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隨機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的大量證據表明,大量食用紅肉,特別是加工紅肉與死亡率相關的死亡風險和包括冠心病(CHD)在內的主要慢性疾病相關的風險增加。
2020年12月2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及Walter C Willett等人合作再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實驗是從1986到2016年對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進行重複測量的前瞻性隊列研究,43272名在基線時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男性。主要結局指標為總冠心病,包括急性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或致命性冠心病。
在隨訪期間,共記錄了4456起CHD事件,其中1860人死亡。在對飲食和非飲食風險因素進行多變量調整後,每天食用一份總的(風險比為1.12),未加工的(風險比為1.11)和加工的(風險比為1.15)紅肉攝入量分別與適度較高的冠心病風險相關。與紅肉相比,每天攝入一份植物蛋白源(堅果,豆類和大豆)與冠心病的風險較低(風險比為0.86)。用全穀物和乳製品代替總紅肉和用雞蛋代替加工的紅肉也與較低的冠心病風險有關。
總之,用優質的植物性食品(例如豆類,堅果或大豆)代替紅肉可降低患冠心病的風險;用全穀物和乳製品代替總的紅肉,用雞蛋代替加工的紅肉,也可以降低這種風險。
另外,2020年7月8日,哈佛大學孫齊及胡丙長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Intake of whole grain fo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較高的全穀物總攝入量和幾種通常食用的全穀物食品,包括全穀物早餐穀物,燕麥片,黑麵包,糙米,添加的麩皮和小麥胚芽,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較低相關;但是對於食用爆米花,發現呈J型關聯,其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直到一天食用一次以上顯著增加。這些發現為當前建議增加全穀物消費作為預防2型糖尿病的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點擊閱讀)。
2020年1月8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跨度達到34年,有11萬參與者,發現採用低風險的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和適量飲酒),無論男女,可提高預期壽命達10年,而不會出現重大的慢性疾病。總的來說,在中年時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延長人們的預期壽命,而不會出現重大的慢性疾病。
2019年11月27日,哈佛大學胡丙長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s of dairy intake with risk of mortality in women and men: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每天食用兩份乳製品與最低的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但攝入量較高則與死亡率(尤其是癌症死亡率)略高有關。 替代分析表明,用堅果或豆類和全穀物代替乳製品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用紅色和加工肉替代全部乳製品則可以增加死亡風險(點擊閱讀)。
2019年6月12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團隊(第一作者為鄭琰,復旦大學為第一單位)在頂級醫學期刊BMJ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red meat consumption with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women and men: two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共有53553名女性和27916名男性參與,該研究發現紅肉消費量增加,特別是加工肉類,與總體死亡率增加有關。鑑於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西化、人均紅肉攝入量持續增加的現狀,該研究結果為優化我國國人的飲食結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點擊閱讀);
2019年5月10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梁曉峰、丁鋼強及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共同通訊在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IF=19)上在線發表了「The dietary transi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diometabolic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1982–2012: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高鈉攝入量(17·3%)、低水果攝入量(11·5%)和低海洋omega-3脂肪酸(9·7%)與2010至12年度估計的心臟代謝死亡人數最多(點擊閱讀)。
2016年11月24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在線發表題為"Combined associations of body weight and lifestyle factors with all cause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隨訪長達32年,參與者有74582名女性和39284名男性。發現即使是肥胖的人,如果平時生活擁有均衡飲食,不吸菸,多運動的任何一個特點,就可以極大降低過早死亡率,尤其是癌症及心血管引起的死亡(點擊閱讀)。
紅肉(紅肉的顏色來自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是指畜肉類包括豬、牛、羊等的肌肉、內臟及其製品。紅肉的肌肉顏色暗紅,紋理較深。而禽肉及水產動物的肉色較淺,故稱「白肉」。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紅肉的脂肪含量高,尤其是豬肉,每100克豬肉中脂肪含量高達30.3克,而每100克白肉如雞肉中脂肪的含量僅10克左右,是豬肉的1/3。二是紅肉的脂肪中多為飽和脂肪酸,而其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卻比較低,如牛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僅佔脂肪總量的6.5%。在雞肉的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佔24.7%,高於牛肉的近4倍之多。
大量證據表明,紅肉消費量增加,特別是加工類的紅肉,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症(如結腸直腸癌)和死亡率的風險增加有關。加工過的紅肉(例如培根,熱狗和香腸)與其他健康結果有關,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高血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魚大肉」已成為「家常便飯」,紅肉因其營養和美味在我國當今的膳食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1989—2000年間國人的肉類攝入量增加了56%,且在2000年後仍有持續增加。已有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的紅肉攝入總量會增加慢性代謝性疾病和部分癌症的發病和死亡風險。目前,在一定時間內改變紅肉的攝入量,或用其它健康食物來等量替換,是否能夠促進健康、延年益壽,仍缺乏相關研究證據。
對於該研究分析了八年內紅肉消費變化與隨後八年死亡風險的關係。參與者是53 553名女性和27916名男性,在調查時無心血管疾病或癌症。該研究發現,8年內紅肉消費量的增加與隨後8年中女性和男性的死亡風險增加相關。八年內平均每天增加至少半份紅肉攝入(半份紅肉相當於14g加工紅肉或40g非加工紅肉),則隨後8年死亡風險增加10%相關;對於加工和未加工的紅肉消費量,每天至少增加半份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3%和9% 。由年齡,身體活動,飲食質量,吸菸狀況或飲酒量定義的亞組之間的紅肉消費增加和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是一致的。
總而言之,紅肉消費量增加,特別是加工肉類,與總體死亡率增加有關。鑑於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西化、人均紅肉攝入量持續增加的現狀,該研究結果為優化我國國人的飲食結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聲明:本文轉自「iNature」,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無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論文潤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