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聊三國(19):袁紹的忽悠力作)
中央在天天上演權力的遊戲,讓我們暫時把視角轉移到地方。
從黃巾之亂到少帝劉辯繼位這幾年,地方上的董卓老先生在軍界穩紮穩打,一步步發光發熱。
老先生這一段經歷,並不是非常詳細,但總結起來還是很有積極意義的,簡而言之,就是倆字——能混。
(只會三板斧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販過私鹽,當過皇帝,投過唐營,為人能到單雄信臨終痛罵瓦崗舊人、只喝程咬金一杯酒的程度,「混」功比武功了得多了)
就像之前強調過的,董老先生的核心能力,未必是如今眾多古裝戲極力描述的搞軍事(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董卓和他的西北部隊「能打」),但絕對是能混。他的經典之戰,目前有記載的,其實沒多少,尷尬難堪的時候倒是不少,但官位級別,步步登高。
前文提過,董卓曾經頂替盧植(詳見聊三國(8):盧老師功敗垂成),在鎮壓黃巾起義之中也露了一把臉(也許應該說露了另一個部位更貼切),和前線的張角主力部隊交戰,一觸即潰。
不過吃了敗仗,董卓屬於也就被罰酒三杯,連篇檢討都沒寫,就因為西北又出了亂子(混功了得),很快又被朝廷起用,官復原職(中郎將),歸讀者們的老朋友皇甫嵩指揮,接著帶兵去鎮壓西北叛亂。
不料,雖說西北是個火藥桶,叛亂是家常便飯、整個東漢基本就沒安寧過太久(西北有個安定郡,這地名都可見命名者樸素的願望),號稱和西北的羌族等胡人作戰過上百次的董卓,這回也遇上了多年不遇的硬茬子。
事實上,這次叛亂規模很大,因為起自東漢西北的涼州,所以又稱涼州之亂。
這次造反,初創期主要是西北當地的胡人,後來也有不少漢族「有識之士加入,比如《三國演義》裡曹操的老朋友——韓遂。
比黃巾之亂更嚴重的是,叛亂的不少羌族等胡人都是原來效忠東漢朝廷的職業或半職業軍人(學名「義從「)。就像水滸傳裡,一旦林衝呼延灼這些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還有實戰經驗的人反了,那梁山的戰鬥力就瞬間可觀了。
(要不,再開個水滸的坑?)
於是興兵之初,叛軍就勢如破竹。
等到黃巾起義之後的185年,叛軍竟然東拼西湊了幾萬騎兵,浩浩蕩蕩打到了西安附近,皇甫嵩和董卓硬著頭皮死扛,也很夠嗆。
不過這事情也不好苛責這兩位,幾萬騎兵的陣仗,規模絕對不小,放到幾百年後的歐洲中世紀,都夠發動一次十字軍、載入史冊了。
皇甫嵩抗敵無功,外加之前因為平滅黃巾之亂,有些膨脹,得罪了當時權勢滔天的宦官張讓,直接就被朝廷給擼了。
朝廷走馬換將,又換了張溫(就是前文曾替朱儁說情的那位),但能混的董卓,愣是沒事,只是改為歸張溫指揮。
張溫空降到西北,總得帶幾個得力幹將,別說,他還真和朱儁想到了一塊,也帶了孫堅。
(狄閣老四處查案,也得帶幹將)
張溫到了西安坐鎮,就下令讓董卓來西安晉見,部署工作也可以喝點酒交流交流感情,他很清楚,董卓能不能打不說,最起碼手裡有自己指揮的部隊、了解西北風土人情,還和當地的胡人經常作戰,揍人和挨揍的經驗都很豐富,是當地屈指可數的實力派。
據記載,剛吃了敗仗的董卓,卻耍了個大牌(有可能是給新領導一個下馬威),大概就像如今的俄羅斯總統,只有別人等他,不可能有他等別人,面對上級命令,他拖了很久才到位。
張溫面子也有點掛不住,斥責了董卓幾句,估計董卓也沒拉下大胖臉說幾句軟話,倒是反懟了領導。
張溫沒徹底爆發,另一邊的孫堅看不下去了,找個了機會和張溫耳語:
「董卓這人來晚了不謝罪還這麼傲慢,應該按軍法將他處決。「
張溫老成持重,回答孫堅:
「董卓這個人在西北地區很有威望,這麼把他殺了,我們工作就不好開展了。「
年輕而又理想主義的孫堅還在堅持:
「我們是朝廷正規部隊,怎麼辦事還得靠著董卓?我看他對領導傲慢,對作戰失敗主義思想很重,也沒什麼戰功,應該殺了立威。「
據記載,此時的張溫是「不忍「殺董卓,我倒覺得是」不敢「徹底撕破臉的成分多點,於是他直接和孫堅說:
「老弟,你可別再說了,說多了,董卓知道了,會懷疑提防我們,以後更不好合作了。」
總之,誅殺董卓的提議,當日就這樣不了了之。
(小孫:領導啊,過幾年你可別後悔)
這個小故事記載在三國志孫堅的傳裡,作者的原意,大概是想表現一下老霸王孫堅(小霸王孫策之父)的血氣方剛、有原則和遠見卓識(畢竟開上帝視角,殺董卓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我也相信此事真實性,但卻是出於不太一樣的角度:
我相信是因為這種事,太常見了。
孫堅的確是年輕才俊,業務能力極強,想抓住機會表現一下自己與眾不同的真知灼見,也是人之常情。但剛到西安連當地特產的柿子(別說,漢朝真有西安地區種植柿子的記載)都沒來得及啃兩個,就在不了解當地具體情況的條件下攛掇空降的領導對地方軍政大員動刀,實在是太過輕率。
張溫倒是老成持重,其實也透露著某些時候領導的無奈:一方面董卓在當地羽翼漸豐,另一方面,在當地張溫也就那麼幾個能用的部下,再煩再噁心,有時候也得湊合用,最起碼把局麵糊弄下去。
(李鴻章:論糊弄,老夫可沒怕過誰)
只是那時的張溫並不知道,多年後自己要面對的當頭一刀,就此埋下伏筆。
董卓和孫堅這對冤家,冥冥中也註定了將再度較量。
董卓固然不尊重領導,中央還是很支持張溫的工作的,張溫集結起了十多萬大部隊,拉開架勢準備平叛。雖然有優勢兵力,但起初朝廷官軍也沒什麼優勢,還是靠著出現了流星,叛軍世面見得少,士氣受影響崩了,張溫董卓才抓住戰機,反敗為勝。
張溫面對大好形勢,決定下令分兵發起追擊,軍事奇才孫堅也給了個靠譜的軍事建議:找機會切斷叛軍補給線。但對面的叛軍也不簡單,竟然搶了先手切斷了官軍的補給線。
(孟德:都是照搬我在官渡的創意)
獨自帶了三萬部隊的董卓,也在如今的甘肅天水市附近被緩過來一口氣的叛軍團團圍困,補給斷絕,局面異常兇險,滅頂之災似乎已在眼前。
人都是被倒逼的,一貫混事的董卓,竟然還真的來了靈感,準備了一場絕佳的軍事表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