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來自佛陀嗎?

2021-02-08 蘇州菩提樹

摘自《我從迷信出走》

不論是從「阿含經」或「律部」裡,皆處處可見佛陀明白地訶斥咒語,由此可知佛陀從未教授他的學生持咒!

事實上,如果以佛陀的教義去檢驗,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咒語根本與四聖諦「苦」、「集」、「滅」、「道」的宗旨背道而馳,是「戒禁取」,是「邪見」。

現今大乘經典裡處處宣揚咒語的功德,密宗更將持咒視為基本修持方法。面對如此矛盾現象,令人無所適從,這時更需要理性及冷靜的思考,如果我們相信佛陀是宇宙中的實語者,是諦語者,是不妄語者,那麼佛陀說話便不可能自相矛盾,或自打嘴巴,對同一件事情於甲處說A,於乙處卻說非A,犯下如此嚴重的謬誤。

經典的流傳及演繹過程中或有可能失真,更有可能是後人或外道惡意滅佛而偽造,但戒律的規定卻不容有太大的出入。許多法友對於佛陀是否教誦咒語一事仍心存疑惑,因相關資料繁多,僅就「北傳阿含經」、「比丘與比丘尼戒律」中節錄選譯例示部分證據於下,供諸位有智法友們自行斟酌,本單元絕不強迫各位相信「咒語非佛所說」,只是事證既已明確,就留待各位看倌們自由心證。

(一)

不論是害人的邪惡咒語,或有利眾生的善咒,管他是大悲咒、或楞嚴咒、或什麼什麼咒,都是非佛所說。舉凡持咒、看相、算命、甚至醫療行為,都是佛陀所呵斥的邪命。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第十四卷

譯於公元2005/11/25

佛陀說:「就像世間其它外道沙門、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譬如替世間男女瞻卜看相,斷言吉、兇、好、醜,甚至以畜生佔卜吉兇,以此博取名利,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作這種事。

又世間有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或以咒術召喚鬼神,或以咒術驅遣鬼神,種種祈禱厭咒,無數方術,令人產生恐懼煩惱,或可能使役鬼神聚合顯相,也能使役鬼神消失散滅,能令眾生苦,也能令眾生樂;他們又能以此為人安胎,也能以咒術使人像驢、馬般被奴役,也能使人聾盲瘖啞;或展現各種法術,譬如叉手指向日月,作出各種苦行以博取名利。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以上的事。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術為人治病;或可能持誦邪惡(害人)咒語,或可能持誦良善(對人有利)的咒語;或者從事醫療、針炙、藥石等行為,以此替人療治各種病痛,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這些事情。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或可能持誦水火咒,或可能持誦鬼咒,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能使役大象的咒語,或持誦支節咒,或持誦或手繪安宅符咒,或持誦能滅除火燒、解除鼠患的解災咒,或解讀能預知死生奧秘的書,或解讀能解析夢境的書,或替人看手相或面相,或解讀天文書,或誦讀通曉世間一切音韻的書。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這些事。」 

長阿含第十四卷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兇好醜。及相畜生。

以求利養。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如餘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召喚鬼神。或復驅遣。種種[袖-由+厭]禱。無數方道。

恐熱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

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

亦能使人聾盲瘖啞。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

作諸苦行以求利養。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如餘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為人咒病。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或為醫方.

針炙.藥石。療治眾病。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為鬼咒。

或誦剎利咒。或誦象咒。或支節咒。或安宅符咒。

或火燒.鼠囓能為解咒。或誦知死生書。

或誦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時。

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

或說地動.彗星.月蝕.日蝕。或言星蝕。

或言不蝕。方面所在。皆能記之。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或言此國當勝。彼國不如。

或言彼國當勝。此國不如。瞻相吉兇。說其盛衰。

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二)

摩納是古印度的一位高種姓婆羅門,祖宗七代無一混雜其它階級,以當時社會標準來看可謂血統優良,本經是佛陀與他的一段對話,因全文過長,故僅節錄選譯有關佛陀駁斥咒語的內容,本經內容與北傳長阿含第十四卷內容雷同,如各位法友對全文有興趣,可自行利用佛經檢索參閱。 

節錄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第十三卷

公元2005/11/26

佛陀對摩納婆羅門說:「 摩納,就像世間其它外道沙門、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譬如替世間男女佔卜看相,斷言吉、兇、好、醜,甚至以畜生佔卜吉兇,以此博取名利,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世間有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或以咒術召喚鬼神,或以咒術驅遣鬼神,種種祈禱厭咒,無數方術,令人產生恐懼煩惱,或可能使役鬼神聚合顯相,也能使役鬼神消失散滅,能令眾生苦,也能令眾生樂;他們又能以此為人安胎,也能以咒術使人像驢、馬般被奴役,也能使人聾盲瘖啞;或展現各種法術,譬如叉手指向日月,作出各種苦行以博取名利。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術為人治病;或可能持誦邪惡(害人)咒語,或可能持誦善良(對人有利)的咒語;或者從事醫療、針炙、藥石,以此療治各種病痛,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或可能水火咒,或可能持誦鬼咒,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能使役大象的咒語,或持誦支節咒,或持誦或手繪安宅符咒,或持誦能滅除火燒、解除鼠患的解災咒,或解讀能預知死生奧秘的書,或解讀能解析夢境的書,或替人看手相或面相,或解讀天文書,或誦讀通曉世間一切音韻的書。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長阿含第十三卷

摩納。如餘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

吉兇好醜。及相畜生。以求利養。入我法者。

無如此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驅遣。

或能令住。種種[袖-由+厭]禱。無數方道。

恐嚇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

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

亦能使人盲聾瘖啞。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

作諸苦行以求利養。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為人咒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咒。

或為醫方.針灸.藥石。療治眾病。入我法者。

無如是事。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為鬼咒。

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支節咒。

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燒.鼠齧能為解咒。或誦別死生書。

或讀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

或誦一切音書。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瞻相天時。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

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日月薄蝕。

或言星蝕。或言不蝕。如是善瑞。如是惡徵。

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三)

什麼是畜生咒?就是持咒的行徑即愚如畜生一般不具正見。又什麼是邪命,凡沙門以持咒的方式為人消災解厄,以此為生,即是邪命。

選譯節錄自北傳《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什麼是邪命?凡對於生活資具無法獲得滿足,而以一些愚如畜生之咒語為人消災解厄,以此為生,就是邪命。這些人不以正當方式乞求衣被,反以非法方式為之,不以正當方式乞求飲食、床榻、湯藥、各種生活用具,就是非法,即謂邪命。

什麼是正命?凡事一切知足,不以一些愚如畜生之咒語乞求民生用具,就是不邪命。他們能以正當方式乞求衣被,就是符合正法;他們能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各種生活用具,就是正法,這就是正命。」

(一八九)中阿含雙品聖道經第三 (第五後誦)

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

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

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

以非法也。是謂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

不以若干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

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

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

是為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

(四)

佛陀在本經中明白的表示咒語與四聖諦背道而馳,只有凡夫才會企圖以持咒來滅除煩惱,而初果(見諦【真理、正法、入流】者,得法眼淨者)以上的如來聖弟子絕不會如此。

選譯節錄自北傳《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

公元2005/11/26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還會再去相信卜卦、問事吉、兇者,絕無可能;但凡夫相信卜卦、問事吉、兇者,這是一定會有的現象。

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還會因心中的痛苦或煩惱再去詢問沙門、梵志卜問吉兇相應,以此為真者,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但凡夫就很有可能如此。

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產生極重的痛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甚至因此斷送性命,如果還會舍離從內心去探求滅苦之道,反而向心外求法,去學習外道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語,以此祈求令我脫離痛苦,這種行徑反而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已親見正法者絕不可能如此;但凡夫就有可能會這麼做。」 

(一八一)中阿含心品多界經第十 (第四分別誦)

阿難。

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兇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兇者。

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

梵志卜問吉兇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

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

梵志卜問吉兇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

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

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

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

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若凡夫人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

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

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五)

選譯節錄自北傳《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第三十一篇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諸位賢者,什麼是正命?就是聖弟子念苦是苦時,念習(集,苦之因)是習(集),念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自身一切舉止,或學習念諸行,或正見諸行所導致的災患,或正見涅盤止息,或無執著正念現觀善心解脫時,在此過程中不以非理乞求,不心懷多欲,不貪無厭足,不以種種法術、咒語謀生,只以正法求取衣服,不以非法(種種法術、咒語謀生),只以正法乞求飲食、床座,這就是名正命。」 

(三一)中阿含舍梨子相應品 分別聖諦經第十一(初一日誦)

諸賢。云何正命。

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

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

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

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

不為種種伎術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

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

是名正命。

(六)

本篇是佛陀在比丘戒律裡明白告誡比丘持咒就是邪命。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召喚鬼神,或驅遣鬼神,種種祈禱詛咒,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語為人治病,或持誦邪惡咒術,或持誦可助人的善咒,或替人治背病令其出汗,或以針灸治病,或治鼻病,或治下半身病痛,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可能從事醫療行為,以藥物療治病人,或令其嗺吐,或治男人或女人下半身疾病等等,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或持咒生火,或持咒祈求吉利,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鳥咒,或持誦枝節咒。,或持誦安置舍宅符咒,或持誦能滅火燒、避鼠齧物的解災咒,或誦讀能判別死生書,或誦讀解夢書,或替人看手相或肩相,或誦讀天人問(註:類似籤詩),或誦讀能通曉鳥獸音聲的書。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北傳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妨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驅遣種種厭禱。

除斷如是妨道法。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為人咒病。

或誦惡術。或誦好咒。或治背病若為出汗。

或行針治病。或治鼻或治下部病。

除斷如是邪命妨道法。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

行藥療治人病或吐或下治男治女。除斷如是妨道法。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咒火。或咒行來令吉利。

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誦枝節咒。

或誦安置舍宅符咒。若火燒鼠齧物能為解咒。

或誦別死生書。或誦別夢書。或相手相肩。或誦天人問。

或誦別鳥獸音聲書。除斷如是妨道法。

(七)

有法友曾質疑佛陀究竟有無教誦咒語?如果沒有,有何證據可以證明?本篇是選譯自北傳四分律的經文,佛在比丘戒律中明白地制戒不可持咒!然現今大乘經典裡卻處處宣揚咒語的功德,密宗更將持咒視為基本修持方法。面對如此矛盾現象,頗令人有無所適從之茫然,這時更需要理性及冷靜的思考,佛陀如果真是宇宙中絕對不妄語者,是諦語者,那麼他說話便不可能顛三倒四,對同一件事於甲處說A,於乙處便說非A,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

經典的演繹或有可能失真,更有可能是後人或外道為滅佛而偽造,但戒律的規定卻不應有太大的出入。證據既已擺在眼前,聰明的法友們,您願意選擇相信什麼呢?

選譯節錄自北傳《四分律》

公元2005/11/26

有一次,僧團中的六個頑皮比丘替人畫符及持誦安宅、趨吉避兇的咒語,種類包括枝節咒、剎利咒、屍婆羅咒、及預知他人生死吉兇的咒語等,這群六個頑皮比丘皆能通曉所有咒語的音律。

其它比丘知道後,便告訴佛陀,佛陀很明白地說:「不應如此!你們去告訴這六群比丘說:『佛說不可持咒!!也不可以此替人消災解厄,賺取生活費!!』」

《四分律》

時六群比丘。

誦外道安置舍宅吉兇符書咒。枝節咒。剎利咒。屍婆羅咒。

知人生死吉兇咒。解諸音聲咒。諸比丘白佛。

佛言不應爾。彼教他。佛言不應爾。彼以此活命。佛言不應爾。

(八)

佛陀在比丘尼戒律裡也明白制訂出家人持咒,便犯下波逸底迦(註:中可悔罪,程度較突吉羅輕罪重,但重不及於失去出家人身份被逐出僧團【註:波羅夷罪,犯此罪者已失去出家人身份,無法再以發露懺悔使受到虧損的戒律恢復清淨【不通懺悔】,不可再接受在家人供養,一定要被逐出僧團,若仍混跡僧團,就叫做賊住,死後必墮地獄,沒得商量!】。),以此檢驗現今臺灣出家人,有多少是合法、合律、合格的出家人呢?唉…..!

選譯自北傳《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九》

公元2005/11/26

從俗人受咒學處第一百五十條戒律

有一次偷羅難陀比丘尼從一位通曉咒語的在家人那裡學習咒語,這個咒語的念法是:「呬裡呬裡普(破忽反)莎訶。」

她一度學習後,竟產生興趣,又去跟隨這位在家人學咒語。

比丘尼們告勸說:「聖者啊,我原本聽說上人您聰明絕頂,見多識廣,博達強記,諷誦三藏。又為何頻頻向此人學習小咒呢?」

偷羅比丘尼回答:「因為我喜歡這個人,我想要跟他說話。」

比丘尼們便將此事告知比丘,比丘又轉告世尊。

佛陀便詢問偷羅比丘尼有無此事,經查屬實,便訶責偷羅比丘尼的行為,於是便制下比丘尼第一百五十條戒律:「如果有比丘尼,跟隨俗人學習咒法者,犯波逸底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十九

從俗人受咒學處第一百五十

緣處同前。時吐羅難陀尼。

從解咒俗人學其咒法。咒曰。呬裡呬裡普(破忽反)莎訶。

一度受已更復受。諸尼告言。聖者。

我本聞上人聰明廣識博達強記諷誦三藏。

何故頻向此人令授小咒。吐羅尼曰。非不記憶。

我愛其人慾得共語。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問實訶責。

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尼。從俗人受學咒法者。波逸底迦

尼謂吐羅難陀等。從俗人受學咒法者。

謂從在家人求受咒法。釋罪相等廣說如前。

(九)

富貴榮華、妻妾成群、子孫滿堂、父母雙全等等,都是世間凡夫所冀求的喜樂,但事實上一般人總有缺陷,就算所有好事都落在身上,也終有一天會成過去,因為緣聚緣滅,此有故彼有,只要是因緣聚合,就不脫離無常、苦、空,就如同《紅樓夢》裡描述賈家盛衰的經典名言:「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本經的婆羅門原本享有世間榮華富貴,但不幸遇上無常,轉眼成空,婆羅門精通所有咒語、方術,用盡一切法力欲挽留他所擁有的一切,最後他終於發現咒語、方術改變不了宇宙的生、滅定律。

本經是咒語非佛說最佳的案例。

選譯自北傳《增一阿含經》第四十一卷之二

公元2003年12月21日八關齋戒日譯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尊者那伽波羅駐錫在鹿野城中。當時有一位年邁的婆羅門,與尊者小時候是舊識,來到尊者駐錫的地方,與尊者互相問候過,便坐在一旁。

老婆羅門感嘆地說:「你現在的喜樂是所有的喜樂中最高的喜樂。」

尊者問:「你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老婆羅門難過地說:「在過去的七天中,我的七個兒子都死掉了,他們個個勇猛健壯,聰明智慧無人能及。

接著,在過去的六天裡,我的十二名員工遭遇無常,他們平時努力工作,從不偷懶。

最近這五天,我的四名兄弟也相繼過世,他們生前對各種技能,無不精通。

最近四天,我的雙親也往生了,他們已高達百歲,舍我離開人間。

近三日,我的兩名妻妾也去逝了,他們天生麗質,世間稀有。

還有家中八窖所珍藏的珍寶,在昨天竟然也不知去向。

像我今天所遭受的苦惱,根本無法計量。而尊者您今天能夠遠離這些憂患,以正法自娛,所以我才會說你現在的喜樂是所有的喜樂中最高的喜樂。」

尊者聽後便問:「你是婆羅門,為什麼不以法術使他們遠離死亡呢?」

老婆羅門說:「其實我早已用盡各種方法,求願他們不死,使我免於喪財。我不但行善布施,作種種功德,回向求願。此外,我還祭祀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遍各種咒術,還瞻視星宿,和合藥草,又以種種美食布施救濟窮困,反正我能做的、該做的,都已盡力去做了,但還是不能使他們免於一死。」

尊者說:「就算是和合藥草,又以種種美食布施救濟窮困,再以各種咒術加持,只要無常一到,仍然不能使人免於一死。

就算你齋戒沐浴,以香花供養諸天,祈禱他們免於一死,一樣是不能如願。

就算供養諸長老梵志,努力修持梵行,以此回向使他們免於一死,無常一到,一樣還是不能如願。」

老婆羅門便問:「既然如此,我該怎麼做才能夠解脫我現在的苦惱?」

尊者回答:「無明、貪愛、執取就是你痛苦的來源,它們會使你產生各種苦惱憂患,只有滅除渴愛,達到無餘涅盤,便能夠從此不再承受這些苦惱的煎熬與逼迫。」【註:苦→集→滅→道】

老婆羅門說:「我年紀雖大,但在解脫道上尚屬幼稚,我願意聽你的建議,出家學習解脫之道,使我今後不再承受這些痛苦。」

  這時尊者便授與老婆羅門三衣,使他出家,求取滅苦之道。尊者對老婆羅門說:「比丘,你應當從頭到腳開始,先學習四念處的第一項【身身觀念處】,去觀察思惟發、毛、爪、齒、身體、皮肉、骨髓、腸胃等這些身上的東西是從何而來,它們又將歸向何處?

  比丘啊,就是這樣去正思惟,不要再浪費時間去憂念世間的苦惱。你應當在觀察思惟毛孔的緣起緣滅時,去領悟四聖諦,沒多久你就能證得法眼淨【註:初果】。

  當你一一觀察思惟毛孔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是緣生緣滅,這就是世間的實相,既然無常像閃電一般,那麼世間的恩愛及榮華富貴就不值得我們去貪戀,所以在布施時,應該行解脫施,求願趨向涅盤。」

老比丘剃除了鬚髮,堅定解脫的信念,聽從尊者的教導,在悠閒安靜的地方,以身念處為業處,如理思惟。由於老比丘努力修持,再加上清淨的梵行,沒多久他便能如實地自知自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這時,老比丘已是一位阿羅漢。

有一位天神,前世是老比丘的舊識,知道老比丘已經成為阿羅漢,便來到尊者的地方,在虛空中隨喜讚嘆:「老比丘獲得具足戒後,能在悠閒安靜的地方修行滅苦之道,使內心不再有任何的染著,已滅除了導致憂悲苦惱的罪惡淵藪。」

接著便灑下天上的花朵作為禮敬供養那伽婆羅尊者及老比丘,隨後便消失在空中。 

(二)聞如是。一時。

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

昔與尊者那伽婆羅少小舊款。是時。

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

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於樂之中。

最為快樂。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

於樂之中。最為快樂。婆羅門報曰。

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

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

無有懈怠。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妓術。

無事不閒。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

年向百歲。舍我去世。近三日已來。二婦復死。

顏貌端政。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

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

不可稱計。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

無復愁憂。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

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

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

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梵志對曰。

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

亦復隨時布施。作諸功德。祠祀諸天。

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咒術。

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

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

然復不能濟彼命根。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藥草諸咒術  衣被飲餐具

 雖施而無益  猶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假使施諸物  精進持梵行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

使無此苦惱之患。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恩愛無明本  興諸苦惱患

 彼滅而無餘  便無復有苦

是時。彼梵志正聞語已。實時便說此偈

 雖老不極老  所行如弟子

 願聽出家學  使得離此災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

使出家學。又告之曰。汝今。比丘。

當觀此身從頭至足。此發.毛.爪.齒為從何來。形體.皮肉.

骨髓.腸胃悉從何來。設從此去。當至何所。

是故。比丘。勿多憂念世間苦惱。

又當觀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諦。是時。

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除想勿多憂  不久成法眼

 無常行如電  不遇此大幸

 一一觀毛孔  生者滅者原

 無常行如電  施心向涅盤

是時。彼長老比丘受如是言教。

在閒靜之處。思惟此業。所以然族姓子。剃除鬚髮。

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是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是時。

有天是彼比丘舊知識。

見彼比丘成阿羅漢已。便往至那伽婆羅所。

在虛空中而說此偈

 以得具足戒  在彼閒靜處

 得道心無著  除諸原惡本

是時。彼天復以天華散尊者上。

即於空中沒不現。爾時。

彼比丘及天聞尊者那伽婆羅所說。歡喜奉行。

(十)

阿含經也有咒語,可是它不是佛說,也不是佛法,它是插播的外道語。為什麼學者不知咒語非佛說,還虔誠朝暮誦讀呢?這是因為我們對佛法只有宗教熱誠,缺少宗教智慧,無法辨別法非法義非義所致。如果我們熟諳佛法便可毫不遲疑的捨棄外道語,畢竟我們標榜學佛,怎麼還不信受佛法反而誦讀外道語呢?譬如我們熟諳國歌,若有人於國歌插播情話,實時而知有非法語,絕不把情話當國歌唱誦,毫不遲疑的剔除出去。

學佛而不知法非法義非義,如同國民不識國歌一樣,是有不如之處,如同國民不識國家文化一樣,是有缺憾,如同國民不知自己是何國人氏,是很不應該。

有說佛法浩瀚如海,難知難學,更難入佛知見,遑論知法非法義非義,此說不如理說。為什麼呢?周利盤陀伽不知不識,單背誦「掃帚」二字就背誦了好幾天,居然自證阿羅漢果;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有人目睹花開花落而證獨覺佛;而釋迦牟尼佛更於菩提樹下不做學術研究,自知自證等正覺,成佛。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最易學者莫過於佛法,不必背負高深知識學問,也不是不立文字,如周利盤陀伽尊者依「掃帚」二字之意趣掃除了身心煩惱,一下下就自證阿羅漢果。由此而可知,學佛簡易不難。世間流行浩瀚的佛法是──學者自述學佛心得,各別循業所見,有曲解有不曲解,後來者不能跨越葛藤直截了當向佛學,反而喜歡研究葛藤,以致遺失了佛法,我們就都誤會佛法難知難學。

追源溯本,如來所說一切佛法流自於苦集滅道四聖諦,我們若盯住苦集滅道四聖諦,熟透苦集滅道四聖諦,如同住在圓心,任它周圍擾亂,任它團團轉圈圈擴大,圓心如如不動,凡是與圓心不符合的弧線,都非圓心所出。

此一圓心,苦集滅道四聖諦極簡要明白,一則苦諦,二則集諦,三則滅諦,四則道諦,捉住此四聖諦,一切佛法盡在此四聖諦中。

一則苦諦,所謂苦諦是說宇宙人生只有三種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固然是苦自不在話下,樂受其實也是苦受,為什麼呢?因為宇宙人生無常,我們無法令樂受常住不變易,我們喜貪樂受,樂受一旦變易,便在苦受或不苦不樂受中,而我們又不能稍離貪嗔痴,耐不住不苦不樂受的寂寞,所以說不苦不樂受也是苦受。一切有情眾就在苦中作樂,以苦為樂,是名苦諦。

二則集諦,所謂集諦就是喜貪苦受。我們為喜貪樂受,不得不忍受苦受及不苦不樂受,以苦為樂,實際上就是樂於苦受而不厭倦。也就是說,所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我們自己招集種種貪嗔痴而來。苦受是我們所不喜不願,但苦受是我們為不善而所應受之不善報,如同欠債無法逃避,不然,誰願意受苦受呢?若是如此,又誰願意為不善而招集苦受呢?因為愛喜貪嗔痴,捨不得不貪慾不嗔恨不愚痴,為了發洩貪嗔痴,禁不住非行不善不可。若是如此,受苦受只好承擔下來,無法推給別人,無法要求他人替代我受苦。若說樂受,樂受是我們所追逐,為什麼有人受樂,有人不受樂呢?榮華富貴,博學多智,健康快樂,這是為善行所應受之善報,如同工作報酬一樣,做什麼工作便得什麼酬勞,我們想要拒絕酬勞都不可得,善有善報是大家共同的意願。若是如此,誰不願多做善行呢?很難啊!我們愛喜貪嗔痴,難割難捨貪嗔痴,所以為善者少,為不善者多。若我樂少苦多,應當警惕自己,莫非為不善者多為善者少?至於不苦不樂受,就是所作所為不善不惡,譬如不工作,遊手好閒便無所得,不做也不錯,一無所成,然而又耐不住無成就感,此種行為不是善不是不善,便受不苦不樂報。如是種種無非都是喜貪這世間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貪嗔痴所招集。是名集諦。

三則滅諦,所謂滅諦就是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我們喜貪心不舍離貪嗔痴諸煩惱,循善不善業而受苦報、樂報及不苦不樂報,若厭離喜貪心,永盡貪嗔痴,則寂靜涅盤,心解脫慧解脫,不受苦報,不受樂報,不受不苦不樂報,不受後有。厭、離欲、滅盡、涅盤,是名滅諦。滅諦別無商量的餘地,不滅盡苦因貪嗔痴,必定在苦果中嘗受苦、樂、不苦不樂。若說不離欲而得解脫者,滅諦便失其真諦之意義,四聖諦實時壞失。究其實際,從來沒有人不離欲而得解脫,所以四聖諦是一切學佛者所應當知,應當學。

四則道諦,所謂道諦就是完成「厭、離欲、滅盡、涅盤」,自知自證解脫的方法。周利盤陀伽參「掃帚」而滌除心身垢穢,滅盡貪嗔痴自證阿羅漢,雖一下下,其過程有八個步驟,依次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叫做八正道。是名道諦。

如是所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義趣,簡明易知Z。雜阿含四一九經:「若於佛不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學佛人若於苦集滅道不疑惑,凡是學佛行履中,任何行為知見違背了四聖諦,即知非法非義,即應不遲疑與予剔除。

咒語是外道語非佛說,不論善咒不善咒都非佛說,為什麼呢?若為祈福得樂,集諦之理說,行善行得善報,與人同樂必也得樂,而今我們不行善行不與人樂,於諸不善行不稍舍離,但勤於持誦咒語欲得福得樂,若有是事,苦諦苦集諦便一無是處,四諦就應叫做四妄語諦。以其四諦是聖諦,是故可知持咒若干遍便得如何善果,便得所求如願,如同畫餅充飢,我們若看到有人拚命畫餅欲充飢,怎不搖頭嘆息呢?中阿含一八九經(大正一冊七三六頁上):「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學佛而邪命,怎麼可能於佛法中獲得法喜呢?

若為趨吉避兇,理應舍諸不善行,不招集苦因得苦果,勤於布施持戒發慈悲心,與一切善行界共鳴,不趨吉也難,自然遠離兇厄。而今我們不勤於行善舍諸不善行,反而不稍舍離惡行,惡報臨頭不能承擔,但勤於誦讀咒語,以用消除惡報,若有是事,苦集滅道實時壞失,如來便是大妄語者不實語者。畢竟從來無如此事,只是逃債人暴露窘態的行為,我們若看到逃債人不求承擔債務,而一味逃避喃喃誦念咒語以求免債,怎不令人輕賤學佛者呢?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大正二冊六三八頁下):「當知有此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咒術、藥草、符書所可除去,云何為四?一者名為老,壞敗少壯使無顏色,二者名病,盡壞敗無病,三者名為死,盡壞敗命根,四者有常之物歸於無常。」

更有甚者,不離五欲諸不善行,不稍舍離貪嗔痴諸煩惱,拚命誦讀咒語欲求解脫,如同用穢水洗澡而欲求身心清潔無染,若有是事,滅諦道諦實時壞失,四聖諦無法自圓其說,如來便是不如語者。畢竟如來是實話者,不異語者,惟有厭、離欲、滅盡、涅盤,實踐八正道才有心解脫慧解脫之可能,中阿含(八一經(大正一冊七二四頁上):「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流行於世間之種種咒語,如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準提咒、大明咒、十小咒等等,無不與四聖諦相違背,咒語若是佛說,如來便是一面推銷矛,一面推銷盾,若肯定咒語是佛說,豈非意謂如來是不肖之徒?若不是如此,何以我們不信受佛說,反而聽信外道語呢?

雜阿含三九八經:

「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於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習智慧。」

文中小綿丸就是小綿球,小劫貝華丸就小棉花球,隨風飄搖,沒有智慧不知四聖諦是如來慧,所以放諸經典中,若有外道插播咒語不知剔除,反而丟棄經文專誦咒語,不只自誦還教他誦,若是在家居士只叫做沒智慧,若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就都犯了戒,若不舍持咒,可於僧眾中舉不舍邪見罪,可是中國僧眾都自顧不及此。因為大乘經典傳誦地區的學者不知四諦是如來根如來慧,不知戒,不知咒語非佛說,不知持咒是邪命活,此等持咒者尚有可原諒處,若研讀阿含經而不知經文中所插播之咒語非佛說,這是智不及此,也有可原諒處,若更擷取阿含經中之咒語廣為流傳,用資證明咒語是佛說,就如同國民不知自己是何國人氏一樣。

雜阿含二五二經:

尊者優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間蛇頭巖下石屋靜坐,時有毒蛇於石樑上墮優波先那身上,即呼喚舍利弗:「毒蛇墮我身上,我身中毒,你們趕緊過來,扶持我身出石室外,以免毒發身亡時汙染室內。」

舍利弗及附近諸比丘聞聲都趕過來:「優波先那,我觀你臉色不異平常,你真被毒蛇所咬傷嗎?」

優波先那說:「我觀色受想行識五陰非我我所,離欲,滅盡,解脫,我不介意中毒身將亡死,是故毒不即發作,然,有生不免老病死,稍後將不免毒發身亡。」

舍利弗讚嘆說:「如是如是,優婆先那。」

時舍利弗即扶持優波先那身出於石屋外,優波先那身中毒碎壞而死。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舍壽  猶如棄毒缽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歡喜而舍壽  如人重病癒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如出火燒宅  臨死無憂悔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聖道 以慧觀世間  猶如穢草木

不復更求餘  餘亦不相續

此偈說是讚嘆優波先那比丘善修八聖道,梵行清淨,永盡無餘,不受後有,臨死無憂悔。

隨後舍利弗往詣佛所,佛告舍利弗:「若優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糟糠。」佛即為舍利弗而說偈言:

常慈念於彼 堅固賴吒羅 慈伊羅盤那 屍婆弗多羅

欽婆羅上馬 亦慈迦拘吒 及彼黑瞿曇 難陀跋難陀

慈悲於無足 及以二足者 四足與多足 亦悉起慈悲

慈悲於諸龍 依於水陸者 慈一切眾生 有量及無量

安樂於一切 亦離煩惱生 欲令一切賢 一切莫生惡

常住蛇頭巖 眾惡不來集 兇害惡毒蛇 能害眾生命

如此真諦言 無上大師說 我今誦習此 大師真實語

一切諸惡毒 無能害我身 貪慾嗔恚痴 世間之三毒

如此三毒惡 永除名佛寶 法寶滅眾毒 僧寶亦無餘

破壞兇惡毒 攝受護善人 佛破一切毒 汝蛇毒今破

文中「堅固賴吒羅,慈伊羅盤那,屍婆弗多羅,欽婆羅上馬,迦拘吒,黑瞿曇,難陀跋難陀」是諸龍蛇之名。此偈是說,若於一切有情眾生起慈悲喜舍心,常久慈愛一切有情,縱然居住在毒蛇出入的蛇頭巖,眾惡也不來加害。如來所說四真諦若依教奉行,一切眾毒以貪嗔痴三毒為最毒,三毒都不能害我身心何況毒蛇之毒。如來三毒永儘是第一佛寶,而佛寶所傳法寶得滅眾毒,一切僧寶依法奉行也都永盡無餘,破除兇惡諸毒,如來說法為攝受諸善人破一切毒,區區蛇毒自也被破除。

這是稱讚優波先那尊者依教奉行,已永盡三毒,所以不畏蛇毒,雖被毒蛇咬而無憂畏。假使有情眾生害怕毒蛇之害,應當先慈愍一切有情,不害眾生命,自也不受他眾生毒害,若更依如來所傳授法寶,實踐八正道,永盡貪嗔痴三毒,何畏於蛇毒呢?經文之旨趣在於此,並非教授誦讀咒術章句以用避免因果報應。當知經文後所附之咒文是後人插播之外道語,不如理說。

經文中佛告舍利弗,若優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慷糟。這是揭示優波先那與毒蛇之間有宿仇(詳見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六,大正二十三冊六五四頁下至六五八頁中),若於招集仇恨前先聞此偈,得免於毒害。

原來優波先那在未出家證阿羅漢之前,兄長遠出經商多年回家後,誤會叔嫂通姦,兄為報奪妻之恨,遠途追殺已出家逃難之弟弟,不想反而被獵人殺害,臨死加深誤會及仇恨,投身為毒蛇一心要報仇,卻一連幾次意外死於優波先那無心之害。這無心之害就是於一切眾生,慈不及畜生類,胡裡胡塗害死畜生都不自知。雖然是無心之過,「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優波先那被毒蛇咬死乃不可逃避之宿報,如來豈教授弟子誦咒逃避罪報耶?此種認知與四聖諦理不合,與本經文之理趣也不合,是故此經文所附誦之咒文不如理說。

雖然此一經句在多種經律中都有相同之記載,仍得以四聖諦破除其虛偽,當知咒語非佛說。信受雜阿含經為原始教說者,萬勿以雜阿含經中有咒語而肯定咒語是佛說。

一切咒語皆非佛說,是故說。

(十一)

一時佛在舍衛國,和五百比丘來到阿荼脾邑,當地的住民認為世尊難得來此,隨後離去再見遙遙無期,紛紛要求諸比丘教授誦讀經偈,以便世尊離去後,日日誦習玩索其義趣意味。

時諸比丘由各國來追隨世尊,語音語法各國有別,各別隨其所用語法教授當地人誦讀經偈,竟遭受譏呵:「為什麼比丘晝夜親近如來,不知我們男女所用語法不同,語音也不正!」諸比丘受譏嫌各各羞恥,以是白佛,佛責諸居士:「在家人怎麼可以譏呵異國誦經音句不正。」(見五分律大正二二冊三九頁下)

於是世尊制戒,告諸比丘:「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誦經波逸提。」所謂具戒就是使此身清淨無漏的戒,未受具戒人就是未依法承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人,除在家男人女人未受具戒,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也都是未受具戒人。

從此諸比丘比丘尼依教奉行,不再教授在家人誦經,也不再教授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誦經。因為在家人譏呵比丘比丘尼將折福吃大虧,為免在家人受不善報,是故世尊如是制戒。然在家人實有記誦經偈之需求,頻頻要求受誦經偈,諸比丘說:「在家人嫌我們音句不正,不從我受,世尊已戒我們出家人教授在家人誦經。」有未曾譏呵比丘的人就說:「大德,我不毀佛法,豈可以他人有過而不教我耶?」

又由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要學習經偈,於是世尊說:「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並誦者波逸提。』四分律比丘戒本波逸提法(六):「若比丘與未受戒人共誦者波逸提。」

所謂並誦就是共誦,比丘或比丘尼誦經時,未受具戒人只可旁聽或默誦,不可同步出聲一起誦。在家人若和比丘比丘尼同聲誦經,比丘比丘尼即得波逸提罪,若在家人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同聲誦經,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即得突吉羅罪,而在家人沒有戒罪,但使出家人得罪,自身必也不善。若比丘比丘尼教授未受具戒人誦經,應先行告之,只可比丘比丘尼誦一句,聲盡隨後才學誦一句,若有一音未便出聲同誦即得罪,不可同聲誦自也不可抄越先誦。若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教授在家人誦經,也應先行告之。

由於學習歷程必須日日誦習所知所學,早晚誦讀經竭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已開始。但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的方式內容,和我們中國佛法不同。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和現代人學習一般知識學問一樣,只為求得學問用為解除煩惱。而我們中國佛法,早晚誦經只為求功德,所以,中國人誦經自古以來便不如法,其不如法有四,一者共誦不如法,二者歌詠聲不如法,三者無義語不如法,四者求功德不如法,依次說明如下:

一者共誦不如法,誦經不可出家人和在家人共誦,這是彰顯出家和在家有別,出家人是福田,是良田,在家人在福田上稻則得稻,種穢草則得穢草。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時才有共誦之現象,也才有在家人譏呵出家人之事。

在中國,早晚課誦,往往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同步一起誦經,出家人不知戒,不知告訴在家人不可共誦,彼此只知誦經求功德。因此,誦經共誦,竟然連穿著也同一海青,吃飯也共碗共桌。學者若信佛相信有因果報應,當迴避不如法,從此不再同聲共誦,如前文中說。不再同一色海青,假使海青是出家人法衣,在家人便不可穿著,若海青是在家人法衣,出家人便不可穿著,假使出家人和在家人都非穿海青不可,出家人所穿海青應割截應染壞色,不可穿正色衣,不可和在家人同色同式樣。從此也不再共碗共桌同時吃飯,應有所分別,若馬馬虎虎,出家人就不必出家,因果報應可是絲毫不爽,分別得一清二楚。

二者歌詠聲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為了知善義善味,為了傳遞佛法教授後來者,佛聽誦經合唄,只是單調的音節,不是歌唱,而今中國人誦經宛若歌詠,四分律卷第三十五大正二二冊八一七頁上:「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何等五?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便自生貪著,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生貪著,愛樂其聲,是謂比丘第二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者令其習學,是謂比丘第三過失。

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詠聲,比為亦如是說法。』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複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但緣憶音聲以亂禪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果如世尊說,中國人以歌詠聲誦經,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不知求經文中之善義善味,只愛樂音聲,不信佛法者則譏嫌吵鬧迷信。

如果我們知道早晚誦經只為了溫故知新,便可理解,從來沒有學生用唱歌方式早晚溫習功課,若有,不但吵死人,也不得好成績。

三者無義語不如法,誦經是為了溫故知新,溫故之前應先求經文的善義善味,由於不知不解,早晚誦習要求領悟其善義善味,是故應有玩習千遍不厭倦的精進力,若已知已解則應依法奉行,只停留在反覆誦讀的階段,多誦無益事,應如現代學生讀書,每天所溫習的功課,視其所須每天都不一樣。

但我們中國人早晚課誦是萬年本,不求溫故知新,也不求善義善味,課誦內容大部份是無義的外道語,若有義有文卻日日誦讀如算牛頭數,亦如無義語。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大正2冊六七三頁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於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以忍者上。』」

外道為滅佛,夾雜無義咒語令佛教徒日日課誦,猶如算牛頭數,佛教徒竟然乖乖就範,不求善義善味,只求千遍萬遍億萬遍,不義不益的功德,事實上,不但沒有一絲絲功德,入三惡趣如射箭啊!

四者求功德不如法,誦經的最大利益,是令誦者溫故知新,使誦者經由聞思修而趣向解脫趣向涅盤,是故說,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算數,非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能比。並非誦經的行為本身有何功德,誦出的經文若未經聞思修的實踐,只是經文,光只是誦經偈而不去聞思修,不會滅罪,也不得任何功德,更不會令亡者超度,否則,實時毀壞因果法,為善沒有善報,為惡不必受惡報,只須花些錢請人誦經。

而中國佛教徒早晚課誦以求功德為目的,竟然以誦經功德消磨一生的生命,寺院竟然以誦經為營收的工具,用誦經所得建立佛法僧戒事業,其功過不待言說,自有業報為其算帳。

由前文中說,中國佛教誦經行為一無是處,學者若學佛應知非即舍,早晚課誦之經偈應誦習所應知所應學之佛法,如同現代學生溫習功課,每個學者的誦本可以不同他人,每個寺院的誦本也應各別不一。應如佛說:「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猶算牛頭數此非沙門要。」

咒願不能扭轉善惡趣

《相應部五》第八 聚落主相應(六)

有一日,耆那教的聰慧弟子刀師氏村長來到那爛陀拜訪佛陀。刀師氏恭敬問訊佛陀後,問說:「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羅門拿著水瓶,佩帶著百合花環,以水淨身,以火祭祀,他們宣稱做這樣的宗教祭拜儀式,能使亡者迅速離苦得樂,超生到天界。大德!你是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你能否把全世界的亡者超渡到天界?」

佛陀回答說:「村長!我要問你,你若有適當的想法,你就回答。假如有人一直殺生、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壞心眼、邪惡見,在他死後,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杞、析禱、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願此人死後生到天界!』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天界嗎?」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把大石頭投進很深的水中,然後,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它祭祀、祈檮、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大石頭啊!浮上來!浮上來!浮到岸上來!』你認為怎樣?大石頭能浮上來嗎?」

「大德!不能。」

「村長!同樣的,造殺業乃至懷邪惡見的死者,雖有人為他祈願,但他仍然生在惡趣中。村長!假如有人一直禁止殺生、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沒有壞心眼,具有正見,在他死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祀、祈禱、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願此人死後生到惡趣!』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惡趣嗎?」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將油瓶沈入深水中而打破之,瓶子的碎片將沈入水底,而油將浮於水上。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祭祀、祈檮、禮讚、合掌繞行,口中念誦:『油啊!沈下去!沈下去!』你認為怎樣?油能沈下去嗎?」

「大德!不能。」

「村長!同樣的,有禁止殺生乃至具有正見的死者,雖對他做惡意的祈願,他仍然生在善趣、天界。」

刀師氏村長聽聞佛陀所說的法之後,解除心中的疑惑,歡喜信受。

相關焦點

  • 「南無阿彌陀佛」以及一切世間咒語,本質是在表達心聲和強化意念
    佛陀反對咒語但也運用咒語的真相是什麼我見有人認為佛陀反對持咒修行,所以有人懷疑這部那部佛經是不是真經。佛陀反對持咒不假。那佛陀也不提倡崇拜,難道現在拜佛像的就不是虔誠佛弟子了?而且,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不就是世上最最有名的咒語嗎?
  • 咒語·那些莫名其妙的音聲
    其實這句聽起來很咒語的咒語,其實並不是咒語,而是一段皈依禮敬佛陀的文字。但其實嚴格意義上,南傳真的沒有咒語嗎?南傳的《大護衛經》裡邊其實咒語是沒有的,如果勉強說有,就是一些音譯的名號算是吧。南傳僧人是對咒語比較抗拒,因為佛陀曾教導諸比丘比丘尼,不可以咒術為活命,但是也說了為了自保、保護他人、降服惡咒等事可以頌念咒語。但佛陀也從未否認咒術的靈驗。
  • 一個很有效的招財咒語,古時動地基必用
    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現在特地教給大家一個神奇的招財咒語。這個咒語說起來可能很多老修行都知道,就是安土地真言,土地公的小咒語。
  • 「咒語」可以隨便念嗎?普通人念了會怎樣?宗教文化中的3類咒語
    「咒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貫穿於中國歷史宗教發展始末,單從「咒」的意義上來說,它並不能算作是一種迷信,《說文解字》中對於「咒」字的解釋為:「咒者祝也」。所以,「咒語」其實是一種表達個人意願的方式,希望通過自己所發願力,從而達到某種期望,就比如說「祝你平安」,「恭喜發財」,它即是「祝」,也是「咒」。
  • 佛教裡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咒語?
    咒語聽著就是非常地神秘那麼,佛教咒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聽不懂?持誦咒語又有什麼利益?佛教最常用的咒語有哪些?來看看相關的解答吧還有玉佛禪寺的法師持咒音頻咒語是什麼?這種說法倒也符合持誦佛教咒語的原則,持咒貴在持之以恆、念念相續,不忘不失,每一次的持誦,都要真誠地呼喚與祈請。持咒的好處佛教中有不少咒語,到底持哪一種最好?不論哪一種,只要修持如法、持之以恆,都具有極大的感應力。
  • 《心經》:咒語的功能
    今天我們主要講心經的咒語,先來看結尾處的這一段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佛教中的咒語有什麼功德利益?
    咒語,聽著看似非常神秘,你可能會有這樣一些疑問:佛教咒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聽不懂?持誦咒語又有什麼利益?佛教最常用的咒語有哪些?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佛教咒語,是一種不能用言語說明的特殊力量秘密語,是在祈求息災、增福開慧時所唱誦的密語。
  • 日本的咒語和我們的咒語有哪裡不同呢?
    了解日本陰陽術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日本真的是一個很善於學習的國家,比如說從陰陽學說衍生過去的陰陽師,又或者是從《山海經》衍生過去的日本妖怪,類似的還有很多,就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講的咒語,關於咒語我們都熟悉了,這是道教的一個典型術法,那麼日本到底是怎麼學習我們的咒語的呢?
  • 學咒語 黑財神心咒(108遍)
    咒語就是佛講的真言,那這個真言的力量很強,真言的力量能消除痛苦,能消除煩惱,能消除災難。        咒語一定要向有傳承的師父的口音來學習。咒語都是古印度的梵文,我們的語言,文字都無法準確表達咒語的意思。而按有傳承的師父的口音來學,可以準確地表達出咒語的意思。
  • 《佛陀傳》中文版大全集(54集全)
    所以,當我們說「佛陀」時通常是特指「釋迦牟尼佛」●●佛陀證道後徹底明了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具有和佛陀無二無別的智慧德相身懷寶藏,卻依舊向外追逐流轉生死,卻無法自拔●●因此慈悲施設八萬四千法門引導眾生依法修行開啟生命的寶藏獲得究竟的解脫和自由●●若能明白佛陀的一番苦心
  • 3個重點,教你快速搞懂那些咒語可以隨意念誦!
    比較有名的咒語包括不動如來咒語、六字大明咒、大悲咒、阿彌陀佛心咒等等。一般認為持誦咒語能夠較為快速達成成就,然而,咒語在持誦上往往會有一個問題:持誦咒語是不是要先得到授權,或是可以直接持誦?抑或是部分咒語可以直接持誦、有些不行?
  • 防小人咒語怎麼讀?
    防小人咒語 威嚴 + 威儀 = 關閉幫助他人的心,去除迎合他人的笑。防小人的咒語 不要把別人所有人總想別人是不是小人與人為善友善相處規章制度正統辦事不害人但也不是不防做自己所做做自己應做別人閒話少摻乎淨化自己內心多看積極健康的書籍提高健康的興趣保佑家人防小人算計的咒語 您好,一個人容易招惹小人算計其實也是因緣所為。
  • 咒語的力量十分強大 千萬要小心!
    咒語是一開始就存在於佛教中的嗎?以及許多人都關心的:發音是否重要?今天,選取聖嚴法師的一篇文章,回答了上述問題,與大家一起聊聊咒語那些事兒:到了明末之際,所編成的《禪門日誦》課本裡面,開始收有許多的咒語。
  • 【佛陀故事】佛陀對兒子的精彩教誨
  • 什麼是咒語,佛經中的咒為什麼不翻譯?
    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這樣的回答可能並未能解惑,我們依然有著疑問:究竟什麼是咒語,它作用又是什麼,而且經文中的咒語,為什麼不翻譯呢?我們經常說到的「經咒」是指經文和咒語。經文,原指佛弟子所記錄的佛陀所講授佛法的典籍,後來泛指所有戒、律、論。咒,梵文稱「陀羅尼」,含有「總持、總攝」之意。
  • 感應事跡:不可思議,持誦古音版咒語和古音版楞嚴咒心的感應
    根據古天竺高僧說咒語的梵音標準可以隨誦成驗。但是我們發現有的人確實可以成驗,有的卻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可以確信一點的是,身心純淨的人和業力還不是特別重,一定會迅速感受到咒語的威力,感受不到的就需要進一步淨化提高自己。
  • 咒語的力量十分強大,千萬要小心!
    咒語是一開始就存在於佛教中的嗎?以及許多人都關心的:發音是否重要?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咒語的出現,一般是透過所謂通靈者的媒介,由神靈所傳授,而為民間所採用,不論東西方,都有咒語的流傳、使用和信仰。在中國民間,符咒並用。
  • 咒語的力量十分強大 千萬要小心
    咒語的出現,一般是透過所謂通靈者的媒介,由神靈所傳授,而為民間所採用,不論東西方,都有咒語的流傳、使用和信仰。在中國民間,符咒並用。符是用筆繪成的符號,也是代表特定神明的靈力,所以,遇到一些小不如意事,以現代人所稱的民俗治療法,也可以產生療效,由所謂民間信仰的符咒力達到驅邪、避兇、趨吉的目的。 在釋迦世尊時代,也有少數弟子採用類似的咒術,而為佛所不許。
  • 加持念珠咒,讓念的佛號咒語增長千萬倍的功德
    不但魔不侵 你念的佛號跟咒語變成千萬遍的功德。海濤法師說佛珠為什麼要拿佛珠 ,這個佛珠 事實上最根本的意義就是不殺生,佛就是弗誅就是殺瞭解嗎,所以你拿佛珠就代表你不會去傷害別人。 念珠可以傳遞加持力嗎?
  • 佛法小知識49:佛陀是因中毒而去世的嗎?
    如果這種可信,按照大乘佛法佛經的描述,修行可得種種利益,避免種種煩惱痛苦,為何作為佛教創立者的佛陀卻無法為自己解除這種痛苦?從生物或人的角度來看,佛陀很可能的確是因中毒而去世,《長阿含經·》、《大般涅槃經》等小乘佛經中對於佛陀涅槃前後都作了記載,大意是:年邁的佛陀帶領眾弟子到吠舍離城宣說佛法,在南未羅國的波伐城,佛陀等寄宿於城中一個鐵匠的兒子純陀的家裡,鐵匠的兒子純陀拿食物招待佛陀等人,佛陀吃了一種叫做「Sukaramaddava」(梵文)的食物後,開始劇烈腹痛,然後就不停如廁,最後都拉出血了,《大般涅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