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像是年輕導演的畢業設計篇,小成本影片,給個三星作為鼓勵。
故事的本線就是一對居住在胡同大雜院裡的兄弟倆在父親去世後的生活狀態。哥哥從原來混日子狀態變成努力賺錢養家,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弟弟從不懂事變得逐漸理解哥哥,重新回到樂觀的生活態度。
如果能在講故事的方式上和一些細節處理上更專業一點,也可以把一個平凡的小故事講的引人入勝的。簡單說說影片的某些不足,希望能拋磚引玉吧。
首先,影片的風格前後有點不大統一。
影片開始展現的北京老城區胡同裡的生活狀態,用略顯浮誇的溝通方式配合一段rap,營造的感覺是有點偏輕喜劇氛圍。但是很快父親的生病去世,讓影片氛圍變得有些沉重。後半截哥哥努力謀生弟弟感情變化,又讓人覺得是偏現實風格的。很難給影片整體確定一個風格走向。
其次,對劇中配角人物的設定不是特別的準確。
按劇情場景和道具看,整個故事應該發生在2015~2019這段年份裡。胡同大雜院裡開出租的可能還有,但很少很少了,北京絕大部分出租司機都來自於遠郊區的農民。像巧兒那樣的家庭,在胡同大雜院裡更是幾乎絕跡了。巧兒也是20幾歲的樣子,父母應該在50多歲,屬於上世紀65~75一代出生的。北京那一代出生的,除了個別所在家庭條件實在不太好和受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的,趕上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處改革開放的好時候,普遍積累了一些家底,很多早早就在新的樓房小區買房置業了。劇中巧兒的父母一看就不是條件太差的,依然還全家住在沒有衛生間的胡同大雜院裡,有點出戲。如果放在90~00年胡同居民尚未大規模外遷的社會背景下,反而會比較貼近實際一些。
再有,就是對一些老梗的運用上缺乏創新。
生活窘迫的出租司機追尾R級別豪車,失去至親的痛徹心扉時候有大雨的烘託,有錢人家的少爺擺出玩世不恭的樣子,豪車就要搭配妖豔的姐姐,等等。這些都是被無腦編劇們用爛大街的梗。有時候,同樣的梗換個有趣點的思路就能讓人覺得耳目一新,比如《我是餘歡水》裡對某些老梗的運用。
很多成名的導演編劇在呈現經典之作前,都是一步步從稚嫩青澀狀態走過來的。對年輕的創作團隊,可以給與更多的包容與鼓勵。
好在國內影劇市場的包容性足夠大,將來是走用心創作精益求精的路線,還是走那種靠流量腦殘吸粉的路線,無論怎麼選擇,都各有各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