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任戰區司令,為什麼連羅斯福也罵?司令部成了「巴丹幫」

2020-12-23 騰訊網

1942年3月,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往」澳大利亞,撇下在巴丹半島苦苦支撐的10萬官兵,讓這位「老兵」臉上多少有些掛不住,沮喪之情也可想而知。但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他秉承「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的信條,希望儘早打回去。

不過,讓麥克阿瑟高興的是,澳大利亞總理柯廷,對他的到來表示極大的歡迎,並對其力保澳大利亞的觀點給予極力支持,甚至不惜得罪其宗主國英國。然而,麥克阿瑟的種種設想卻處處受制於華盛頓,總是讓他不順心,這是為什麼呢?

初到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躊躇滿志。

自二戰爆發後,作為大英國協成員國的澳大利亞,自然也成為英國反擊軸心國的重要力量,他們拿出大量的人、財、物支援其宗主國。但隨著日本「南下」作戰,攻取澳大利亞的野心路人皆知,而英國又鞭長莫及,柯廷不得不選擇向美國靠攏。

首先,為了宗主國英國的全球利益,澳軍的4個精銳步兵師遠赴非洲和新加坡等地,留在國內僅有一個旅的兵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樣的局面夠不上威脅,但戰爭爆發後,日軍不僅攻佔其軍事重鎮拉包爾,還佔領了紐幾內亞島的萊城等地。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失去了北部屏障,日軍距其戰略要地——莫爾茲比港僅有270公裡,並完全處於日本空軍的打擊範圍內。國內臨時拼湊起來的7個民兵師,裝備差、素質低,而英國自身也在苦苦煎熬,他只得希望得到美國人的幫助。

其次,澳大利亞幅員遼闊,人口卻僅有700萬,原先依靠英國「這棵大樹」過慣了安穩日子,武備方面自然差了許多。如今,英軍是一退再退,英國本土也根本無兵援助澳大利亞。儘管美軍的戰鬥力也不怎麼樣,但好歹能派出一些援兵來。

最關鍵的一點,「助人為樂」是一回事,「保命要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眼看英國人還在苦苦支撐,而澳大利亞則是岌岌可危,既然指望不上「老大」,就只能依靠自己。柯廷一面向邱吉爾索要派出去的4個師,一面轉而加強同美國的聯繫。

其目的就一個,「拯救澳大利亞」。而麥克阿瑟為了早日打回菲律賓,一雪前恥,更希望擁有指揮整個太平洋戰場的權力,也提出要「力保澳大利亞」,兩人可謂是一拍即合。在柯廷的支持下,麥克阿瑟大刀闊斧地整肅部隊,制定作戰計劃。

但華盛頓方面,並不打算按麥克阿瑟的意思做。

1943年4月,曾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西點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逃離」菲律賓來到澳大利亞,儘管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但牛皮哄哄、愛出風頭的他,居然代表國家向澳大利亞政府保證,「為打贏太平洋戰爭,美國將貢獻其所有的力量」。

按理說,這樣的保證應該是羅斯福或國務卿去說,麥克阿瑟顯然是越俎代庖了,屬於嚴重的外交失誤。此時的羅斯福有些力不從心,沒有和他計較,但對其飛揚跋扈的作風十分厭煩。當然,還有馬歇爾等人,對他的作派更是不一般的反感。

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麥克阿瑟,從不理會眾人對他的看法。第一次防務會議,他就推翻了澳軍精心制訂的「布裡斯班計劃」,將戰線前推至巴布亞半島。按照其計劃,保衛澳大利亞的戰鬥將放在澳洲大陸以外,使得戰線向前推進了2500公裡。

同時,麥克阿瑟還強調必須儘快加強莫爾茲比港的防禦,防止日軍切斷美、澳之間的海上交通線,儘管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做法,事後證明是具有戰略眼光的;但確定的「先歐後亞」戰略,讓馬歇爾也只是象徵性地增援了一些裝備和兵力。

面對一些「老古董式」的裝備,麥克阿瑟十分惱火。更讓其憤怒的是,新的任命出來後,他僅負責西南太平洋戰區,而其他3個戰區統一由尼米茲指揮。原來,他強調太平洋戰場統一領導的背後,是認為按照資歷、職務非他莫屬,結果事與願違。

怒不可遏的麥克阿瑟,除了痛罵「海軍陰謀小集團」外,羅斯福、馬歇爾、艾森豪等人均包括在內。不過,他也有「報復」的方式,在重組戰區司令部時,他將11個重要職位安排了8位從菲律賓隨他一同逃離的軍官,儼然就是「巴丹幫」。

儘管馬歇爾提出在他國指揮作戰,要充分體現出「盟」軍的意義,在組建戰區司令部時多吸納一些澳軍或荷蘭的軍官,並強調這也是總統的意見;但麥克阿瑟對此置若罔聞、不以為然,依然我行我素。說白了,你不讓我好受,你也別想好受。

不管怎麼說,從小養尊處優、沒有吃過虧的麥克阿瑟,儘管其戰略戰術造詣很高,但不容人、飛揚跋扈的性格,確實讓人受不了。當然,「閒不住」的麥克阿瑟可不願任人擺布,他總會以自己的方式「一鳴驚人」,一份新的進攻計劃出臺了。

生活中,像麥克阿瑟這樣的人不少,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麥克阿瑟全傳
    2、唯一參加過「一戰」與「二戰」及韓戰的人,被譽為「西點之父」,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徵服者, 南朝鮮的捍衛者,他就是麥克阿瑟。組建菲軍3.烽煙乍起第五章出師不利空飲恨1.海空遭難2.阻擊登陸3.退守巴丹第六章柳暗花明又一村1.
  • 麥克阿瑟最丟人的一場戰役,丟下數萬美軍精銳不管,自己匆匆逃離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遠徵軍的司令,也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盟軍司令。麥克阿瑟的一生燦爛奪目,也成為了美國得到勳章最多的將軍。他在後世的社會中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半神話式的人物,但他也可以說是成也亞洲敗也亞洲,他一生最大的恥辱就發生在亞洲。那次的戰役,他丟下了萬餘的美軍,自己一個人走了,最終導致這萬餘的美軍慘遭毒手。
  • 最是倉皇辭廟日,捲土重來會有時:麥克阿瑟在菲律賓
    貝裡琉島往西700英裡處,海軍陸戰隊士兵正深陷於第五周的膠著血戰中,這位64歲高齡的美軍太平洋戰區司令倚靠在「納什維爾」號美國海軍輕型巡洋艦(USS Nashville)的圍欄上。他深情眺望著遠方的菲律賓,在他的指揮下,不到4小時之前,10萬多名美軍攻入菲律賓。
  • 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位名將,太平洋戰爭中誰表現更好?看戰略眼光
    然而就兩個人在太平洋戰場所任職務和戰略思想上分析,這兩位後來的美軍五星上將還真得比一比,尤其是關於如何打到日本本土去的問題!至於孰高孰低,大家可以根據戰爭進程評判。 然而麥克阿瑟的老資格以及桀驁不馴的性格,讓參謀長聯席會議心裡打鼓,最終提出了分拆戰區的建議,並且得到羅斯福的批准。 於是美軍在太平洋上被人為劃分為兩大戰區:尼米茲海軍上將擔任總司令的「太平洋戰區」,司令部設於夏威夷;麥克阿瑟陸軍上將擔任總司令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設於澳洲。
  • 麥克阿瑟:在豪橫中崛起又在豪橫中離去的五星上將
    受此影響,美國軍費銳減,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既要保證美軍的戰力,又要縮減經濟支出。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一職,延續他的一系列軍隊改革舉措。1935年,麥克阿瑟在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後,擔任了菲律賓總統奎松的軍事顧問,開始籌建美軍的菲律賓師。
  • 不死老兵——麥克阿瑟
    此時,阿瑟擔任十三步兵團K連連長,在麥克阿瑟出生後不久,阿瑟被調任到偏僻的塞爾登堡駐守。荒涼的要塞成為麥克阿瑟的天堂,他在這裡學會了騎馬放槍。不久又跟隨父親來到利文沃斯堡,並在這裡學習文化和社交禮儀。1895年,在父親的安排下,麥克阿瑟和哥哥阿瑟三世分別進入西德克薩斯軍事學院和安納波利斯海軍軍校。
  • 純屬好奇:美軍海外駐軍司令的最高軍銜是什麼
    現任駐日美軍司令官為凱文·施耐德,軍銜是中將(沒有找到其軍銜晉升的相關報導),2019年2月施耐德中將接替馬丁內斯中將擔任駐日美軍司令,同時兼任美軍橫田基地第5空軍的司令,前職務為美國空軍中將,駐日美軍的司令部位於橫田空軍基地,之前的數據顯示駐日美軍數量為5萬4000人左右。
  • 英雄蒙塵——文藝將軍擊敗一代名將麥克阿瑟
    本間雅晴早年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因成績優異,並能講一口流利英語,受到日本上流社會的青睞,後來被天皇的弟弟秩父宮選中,成了秩父宮的武官。而秩父宮並沒有把本間當成一個軍人,而是當成了自己的玩伴,總拉著本間去打網球。本間經常私下抱怨說「這樣讓我很難辦啊!」卻又不敢忤逆命令。而另一個讓本間頭疼的,就是他的妻子。
  • 3、杜魯門總統、麥克阿瑟司令官的分歧
    【杜魯門總統、麥克阿瑟司令官的分歧】麥克阿瑟之前是老美在遠東地區部隊的司令、美國駐日本佔領軍司令;1950年7月1日,他被任命為聯合國軍司令。他到任後,組織了仁川登陸,扭轉了戰局。But,不到一年,他就被解除了職務,並且退出現役,結束其52年的軍旅生涯。
  • 日本受降籤字,麥克阿瑟當場送出五份禮物,據傳還有一份給了中國
    日本代表籤字完畢,就該盟軍遠東總司令麥克阿瑟籤字了。高傲的他曾經說過:軍人,迎接戰爭就像迎接每天升起的太陽一樣。此刻,迎接著最後勝利的他,心裡五味雜陳。雷伊泰灣、呂宋島、巴丹半島、攻克摩斯比港,反攻菲律賓、血戰衝繩,太平洋交戰的一幕幕在麥克阿瑟腦海中閃現。
  • 韓戰中,杜魯門解除了麥克阿瑟的職務,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麥克阿瑟擔任了陸軍參謀長,成為美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 在參謀長任期滿了以後,麥克阿瑟前往菲律賓擔任菲律賓總統的軍事顧問,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被美國政府任命為遠東總司令。但是,在日軍的突然襲擊之下,他被迫敗逃澳大利亞。
  • 燃燒的太平洋(一):「我會回來的」——麥克阿瑟與布裡斯班
    ➤ 敗軍之將的承諾然而,在1942年春天的麥克阿瑟卻還沒有那麼強的底氣。他剛剛把手下的全部軍隊丟在了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乘坐一艘魚雷艇倉皇地逃到了澳大利亞。然而,麥克阿瑟手下的軍隊在菲律賓長達五個月的奮戰與同時一觸即潰的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英國軍隊形成了鮮明對比,瞬間使得麥克阿瑟成為了美國全國上下的民族英雄。
  • 尼米茲vs麥克阿瑟,誰才是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場絕對的霸主!
    如果說太平洋戰場是個歷史舞臺,尼米茲和麥克阿瑟是絕對的兩個主角,他們都是男一號,沒有男二號。他們兩個人的能力,沒有一個量化的東西去比較,兩個人不是拳擊手,沒有辦法同臺競技。具體地說,他們不在一個戰區,指揮的兵力兵種和裝備不同,對二戰作出的貢獻也不一樣。
  • 美軍王牌連遭志願軍重創,麥克阿瑟被打蒙了!
    東西兩線的指揮官是麥克阿瑟的兩員愛將:一個是擔任過麥克阿瑟參謀長的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一個是綽號「鬥牛犬」的美軍二戰名將、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 懸殊的力量對比,讓麥克阿瑟已經不想也不屑於考慮誰是他的對手了。他狂妄地宣稱:鴨綠江並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礙,中國人也並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 志願軍攻勢迅猛,麥克阿瑟致電蔣介石,派國民黨主力軍參戰
    在極為不利的戰場態勢下,為了增加手頭的兵力,美國遠東軍總司令兼「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於11月28日致電蔣介石,請其仍派第52軍前往朝鮮戰場(戰爭爆發之初,應麥克阿瑟的要求,
  • 麥克阿瑟是怎麼從菲律賓離開的?先坐魚雷艇趕路,最後坐飛機撤離
    從1941年12月22日,一直到1942年3月,本間雅晴率領的日本陸軍第14軍都沒能取得太大的突破,甚至於還在麥克阿瑟設置在巴丹一帶的防線上折戟沉沙,第16師團損失慘重不說,整個第14軍都必須後撤到一個安全地帶,以免遭至麥克阿瑟的合圍和殲滅。麥克阿瑟這一勝利沉重打擊了日本人的囂張氣焰,大大鼓舞了守軍的士氣,也讓美國國的民眾內歡呼雀躍。
  • 毛主席重視打好第一仗,彭總不辱使命:我是杜魯門就撤了麥克阿瑟
    二在大榆洞,彭老總先是直接將兵團司令部升級為志願軍司令部,然後進行任務分工,彭老總知人善用的一面又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來。彭德懷任司令兼政委,抓總、分管作戰;鄧華任第一副司令兼政委,分管幹部工作和政治工作;洪學智任第二副司令,分管司令部工作,特種兵和後勤工作;韓先楚任第三副司令,不具體分工,到部隊督促檢查作戰問題;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
  • 日本帝國覆滅記——麥克阿瑟犯大錯落入絕境,羅斯福不願冒險施救
    麥克阿瑟非常相信他所率軍隊的力量,於是放棄了原先的"橘子計劃"。本來根據"橘子計劃",麥克阿瑟的部隊一旦遭遇日軍攻擊,應當退往首都馬尼拉附近崎嶇不平的巴丹半島上,然後依靠貯存在那裡的軍需供給和早已修好的防禦工事堅守不出,等待救援部隊到來。12月之前,麥克阿瑟還認為他的軍隊力量很強大,面對日軍進攻完全可以守住整個呂宋島。
  • 麥克阿瑟那戰績,怎麼當的五星上將?
    說到麥克阿瑟,大家都知道:西點校長、五星上將、日本太上皇、玉米做的菸斗、韓戰很猖狂,還想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回家……嗯,今兒單說他這個五星上將吧。79年零兩天前,即1941年12月18日,麥克阿瑟被晉升為上將。那會兒太平洋戰爭剛開,他在東南亞扛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