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科技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面前就像是大海之中的一滴水,絲毫的不起眼,對於宇宙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宇宙是沒有邊界的,至少目前人類還沒有發現宇宙的邊界是在哪裡。雖然說宇宙是沒有邊際的,但是宇宙之中的物體是有著邊界的,不是無限的。你眼前所看到的所有人造的物體或者是宇宙之內的物體都是有著一定的界線的。那有界線,那就必然有著密度這一說法,那宇宙之中密度最大的物體是什麼呢?
有一些物體,在我們人眼看起來是緊密無縫的,但要是把這個物體放大一百倍,那你就會發現了其實這物體是有著巨大的縫隙。其實宇宙之中不管是什麼物體,都是有著其指定的密度,哪怕表面看起來再緊實,只要一放大了,那在微觀的世界之中,這就是一個個巨大的縫隙。而目前人類發現的密度最大的物體就是中子星。
中子星是一種需要一定機率才能夠在宇宙之中形成的天體。它是恆星的終點,也就是恆星演化到最後的階段之後就會有一定的機率變成中子星。恆星在最後的階段,也就是超新星大爆炸之後,其就會發生坍縮,這是一種由引力引起的巨大坍縮,是非常可怕的。異常大的引力會將超新星爆炸過後的殘餘坍縮成一個非常非常緊密的網格狀球體。什麼叫網格狀呢?其實就是將內部的原子放大會發現其排布的形狀就是像網格一樣的。
異常大的引力將一個球體坍縮成中子星的時間是瞬間的,因為僅僅需要一秒鐘就可以將一個巨大的球體坍縮成一個小的中子星,一般直徑是只有20千米左右的球體。坍縮成為中子星之後,其原本的質量是不會變化的,質量依然是那麼大。舉個例子來說就是,一個地球在一秒鐘之內就被壓縮成了一個只有城鎮大小的球體,而且地球的質量是沒有變化的。大家可以想像這個中子星到底是有多麼的踏實,是有多麼的緊密。在地球上是不可能有這麼踏實緊密的物體了。
而中子星之所以被叫做是中子星,其實是因為其獨特的屬性,這也是其密度大的原因。通常的物體是有著一定的縫隙的,但是中子星的縫隙都被中子填滿了。恆星原先巨大的引力將中子全部都壓縮在了一起,因而中子星是基本沒有縫隙的。一立方釐米的中子壓縮的重量差不多是四億噸左右重。舉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將一隻大獅子擠進USB的插口。
巨大的質量也會導致中子星擁有巨大的引力,中子星上的引力之大是可以直接將一塊鐵碾壓成原子,沒有什麼物體是能夠在中子星上面生存的,因為巨大的引力是會將你粉碎。中子星上的磁場能量也是巨大的,基本都是比太陽強萬億倍。人類對中子星的了解還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科學家們試圖破解中子星上的所有奧秘,但是這恐怕是一個永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