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的力量」小陶器社團學生跟著非遺傳承人學做黑陶

2020-12-24 小陶器123
圖|手工拉坯

為了讓小陶器社團的學生們了解更多的陶藝傳統文化知識及三裡河黑陶製作技術。近日,學校請來了70多歲的非遺傳承人、大沽河葉家黑陶第四代傳人葉廣德給學生們上課。葉廣德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述了葉家窯的悠久歷史以及他與黑陶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並告訴學生們一定將陶藝這樣的傳統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圖|正在授課的葉廣德老師

隨後,葉廣德來到拉坯機前,一點點地教孩子們如何拉坯。「先找到中心再開口,這樣一點點地拉,手上的力度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杯口的角度大小也都是可以控制的。」葉廣德邊說邊操作,在他靈活的雙手下,一個造型優美的陶杯出來了。學生們忍不住驚嘆鼓掌,「太厲害了!」

圖|葉廣德老師傳統拉坯教學
圖|葉孝忠老師傳統拉坯教學

看完展示後,不少學生躍躍欲試,葉廣德就手把手地教學生們,一邊教一邊再講述膠州三裡河的陶藝歷史,學生們仍然聽得津津有味。四年級8班的張騰越說:「我很喜歡陶藝,我從二年級就開始學了,看到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東西燒製成功後會很有成就感,今天看著爺爺製作黑陶的過程覺得太神奇了,在他手裡好像特別簡單,以後我也要好好學習。」

此番學習一定給小陶器社團的孩子們留下了的深刻的印象,與非遺傳承人零距離,與傳統文化密接觸,或許一顆「非遺」的種子已經種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圖|與非遺傳承人零距離

相關焦點

  • 非遺大理 窯燒千年的劍川黑陶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加入大量柴草,封閉窯門與煙囪,產生大量碳素,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出窯後便渾然天成,無需再做任何處理。我自己是2000年初中畢業在家和我父親學做陶藝。」
  • 非遺「huo」了的背後是什麼?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黑陶製作工藝的創新,其銷售副總監張緯梁介紹道:「傳統的黑陶製作工藝,部分是在燒制之前先做鏤空雕花。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則是經過19年的品牌積累與運作,形成以企業的形式傳承黑陶文化的模式,企業結構與規模都已成熟,據張緯梁介紹,目前企業總人數超過100人,厂部製作的師傅大約是60多人,一線的銷售和運營團隊是40多人。
  •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太平橋鎮中心小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引入少年宮,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好,培育特色校園文化,為將少年宮打造成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文化活動平臺和社會實踐基地,激發「非遺」活力,也力爭把學校少年宮建成資源共享、百姓滿意、家長放心、青少年喜歡的課外活動場所。這群正在學描樣的小娃娃們,在家裡從來沒有摸針線,課堂上積極性都很高。
  • 王憲利:38年磨礪見證黑陶傳奇
    王憲利是「德州黑陶」的創始人,他從1979年從事黑陶研製,38年的時間裡,他一次次攻克中外陶瓷史上沒有經驗可鑑的新課題,發明無釉開片陶、窯變彩雲陶、窯變瑪瑙陶、紫檀陶、古銅陶等工藝,開創了自成一派的「憲利窯」。    5月3日,記者採訪王憲利時,他正在自家院子裡燒制陶器,他說:「個人奮鬥幾年,能一生有飯吃,再奮鬥幾年,就會有所成就。
  • 諸城非遺惹火青島市場,能聽、能吃、能養生,有些你都沒見過!
    諸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設在諸城市文化館,主要負責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工作。截至目前,共挖掘、整理、納入各級非遺保護名錄140項,其中濰坊市級項目39項,山東省級5項,國家級3項,諸城派古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項目名錄;在全市建有濰坊市級綜合傳習中心3處,諸城市級綜合傳習中心11處,非遺傳習所22處,非遺教育傳承基地11處;培養省級非遺傳承人1名,濰坊市級傳承人26名,諸城市級傳承人159名。
  • ...藝術教育譜新篇——《傳承的力量》重陽節篇四川省綿陽市園藝...
    《傳承的力量》重陽節篇四川綿陽站千萬年前的中國大地,造山運動如火如荼,山和水,成為了塑造綿陽地形的「雕塑師」。涪江、安昌河、芙蓉溪,三江環繞;富樂山、南山、西山,群山環抱。依據「新六藝」先後組建了合唱社團、民樂(古箏)社團、舞蹈社團、繪畫社團、書法社團、傳統武術(長拳、太極等)社團、吟誦(非遺)社團、打擊樂社團,並聘請非遺傳承人進校輔導,加強藝術教學。
  • 體驗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 揚臺大學生開啟「非遺文化之旅」
    學生近距離體驗揚州非遺文化。學生們在參觀中。張玉菁 攝揚州網訊 (通訊員 揚臺軒 記者 張玉菁) 日前,「兩岸同追夢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餘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 軍事聯盟中司馬懿傳承了五禽戲,傳到了第59代竟是她?
    為家鄉安徽省亳州市代言五禽戲形象登上亞洲大屏文化使者華一,安徽亳州人,華佗五禽戲59代傳承人,自5歲習武,堅定夢想,只想做自己仗劍天涯  行走江湖傳承發揚非遺文化華佗五禽戲2015年發起「跟傳承人學非遺」公益行動2016年獲得安徽省武術比賽三項冠軍2017年獲得國際武術比賽兩項冠軍(華佗五禽戲木蘭雙劍)
  • 傳承文化薪火 演繹曲藝新篇——漣水縣軍民小學蓮湘特色社團發展紀實
    近年來,漣水縣軍民小學秉承「軍民同心知行合一」的辦學理念,以實施「規範+特色」的管理為導向,以培養「全面+特長」的學生為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力打造「同心」校園文化。學校在注重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開齊開足各類社團活動。目前,社團活動已然成為該校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為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提供了有效途徑。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我7000歲」|徐秀森|京杭大運河|黑陶|博物館|...
    之所以選擇館陶磚,是因為館陶位於黃河衝積平原上,形成了大量的淤積土,粘性大,適合燒磚,在館陶衛河岸邊挖掘發現了皇城磚窯72座,這些磚窯除生產貢磚外,也生產陶器,正因如此,黑陶一直是館陶的驕傲。出土黑陶在館陶縣黑陶博物館,記者看見了三件出土的陶罐。
  • 馬燈藝術進舟山 尋找文化傳承人——《傳承的力量》中秋篇舟山站...
    《傳承的力量》中秋篇舟山站六橫鎮是位於長江口南端,舟山群島南部的一個美麗海島,這裡常年綠樹成蔭,風景秀麗。海洋孕育了這裡包容、勤奮、勇敢的文化特徵,而今的六橫人更是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了下來,並將之傳承。
  • 跟著科考隊探雪豹足跡(下)探尋千年黑陶古技法
    那麼在本季科考的最後一段行程裡,大家就比較輕鬆了,我們先去探訪青海有著4000年歷史的藏黑陶製作工藝,再到多倫多鹽場看一看,最終在尕爾寺,我們見到了人類是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的,絕對漲見識。探訪傳承千年的黑陶古技法,黑如漆、亮如鏡,巧奪天工
  • 濟南市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再次成功推選山東省「非遺助力脫貧...
    2019年非遺日宣傳活動2019年非遺月系列展覽展示活動2018年非遺月系列展覽展示活動2019年民間藝術展演延續非遺根基,加強校園傳承為更好延續非遺傳承,提高非遺項目活力,濟陽區文化和旅遊局不斷組織項目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家庭作坊依然是非遺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愛奇藝「雲遊非遺·影像展」專區的另一部紀錄片《片紙》,向我們展示了家庭式作坊在現代社會的生存方式。 寧波奉化棠岙村棠岙古法造紙技藝中心,就是奉化棠岙紙製作技藝傳承人袁恆通一家的家庭造紙作坊,一家人小女婿抄紙,大女兒曬紙,小兒子打竹,大兒子搬竹,在工業盛行的當下,這座家庭式的全手工造紙作坊仍然堅持營業。
  • 榮昌陶器、榮昌夏布……駐華外國媒體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12月17日,2020走讀中國·感知重慶駐華外國媒體參訪團一行來到榮昌區安陶小鎮、夏布會館,近距離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夏布和榮昌陶器。90後夫妻潛心制陶置身榮昌區安陶小鎮,隨處可見以榮昌陶器為裝飾的特色景點,既有傳統文化的古樸,又有現代工藝的美觀。「這些陶器太精美了!」從陶寶古街、古驛道來到安北陶藝村,一件件精美的陶器讓駐華外國記者不住讚嘆,並拿出相機一一記錄下來。
  • 東瀛匠人的傳承 |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香港亮相
    ,我們其實只停留在「保存」的階段。日本在這邊面則做得非常出色,東瀛匠人的工藝、知識、技術、風格不斷精進,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令珍惜、欣賞、保育傳統手工技藝成為社會風尚。香港大會堂正舉辦「繼承- 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逾100件藝術展品出自日本大師工匠之手,包括陶瓷、金屬、漆器、紙製品、木器等,帶領我們體會何謂真正的「文化傳承」。▲ 弁慶乘船|1185年,源義經由海路往西方逃亡,遭到被源氏滅門的平氏冤魂襲擊。
  • 共議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 小罐茶發聲2020非遺大會分論壇
    圖: 小罐茶「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分論壇各界共議非遺保護,創新傳承趨勢成共識非遺文化想要活態傳承,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通過創新的傳承形式為非遺文化注入新活力。圖: 小罐茶創始人、董事長杜國楹發表講話小罐茶解鎖「非遺新物種」,煥活非遺文化高峰論壇環節,嘉賓圍繞「從『非遺新物種』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主題,分析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況
  • 2020迪慶故事 | 千年尼西黑陶製陶人:一門手藝養活家鄉人
    爺爺爸爸都做黑陶,傳到當珍批初這裡已是第七代,黑陶世家出生的他,從小就對黑陶耳濡目染,在六七歲時開始接觸黑陶,逐漸和祖輩學起了制陶技藝。「家裡人都做這個,當時自己也喜歡,在家裡也有傳承責任,於是一直做到了現在。」
  • 50歲的他,一直做著砂罐壺
    2020.5.11 2020年第72篇「更金東」 正文共:1502字12圖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陶然四季,草木閒情,在塘雅鎮下金山村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建築,大門匾額上寫著:砂罐茶壺非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