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章薔麗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婷婷
還有一個月,牛年春節即將來臨,新年「福」字帖開始在市場上走俏。
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種類中,一款樣式新穎的「福」字掛件吸引了記者注意。它的「福」字既非傳統剪紙,也非名家書法,而是由繩子編制而成。這種繩結「福」字掛件的創作者名叫蔣妍俠,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繩結代表性傳承人。
8日,記者走進蔣妍俠的工作室,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繩結藝術的魅力。
「蔣老師,我要的『福』字編好了嗎?」「還沒有,最近製作量有點大,還要等一等。」在位於新城市廣場摩爾街區3樓的「龍竹苑」工作室,市民李杜敏想要購買一幅繩結版「福」字掛件。「這種繩子編出來的『福』字,我以前沒有見過,覺得很新穎,既有實用性,又是藝術品,掛在門上好看又不會過時。」李杜敏說。
蔣妍俠介紹,這款春節掛件是她的新作品。紅色方形底板上,數根明黃色的粗繩經「穿針引線」後再打結,構成一個好看的「福」字。「不同的筆畫打不同樣式結,有『平結』,也有『吉祥結』,『福』字右下角的這個『田』字被裝飾成一朵花的造型,整個作品看上去雖然簡潔,但『研發』的過程卻需要不少功夫。」蔣妍俠說。「從誕生創作靈感,到構思編法,再到製作,這『福』字掛件從頭至尾花費了近一周。」
除了「福」字掛件,在蔣妍俠的工作室裡,記者還看到其他一些用繩結編制的藝術擺件——小巧的老鼠嘴裡叼著錢幣,樹梢枝頭掛著形狀飽滿的葫蘆,色澤豔麗的鮮花好似散發芬芳……件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蔣妍俠自幼便與繩結緣,父親祖傳竹雕藝術,母親祖傳繩結技藝。受他們的影響,蔣妍俠對繩結和竹雕有著特殊的感情。「記憶中,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婆在創作時總會把繩子一根根放在桌上,我就會拿起其中的繩子學著她的樣子編著玩,可能就是從那時起我對繩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回憶。
經過不斷的學習,如今蔣妍俠不僅完美傳承了外婆與母親的繩結技藝,還致力於將古老的技法與現代時尚相融合,大膽創新,在保留作品觀賞性的同時增添其實用價值,讓傳統繩結藝術走進生活、更接地氣。
在她的工作室,記者發現小到胸花、發卡、書籤,大到屏風、燈罩等生活用品,琳琅滿目,樣式繁多,不僅色彩搭配考究,很多作品中也鑲嵌了一些充滿美好寓意的元素。「比如這款魚形掛飾品,由一根繩編制而成,象徵『年年有餘』。」她拿起一個精美的掛飾向記者介紹。
從2000年成立工作室至今,蔣妍俠創作的實用性繩結作品多達數十件。這些實用性強的物件銷量都特別好,最近一家企業還訂購了1000多件書籤。
近年來,蔣妍俠所創作的繩結作品多次在省市級「工藝美術精品大賽」中獲獎。「閒暇時,我喜歡和朋友們聊天,互相交流和學習,同時我還很喜歡旅遊,在大自然中獲取靈感,一旦有了靈感我立即畫出來。」她說,在創作過程中,研究編法的過程十分耗時,為此她經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夜。三分編、七分調,有時即便已經編好了,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調整。
在個人獲得成就的同時,蔣妍俠想的最多得就是如何將這門古老技藝傳承下去。2006年起,她被聘為鼓樓、秦淮等地多所高校和中小學「非遺課程」教學指導教師,同時受邀在一些博物館、企業、街道社區等地開設課程。
「每年有近萬人走進我的『繩結非遺藝術課堂』,並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讓她更為高興的是,在一些學校裡,不少外國留學生和外籍教師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感受和體驗非遺繩結技藝。「大家的學習能力都很強,有時兩三節課下來,他們就可以獨立完成一件簡單的作品設計和製作,這讓我十分欣慰與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