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最緊密的天體,科學家:中子星讓人無法想像

2020-12-23 科普探空使者

人類的科技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面前就像是大海之中的一滴水,絲毫的不起眼,對於宇宙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宇宙是沒有邊界的,至少目前人類還沒有發現宇宙的邊界是在哪裡。雖然說宇宙是沒有邊際的,但是宇宙之中的物體是有著邊界的,不是無限的。你眼前所看到的所有人造的物體或者是宇宙之內的物體都是有著一定的界線的。那有界線,那就必然有著密度這一說法,那宇宙之中密度最大的物體是什麼呢?

有一些物體,在我們人眼看起來是緊密無縫的,但要是把這個物體放大一百倍,那你就會發現了其實這物體是有著巨大的縫隙。其實宇宙之中不管是什麼物體,都是有著其指定的密度,哪怕表面看起來再緊實,只要一放大了,那在微觀的世界之中,這就是一個個巨大的縫隙。而目前人類發現的密度最大的物體就是中子星。

中子星是一種需要一定機率才能夠在宇宙之中形成的天體。它是恆星的終點,也就是恆星演化到最後的階段之後就會有一定的機率變成中子星。恆星在最後的階段,也就是超新星大爆炸之後,其就會發生坍縮,這是一種由引力引起的巨大坍縮,是非常可怕的。異常大的引力會將超新星爆炸過後的殘餘坍縮成一個非常非常緊密的網格狀球體。什麼叫網格狀呢?其實就是將內部的原子放大會發現其排布的形狀就是像網格一樣的。

異常大的引力將一個球體坍縮成中子星的時間是瞬間的,因為僅僅需要一秒鐘就可以將一個巨大的球體坍縮成一個小的中子星,一般直徑是只有20千米左右的球體。坍縮成為中子星之後,其原本的質量是不會變化的,質量依然是那麼大。舉個例子來說就是,一個地球在一秒鐘之內就被壓縮成了一個只有城鎮大小的球體,而且地球的質量是沒有變化的。大家可以想像這個中子星到底是有多麼的踏實,是有多麼的緊密。在地球上是不可能有這麼踏實緊密的物體了。

而中子星之所以被叫做是中子星,其實是因為其獨特的屬性,這也是其密度大的原因。通常的物體是有著一定的縫隙的,但是中子星的縫隙都被中子填滿了。恆星原先巨大的引力將中子全部都壓縮在了一起,因而中子星是基本沒有縫隙的。一立方釐米的中子壓縮的重量差不多是四億噸左右重。舉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將一隻大獅子擠進USB的插口。

巨大的質量也會導致中子星擁有巨大的引力,中子星上的引力之大是可以直接將一塊鐵碾壓成原子,沒有什麼物體是能夠在中子星上面生存的,因為巨大的引力是會將你粉碎。中子星上的磁場能量也是巨大的,基本都是比太陽強萬億倍。人類對中子星的了解還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科學家們試圖破解中子星上的所有奧秘,但是這恐怕是一個永恆的探索。

相關焦點

  • 天文學中的十大無法想像——星協科普
    他們來自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發,中子星雖然很小,但質量卻有2-3倍太陽質量,一克中子星,大約有一棟65層大樓那麼重。第二位 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的威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並且,這種現象也只出現在大質量恆星末期,核心受引力坍縮成黑洞,他們形成的星雲直徑可達80光年,但射線流會到達1000萬光年處。
  • 中子星:和黑洞不分上下的天體,引力是地球的2000億倍
    我們都知道黑洞的可怕,任何接近它的物質都會被它吞沒,其實宇宙中還有另一種天體可怕程度和黑洞不分上下,它就是中子星在天體物理學中,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我們所知道的密度最大的天體,如果你有一塊石頭大小的中子星物質。
  • 科學家們研究了兩顆中子星撞擊形成黑洞的臨界參數,原子核實驗正在...
    一個科學家團隊調查了中子星是如何合併並形成黑洞的。計算機模擬表明,中子星的高密度物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子星是由緻密物質組成的。1.5個太陽質量的質量被壓縮到只有幾公裡的大小,這與原子核內部密度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兩顆中子星合併,物質在碰撞過程中會受到額外的重力,這會使得它們形成一個黑洞。
  • 盤點宇宙8種最奇怪天體,其中一種你可能沒見過,還會放「屁」?
    ,以至於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天體以及天體的怪像,這裡有8種科學家們聞所未聞的天體怪像。  在海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帶中,有一顆矮行星--  Haumea  不簡單,就這顆小小的矮行星是太陽系中旋轉最快的天體,並且它的周圍還有一圈環環,看起來著實是美麗。
  • 為什麼說黑洞是宇宙最可怕的天體?人進入黑洞後會發生什麼?
    浩瀚的宇宙裡隱匿著各種各樣的天體和物質,什麼天體是最可怕的呢?是超大質量恆星,是暗物質,是中子星,還是黑洞呢?為什麼有人認為黑洞是宇宙中的絕對王者呢?其實,大家對黑洞都是比較熟悉的。黑洞有幾個主要特質。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結合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學和核物理,利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方法計算得到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中子星大小 為此,它們結合了對中子星的未知行為的一般性第一性原理和對雙中子星合併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 如今,他們的研究結果出現在的 《自然天文學》中,其嚴格程度比以前的標準高了兩倍,並且表明典型的中子星的半徑接近11公裡。他們還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帶有黑洞的中子星可能會被整個吞噬,除非黑洞很小並且/或者快速旋轉。這意味著在這種合併可能被視為引力波源的情況下,它們在電磁波譜中是不可見的。
  • 中國第一顆天體衛星,觀測宇宙最強磁場
    中子星(neutron star)則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有宇宙中最強的磁場。此外,中子星X射線雙星是由一顆中子星和一個正常恆星伴星組成的系統。中子星吸積物質並形成周圍的吸積盤,如果磁場很強,被吸積的物質會被磁力線引導到中子星的表面,產生X射線輻射。因此,這些源也被稱為「脈衝星」。先前的研究表明,在X射線脈衝星的光譜中有時可以發現一種特殊的吸收特徵(稱為「回旋加速器共振散射特性」)。科學家們相信這是由垂直於磁場的電子運動的離散朗道能級之間的躍遷引起的。這種散射特性可以直接探測中子星表面附近的磁場。
  • 宇宙中有「人」向地球發送信號?另一可能被科學家發現
    當人類飛向太空,看見浩瀚宇宙之後便設想宇宙中是否有其他外星人存在,不過經過多年的探索也未能證實這種設想,不過在宇宙中有「人」向地球發送信號,這種信號短暫而迅速,這種信號的另一種可能性被科學家發現。
  • 研究稱中子星碰撞可能產生了擁有極強磁場的罕見磁星 - 科學探索...
    一項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作為預印本可在arXiv上獲得)描述了迄今為止最亮的千新星,並表明中子星碰撞有時可能會產生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磁星。科學家認為,這種類型的短爆發生在兩顆中子星碰撞時,所以當望遠鏡看到其中一顆時,就會瘋狂地爭奪電磁波譜上其他波長的觀測數據。有關的碰撞發生在大約55億年前,但我們的望遠鏡現在才接收到這些信號。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將一些不同的空間和地面望遠鏡指向GRB 200522A,包括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並觀察了明亮的伽馬射線爆發後的落差。
  •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
  • 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體是什麼?
    然而,電子將處於球場的最邊緣,肉眼是看不見的。沒錯!如果你能想像到這一點,那麼你就會意識到,原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一片空白! 然而,如果這塊空地上填滿了更多的彈珠呢?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誇張或無意義的問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看,宇宙比你可能想像的要神奇的多,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會讓普通的人類科學家都感到困惑和難以理解。例如…中子星。
  • 宇宙中最大的星球有多大?科學家預測稱:大到你無法想像!
    宇宙中的天體有很多,大小也各不一樣,那麼宇宙當中最大的星球,到底有多大呢?科學家預測稱,大到讓你無法想像,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在所有的宇宙天體中,我們了解最多的還是地球了,在我們的廣泛認知中,地球已經非常的廣袤無邊了,可是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地球也只是滄海一粟的存在。那麼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當中,最大的星球到底有多大呢?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專家也給出了大膽的估計和猜測。現在航天科技快速發展,人們對宇宙的探索,也越來越深入了,最近通過研究發現,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一顆,非常龐大的星球。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嗎?有四種速度比光速還要快
    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有質量的物體在宇宙中的速度只能無限接近光速而無法達到,更無法超越。如果物體的速度被限制在了光速以內,那人類能夠探索的星空就非常有限了,我們將永遠不可能探索銀河系,探索整個宇宙。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人類發展太空科技還有什麼意義?那麼光速真的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嗎?
  • 宇宙中的燈塔——脈衝星(1) | 天問專欄
    編者按:     脈衝星是怎麼被發現的?它(們)是中子星嗎?產生脈衝的機制又是什麼?     天問專欄第二十期,帶你領略宇宙中的燈塔——脈衝星的風採。至此,Hewish和Bell找到了一種發射無線電脈衝的、周期非常準確的、在銀河系內且非常小的天體。他們給這種天體取了個名字——脈衝星。脈衝星的英文單詞是pulsar,是pulse(脈衝)和star(星星)的單詞組合。然而最初脈衝星曾用LGM來標記,因為Bell和Hewish很難抗拒拿little greenman(即「小綠人」,外星人的戲稱)作為名字開一個玩笑。
  • 科學家預測,宇宙未來的三種「結局」:大坍縮、大撕裂、大熱寂
    科學家預測,宇宙未來的三種「結局」:大坍縮、大撕裂、大熱寂按照「宇宙大爆炸」學說的理論,我們的宇宙誕生於大概138億年前,從一個「存在但是無法描述的」奇點發生了大爆炸,之後出現了時間和空間,又出現了宇宙當中的諸多天體。
  • 宇宙中有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質嗎?
    當然還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了。這與黑洞的形成機理有關。我們知道,當一顆恆星質量大於太陽0.5倍到8倍之間時,死後的屍骸會成為一顆白矮星。這顆白矮星是一個電子簡併態高密度天體,體積約地球左右大小,密度在每立方釐米1~10噸,甚至更高。而當一顆恆星大於太陽質量8倍以上30倍以下時,死亡之後會留下一顆中子星屍骸。
  • 中子星,宇宙中最光滑的物體?
    中子星的藝術想像圖 | 圖源:Wikipedia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質量。光滑的物體有哪些特點?科學家已經在向這一目標靠近。為了改進顯微鏡,物理學家打造出了能夠反射原子的「鏡子」——原子反射鏡。它由僅50微米厚的矽晶體製成,表面覆蓋著1~2納米厚的鉛層。整個表面起伏不超過100納米。曾獲諾獎的石墨烯更是只有單層碳原子結構,這意味著它的表面起伏只會在原子層面。中子星,宇宙中最光滑的物體?
  • 宇宙中每個天體都在有序轉動,那麼宇宙又在圍繞什麼運轉?
    宇宙中每個天體都在有序轉動,那麼宇宙又在圍繞什麼運轉? 茫茫宇宙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天體,每個天體都會按照自己的運行方式在宇宙中運轉,對人類來說,宇宙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空間,因為宇宙中沒有一個天體是完全靜止的,比如部分行星會繞著恆星公轉,恆星也會繞著星系中心工作,可以說,如果宇宙中的天體不轉動,等待它們的結果或許只有滅亡,雖說地球無時無刻都在自轉和公轉,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卻無法感知地球在轉動,但是當人們換一個角度思考,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通過研究一些最稀有的衰變,可以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學線索——物理學是如此的基礎,它可能超出了我們目前的理解。其中一種難以捉摸的放射性衰變實際上從未被發現過,但物理學家們確實希望能找到它。它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這意味著放射性元素只會釋放出兩個電子,而不會產生其他任何東西(甚至不會產生幽靈般、無電荷、幾乎不存在的粒子,即中微子)。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不!你關於黑洞的知識可能是錯的
    當提到密度最大的時候,我們總是想到黑洞,因為在很多的科普書裡,都仿佛告訴我們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黑洞就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天體。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科普書裡說的那個密度無限大的其實並不是黑洞,而是黑洞裡的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