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他家
呂昭炫 (Zhao-Xuan Lü 1929~ )
吉他演奏家及作曲家。臺灣吉他音樂先驅。有臺灣吉他界拓荒者之稱的呂老師,1929年生於桃園縣龜山鄉。16歲時開始自修吉他音樂,19歲開始教授學生,並已有「殘春花」、「南國祭典」等作品誕生。25歲時於臺北市舉辦第一次獨奏會,27歲於花蓮舉辦演奏會,32歲於臺中舉辦演奏會。
1963年33歲時代表臺灣赴日本東京參加第21屆世界吉他演奏會議,並發表作品演奏,此系我國首次應邀參加世界性之吉他會議。並發表「楊柳」及「故鄉」等著名作品。
1965年36歲時,錄製首張吉他獨奏曲專集唱片「被遺忘的旋律」。
1966年37歲時,於國立藝術館舉辦吉他音樂發表會。
呂老師畢生除個人教學外,亦曾於各大專院校教授吉他。教學之餘仍繼續專心研究寫作。昔日諄諄教授學生,如今桃李滿天下。
1984年當我在『音樂文摘』(11月總號71)親自專訪呂老師時,有一段文字如下敘述:現在,常常一坐就是兩小時的呂老師,仍舊為著他的音符而思考,時光雖然偷偷溜過去了,但譜堆裡的豆芽菜卻欣欣向榮,唯一的盼望就是希望它能走入大家的心中。
由此可知,當身為作曲家的呂老師走入沉默的靜思中時,必然有著無限的願望與期待。
黃潘培 (Pan-Pei Huang 1940~ )
「黃潘培古典吉他合奏團」創辦人暨指揮。1940年出生在新營,15歲開始接觸吉他,20歲正式學習古典吉他,師事鹽埕國小音樂老師陳南先生,後因泰雷嘉 (Tárrega) 的Lagrima(淚)與臺灣吉他名家林耿棠老師相識,並受教於門下達10年之久,對其一生影響甚巨。
1964年以吉他為終身職在高雄開辦吉他教室,並於1967年舉行第一次發表會。1970年協助成立高雄醫學院 (現為高雄醫學大學) 吉他社,為高雄市吉他社團之首創學校,後陸續協助並曾擔任高雄工專、高雄海專、正修工專、省立高雄女中、高雄高商、婦嬰護專及樹德家商等吉他社團指導老師。
1973年創立「黃潘培古典吉他合奏團」。1978年至84年,赴日本吉他音樂學校(新堀吉他音樂學院)向新堀寬己校長學習指揮、編曲與吉他合奏技巧,另跟隨津田昭治、中林淳真及渡邊範彥老師學習古典吉他演奏技巧。1985年榮獲高雄市社教有功人員獎。1987年改編中國樂曲「湖上春光」獲得第18回日本全國吉他創作曲比賽銀賞獎(金賞獎從缺)。2004年個人吉他獨奏會「追憶與感念」獲第三屆臺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提名。
黃政德 (Chen-Teh Huang 1944~ )
臺灣吉他界元老。1944年生,世居淡水。初中畢業後,選擇高職土木工程就讀。
吉他師事於呂昭炫老師。少年黃政德的眼中肩背上扛著一把吉他,就如同俠客的寶劍一般,憑著這把六弦琴,沒有學院背景支持下,在音樂界闖出了一片天下。
出了社會後,任職臺北市政府。26歲時開始在士林的宇音樂器行兼職教吉他。39歲那年在淡水選擇YAMAHA加盟店面,自已開樂器行。
1989年,前往西班牙參加南部的巴洛克、洛可可音樂營。在為期一個月的音樂營,黃政德獲得了吉他演奏上的許多技巧及彈奏要領,是黃政德到國外取經得到的最大收穫。2013年 6 月22日,黃政德以「樂在琴衷」 ,獲選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傑出表揚。
黃淵泉 (Yen-Chuan Huang 1948.12.25~ )
1948年12月25日生於嘉義。年輕時期自學音樂,玩過薩克斯風、小號、豎笛、小提琴,在接觸到吉他之後就立意以吉他為終生志業,並順利考進山葉教育基金會音樂班任吉他講師接受日本派駐的吉他老師小泉忠雄之指導,於任教期間適逢留德華僑李世登老師定居臺灣,遂拜李老師學琴,學習期間從未缺課,在李老師的調教下,正式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隨著李老師在臺灣婚後移民美國,為求更上層樓,赴西班牙考進馬德裡皇家音樂院,三年內取得高等教師文憑。回國後積極推動吉他教育與演奏,於國立藝專和臺南家專開立吉他主修課程,因為在留西期間因緣際會的也修了木笛,因此回國後正逢教育部推廣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參與其中走遍全省各地舉辦一場又一場的研習至今,同時也是臺灣地區音樂比賽的常任評審。曾受北京、上海、廣州、哈爾濱等地的教育單位數度延聘為大陸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代表講課,並帶團赴大陸地區及西班牙演出。1990~96年每年寒假赴Granada隨Antonio Marin學習吉他製作。2000年赴奧地利隨Stigle學習木笛製作,只為進一步了解樂器之結構。
曾任教於國立藝專、市立師專、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音樂系,在輔大教學期間正逢藝術學院初開博士班,遂一邊教學一邊修博士學位,於2011年取得輔大藝術學院第一個博士學位,師事方銘健博士。帶領一群教師成立了XXI世紀古樂團任團長及音樂總監,2016年受邀赴美參與北加州舉辦的國際音樂節比賽評審,大師班,講座,及在史丹佛大學音樂廳演出。
莊維仁 (Wei-Jen Chuang 1951~ )
1951生,臺南新營人,16歲習古典,18歲習佛拉門哥吉他。1976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1981年創立「吉普賽吉他研究中心•佛拉門哥推廣中心」,致力推廣佛拉門哥音樂。
1881年與詹哲雄、葉進財組立「More Flamenco Guitar Trio」,與舞蹈家張鳳翔搭檔演出。1984年赴日取得「日本•西班牙吉他協會」一級吉他演奏、教授文憑。1984至1986年擔任臺北青年吉他合奏團、巴羅克吉他室內樂團副指揮。1987年 4 月創立「龍門吉他室內樂團」,灌錄專輯『吉他風情話』、『邨之宴』。1990年 9 月以「土生土長的臺灣吉他金手指──人民音樂家莊維仁」為主題登上『人間雜誌』封面。1991年為林業試驗所拍攝之《藍鵲飛過》紀錄片作曲配樂。2005年與詹哲雄灌錄《魅惑的佛拉門哥吉他》DVD,並組成「鬥牛士佛拉門哥吉他二重奏」。曾於2007與2015年赴香港參加『歐永財與魅力佛蘭明高小組音樂會』演出。2007年創立『紅塔吉他三重奏』 。2013年與詹哲雄接受大愛電視臺「音樂有愛」專訪報導。2015年與詹哲雄同赴山東演奏,並接受淄博電視臺「小語訪談」節目錄影。2016年擔任優力客吉他室內樂團 (前身:龍門) 指導迄今。
黃修禮 (Alfredo Show-Lee Huang 1954~ )
1954年出生於高雄市,先後師事張喬治及黃潘培二位老師,中原大學電機系畢業後,1980年赴西班牙馬德裡皇家高級音樂學院深造,師事吉他主任Don J.Ariza教授,曾連獲三次音樂院榮譽獎 (Matrícula de Honor),1982年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演奏家文憑,1984年再以優異成績取得吉他高級教師文憑,並獲得西班牙文化部獎學金參加Santiago de Compostela西班牙音樂研習營中Segovia講座。
出國前,曾接受S.Behrend、O.Ghiglia等大師之指導;留學期間,參加了吉他大師A.Segovia、A.Carlevaro、J.Williams及J.L.Gonzalez等大師之講習會。
自1984年 9 月畢業返國以來,經常應邀參加各縣市及大學藝術季的演出,並曾經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及新竹市立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協奏曲,也先後發表臺灣作曲家,如:潘皇龍、楊聰賢、潘世姬、曾興魁、張育豪、孫瑩潔及林桂如等人的作品。
1993年的「故鄉風情畫」於國家音樂廳之演出,為華人吉他家首次在國家音樂廳的獨奏會,為了積極推廣古典吉他音樂及培養演奏人才,他創立了六弦樂集古典吉他室內樂團,並經常應邀在國內、大陸及東南亞巡迴演奏及講學,近年來其學生屢獲國內外比賽的大獎,2009年12月出版首張個人專輯《綺麗浪漫的西班牙風情》,佳評不斷,曾榮登G-Music風雲榜 (古典榜) 第二名,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及實踐大學音樂系。
方銘健 (Ming-Jian Fang 1955.3.11~ )
輔仁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1998~2004) ,輔仁大學音樂系主任 (1994~1998),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代理教務長 (2007),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總務長 (2008)。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學士 (1978),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博爾大學藝術博士 (1988)。羅馬教宗保祿二世冊封「騎士」(2000~)。國際臺北聖召會會長 (2004~2005),臺灣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 (2000~2008)。創新吉他室內樂團團長 (2010~),國立臺灣大學EMBA兼任教授 (2010)。
獲獎及榮譽:美國總統終身成就獎 (2015),美國總統教育獎 (2015),歐盟波蘭「永續教育獎」(2015),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學著作獎」(2008) 美國博爾大學「國際成就獎」(2007)等。其他有行政院新聞局「金曲獎傳統藝術類」最佳專輯獎 (2007),教育部學術著作獎助「西洋音樂史:理念與建構」(2007),臺灣吉他學會「教育成就獎」(2006),中華民國私立教育事業協會「全國模範教師」(2002),輔仁大學「學術研究獎」(1997),美國博爾大學「傑出校友獎」(1995),南伊大學第一、二屆國際吉他音樂營「演奏成就獎」(1982~3)。
著作:『西方音樂導論』(2015),『音樂、美學、從傳統到現代』(2007),『西洋音樂史: 理念與建構』(2005),『費南度·梭爾』(2004),『古典吉他音樂家及圖鑑』(2003),『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1997),『古典吉他彈奏藝術』(1997),『古典吉他藝術教本』(1989),『一滴美妙的情淚』(2014年 2 月),『琴聲楊情聲唱』(2012年 9 月),『玉山之巔薄雪草–吉他之巔呂昭炫』(2011年 1 月),『綠袖子掀起吉他四百年音樂』(2009年12月),『巴洛克吉他音樂』(2007年 2 月),『文藝復興吉他音樂』(2006年 4 月)。
張益授 (Yih-So Chang 1960~ )
1960年生於臺北市。臺灣資深吉他家,吉他影音、書籍收藏家、製作人。現任職資訊公司。中興中學畢業。1980年擔任臺大法商學院吉他社指導老師。1984至86年及2002至05年任臺北古典吉他合奏團團長。
1986年於公共電視臺演出吉他六重奏。1989年為中華民國古典吉他協會發起人,1990年任其第一屆理事,並曾應邀至國立交通大學電腦音樂實驗室、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1990年)及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1995年)演講與指導電腦音樂制譜運用。1991年生態記錄片「臺灣藍鵲」電腦音樂處理。1992年為上揚唱片「臺灣歌謠改編室內樂集–異鄉月夜」製作樂譜。1999年為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發起人。
2000年為臺灣吉他學會發起人,並任第一屆理事。同年製作臺灣吉他學會–創會紀念專輯「聽吉他在唱歌」CD一張。2001年與丘俊賢製作「呂昭炫吉他作品集Ⅰ」樂譜,並為「臺灣吉他詩人呂昭炫吉他作品專輯「夕陽河畔」」CD製作人。同時參與呂昭炫吉他六重奏團至全臺巡迴演出。
2002年製作「臺灣吉他大賽–呂昭炫吉他作品禮讚」DVD。2004年製作「呂昭炫吉他三重奏–三個女孩的探戈」CD。2005年與丘俊賢、徐昭宇共同策劃演出百人吉他大合奏,並製作 DVD 及「吉他重奏名曲集Ⅰ」樂譜。
2006年任臺北古典吉他合奏團行政總監。2006至08年出任國家二廳院評議。2002至08年任臺灣吉他學會第二~四屆理事。2009年為「臺灣吉他詩人呂昭炫八秩華誕作品音樂會」製作DVD。2009至16年任臺灣吉他學會第五~八屆常務理事。2012年製作「臺灣吉他學會–吉他評鑑曲集Ⅰ–Ⅴ」樂譜。2014年任「臺灣吉他大賽–重奏組」評審。2014年製作柯懿芳「The Moment」CD,2016年為施宣煌與柯懿芳「With the Style」CD製作人。
羅文賜 (Vince Lo 1962~ )
古典吉他博士羅文賜於臺灣曾師事方銘健教授、徐景溢、黃修禮以及莊維仁等老師,於美國印地安那州立博爾大學師事Paul Reilly教授及亞利桑納州立大學Frank Koonce教授。國外畢業回國後,曾任教多所學校音樂系,教授古典吉他及音樂理論。以他純熟的演奏技巧在美國及臺灣各地已累積了無數的演奏經驗。
學歷:西班牙馬德裡皇家音樂學院古典吉他演奏家文憑。美國印地安那州立博爾大學音樂系藝術博士~主修古典吉他與音樂理論。
經歷:曾任美國印地安那州立博爾大學音樂系助教。美國印地安那私立泰勒大學音樂系古典吉他兼任講師。國立新竹師院音教系兼任助理教授。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及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93學年度~99學年度大學音樂術科考試評審。私立長庚技術學院通識中心主任。私立長庚科技大學副學務長。
現任臺灣吉他學會常務理事。私立長庚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
相關著作:『為音樂而生的技巧』~表演藝術雜誌第87期 (國立編譯館高中音樂史之編寫)。『饗樂~羅文賜古典吉他名曲演奏專輯』。『羅文賜古典吉他名曲精選』。『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三號演奏與詮釋』(古典吉他版~羅文賜、梁家奇合著,臺灣吉他學會出版)。
侯上勇 (Shang Y. Hou 1962~ )
1962年生於臺北,現定居新竹。資深古典吉他愛好者,臺灣吉他學會理事長 (2015-2016)。
十五歲開始習琴,先後向林世澤、黃修禮、謝乾隆等多位老師學習。臺灣吉他學會檢定十級優等。
曾舉辦多場吉他獨奏會,並參與各式音樂會,以獨奏、重奏或聲樂伴奏等多種形式演出。
近年來有系統地收集吉他史上著名的名器,已珍藏多把博物館級名琴,包括豪瑟一世 (Hauser I)、布雪 (Bouchet)、弗列塔 (Fleta) 及羅曼尼優斯 (Romanillos) 等。
曾任成功大學吉他社社長、師大附中吉他社副社長。1993年取得紐約石溪大學 (SUNY at Stony Brook) 材料博士。現任職於臺積電,從事先進半導體封裝之研發。
施夢濤 (Albert Smontow 1962.4.3~ )
臺灣西班牙吉他演奏家、收藏家、作曲家、教育家、詩人。
施夢濤老師出生於南臺灣港都高雄愛河邊,畢業於北臺灣山城木柵醉夢溪畔(政大新聞系,輔修社會學)。但因從小酷愛吉他,每自嘲以吉他為主修,副修禪與藝術。畢業兩年後在臺大旁羅斯福路上成立了施夢濤音樂工作室、樂器百貨公司。前後指導過海洋大學、北一女中、中山小學等三十多所學校。
著作廣泛,計有魅力民謠吉他、紅塵一美人(李太白組曲世界首演演奏會專刊),和詩集浮生醉語、謫仙腰際的那壺清酒、詩樂人生,以及傳記海上吉他家(旅歐遊記和成長故事)等。
原創作曲:李太白組曲。
改編作品:飄零的落花,吉他改編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李振聲 (Chen-Sheng Lee 1963~ )
李振聲教授擁有西班牙馬德裡皇家音樂院吉他高級教師文憑及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音樂碩士與博士學位,專長古典吉他與管弦樂指揮。
吉他方面,於國內師事黃修禮老師,留學西班牙時分別師事Jorge Ariza及Miguel Angel Girollet教授,留學美國時師事Ernesto Bitetti, Luis Zea兩位教授,亦曾接受Michel Sadanowsky, Dimitri Ballesteros, Abel Carlevaro, David Russell, Jorge Cardoso, Jose Luis Rodrigo, Manuel Barrueco等著名吉他家之指導。2001年回國後活躍于吉他演奏與教學活動,曾多次於臺北國家演奏廳舉行個人吉他獨奏會,並受邀於國內各縣市文化中心及大學巡迴演出與舉辦吉他大師班講習會,指導國內青年吉他學子。
管弦樂指揮方面,於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指揮研究所師事 Thomas Baldner及Imre Pallo兩位教授,學習高級管弦樂指揮法。曾任新竹市立愛樂管弦樂團及清華大學愛樂管弦樂團指揮,並與國內名演奏家蘇顯達、何康國、陳冠宇、黃修禮、辛幸純、吳佩菁、蘇孟風、嚴俊傑、盧易之等合作協奏曲演出,極獲好評。目前為臺中聯合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暨指揮。
李振聲教授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東海大學及東吳大學音樂系。
嚴瑞祥 (Ruey Yen 1963~ )
音樂學學者,吉他與魯特琴演奏家,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音樂學事師Jack Sacher, Robert Oldani, Theodore Solis,此外也與Frank Koonce (吉他),Denise Cineli (魯特琴),Roland Hutchinson (直笛) 等教授學習各類樂器的演奏。
自2001起任教於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以網路多媒體課程教授音樂史世界音樂等專業課程享譽國際,除教學外,嚴瑞祥致力於臺灣音樂藝術文化的改善與發展,曾舉行音樂講座、獨奏會,各類室內樂演出,音樂節策劃及音樂比賽之評審,如1994年參加Arizona Lyric Opera Theater演出音樂劇Bandit of the Wood,1995年與國際知名直笛家Eva Legene合作演出兒童音樂劇The Prince Wants a Bird,1996年與美國Soundset公司合作錄製CD專輯Guitarra Exotica現代吉他音樂的異國主義,2000年受邀擔任美國GFA吉他大賽評審,2003年參加加拿大溫哥華魯特琴年會,2004年擔任2004臺灣吉他音樂節暨大賽總監及四川音樂院大師班講座,2010年應邀「Philippine Guitarra 2010」音樂節,2013年起舉行世界魯特琴緣系列巡迴演奏。
蔡世鴻 (Shih-Hung Tsa 1968.11.20~ )
古典吉他演奏家。1993年正式進入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就讀,師事法國吉他大師Genevieve Chanut。指導教授指出:「蔡世鴻除了具有典型的東方特質之外,對音樂的處理極有獨特的見解和說服力,此外,對於現代曲目的詮釋更是令人讚嘆。」
1995年參加楓丹白露第一屆 A. PONCE 國際吉他大賽,榮獲第二名佳績。隔年1996年更入選臺北國家音樂廳『樂壇新秀』 。1997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獲得最高演奏文憑。
回臺後成立『方圓之間室內樂團』,擔任團長一職。積極主辦各項音樂演出活動,除了演出之外,也從事教學工作。現任教於正修大學、高雄餐旅大學及臺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古典吉他助理教授。吉他教學法以 Pujol學派為中心,發揚吉他之父泰雷嘉(Tárrega)精神。
鄒世烈 (Louis Tsou 1974~ )
旅法吉他演奏家。福爾摩沙、紅色國際吉他藝術節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法國巴黎師範音樂院 (l』É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 吉他演奏文憑(Diplôme d』Éxecution)。法國巴黎l』Haÿ-les-Roses國立音樂學院 (École Nationale de Musique de l』Haÿ-les-Roses) 吉他演奏金牌獎 (Médaille d』Or de Guitare)。法國巴黎l』Haÿ-les-Roses國立音樂學院 (École Nationale de Musique de l』Haÿ-les-Roses) 室內樂演奏金牌獎 (Médaille d』Or de Musique de Chambre)。法國巴黎拉赫曼尼諾夫音樂院 (Conservatoire Russe de Paris Serge Rachmanninov) 客座教授。
出版演奏專輯:夏午(南美吉他傑作選,2006年出版)。血統(西班牙吉他精萃,2008年出版)。回憶(20世紀吉他精華,2012年出版)。風華(西班牙鋼琴與蕭邦夜曲、圓舞曲選粹,2013年出版)。
李 威 (Way Lee 1974~ )
1974年出生於高雄市。臺灣大學物理所碩士。
從小由父親李照雄啟蒙學習古典吉他,並在李振明老師的指導下打下良好基礎,於小學五年級時舉辦個人獨奏會。之後依序與黃修禮教授、顏秉直教授以及旅美古巴演奏家Rene Izquierdo學琴。
曾獲金指獎吉他比賽古典組優勝,1991年第一屆全國古典吉他比賽青年組第一名,2015年臺灣吉他大賽獨奏公開組第一名。
目前李威正積極參與各項演出活動,自我期許持續演奏並不斷進步以音樂來豐富人生。
李威的演奏明了清晰,對於樂曲細部的處理與整體的流暢度皆有嚴謹的掌握,這一點從他受美國GSI (Guitar Salon International) 之邀至洛杉磯的錄影演奏即可清楚看出。
劉士堉 (Shih-Yu Liu 1976.10.7~ )
美國紐約伊斯曼音樂院碩士 (Eastman 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993年以第一名成績進入國立藝專音樂科(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主修古典吉他,在校成績優異,多次代表學校對外演出,並獲選以吉他協奏曲與國立藝專管弦樂團公演。1999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紐約伊斯曼音樂院研究所。學成歸國後,接任「創世紀吉他室內樂團」音樂總監。2008年為臺灣電影「冏男孩」擔任主題曲配樂之吉他獨奏錄音。2010年出版的「夜間咖啡館」專輯,入圍MUSIK音樂雜誌之年度最佳臺灣唱片。劉士堉除了從事獨奏及室內樂演出外,亦於臺北Bravo-FM 91.3及臺中古典音樂臺FM 97.7主持「六弦之音」廣播節目,併入圍2014年廣播金鐘獎「非流行音樂-節目獎」,對國內古典吉他的推廣不遺餘力。並受邀於匈牙利、維也納、斯洛維尼亞、馬其頓…等國際吉他節,擔任獨奏會演出及大師班指導。
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擔任臺北創世紀室內暨吉他樂團音樂總監與臺灣國際吉他節藝術總監 (http://www.2016tigf.org.tw/)。
得獎紀錄:
1996年榮獲全國音樂比賽古典吉他第一名。
1996年參加國立藝專協奏曲比賽,獲選與國立藝專管弦樂團合作演出。
2002年榮獲臺灣吉他大賽重奏組第一名,及獨奏組第二名。
2003年榮獲義大利賽門·薩瑪索國際吉他大賽銀牌。
2003年榮獲希臘賀摩波利斯國際吉他大賽銀牌。
2003年獲選第三十三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傑出校友。
蘇孟風 (Meng-Feng Su 1978~ )
古典吉他演奏家,畢業於巴黎師範音樂院,也是第一位考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院(CNSMDP)的華人吉他家,先後師事西班牙傳奇大師Alberto Ponce、法國吉他名家Roland Dyens。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南大學音樂系,曾贏得多項國內外吉他大賽首獎。個人獨奏專輯『風·極境』獲得2015年第26屆傳藝金曲奬提名「最佳詮釋獎」及「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蘇孟風頻繁的演出行程遍及全亞洲,於東京、上海、香港及馬尼拉等城市所舉辦之國際音樂節,演出獨奏會並指導大師班。同時也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濱松交響樂團(HSO)、香港城市室樂團(CCOHK)、神奈川愛樂(KPO)等國內外知名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其中由葛萊美獎得主Arnie Roth指揮KPO,於東京國際會議中心演出的「Distant Worlds」音樂會Live DVD,已於2011年 1 月全球發行。
黃竹懋 (Chu-Mao Huang 1978~ )
1978年出生,輔仁大學音樂碩士,主修古典吉他。
在求學過程裡曾接受吉他大師:福田進一、D. Azabagic、E. Fernandez、J.Vieaux大師班的指導且均有不錯的表現。
2005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開始從事古典吉他推廣與教學的工作,每年皆有音樂會與專題演講的吉他活動。
現任: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講師,鬥六正心中學音樂班老師,巴裡吉他室內樂團音樂總監,臺灣吉他學會理事,全國古典吉他大賽評審委員。
著作: 「小小吉他家」(古典吉他藝術 初級教材),「小小吉他家 2」(古典吉他藝術 進階教材)。
柯懿芳 (Yi-Fang Ko 1980~ )
自幼師承方銘健教授,畢業於輔仁大學音樂系及音樂所,2004年赴美,就讀於印第安那州博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師事保羅・瑞利(Paul Reilly),2009年取得藝術博士學位(Doctor of Arts),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吉他博士。
柯博士每年固定有吉他獨奏、重奏、室內樂或跨界合作演出,活躍於臺灣及亞洲吉他活動:2014年,擔任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風起組曲第二號》世界首演之吉他演出;2015年,受邀為《塔雷嘉馬來西亞國際吉他音樂節》演奏嘉賓及大賽評審;2016年,擔任《臺灣國際吉他藝術節暨大賽》決賽評審。
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音樂系、真理大學應用音樂系、臺北基督學院、南崁高中以及新店高中音樂班,為臺灣吉他學會現任理事及前秘書長。出版有《三個女孩的探戈》、《The Moment》、《With the Style》三張專輯,並與柯懿芹共同編著吉他視譜系列教材《初階》與《中階》,力求在教學、演奏以及出版三方面,呈現最正統、最細膩以及最優質的音樂感動。
邱昱蓉 (Yu-Jung Chiu 1981~ )
自幼學習鋼琴,古典吉他,畢業於新明國中音樂班、武陵高中音樂班,吉他師事徐景溢老師。鋼琴師事張慧美老師、周斐璊老師、林蘭英老師、陳怡安老師。1991年獲得第一屆全國古典吉他比賽兒童組第一名。1993年獲得創世紀全國古典吉他比賽國中組第三名。1998年參加臺灣區音樂比賽 獲得公開個人組古典吉他獨奏優等。1999年獲得創世紀全國古典吉他大賽青少年組第三名。高中畢業後即赴西班牙深造,並於2000年進入馬德裡皇家高級音樂院就讀,師事D.Ballesteros, Miguel Trápaga。在校期間曾參加校內比賽,獲得martricula de honor(學年獎學金),並參加過數次國際性的音樂營,曾受過葉登民、Antonio Ruiz, Ana Jenaro, Alex Garobé, Zoran Dukic, Carlo Marchione等人的指導。2003年以最優等級的成績畢業於馬德裡皇家高級音樂院。目前與劉士堉、李威、柯懿芹、葉旭城、廖國志等演奏家成立Rosette吉他室內樂團,致力推廣吉他音樂,讓音樂呈現多元風貌。現擔任大成國小、基隆高中與啟英高中音樂班之外聘老師。
柯懿芹 (Yi-Chin Ko 1982~ )
自幼學習音樂,畢業於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古典吉他。23歲接任臺北古典吉他合奏團 (Taipei Guitar Ensemble) 團長,隔年擔任助理指揮,推廣古典吉他合奏。平時致力于吉他演奏、音樂基礎教學與國中音樂教育,並擔任臺灣吉他學會理事,也受邀擔任新北市與桃園市街頭藝人評審、臺灣吉他檢定評審與臺灣吉他大賽合奏、國中、國小組評審。與柯懿芳組成「Bekosis 2」吉他二重奏,並共同編著《吉他視譜系列–初階》教本及《吉他視譜系列–中階》教本,另與臺灣青年演奏家們組成「Rosette」吉他室內樂團,推廣精緻吉他音樂。
林家瑋 (Chia-Wei Lin 1988~ )
1988年生於臺灣高雄, 4 歲起由父親啟蒙習古典吉他, 6 歲開始公開吉他演奏, 9 歲時就擔任協奏曲主奏。先後師事黃潘培、黃修禮老師。12歲起就以越級挑戰國際成人組的吉他公開賽,並且得獎。2006年以古典吉他的成就和小小年紀就能在國際樂壇間表現令人讚賞,在國際間被冠以「臺灣的驕傲」、「15歲的臺灣奇蹟」、「臺灣未來的大師」…等封號。並獲選優秀青年獎章。總統教育獎。兩廳院樂壇新秀。2007年獲選為臺灣十大潛力人物「人文藝術」類別的得主。2009年獲得美律實業廖董事長的贊助,前往德國深造,師事德國古典吉他家Hubert Käppel教授。
2012年登上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廳舉行獨奏會,2014年再度登上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獨奏會,經由這兩個象徵最高的音樂殿堂的演出,正式對國際宣告林家瑋已擠身國際頂級演奏家行列。
林家瑋徵戰國際音樂大賽,創下臺灣音樂家史無前例輝煌的得獎紀錄:
2015年:美國吉他基金會比賽第四名。捷克拜尼爾國際吉他比賽第三名。
2014年:德國伊瑟隆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
2013年:德國柯布倫茲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
2012年:克羅埃西亞奧米斯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德國諾德霍恩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
2011年:德國蓋維爾斯堡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
2010年:希臘維裡亞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德國紐廷根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奧地利卡爾夏特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德國柏林國際吉他比賽第一名。
2.制琴家
周仲棣 (Jack Chow 1950~ )
弦樂器製作家。1970年代於美國紐約開始學習樂器製作,在美國費城師事Mickeal Menkvich,結業後並參與樂器製作,赴歐師事Further researches, Jose & Liam Romanillos, Gerhard Oldiges等人。1999年於美國德拉瓦州威明頓市成立樂器製作工作坊。並任美國弦樂器製作協會會員。2003年返臺成立樂器製作工作坊。
手工吉他制琴師周仲棣表示:做琴除了興趣、使命之外,也是對父親的一份責任與交代。「他一直希望我當音樂家,現在我用制琴來回應他。」周仲棣指出,要制一把琴,約花兩百個小時,木工、塗裝(上漆)、鑲嵌(拼花)都是關鍵。只要一點步驟錯,都可能讓琴萬劫不復,「做琴簡直是以生命搏鬥」。光以挑木頭來說,就是極大學問。周仲棣說,他曾跟著專家到森林找適合木頭,看中了還不能馬上砍,得選擇空氣溫溼度最佳時刻。買來的木頭,也須小心珍藏,他家就闢一間24小時空調房專放木頭,控制溫度在18度、溼度百分之五十,以維持木頭最佳狀態。周仲棣形容「每把吉他都像一座森林」,各部位往往用不同木頭做成,不同種類、年代的木頭訴說不同故事,「都是活的」。就連塗裝的漆,都會跟琴面一起呼吸,「一定要用動物植物漆,像蟲膠、沒藥、樟腦,才能和木頭融在一起。塑膠漆如 PU漆會堵住木頭毛孔,聲音出不來。」
李金全 (Chin-chiuan Lee 1952~ )
吉他製作家。居住新竹地區的古典吉他手工制師李金全,從吉他教學到製作吉他,一路走來都以「拼命三郎」的研發精神突破瓶頸,甚至連粘的「膠水」都是自己在家中以小型工廠鍋爐煮出來的,雖然成品已受到國外知名演奏者的認同,但他卻請了兩位外語老師教他外文,希望有朝一日能打出國際知名度,讓臺灣古典手工吉他名揚國際。受到二哥的影響,李金全少年時就愛上了吉他演奏,民國59年 (1970年) 為了學吉他,專程到高雄拜師學藝。
直到當兵回新竹,發覺新竹地區研習吉他風氣不盛,於是從 100 元開始推廣教授,他說:「這段期間,我就想有甚麼工作是與吉他相關的」。由於愛上吉他,李金全連求職想的也是吉他,經過高雄黃老師的指點,「那就學做吉他吧」就這樣走上了一人自營手工吉他工廠的命運。
湯明進 (Ming-Ginn Tang 1955~ )
吉他製作家湯明進,生於1955年 2 月21日,1976年畢業於明新工專電機科,專長是電機自動控制。退伍後就從事電機自動控制的相關工作。
1987年,因緣際會之下,開始學習製作手工吉他,起初只是單純好奇心使然,後來深感古典吉他的音色品質是精要所在,於是開始參考世界各國名琴的優點,潛心研究如何提高一把手工吉他應有的性能。首先他關注到各種材料組合的密切性,聲音的遠達性,不斷提升自己的製作技術水準。由於製作水準的提升,他製作的吉他開始受到許多琴友的青睞,訂單不斷湧來,肯定了湯明進獨到的製作技術。
製作吉他至今已三十載的湯明進說: 「這一路走來雖然篳路藍縷,但不斷克服困難終能親身體驗到製作吉他就像歐洲人製作一項藝術品一樣,一定要精美實用,尤其樂器製作更具深度。」不斷為琴友們製作出更精美更優質而具有國際水準的手工吉他,就是湯明進最大的願望。
3.其 他
劉秀堅 (Jane Liu 1963~ )
國際吉他音樂經紀人。歷任2012、2014、2016『臺灣國際吉他藝術節暨大賽Taiwan International Guitar Festival & Competition』總監。
劉秀堅雖非吉他家,但為推廣臺灣古典吉他音樂國際化,不遺餘力,「臺灣國際吉他藝術節」讓更多臺灣學子不用出國即可接觸參與國際級大師與演奏家們長達九天的大師班與國家音樂廳的多場音樂會及國際大賽之外,能和來自世界各地國家的高手互相切磋、交流與分享心得。臺灣學習古典吉他的人,很幸運能有TIGF這樣的國際級藝術節,不斷提升我國吉他界視野與水準,功不可沒。期待每兩年舉辦一次更精彩的TI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