茶濃度淡很多,有很多人喝上去像白開水。
當我們能夠完全靜下來,把所有的注意力、關注點放在這杯茶上的時候,再淡的水,哪怕只有一根茶葉,也能品到它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