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BMJ|長達30年研究,發現長期食用肉類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增

2020-12-19 沃斯智研

來自隨機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的大量證據表明,大量食用紅肉,特別是加工紅肉與死亡率相關的死亡風險和包括冠心病(CHD)在內的主要慢性疾病相關的風險增加。

2020年12月2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及Walter C Willett等人合作再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實驗是從1986到2016年對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進行重複測量的前瞻性隊列研究,43272名在基線時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男性。主要結局指標為總冠心病,包括急性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或致命性冠心病。

在隨訪期間,共記錄了4456起CHD事件,其中1860人死亡。在對飲食和非飲食風險因素進行多變量調整後,每天食用一份總的(風險比為1.12),未加工的(風險比為1.11)和加工的(風險比為1.15)紅肉攝入量分別與適度較高的冠心病風險相關。與紅肉相比,每天攝入一份植物蛋白源(堅果,豆類和大豆)與冠心病的風險較低(風險比為0.86)。用全穀物和乳製品代替總紅肉和用雞蛋代替加工的紅肉也與較低的冠心病風險有關。

總之,用優質的植物性食品(例如豆類,堅果或大豆)代替紅肉可降低患冠心病的風險;用全穀物和乳製品代替總的紅肉,用雞蛋代替加工的紅肉,也可以降低這種風險。

另外,2020年7月8日,哈佛大學孫齊及胡丙長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Intake of whole grain fo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較高的全穀物總攝入量和幾種通常食用的全穀物食品,包括全穀物早餐穀物,燕麥片,黑麵包,糙米,添加的麩皮和小麥胚芽,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較低相關;但是對於食用爆米花,發現呈J型關聯,其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直到一天食用一次以上顯著增加。這些發現為當前建議增加全穀物消費作為預防2型糖尿病的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點擊閱讀)。

2020年1月8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跨度達到34年,有11萬參與者,發現採用低風險的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和適量飲酒),無論男女,可提高預期壽命達10年,而不會出現重大的慢性疾病。總的來說,在中年時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延長人們的預期壽命,而不會出現重大的慢性疾病。

2019年11月27日,哈佛大學胡丙長等人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 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s of dairy intake with risk of mortality in women and men: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每天食用兩份乳製品與最低的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但攝入量較高則與死亡率(尤其是癌症死亡率)略高有關。 替代分析表明,用堅果或豆類和全穀物代替乳製品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用紅色和加工肉替代全部乳製品則可以增加死亡風險(點擊閱讀)

2019年6月12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團隊(第一作者為鄭琰,復旦大學為第一單位)在頂級醫學期刊BMJ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red meat consumption with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women and men: two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共有53553名女性和27916名男性參與,該研究發現紅肉消費量增加,特別是加工肉類,與總體死亡率增加有關。鑑於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西化、人均紅肉攝入量持續增加的現狀,該研究結果為優化我國國人的飲食結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點擊閱讀);

2019年5月10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梁曉峰、丁鋼強及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共同通訊在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IF=19)上在線發表了「The dietary transi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diometabolic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adults, 1982–2012: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高鈉攝入量(17·3%)、低水果攝入量(11·5%)和低海洋omega-3脂肪酸(9·7%)與2010至12年度估計的心臟代謝死亡人數最多(點擊閱讀)。

2016年11月24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胡丙長團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在線發表題為"Combined associations of body weight and lifestyle factors with all cause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隨訪長達32年,參與者有74582名女性和39284名男性。發現即使是肥胖的人,如果平時生活擁有均衡飲食,不吸菸,多運動的任何一個特點,就可以極大降低過早死亡率,尤其是癌症及心血管引起的死亡(點擊閱讀)。

紅肉(紅肉的顏色來自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是指畜肉類包括豬、牛、羊等的肌肉、內臟及其製品。紅肉的肌肉顏色暗紅,紋理較深。而禽肉及水產動物的肉色較淺,故稱「白肉」。

從營養學角度來說,紅肉的脂肪含量高,尤其是豬肉,每100克豬肉中脂肪含量高達30.3克,而每100克白肉如雞肉中脂肪的含量僅10克左右,是豬肉的1/3。二是紅肉的脂肪中多為飽和脂肪酸,而其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卻比較低,如牛肉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僅佔脂肪總量的6.5%。在雞肉的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佔24.7%,高於牛肉的近4倍之多。

大量證據表明,紅肉消費量增加,特別是加工類的紅肉,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症(如結腸直腸癌)和死亡率的風險增加有關。加工過的紅肉(例如培根,熱狗和香腸)與其他健康結果有關,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高血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魚大肉」已成為「家常便飯」,紅肉因其營養和美味在我國當今的膳食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1989—2000年間國人的肉類攝入量增加了56%,且在2000年後仍有持續增加。已有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的紅肉攝入總量會增加慢性代謝性疾病和部分癌症的發病和死亡風險。目前,在一定時間內改變紅肉的攝入量,或用其它健康食物來等量替換,是否能夠促進健康、延年益壽,仍缺乏相關研究證據。

對於該研究分析了八年內紅肉消費變化與隨後八年死亡風險的關係。參與者是53 553名女性和27916名男性,在調查時無心血管疾病或癌症。該研究發現,8年內紅肉消費量的增加與隨後8年中女性和男性的死亡風險增加相關。八年內平均每天增加至少半份紅肉攝入(半份紅肉相當於14g加工紅肉或40g非加工紅肉),則隨後8年死亡風險增加10%相關對於加工和未加工的紅肉消費量,每天至少增加半份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3%和9% 。由年齡,身體活動,飲食質量,吸菸狀況或飲酒量定義的亞組之間的紅肉消費增加和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是一致的。

總而言之,紅肉消費量增加,特別是加工肉類,與總體死亡率增加有關。鑑於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西化、人均紅肉攝入量持續增加的現狀,該研究結果為優化我國國人的飲食結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聲明:本文轉自「iNature」,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無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論文潤色等。

相關焦點

  • 20年隨訪研究:長期喝飲料對心血管傷害多大?「甜蜜」殺手要小心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經常飲用含糖飲料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近日,《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顯示相較於從未或者偶爾飲用含糖飲料的女性,長期喝含糖飲料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升高了將近20%。
  • 中國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最多!改變這9點,可降低患病、死亡風險
    而到了2019年,患病人數翻了近1倍,增加至5.23億;死亡人數也增加至1890萬人,約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3,其中超過600萬死亡發生在30-70歲人群中。 中國是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 最新發現:睡眠時間超過這個數,死亡風險大增,睡幾小時最好?
    開始關注一下自己的睡眠時間吧,因為它和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竟然有關! 1 晚上睡超過8小時, 心血管事件風險大! 第一則研究顯示,在中國臺灣的成年人群中,睡得太久與不良心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合併心力衰竭高發病率相關。
  • 多吃這些抗炎食物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網易體育12月21日報導:《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近期刊登的文章指出,常吃抗炎食物能夠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
    他們研究了在過去16年中,年齡在50~71歲之間的人群,這些人群有來自底特律和亞特蘭大兩個主要城市的179068名女性和237036名男性。納入該資料庫的中位年齡為62。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攝入植物性蛋白質超過平均數量的人,無論男女,死亡率都比平均死亡率低5%。他們還發現,食用的植物性蛋白質越多,他們的壽命就越長。而將飲食中3%的動物性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的人,死亡風險降低了10%。
  • 補足歐米伽3脂肪酸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網易體育12月21日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作為著名的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脂肪酸對於減輕體內炎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具有較好的效果。
  • 2020年心血管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2013-2016年間共9590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根據新、舊版指南IDH的患病率分別為6.5%與1.3%。2019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AHA 2019)期間,ISCHEMIA研究再次佐證了上述結果。今年4月,NEJM4篇研究一起公布了ISCHEMIA研究的所有結果。
  • 阿司匹林走下神壇:一個長達40年的錯誤
    近年來,還有文獻報導,阿司匹林能夠降低癌症的罹患風險。早在2016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推薦使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來預防高危人群的結直腸癌。今年發表在JAMA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超過5年可以降低肝癌的罹患率。
  • 4種傷腸胃食物 易增加患癌風險
    最好少吃4種傷腸又傷胃的食物,研究發現常吃加工肉品、醃製食物、燒烤肉類及飲酒,患大腸癌及胃癌的風險都會大增。4大傷腸胃食物加工肉品例如:煙燻香腸、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是由鹽漬、醃製、發酵、煙燻,或者其他方式增進風味與增加保存期限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基金會(IARC)研究發現,平常吃較多加工肉品和紅肉,和大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 腿粗不怕,研究發現:腿粗、屁股大的人,更容易長壽
    腿粗不怕,研究發現:腿粗、屁股大的人,更容易長壽 2020-11-04 2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發現】免疫治療有風險!檢查點抑制劑加劇心血管疾病惡化!
    ,根據2019年發表在《歐洲心臟雜誌》上的一項覆蓋323萬餘美國癌症患者、跨度長達40年的研究結果提示,每10例癌症患者中,就有1人最終死於心血管病,而因癌症死亡者其實只有4人。而近日,有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可能會使動脈炎症惡化,研究發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會使黑素瘤患者大動脈的炎症增加。
  • 研究發現:蘑菇居然比牛奶、肉類更增肌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最新研究,邀請營養專家解讀,教你聰明「吃菇」。 研究人員對20名年輕健康男性靜止狀態下和阻力運動後的蛋白質吸收過程進行了評估。參試者運動後分別服用了牛奶蛋白或菌蛋白。之後的數小時內,研究人員利用追蹤工具對他們體內的肌肉生長率進行了測量。
  • 日本研究
    先前發表的研究表明,經常飲用綠茶或咖啡可能有益於健康,因為這些飲料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但很少有針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的研究。近期,BMJ子刊上發表的一項日本前瞻性隊列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喝綠茶和咖啡也有益處。
  • 頂級醫學期刊大規模研究結束爭論
    研究員使用重複的飲食衡量標準並控制飲食和其他潛在混淆因素,研究了雞蛋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研究員還將雞蛋換成其他食物(紅肉、穀物 、蔬菜等)後,研究飲食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聯繫。在NHS隊列中,共有121701名 護士參與,年齡在30歲和55歲之間。
  • 48萬人的研究告訴你:不想吃藥?運動治百病
    為了解答——生命是否在於運動這一問題,英國劍橋大學還開展了一項研究比較運動員和知識分子的研究,原本是想證明運動可能帶來的「危險」,但結果反倒是發現了缺乏運動與各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有關[1]。圖 1.1 1954年,運動是不是有益健康還是個問題「生命在於運動」的觀念現在已經深入人心,但依然有許多人「懶」得動……缺乏運動可能會增加缺血性心臟病、缺血性卒中、2型糖尿病、乳腺癌、結腸癌等疾病風險,推高死亡風險,同時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2-6]。
  • 別再吃這種東西了,研究發現它並不能預防心臟疾病
    多年以來,美國心臟學會(AHA)一直建議民眾每周食用兩份魚類料理。該學會在2017年時還認為服用魚油補充劑可能會略微降低心衰或新發心臟病的死亡率,但同時也表示魚油並不能預防心臟疾病。 最近有兩項新研究發現魚油確實無法有益於心臟健康。
  • 紅白肉適當搭配正確加工食用更健康
    廣義的「肉」是指任何動物身上的可食用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說的「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出紅色的肉,如豬、牛、羊、鹿、兔等哺乳動物的肉,在營養學上,這些肉被稱為「紅肉」。這種肌肉的特點是富含儲存大量氧氣的肌紅蛋白,因此能夠支撐長期的能量消耗。肌紅蛋白的顏色為紅色,因此紅肉看上去發紅。快肌纖維型的肌肉在短期時間的活動時用到,這種肌肉沒有足夠的肌紅蛋白能源,消耗的是糖原,因為糖原的顏色發白,因此快肌纖維型肌肉是白肉。紅肉和白肉各有什麼特點?紅肉或者白肉,都富含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在營養上各有優勢。
  • BMJ發布最新Meta分析,聚焦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與全因死亡風險
    https://www.bmj.com/content/370/bmj.m3324  研究採用了中心型肥胖的常用指標,包括腰圍、臀圍、大腿圍、腰臀比、腰圍身高比、腰圍大腿比  研究檢索了PubMed和Scopus資料庫自成立以來到2019年7月的文獻,納入至少評估了3種中心型肥胖指標和全因死亡風險相關性的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最終納入了72項隊列研究,涉及2528297名參與者,包含150164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