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臺灣同胞動不動就感嘆:「你很機車耶!」

2021-01-15 autocarweekly

文|Dedee

 

在甲米度假的第三個夜晚。

 

小阿姨和老楊一帆,分別坐在同事租來的山葉摩託後座上,從20公裡開外的飯店趕回酒店——隔壁的酒吧。

 

無聊的假期和久未分泌的腎上腺素,因為這20公裡的極速夜奔,變得生動快活起來。

 

突然想到7年前那部無比催淚的臺灣電影《不老騎士》:

 

17位平均81歲的老阿伯搞了一場機車環島遊。他們在13天裡騎行1178公裡,從臺中出發,一路往南,經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宜蘭、臺北,再回到臺中……

 

 

一想到那群老人突突突地騎著小綿羊在路上蹦躂,小阿姨就忍不住眼淚亂飆,想到未來某天,當自己八十歲時,是否還有這樣的體魄,是否還有資格鼓起做夢的勇氣。

 

當然,老鬥士們之所以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再開一次機車環島遊臺灣,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機車之於臺灣人,就像自行車之於大陸人一般,是一種融於生活深入骨髓的存在。地位和檳榔、夾腳拖一般重要,且不分過去現在與將來。

 

 

其實,機車成為臺灣「吉祥物」的時間並不長,也就半個多世紀。

 

究竟是誰將機車引入臺灣,早已不為人知。但如果你問老一輩的臺灣人,十有八九會提到一個人:三陽工業的創始人黃繼俊。

 

 

在這個被颱風常年眷顧的小島,三陽黃繼俊絕對是與裕隆嚴慶齡旗鼓相當的人物,更何況,黃伯伯還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

 

黃家最早是在臺北內湖開小雜貨鋪的,靠針頭線腦維持著基本生計。到黃伯伯這裡,他心心念念著這麼好一雜貨鋪可不能被埋沒了,遂開始「代購」各種大陸特產,比如浙江定海的海蜇皮啊,廣東汕頭的自行車零部件神馬的。

 

1947年,黃家雜貨鋪正式改名「慶feng行」(對,與北京最有名的包子同名),還把代購生意拓展到海外——從菲律賓水果到歐美藥品,黃繼俊都能搞定。

 

1950年的某天,黃伯伯的好鄰居,後門開「安全車行」的陳遠平說,日佔時期不少大佬買的歐美機車就像約好一樣紛紛出現各種故障,他現在忙得不得了,錢賺得也不得了,自行車都不想修了。

 

 

黃伯伯突然福至心靈,想到了一條生財之道。

 

沒多久,基隆港到了一批腐國BSA機車(臺灣人管BSA叫三槍)。不用說,肯定是「黃代購」的貨。

 

這批進口機車沒放到自己店裡,而是轉了個彎送入後門的安全車行。只用了半個月,三槍機車被搶購一空。

 

老黃和老陳樂得倆巴掌拍不到一塊兒了——相比之前賣海貨賣水果修車這種小打小鬧,進口機車絕對讓兩人大賺特賺了一筆!

 

有多賺?一輛三槍牌機車,他們開價25000元新臺幣左右。每輛車拋去成本和各種支出打點,還能獲利30%。兩人在一年之內一共賣掉50多輛機車,賺了大概40萬元新臺幣。

 

而當時一個陸軍二等兵的待遇是7.5元新臺幣每月,上士也就30元新臺幣,不少人還要靠這些錢養家餬口……

 

 

大部分臺灣同胞在白色恐怖時期水生火熱生不如死有今朝沒明朝時,老黃和老陳靠著進口機車不僅發了財,還利用客戶關係在臺北站穩了腳跟。

 

 

次年,黃伯伯乘勝追擊準備跑臺南開拓機車藍海,卻遇到了個大八阿哥——島內外匯嚴重短缺!當局直接把進口機車當成奢侈品,並出臺了「禁止進口整車」的政策。

 

幸好「黃代購」交際廣泛,找到了高雄光陽機車行的柯光述(現在臺灣機車另一龍頭老大光陽工業的創始人),兩人一拍即合:放棄三槍機車,選擇更便宜的富士重工(就是斯巴魯)旗下Rabbit機車。一南一北兩家各進口一半零件,到達臺灣後再合併組裝成車。

 

聽起來,似乎和1983年進口大眾桑塔納零件再合體差不多。

 

老黃的魄力遠不止於此,他看上了造自行車起家的本田。後者在1948年研發的帶輔助引擎50cc腳踏車(其實和1990年代末風靡中國的燃油助動車有些像)讓他眼前一亮。

 

黃代理認為這是一支錢途不可估量的潛力股,遂成為本田在海外的第一家代理商,並進口了一批紅色引擎+白色油箱的「本田助動車」。

 

 

由於這款機車的外觀晃眼速度不快,被人起了個極為貼切的外號「紅屁股小烏龜」。

 

有了富士重工和本田這兩手貨源,三位伯伯的代購組裝生涯徹底飛起來——人多車少,他們屢次提價,甚至採取先交定金後交車的方式,依舊擋不住那些想花錢想瘋了的臺灣土豪。

 

重裝後的Rabbit機車,當時售價1萬元新臺幣,「紅屁股小烏龜」是5000新臺幣。老黃、老陳和老柯聯合,短短一年,只Rabbit就賣掉了200輛!

 

有段時間,機車利潤甚至達到50%!

 

對了,在1952年秋天,陸軍二等兵的待遇終於漲到15元新臺幣每月,上士漲到了45元新臺幣……人比人氣死人。

 

即使後來,越來越多的車行紛紛衝入搶生意,越來越多的進口機車被帶入臺灣,慶feng行依舊穩坐機車交易的頭把金交椅。

 

 

直到1957年,臺灣島內出臺了「獎勵島內自主研發機車」的相關政策與紅利,「黃代理」他們才結束這項業務,轉而考慮自給自足。

 

臺灣機車客們無比熟悉的三陽車業,也是從那之後正式發家——我會告訴你老黃和本田宗一郎是莫逆之交咩。

 

 

就在老黃、老陳和老柯他們靠著三槍和Rabbit瘋狂扒分時,還有一路人馬悄悄地將一批義大利產的Vespa運入海島。

 

臺灣機車就此分出了「文武」——三槍屬於典型「武車」,即如今在大陸被喊打喊殺得抱頭鼠竄的真·摩託車;Rabbit和Vespa之類的大小綿羊大小龜王之類的踏板車則屬於「文車」。

 

按你胃,管你是文是武,反正在寶島都通稱「機車」。

 

不過,按照目前趨勢,「文車」已完全制霸臺灣機車盤口。前兩年有人還搞過一次統計:全島機車起碼有1500萬輛,其中有90%是「文車」,機車客有60%是女性。或許這就是「文車」受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重要原因……和「偉士牌」脫不開關係了。

 

偉士牌?就是之前提到的「文車鼻祖」之一Vespa。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款能代表臺灣半個世紀機車文化大變遷……估計許多上了年歲的阿伯阿嬤會選它!

 

曾有一位在機車行幹了一輩子的老先森掐指算過,偉士牌應該是1958年進入臺灣。雖然《羅馬假日》已經上映了好幾年,還是在第一時間把風頭搶個乾淨。

 

當時一輛車最高價曾炒到36000元新臺幣,正常情況下也要24000元新臺幣。同一時期的臺灣居民年收入是6100元新臺幣。

 

相比7年前實在是可喜可賀,但對於一般的小康之家還是遙不可及——不吃不喝整整4-6年,才能get到。

 

因此,第一批擁有偉士牌的機車客,多是董事長總經理醫生等等的島內「高尚人士」,鑽石王老五更是其中主力。

 

王老五們之所以對其一見鍾情,原因非常實在:日思夜想的,終於見到活的了!!!!!一旦擁有,我就是臺灣的格裡高利派克!我的赫本還會遠嗎?

 

 

除了明星效應,偉士牌還贏在「文」字上:

 

能端坐在車上腳踩踏板,遇到意外腿不會被機車油箱壓住骨折,即使出溜到車外也不會有生命危險;車前擋風板既能擋風,又能避免泥水將昂貴衣褲弄髒(要知道那時臺灣島內大部分馬路都相當原生態);遇到爆胎,只要你有拆火花塞的工具,就可以直接放倒換備用胎,後者就藏在擋風板後面,方便至極。

 

女伴們也都愛極了這款機車。無他,文雅又安全。尤其是後座,高低正好又沒有了燙腳的排氣管,無論坐在哪裡,回頭率那都是百分之百。

 

1960年代,偉士牌成為大富之家的聘禮標配,其江湖地位就好像我們大陸1990年代的桑塔納,2000年代的ABB一般,神聖不可輕犯。

 

 

1970年,臺灣開始規劃打造島內第一條高速「中山高速公路」,當地政府開始大面積徵收土。於是,原本並不富裕的臺灣中部,千千萬萬個「田僑仔」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田僑仔」,這句閩南話包含了頗為複雜的感情,有鄙視也有羨慕,有輕視也有眼饞——一群並非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將父輩們的田地變賣給別人而一夜暴富。

 

他們的孩子,成了別人口中的「田僑仔」。

 

 

那些終得出頭天的富二代們,在彌補當年的物質虧欠上簡直是一擲千金毫不手軟,偉士牌成為了那批暴發戶們的必要條件——兒子有了把妹的資本,女兒有了最好的嫁妝。

 

與此同時,偉士牌的江湖地位由於「田僑仔」的介入,發生了極為微妙的改變。

 

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看著那群身份地位氣質內涵和自己相差無幾的富二代們,深刻領悟到「我們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這句歌詞有多勵志。原本遙不可及的Dream Motor,成為了他們證明自己「心若在夢就在」的最佳奮鬥目標。

 

3年後,臺灣開始推動十大建設,從交通運輸到重工業再到能源建設,大大緩和了燃油危機和島內經濟停滯——進入1980年代,臺灣終於飛黃騰達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雖然通貨膨脹得相當厲害,但無數有志青年,包括小公務員學校教員等等工薪階層都得償所願,不僅擁有了機車更抱得了美人歸。

 

 

無數場婚禮上,嶄新的偉士牌機車和其它彩禮聘禮一起,被繞上了彩色塑料花環隆重展示,昭告八方。

 

 

據說偉士牌賣得最好那年,是1983年。

 

也是1980年代,臺灣進入工業高速擴張時期,霓虹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機車相關的各種成品、零件和技術。島內自主機車品牌——例如之前提到黃伯伯家的三陽迅速崛起,「文車鼻祖」終到落幕時分。

 

雖然偉士牌長得端莊又經久耐操,但技術和科技含量完全無法和「每當變幻時」的霓虹機車同日而語。

 

比如它發動時需要排擋,這對於許多女生而言無疑是死穴。而帶有自動離合器的山葉、鈴木、本田乃至島內自產自銷的三陽機車,無疑是無數女生心目中的救世主。

 

與此同時,許多仿賽車款日系 「武車」也點燃了無數島內青年的飆車熱血——最近破事兒接連不斷的鈕承澤就曾是其中一員:

 

「常常可以看到影片中,幾個愛耍酷的男生,載著女朋友在街上狂飆。或者幾個同學放學騎著機車或腳踏車一起回家,其實這就是我的高中生活。」

 

 

另一方面,車行們也明顯更願意賣那些價格便宜的自主機車和霓虹品牌。不僅因為外觀夠新技術夠新,還因為——它們的塑料外殼不經撞。

 

曾有人算過一筆帳:偉士牌等之類老牌機車價格偏貴,但質量太好維修幾乎為零。日系新車售價便宜,但售後是一大塊肥肉。比如一遇到碰撞跌倒,車殼立馬玩兒完,必須換新殼。一年總會撞個一兩次,每次都要一兩千新臺幣,於車行而言實在是一門絕好的生意經。

 

買方賣方一拍即合。

 

偉士牌在1990年代徹底成為了阿伯阿嬤們才會騎的老機車,代表著歲月無情,寶島記憶。

 

於是,那些生於1960-1970年代的臺灣電影人,無論是《艋舺》、《那些年》、《海角七號》、《大佛普拉斯》以及去年金馬最佳《誰先愛上他的》……但凡和小人物或青春有關,必然會有機車的身影。

 

 

還有霸道總裁一籮筐的臺灣偶像劇,從《流星花園》到《薰衣草》

 

灰姑娘女主基本都會標配一輛機車。於是在「韓劇火口紅日劇火服裝」的如今,臺劇先火的往往是……機車。

 

 

如今,臺灣島的機車密度,算得上是能制霸亞洲甚至制霸世界的。

 

2017年時,臺灣的交通部曾做過調查報告,發現3.6萬平方公裡的島內,每平方公裡的機車密度居然高達378輛,刨去不能汽車老人和未成年人,基本上是人手一車。

 

平攤下來,每人每天騎行時間為53.8分鐘,每周油費是100元新臺幣。

 

個人感覺,臺灣完全可以創出一個新計量單位「機」。


 

如果不信,可以去臺北看看臺灣第一人造奇觀「機車瀑布」——就在連接新北市和臺北市的臺北大橋上。

 

作為連接兩座城市的交通要道,此間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會有幾十萬輛摩託車駛過。紅燈時,橋面被各色頭盔鋪滿;綠燈時,各色頭盔又傾瀉而下如過江之鯽。

 

不過,如果你對汽油過敏或有「密恐」,還是別去欣賞了。

 

據說在2014年冬天,幾十萬機車客在「瀑布口」目睹了一次曠世求婚。

 

當時正值紅燈亮起,男方在幾十萬輛蓄勢待發的機車前大聲求愛信誓旦旦,誰知女方保持沉默了整整一分半鐘,直到紅燈馬上變綠時才羞羞答答地回答「我願意」,真真急剎在場所有人。

 

 

就在紅燈變綠的瞬間,這對鴛鴦好似亡命一般地迅速衝向馬路另一邊,躲開了如洪水般一湧而下的機車大軍。

 

當時還有臺灣網友吐槽:「求婚架勢像逼婚,過馬路速度像私奔」。

 

 

其實,臺灣之所以被機車佔領,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當年老蔣父子規劃城市和道路格局時,根本沒想到未來會怎樣。造成臺北新北高雄花蓮彰化等城市,雖然有不少主幹道,但市區內各種窄小街道與動線更如蛛網般密布,轎車SUV等機動車毫無用武之地,動彈不得。

 

再加上臺灣本就多山,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更是常態。因而,點對點到達,不需要換乘,更不需要為停車與停車費傷腦筋的大小機車,很難不成為島民首選。

 

 

無論男女,只要戴上安全帽,機車在手,說走就走。

 

甚至藝人趕場政客拉票之類的「特殊娛樂項目」,機車更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且使用最多的,還是只有125CC排量的「文車」,就是我們的小綿羊。

 

臺灣人普遍認為,十臺「文車」的排放量堪堪和一輛小轎車相提並論。再加上深入人心的交通平權理念:「尊重每一種交通工具應有的路權,尊重每一人選擇適合自己交通工具的的權利」。

 

好吧,這種思路在臺灣中南部尤其的深入人心——

 

機車不僅僅是家家戶戶出行的必備良藥,更是那些老幫派成員的標配。據說,你若想了解一個臺南老流氓的資深級別,看他胯下的機車就行。

 

越是老舊越要躲遠點。

 

 

一來,這類舊車耐操又小巧,好似車流裡的泥鰍,鑽來鑽去無比滑手;二來,老車實在不撒謊,給多大油門有多大力,嗖一下能竄出老遠,更沒有什麼電腦控油裝置掣肘。

 

一句話,你抓不住他他分分鐘卻能追上你。

 

據說當地政客大多對那群老機車黨頗為客氣。因為他們的手上,也攥著選票呢。

 

 

最後回到標題。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那句深入人心的口頭禪不?

 

「你很機車耶!」

 

 

這裡的「機車」,一開始和機車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只是用來替代閩南話裡的「雞bai」,就是互相問候對方十八代祖宗時的必答題。

 

如今的臺灣年輕人多覺得這句問候實在說不出口,又好想發洩一番,就把「雞bai」替換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機車——轟轟轟的讓人無比心煩。再加上機車不能上高速這一弊病,更被引伸為「不上道」。

 

有時,還會特指一個人不上道/很欠扁/很龜毛/很囉嗦……

 

有時,只是一句毫無意義的口頭禪。

 

漸漸的,這句原本帶有強烈情感宣洩的罵人話,變得複雜而奧妙,充滿臺灣特有的生活與社會氣息。

 

就醬紫!


相關焦點

  • 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為何動不動就唱歌?原因讓人感嘆!
    本期話題【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為何動不動就唱歌?原因讓人感嘆!】雖然《新白娘子傳奇》被翻新成很多版本,但是真正讓觀眾喜歡的卻還是趙雅芝版本的《新白娘子傳奇》,因為這部劇不但劇情新穎吸引人,演員服裝造型別致,演技精湛,表演的方式也非常獨特。
  • 一句話惹惱機車騎士!臺灣摩友吐槽玩車爆怒語錄
    小姐,你推得動嗎?踩得到地嗎?相信許多女摩友肯定遇過類似的狀況,在加油或是停紅燈時,被其他人質疑說:「小姐,這臺車這麼大,你推得動嗎?座位這麼高,你踩得到地嗎?」各位女車友肯定恨不得回說:「不然我怎麼騎來的!」誰說女生不能騎重車,只要有熱情,誰都能跨上重型機車!
  • 聽說你很機車啊?!不,灣灣才是真「機車」
    欸,你很機車耶。你才機車咧。
  • 什麼是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了但是對於什麼是不動明王大家想必就不那麼清楚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解讀一下什麼是不動明王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
  • 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久以證得大光明遍照,已登大日華臺,因其三昧耶本誓願,而示現初發心時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之童僕,而執行諸務。且給使於真言行者,故稱使者。使者即使役於人之義也。不動使者,不動即使者而非不動者,不動之使者如二童子,八大童子等(是約於胎藏界)。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 教教你「嗲嗲」的臺灣腔與臺灣話!
    詞義:逞強、硬撐、矜持、放不開、死要面子活受罪造句:你都快跑不動了就停下來休息一下嘛,不要再ㄍㄧㄥ了啦!這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我第一次來內地的時候,例如,到川菜餐廳點了一道水煮魚,想說是一道清談的菜,煮魚方式應該適合不吃辣的臺灣人,誰知道看到竟是又麻又辣的重口味,還有餐廳菜單裡的一道菜「酸辣土豆絲」嚇了一大跳!不禁感嘆,內地果然臥虎藏龍,才能做出這樣一道刀工非凡的菜,竟能把花生切成絲。因為在臺灣,「土豆」指的是「花生」,不是「馬鈴薯」。
  • 十大明王之一 | 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即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不動」,意為誓願,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
  • 我去臺灣:租個機車逛臺灣
    所以跟個團多好,導遊跟你講好幾點出發,到時候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景點拍照,套路走完回到家,照片拿出來一看,除了臉不同,其他都一樣。總覺得旅遊不是套路,而是該有點冒險,為一家飯店到底好不好吃而惴惴不安,為這條路究竟通往何方而在地圖上搜尋。不過現在電子地圖與網路資訊發達,哪裡好哪裡差怎麼走,拿出手機一看便知。總覺得少了點趣味。
  • 我被臺灣同胞的「土特產」嚇到了
    每當逢年過節送禮的時候,看到臺灣同胞手中提著那玄妙又草率的食物,你甚至有種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錯覺……臺灣歷史悠久的龍山寺,供奉的神靈很多,一直香火不斷。如果你來這兒旅遊,看到供桌上放著旺旺雪餅和仙貝時不要驚訝,在臺灣把旺旺產品做貢品是尋常的事。
  • 臺灣的機車文化,你了解多少?
    你是否被上面的視頻感動?在臺灣你可以看到一輛輛機車(摩託車在臺灣也稱機車)魚躍般疾駛前行,場面蔚為壯觀。在臺灣電影裡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一年四季,不管你到臺灣的哪個鄉鎮城市,見到滿島遍飛的就是機車。在整個臺灣地區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 萬輛機車穿行在繁華都市、海島鄉間。據估算,在臺灣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
  • 臺灣機車美女王晨飄專訪
    也難怪僅僅一張照片,就讓來自寶島臺灣的王晨飄火遍摩友圈。校花小編:「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騎機車的?」王晨飄:「我18歲的時候就開始騎小檔車,因為從小就非常喜歡汽車啊、機車之類的東西。」像臺灣這樣『機車文化』比較濃厚的地區,家庭幹涉是不是會比較少?」王晨飄:「一般對女生還是會反對的,但我們家比較開明,只要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就好。我的第一臺小檔車還是爸爸教我騎的呢。」
  • 機車上的臺灣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機車背上的寶島 一年四季,不管你到臺灣的哪個鄉鎮城市,見到滿島遍飛的就是機車。在整個臺灣地區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 萬輛機車穿行在繁華都市、海島鄉間。
  • 【機車文化】臺灣機車,超越機車的文化!
    小清新的「機車文化」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已是臺灣島的一個文化符號。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聽說》中,彭于晏騎著機車載著陳意涵,《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翻滾吧!
  • 【機車哲學】來談談臺灣的機車文化
    在臺灣,開汽車不如開機車臺灣的機車就是摩託車「機車」原本是臺語罵人的話罵人只罵一半,硬ㄠ
  • 2017,你也可以拍出這樣的機車情人超級皂片!
    編號29 - ConnieSuzuki你愛不愛這臺車,只有你自己知道,但別人也看得出來。男票女票的至愛組合,機車和你的情人組合,只要有你、有車或有TA(他/她/它),就來參加本次曬圖活動。嘴動不如手動,心動不如行動,晚動不如早動,被動不如主動!如果你自信創意夠潮、人氣夠高、攝影夠爆、取景夠刁……那麼趕快邀上摯愛拍出來,「機車情人」的大獎得主,不是你,還能是誰?!
  • 臺灣機車,不僅僅是機車而是一種文化
    而臺灣的電影中,永遠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 入夜,站在人行天橋上,遠眺「機車陣」光影照人,小巧靈活的機車穿梭在汽車間,分外顯眼。 一輛輛行駛在路上的機車,儼然是寶島臺灣的一道亮麗風景。  上下班、逛街、購物、接送小孩,但凡是短距離路程,臺灣人都會選擇機車出行。與歐美國家常見的大排量摩託車不同,臺灣街頭常見的是小巧便捷的輕騎摩託車。
  • 臺灣印象之機車
    03 聽見機車不太好相比較大陸,機車絕對佔據臺灣交通的霸主地位。不論是數量,種類,還是機車維修店,甚至頭盔店。機動車道上,最前端有專門的機車停靠區域。學校門口的南大路機車維修店不少於十家······說是人手一輛機車恐怕也不為過。真正覺得機車多,是因為聲音,噪聲。
  • [臺灣]臺北,臺北(上):機車、夜市和誠品
    夜晚的街燈下,我們混跡在「突突突」的機車隊伍裡,在臺北的大街小巷橫衝直撞,路過西門町、路過總統府、路過二二八公園、路過一張張陌生的臉,路燈昏黃,晚風微涼,我恍惚進入了那些記不得名字記不得情節卻有著同樣畫面的電影裡。停好機車,迎面大多是年輕的臉龐,據阿龍說,師大夜市雖然比不上人盡皆知的士林夜市、饒河夜市,規模也不大,但不少年輕人願意來,這裡更加樸實和親民。
  • 他倆是姐弟,如來敢收金翅大鵬鳥,卻為啥不敢動孔雀一根毫毛?
    凡是他出面的事情,就沒有辦不成的,這事估計還得從孫悟空鬧天宮講起。話說,猴子五百年前鬧了天宮,鬧天宮分為兩次,前一次是被二郎神所捉拿,後一次則是被如來佛所鎮壓。在這期間,孫悟空揮舞著手中那根能大能小的鐵棒子,無人敢上前一戰,即便與之交戰,也只是戰個平手,而如來卻不費一兵一卒,用他的大智慧徹底壓住了猴子。玉帝因此而大擺宴席,讓如來起名為「安天大會」。
  • 臺灣男女的青春,從來都與機車有關 | 臺灣青年生活印象Vol.2
    而在臺灣,機車很大眾,大眾到除開非適齡及不會騎車的人群,幾乎人手一輛。數據顯示,在臺灣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約有1400萬輛機車行駛在路上。據此估算,平均每1.58人就擁有一輛機車。Photo by>kunihito miki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種現象很親切——不就是滿大街跑的「小電驢」嗎?!一樣,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