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國潮正流行,千年傳承真的火了。
春秋時期便普及的蘇繡,繡進了小小的手錶錶盤;歌手阿朵帶著土家族樂器「打溜子」從熱門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出圈;新浪微博#遇見非遺#話題閱讀量達18.1億;據快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平臺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在時光裡蒙了些許微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們正被放置於人群中央精心擦拭,煥發出全新的光彩。
據我國首份常態化《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顯示,2018年中國非遺產業規模保守估計為1.4萬億元。
不止在國內大火,非遺的影響力也已擴展到國際。
日前,為慶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誕生20周年,華納兄弟影業攜英國駐華大使館,發布了由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用不同技藝製作、重現魔法場景的視頻;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與植村秀、星巴克等國際品牌合作,為產品量身定做設計……中國非遺的國際認可度可見一斑。
火,是因為非遺「活」了。
從上述提到的種種事例中,清晰可見的是非遺的「活」與自身的「產業化」發展息息相關。那麼,究竟是怎樣的「產業化」點燃了非遺呢?
從內到外的產品創新
首先,拋開各類外因,產業發展的核心自然是產品、內容本身。眾多的非遺項目正式在產品、內容上進行了多樣的時代性創新。
·鑽研技術、創新工藝
一得閣去年新研製出了附著力超強的金墨,「我們的金墨剛掉到桌子上,都很難把它擦掉。它不是強膠製作的那種效果,還是有我們的保密配方。」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傳承人封凱告訴記者。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黑陶製作工藝的創新,其銷售副總監張緯梁介紹道:「傳統的黑陶製作工藝,部分是在燒制之前先做鏤空雕花。但我們是在燒制之後再拿鋼刀在陶體很硬的表面上做雕刻,刻字、刻畫,這個難度就大了很多。這是我們的一個很典型的創新。」
·結合時代特色 創新作品內容
南通杖頭木偶戲傳承人朱亞雲告訴記者:「木偶戲以前是以傳統的一些京劇、樣本戲為主的。但是現在的木偶戲走出國門,跟現代生活相結合,比如說會做一些小學生的課本劇,這就比較有教育意義了。」
南通杖頭木偶戲談冕攝
·圍繞項目內核 拓展載體類型
例如,蘇繡繡進錶盤;鶴年堂近年來依託鶴年堂中醫養生文化,根據現代人的體質,新研發了養生茶、面膜、眼貼等等;太平泥叫叫從泥塑玩具拓展成陶器,做文具、花器等等……
這其中,跨界聯名、IP授權等則是更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方式。瀘州老窖推出同名品牌香水;特步與京繡傳承人於美英合作推出天乘系列產品;一得閣墨汁和冰塊凍物文創聯名推出「熊貓墨」。
體系化、鏈條化的產業經營
在多年的經營、探索中,一些成熟的企業已建立起完善的經銷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一些擁有突出代表性非遺項目的區域則將非遺作為區域核心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的打造、建設。
·成熟企業建立完善經銷體系
2013年開始,北京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建起了全國經銷體系,進一步優化供應鏈,減少物流成本,擴展推廣渠道。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則是經過19年的品牌積累與運作,形成以企業的形式傳承黑陶文化的模式,企業結構與規模都已成熟,據張緯梁介紹,目前企業總人數超過100人,厂部製作的師傅大約是60多人,一線的銷售和運營團隊是40多人。
·區域統籌全產業鏈發展
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圍繞產業鏈大力建設「蘇繡小鎮」,打造出1700餘米的繡品街、佔地8000平方米的中國刺繡藝術館和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的刺繡藝術展示中心,形成了「一街、一館、一中心」的產業集群優勢。其中以定向培養創新型刺繡人才為目的蘇州工藝美院織繡班,是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聚力推進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同時也在大力發展文旅融合項目,如正在試營業的蘇繡主題沉浸式線下體驗店「新集」。
國家引領非遺線上營銷推廣
受疫情影響,「線上」成為2020年的一大關鍵詞。一整年裡,從文化和旅遊部到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從各大文化和旅遊領域博覽會到各大網絡平臺,非遺的線上直播推廣、銷售都是主辦方的「頂流」項目,如今更是從新興熱點變為常態化項目。
疫情期間,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雲遊非遺」線上推廣活動,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包含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抖音、快手、嗶哩嗶哩、酷狗、微博在內的八大網絡平臺聯動,集中展播各類優秀非遺影像資源,網絡聯動,線上呈現,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當代生活。
同時,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會同商務部流通發展司、電子商務司,國務院扶貧辦,組織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快手、東家等8個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非遺購物節」全國各地共舉辦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有近6500家店鋪參加「非遺購物節」,非遺產品種類8萬多種,涉及各級非遺項目約4500項。瓷器品牌景德鎮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6594.32%。
非遺+旅遊 融合併進
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遺與旅遊的融合恰逢其時。演藝性質和具有體驗性質的非遺項目與旅遊融合,既可基於全國範圍的遊客擴大非遺項目的受眾面,從地方走向全國,也可以增添旅遊景區或項目的文化內涵,增強旅遊品質、口碑和遊客黏性。
·非遺項目進景區
太平泥叫叫在鎮江西津渡景區有一個傳承點,是傳統的前店後廠的模式,常年接待親子遊、研學遊團體,包括國外的遊學團。「我們就是探索把非遺融入到景區裡,讓更多人能看到和體驗。」太平泥叫叫傳承人周寶康說。
南通杖頭木偶戲傳承人朱亞雲告訴記者,「我們在無錫影視城有一個定點表演場所。每一場看的人都很多,因為會有互動,能夠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觀眾都很感興趣。」
·非遺項目成景點
成為景點的非遺項目大都具有工業旅遊的性質。玉祁雙套酒釀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嵇偉說:「我們酒廠現在就是旅遊景區,大人、小朋友都會到我們廠裡參觀。可以現場體驗釀酒,也可以品嘗。」
·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 以生活為旅遊
在非遺與旅遊融合的項目中,有一個特別的項目——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的一個創新,從文化發展的規律出發,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由點到面,用整體性、系統性思維,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既注重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和活態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地實施保護,也保護其得以孕育、滋養的環境。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要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應當依託區域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開展文化觀光遊、文化體驗遊、文化休閒遊等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
文化生態保護區著眼「文化」,卻更是當地百姓的「生活」。在青海黃南州熱貢藝術之鄉,一進村子就能聽到叮叮噹噹的石刻敲擊聲,圍坐在一起工作的有年邁的婦女,也有年壯的小夥,還有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雖然技藝有高低,但能讓每個藝人有了收入來源,有了生存發展的基礎。
專業傳承與課餘研學共生
事實上,在產業化之外,非遺的多態傳承模式也對提升非遺項目傳承的質量、現代化程度起著重大影響,這也為非遺的活化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動力。
·專業傳承年輕化、高要求
周寶康認為,非遺傳承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參與,就沒有年輕人喜歡的作品。他對非遺傳承有著非常冷靜、清醒的認識,「我收學生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是高校美術相關專業的。我的學生有中國美術學院的,有南京藝術學院的。因為文化決定非遺項目的眼界高低和未來。如果只是在技能上走,我覺得不會走太遠。」
90後繡娘府燁程便是綜合了家族傳承和專業院校學習的新一代蘇繡傳承人,「因為我們有學過美術的顏色,所以感覺會比普通的繡娘進步更快。可能普通的繡娘要五年學會的東西,你一年就學會了,在色彩運用、思維創新上都更加得心應手。」
·非遺進校園 擴大影響力
目前,非遺進校園活動內涵不斷拓展、覆蓋面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增強。東陽竹編傳承人蔡紅光說:「我們東陽現在好像所有的小學都有社團課,我們就會在社團課上教他們編竹編。今年暑假,非遺中心還開了暑假的公益課,我們都開展公益課,讓小朋友們不要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而是大家都來一起做手工。」
誠然,非遺已活/火,但在這些繁花似錦的背後,諸多難點與困境仍待關注、解決。
線上傳播、銷售果真是萬能靈藥嗎?
各大網絡平臺的數據都顯示出非遺上線後傳播效果顯著、銷售成績喜人、非遺傳承人收稅水平普遍上升。
但我們能夠剛看到的都是非遺的整體情況和其中表現突出的非遺項目,更多的項目其實就像隱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我們難以關注到。
德州梁子黑陶從去年開始發力線上,嘗試進行直播。但是直播帶貨效果甚微,張緯梁:「因為像藝術品、工藝品這種非遺製品,在線下看到實物跟線上通過手機看照片的質感還是不太一樣的。所以說,怎麼樣能夠更好地利用線上或者直播這些新的帶貨形式,把我們的文化和作品真正推廣開,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對於黑陶這樣的立體雕刻工藝品,線上宣傳事實上是將立體的物品平面化,3D變2D,效果自然大大下降,工藝的精妙也難以直觀傳達給網友。但就這方面來說,VR技術與產品的深度普及或是可以增強其線上傳播效果。
然,VR也同樣不是解決線上困境的萬能靈藥,不同的項目須得在自身亮點的基礎上思考出最佳的線上呈現與推廣方式。
萬能靈藥從不存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仍是不變真理。
有了市場,手工類非遺如何平衡供需?
日前,一家少數民族手工工藝的非遺工坊在網紅博主的宣傳下小火了一番,網絡訂單數激增。但幾天後,網紅博主便又發出一條消息,告知大家,因工坊庫存不夠,部分發貨會延遲。
此事並非個例,東陽竹編傳承人蔡紅光說:「目前最困擾的還是,有訂單沒人做。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市場需求其實是很大的。比如竹編的醬油套,放在家裡既實用又環保,大家都喜歡。可是問題就是沒人做。」
這其中其實不止是供需平衡問題,手工類非遺也面臨著難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銷的問題。一方面,真正投入非遺手工技藝的人仍是少數;另一方面,出於對品質的負責,也無法用機器生產完全代替手工生產。
但手工與機器相結合也並非是一條死路。篩選出非遺技藝的核心工藝,保持手工製作,其他可量化生產的部分視情況選用機器生產,也存在一定可行性。此外,也仍需加大對非遺項目的宣傳、扶持力度,影響更多人進入非遺行業,擴展行業規模。
當非遺一直被蹭熱度,誰來保護非遺的智慧財產權?
非遺火了,各式各樣的「蹭熱度」自是無法避免。有內容、有尊重的蹭熱度不是壞事,有助於非遺項目的宣傳推廣,但投機式的的蹭熱度實不可取。
太平泥叫叫傳承人周寶康告訴記者:「非遺項目應不應該有智慧財產權?現在一些高校會選擇非遺項目做研究課題,有的老師很好,會直接跟我說一起做;有的就很狹隘,可能到店裡買幾樣東西,回去就自己做,報課題,就拿獎了,但做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變成另一個樣子。」
在周寶康看來,非遺項目本身是先祖傳承下來的,是大家共有的,但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每一個傳承人都有他自己創造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應該擁有智慧財產權,受到保護的。
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事實上不只是非遺一個領域的問題,目前大多數行業都面臨同樣的情況。根源還是在於社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仍不夠強。一方面,侵權者智慧財產權意識淡薄;另一方面,維權者相關法律知識的欠缺和智慧財產權保障途徑的不足,都使得維權者難以追責。
儘管近年來智慧財產權網絡維權事件越來越多,相關部門也不斷加強非遺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探索,促進非遺保護工作和現有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相銜接,提高傳承人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但從具有針對性的保護體系的完善、工作流程的明晰、維權途徑的普及等等方面來看,非遺智慧財產權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無論如何,非遺火了,已是不爭事實,只願困境受關注、得解決,這些祖傳的寶貝們可以光芒日盛。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