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蔣妍俠:小繩結編出大名堂

2021-01-18 大眾網

  □通訊員 章薔麗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婷婷

  還有一個月,牛年春節即將來臨,新年「福」字帖開始在市場上走俏。

  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種類中,一款樣式新穎的「福」字掛件吸引了記者注意。它的「福」字既非傳統剪紙,也非名家書法,而是由繩子編制而成。這種繩結「福」字掛件的創作者名叫蔣妍俠,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繩結代表性傳承人。

  8日,記者走進蔣妍俠的工作室,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繩結藝術的魅力。

  「蔣老師,我要的『福』字編好了嗎?」「還沒有,最近製作量有點大,還要等一等。」在位於新城市廣場摩爾街區3樓的「龍竹苑」工作室,市民李杜敏想要購買一幅繩結版「福」字掛件。「這種繩子編出來的『福』字,我以前沒有見過,覺得很新穎,既有實用性,又是藝術品,掛在門上好看又不會過時。」李杜敏說。

  蔣妍俠介紹,這款春節掛件是她的新作品。紅色方形底板上,數根明黃色的粗繩經「穿針引線」後再打結,構成一個好看的「福」字。「不同的筆畫打不同樣式結,有『平結』,也有『吉祥結』,『福』字右下角的這個『田』字被裝飾成一朵花的造型,整個作品看上去雖然簡潔,但『研發』的過程卻需要不少功夫。」蔣妍俠說。「從誕生創作靈感,到構思編法,再到製作,這『福』字掛件從頭至尾花費了近一周。」

  除了「福」字掛件,在蔣妍俠的工作室裡,記者還看到其他一些用繩結編制的藝術擺件——小巧的老鼠嘴裡叼著錢幣,樹梢枝頭掛著形狀飽滿的葫蘆,色澤豔麗的鮮花好似散發芬芳……件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蔣妍俠自幼便與繩結緣,父親祖傳竹雕藝術,母親祖傳繩結技藝。受他們的影響,蔣妍俠對繩結和竹雕有著特殊的感情。「記憶中,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婆在創作時總會把繩子一根根放在桌上,我就會拿起其中的繩子學著她的樣子編著玩,可能就是從那時起我對繩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回憶。

  經過不斷的學習,如今蔣妍俠不僅完美傳承了外婆與母親的繩結技藝,還致力於將古老的技法與現代時尚相融合,大膽創新,在保留作品觀賞性的同時增添其實用價值,讓傳統繩結藝術走進生活、更接地氣。

  在她的工作室,記者發現小到胸花、發卡、書籤,大到屏風、燈罩等生活用品,琳琅滿目,樣式繁多,不僅色彩搭配考究,很多作品中也鑲嵌了一些充滿美好寓意的元素。「比如這款魚形掛飾品,由一根繩編制而成,象徵『年年有餘』。」她拿起一個精美的掛飾向記者介紹。

  從2000年成立工作室至今,蔣妍俠創作的實用性繩結作品多達數十件。這些實用性強的物件銷量都特別好,最近一家企業還訂購了1000多件書籤。

  近年來,蔣妍俠所創作的繩結作品多次在省市級「工藝美術精品大賽」中獲獎。「閒暇時,我喜歡和朋友們聊天,互相交流和學習,同時我還很喜歡旅遊,在大自然中獲取靈感,一旦有了靈感我立即畫出來。」她說,在創作過程中,研究編法的過程十分耗時,為此她經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夜。三分編、七分調,有時即便已經編好了,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調整。

  在個人獲得成就的同時,蔣妍俠想的最多得就是如何將這門古老技藝傳承下去。2006年起,她被聘為鼓樓、秦淮等地多所高校和中小學「非遺課程」教學指導教師,同時受邀在一些博物館、企業、街道社區等地開設課程。

  「每年有近萬人走進我的『繩結非遺藝術課堂』,並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讓她更為高興的是,在一些學校裡,不少外國留學生和外籍教師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感受和體驗非遺繩結技藝。「大家的學習能力都很強,有時兩三節課下來,他們就可以獨立完成一件簡單的作品設計和製作,這讓我十分欣慰與驕傲。」

相關焦點

  • 一根繩「穿針引線」,編出新年「福」字結
    這種繩結「福」字掛件的創作者名叫蔣妍俠,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繩結代表性傳承人。近日,記者走進蔣妍俠的工作室,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繩結藝術的魅力。「蔣老師,我要的『福』字編好了嗎?」「還沒有,最近製作量有點大,還要等一等。」在位於鼓樓區新城市廣場摩爾街區3樓的「龍竹苑」工作室,市民李杜敏想要購買一幅繩結版「福」字掛件。
  • 小藤條編出大名堂!
    因其質地細,適於編制一些果盤、乾糧筐籃等生活用品,它是大自然賞賜給我們的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質編織材料——小葛子。當時在東高家溝村,大約有一半的村民掌握了葛編技法,他們就地取材,用葛條編制一些生活器皿。主要製品有葛盤、葛花籃、花瓶、葛葫蘆、小提籃等工藝品。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東高家溝村比較有名的編織能手是高振法。五六十年代,高為紅、高為長、高為起、高進興等年輕後生們也成為葛編的好手。
  • 剪窗花、編繩結、捏麵人 新疆手藝人送年味
    走進安寧渠文旅小鎮的新疆剪紙博物館展示區,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王革正在現場教學,「非遺過大年 剪紙進萬家」活動持續進行中。 「今年春節期間,我還要去9個社區進行剪紙文化的推廣,一直要忙到2月8日,雖然辛苦,但很開心。」王革說。
  •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墊江縣大石竹編「非遺」傳承人入選「全國能工巧匠」",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20-12-21/345510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2020-12-21/b951ce47a1d313f7519988f3f809f41a.jpg
  • 長春非遺傳承人為中國結注入中國風受熱捧
    長春非遺傳承人為中國結注入中國風受熱捧 發布時間:2020-12-16 11:57: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孫博妍)「這款中國結的主體是雙錢結
  • 根根繩結編織的斑斕夢
    不多時,她用細尖嘴鉗將眼珠點綴其上,一隻栩栩如生的立體小老鼠便從她的手中誕生。  農曆鼠年來臨,呂敏用一雙巧手編織了一組以「鼠」為主題的作品。小老鼠搭配寶葫蘆繩結,是「數(鼠)你有福」;配上紅蘋果繩結,寓意「數(鼠)你平安」;若是配上金元寶繩結,呂敏說,這個作品就叫「數(鼠)你有才」。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那位打了一輩子漁繩結的東海漁民去世了,他留下108種繩結的樣子
    他們總結出各種與海相關的勞作技能,代代相傳。單就打漁繩結這一技能,黃龍島的老船長劉有九最熟練,他會108種繩結的打法,這些繩結在船上有不同的作用。作家盛文強稱,劉有九手上聚攏起「舊時漁業的一抹餘暉」。劉有九。資料圖7月5日下午,劉有九病逝,享年87歲。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傳承人
    「以前都是織衣服自己穿,壓根都沒有想到自己織的黎錦會拿去展示,還能創造出一定的經濟價值。」打從那時候起,初嘗甜頭的她,開始苦練織錦技藝,並手把手地教當地的姑娘、婦女學織黎錦。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 《中國繩結藝術》中學系列校本教材(第一冊)
    或掃描底部的二維碼關注 李釘坊《中國繩結藝術》中學系列校本教材(第一冊)封面設計介紹:中國人繩子編的結構稱之為藝術,簡稱中國結,結字當結構理解,所以是《中國繩結藝術》。它區別於平時實用的繩編結,是慣於純裝飾性用途的繩結文化,在非遺項目裡歸傳統美術類。
  • 鎮江省市兩級非遺項目與傳承人又添新成員!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 湛江非遺傳承人再添殊榮
    醒獅非遺傳承人李榮仔在製作醒獅。出生於「中國醒獅之鄉」「能作為湛江非遺傳承人的代表,入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100名候選人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李榮仔出生於1965年,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人。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突然有一天,她豁然開朗,學會了「六蝶串花」,又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編出了更加複雜的「八蝶串花」。正是因為張國慶的全神投入,使得她的繩編技藝突飛猛進,並被評為繩編結藝非遺傳承人,作品《龍圖騰》入選「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手藝成都」民間藝術展。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視窗網訊(苗香9月24日下午,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舉辦非遺傳承人張美蘭二人臺講座。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他們是河北一所高校的大三留學生。臨近春節,他們穿上了傳統服飾,與師傅郭海博一起,「敲敲打打」地準備迎接新年。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尹力)8日,一場特別的「收徒儀式」在國家大劇院內舉行。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