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huo」了的背後是什麼?

2020-12-27 騰訊網

非遺國潮正流行,千年傳承真的火了。

春秋時期便普及的蘇繡,繡進了小小的手錶錶盤;歌手阿朵帶著土家族樂器「打溜子」從熱門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出圈;新浪微博#遇見非遺#話題閱讀量達18.1億;據快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平臺每3秒就誕生1條與非遺文化相關的視頻……在時光裡蒙了些許微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們正被放置於人群中央精心擦拭,煥發出全新的光彩。

據我國首份常態化《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顯示,2018年中國非遺產業規模保守估計為1.4萬億元。

不止在國內大火,非遺的影響力也已擴展到國際。

日前,為慶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誕生20周年,華納兄弟影業攜英國駐華大使館,發布了由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用不同技藝製作、重現魔法場景的視頻;藏羌織繡傳承人楊華珍與植村秀、星巴克等國際品牌合作,為產品量身定做設計……中國非遺的國際認可度可見一斑。

火,是因為非遺「活」了。

從上述提到的種種事例中,清晰可見的是非遺的「活」與自身的「產業化」發展息息相關。那麼,究竟是怎樣的「產業化」點燃了非遺呢?

從內到外的產品創新

首先,拋開各類外因,產業發展的核心自然是產品、內容本身。眾多的非遺項目正式在產品、內容上進行了多樣的時代性創新。

·鑽研技術、創新工藝

一得閣去年新研製出了附著力超強的金墨,「我們的金墨剛掉到桌子上,都很難把它擦掉。它不是強膠製作的那種效果,還是有我們的保密配方。」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傳承人封凱告訴記者。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黑陶製作工藝的創新,其銷售副總監張緯梁介紹道:「傳統的黑陶製作工藝,部分是在燒制之前先做鏤空雕花。但我們是在燒制之後再拿鋼刀在陶體很硬的表面上做雕刻,刻字、刻畫,這個難度就大了很多。這是我們的一個很典型的創新。」

·結合時代特色 創新作品內容

南通杖頭木偶戲傳承人朱亞雲告訴記者:「木偶戲以前是以傳統的一些京劇、樣本戲為主的。但是現在的木偶戲走出國門,跟現代生活相結合,比如說會做一些小學生的課本劇,這就比較有教育意義了。」

南通杖頭木偶戲談冕

·圍繞項目內核 拓展載體類型

例如,蘇繡繡進錶盤;鶴年堂近年來依託鶴年堂中醫養生文化,根據現代人的體質,新研發了養生茶、面膜、眼貼等等;太平泥叫叫從泥塑玩具拓展成陶器,做文具、花器等等……

這其中,跨界聯名、IP授權等則是更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方式。瀘州老窖推出同名品牌香水;特步與京繡傳承人於美英合作推出天乘系列產品;一得閣墨汁和冰塊凍物文創聯名推出「熊貓墨」。

體系化、鏈條化的產業經營

在多年的經營、探索中,一些成熟的企業已建立起完善的經銷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一些擁有突出代表性非遺項目的區域則將非遺作為區域核心產業,進行全產業鏈的打造、建設。

·成熟企業建立完善經銷體系

2013年開始,北京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建起了全國經銷體系,進一步優化供應鏈,減少物流成本,擴展推廣渠道。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則是經過19年的品牌積累與運作,形成以企業的形式傳承黑陶文化的模式,企業結構與規模都已成熟,據張緯梁介紹,目前企業總人數超過100人,厂部製作的師傅大約是60多人,一線的銷售和運營團隊是40多人。

·區域統籌全產業鏈發展

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圍繞產業鏈大力建設「蘇繡小鎮」,打造出1700餘米的繡品街、佔地8000平方米的中國刺繡藝術館和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的刺繡藝術展示中心,形成了「一街、一館、一中心」的產業集群優勢。其中以定向培養創新型刺繡人才為目的蘇州工藝美院織繡班,是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聚力推進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同時也在大力發展文旅融合項目,如正在試營業的蘇繡主題沉浸式線下體驗店「新集」。

國家引領非遺線上營銷推廣

受疫情影響,「線上」成為2020年的一大關鍵詞。一整年裡,從文化和旅遊部到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從各大文化和旅遊領域博覽會到各大網絡平臺,非遺的線上直播推廣、銷售都是主辦方的「頂流」項目,如今更是從新興熱點變為常態化項目。

疫情期間,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雲遊非遺」線上推廣活動,與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包含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抖音、快手、嗶哩嗶哩、酷狗、微博在內的八大網絡平臺聯動,集中展播各類優秀非遺影像資源,網絡聯動,線上呈現,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當代生活。

同時,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會同商務部流通發展司、電子商務司,國務院扶貧辦,組織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快手、東家等8個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非遺購物節」全國各地共舉辦3700多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有近6500家店鋪參加「非遺購物節」,非遺產品種類8萬多種,涉及各級非遺項目約4500項。瓷器品牌景德鎮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6594.32%。

非遺+旅遊 融合併進

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遺與旅遊的融合恰逢其時。演藝性質和具有體驗性質的非遺項目與旅遊融合,既可基於全國範圍的遊客擴大非遺項目的受眾面,從地方走向全國,也可以增添旅遊景區或項目的文化內涵,增強旅遊品質、口碑和遊客黏性。

·非遺項目進景區

太平泥叫叫在鎮江西津渡景區有一個傳承點,是傳統的前店後廠的模式,常年接待親子遊、研學遊團體,包括國外的遊學團。「我們就是探索把非遺融入到景區裡,讓更多人能看到和體驗。」太平泥叫叫傳承人周寶康說。

南通杖頭木偶戲傳承人朱亞雲告訴記者,「我們在無錫影視城有一個定點表演場所。每一場看的人都很多,因為會有互動,能夠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觀眾都很感興趣。」

·非遺項目成景點

成為景點的非遺項目大都具有工業旅遊的性質。玉祁雙套酒釀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嵇偉說:「我們酒廠現在就是旅遊景區,大人、小朋友都會到我們廠裡參觀。可以現場體驗釀酒,也可以品嘗。」

·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區 以生活為旅遊

在非遺與旅遊融合的項目中,有一個特別的項目——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的一個創新,從文化發展的規律出發,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由點到面,用整體性、系統性思維,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既注重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和活態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地實施保護,也保護其得以孕育、滋養的環境。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要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應當依託區域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開展文化觀光遊、文化體驗遊、文化休閒遊等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

文化生態保護區著眼「文化」,卻更是當地百姓的「生活」。在青海黃南州熱貢藝術之鄉,一進村子就能聽到叮叮噹噹的石刻敲擊聲,圍坐在一起工作的有年邁的婦女,也有年壯的小夥,還有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雖然技藝有高低,但能讓每個藝人有了收入來源,有了生存發展的基礎。

專業傳承與課餘研學共生

事實上,在產業化之外,非遺的多態傳承模式也對提升非遺項目傳承的質量、現代化程度起著重大影響,這也為非遺的活化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動力。

·專業傳承年輕化、高要求

周寶康認為,非遺傳承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參與,就沒有年輕人喜歡的作品。他對非遺傳承有著非常冷靜、清醒的認識,「我收學生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是高校美術相關專業的。我的學生有中國美術學院的,有南京藝術學院的。因為文化決定非遺項目的眼界高低和未來。如果只是在技能上走,我覺得不會走太遠。」

90後繡娘府燁程便是綜合了家族傳承和專業院校學習的新一代蘇繡傳承人,「因為我們有學過美術的顏色,所以感覺會比普通的繡娘進步更快。可能普通的繡娘要五年學會的東西,你一年就學會了,在色彩運用、思維創新上都更加得心應手。」

·非遺進校園 擴大影響力

目前,非遺進校園活動內涵不斷拓展、覆蓋面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增強。東陽竹編傳承人蔡紅光說:「我們東陽現在好像所有的小學都有社團課,我們就會在社團課上教他們編竹編。今年暑假,非遺中心還開了暑假的公益課,我們都開展公益課,讓小朋友們不要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而是大家都來一起做手工。」

誠然,非遺已活/火,但在這些繁花似錦的背後,諸多難點與困境仍待關注、解決。

線上傳播、銷售果真是萬能靈藥嗎?

各大網絡平臺的數據都顯示出非遺上線後傳播效果顯著、銷售成績喜人、非遺傳承人收稅水平普遍上升。

但我們能夠剛看到的都是非遺的整體情況和其中表現突出的非遺項目,更多的項目其實就像隱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我們難以關注到。

德州梁子黑陶從去年開始發力線上,嘗試進行直播。但是直播帶貨效果甚微,張緯梁:「因為像藝術品、工藝品這種非遺製品,在線下看到實物跟線上通過手機看照片的質感還是不太一樣的。所以說,怎麼樣能夠更好地利用線上或者直播這些新的帶貨形式,把我們的文化和作品真正推廣開,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對於黑陶這樣的立體雕刻工藝品,線上宣傳事實上是將立體的物品平面化,3D變2D,效果自然大大下降,工藝的精妙也難以直觀傳達給網友。但就這方面來說,VR技術與產品的深度普及或是可以增強其線上傳播效果。

然,VR也同樣不是解決線上困境的萬能靈藥,不同的項目須得在自身亮點的基礎上思考出最佳的線上呈現與推廣方式。

萬能靈藥從不存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仍是不變真理。

有了市場,手工類非遺如何平衡供需?

日前,一家少數民族手工工藝的非遺工坊在網紅博主的宣傳下小火了一番,網絡訂單數激增。但幾天後,網紅博主便又發出一條消息,告知大家,因工坊庫存不夠,部分發貨會延遲。

此事並非個例,東陽竹編傳承人蔡紅光說:「目前最困擾的還是,有訂單沒人做。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市場需求其實是很大的。比如竹編的醬油套,放在家裡既實用又環保,大家都喜歡。可是問題就是沒人做。」

這其中其實不止是供需平衡問題,手工類非遺也面臨著難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銷的問題。一方面,真正投入非遺手工技藝的人仍是少數;另一方面,出於對品質的負責,也無法用機器生產完全代替手工生產。

但手工與機器相結合也並非是一條死路。篩選出非遺技藝的核心工藝,保持手工製作,其他可量化生產的部分視情況選用機器生產,也存在一定可行性。此外,也仍需加大對非遺項目的宣傳、扶持力度,影響更多人進入非遺行業,擴展行業規模。

當非遺一直被蹭熱度,誰來保護非遺的智慧財產權?

非遺火了,各式各樣的「蹭熱度」自是無法避免。有內容、有尊重的蹭熱度不是壞事,有助於非遺項目的宣傳推廣,但投機式的的蹭熱度實不可取。

太平泥叫叫傳承人周寶康告訴記者:「非遺項目應不應該有智慧財產權?現在一些高校會選擇非遺項目做研究課題,有的老師很好,會直接跟我說一起做;有的就很狹隘,可能到店裡買幾樣東西,回去就自己做,報課題,就拿獎了,但做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變成另一個樣子。」

在周寶康看來,非遺項目本身是先祖傳承下來的,是大家共有的,但是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每一個傳承人都有他自己創造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應該擁有智慧財產權,受到保護的。

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事實上不只是非遺一個領域的問題,目前大多數行業都面臨同樣的情況。根源還是在於社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仍不夠強。一方面,侵權者智慧財產權意識淡薄;另一方面,維權者相關法律知識的欠缺和智慧財產權保障途徑的不足,都使得維權者難以追責。

儘管近年來智慧財產權網絡維權事件越來越多,相關部門也不斷加強非遺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探索,促進非遺保護工作和現有智慧財產權法律體系相銜接,提高傳承人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但從具有針對性的保護體系的完善、工作流程的明晰、維權途徑的普及等等方面來看,非遺智慧財產權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無論如何,非遺火了,已是不爭事實,只願困境受關注、得解決,這些祖傳的寶貝們可以光芒日盛。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快樂助非遺,紅包搶不停」的背後是什麼?
    大公司杜撰不存在的捐款機構2018年8月7日,淮安市一名鍾姓消費者在一家超市買了兩罐可比克薯片,罐身上印有「快樂助非遺,紅包搶不停」10個大字。根據提示,他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結果很失望——活動已經結束,無法抽獎。既然抽獎活動已經結束,為何印有抽獎活動說明的商品還在銷售?不爽,很不爽,鍾先生撥打了市政府便民服務熱線投訴。
  • 非遺綜藝節目:莫把非遺元素當點綴
    在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急劇變化的背景下,秉承時代精神,藉助新型媒介做好非遺保護與傳承事關重大。近年來,在中央有關文件和文旅部等相關部門的引導下,非遺得到空前重視,「非遺+」也成為一種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用非遺帶動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概念和模式。如「非遺+科技」「非遺+文創」「非遺+扶貧」等通過「1+1」實現了「大於2」的雙贏效果。
  • 捍衛非遺商標,守護中華文明——寶研堂商標被搶奪背後的故事
    到底是誰,為了什麼要質疑公司商標效度呢?馬強很快就反應過來:數月前亞洲某國有家同名公司聯繫寶研堂,希望能夠買斷公司商標,以便將該國同類產品帶入中國市場,馬強當即回絕:「傳承百年的非遺老字號,不賣!」結果該公司並沒罷手,而是委託該國知名律師在中國註冊的諮詢公司,提起撤銷商標申請。馬強認為這就是中外硯臺商標爭奪戰的源頭。 如何應對?公司內部出現爭議。
  • 弘揚非遺美食 | 披雲小二再上螢屏!
    近日,CCTV2《回家吃飯》和江西衛視《非遺美食》正在陸續播出,披雲曹小二等諸位中國徽菜大師、非遺傳承人們也是登上螢屏。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據介紹,「非凡的非遺」首期直播計劃聚焦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揭秘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金氏風箏傳人王赤峰、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排名不分先後)四位京城「非凡」手工藝傳承人背後的彷徨與堅守,心酸與喜悅。用戶可以登錄一點資訊客戶端進入「非凡的非遺」直播專題進行一鍵收看。
  • 拼音帶huo的字大全_76個拼音含huo的字組詞-小孩子點讀
    huò shī) | 73、喐(huò),11畫,左右結構,部首:口 74、趏(huó),13畫,左下包圍結構,部首:走 75、捇(huò),10畫,左右結構,部首:扌 76、灬(huǒ),4畫,單一結構,部首:灬 《拼音帶huo
  • 拼音帶huo的字大全_76個拼音含huo的字組詞 - 小孩子點讀
    | 73、喐(huò),11畫,左右結構,部首:口74、趏(huó),13畫,左下包圍結構,部首:走75、捇(huò),10畫,左右結構,部首:扌76、灬(huǒ),4畫,單一結構,部首:灬《拼音帶huo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手工藝和背後的傳統文化,優酷打造線上「非遺直播公開課」,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將直播非遺手工藝製作過程,普及非遺知識,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優酷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入駐的非遺項目,包括佛山木版年畫、淡水貝雕、東陽竹編等近百組,其中來自湖北的重點非遺項目還將組團展示開課,讓網友們了解楚文化中沉澱的傳統手工藝,「包括荊州魚糕、楚簡、漢秀等湖北的非遺手工藝,都將通過鏡頭更鮮活地呈現在網友面前。」
  • 傳統非遺X時尚大秀,非遺竟然這麼潮!
    以時尚秀臺為媒,非遺再度被賦予了強大的生命力。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彝族(撒尼)刺繡也叫「撒尼十字繡」,彝語稱為「拿窩」,是一種民間刺繡藝術。這場名為「萬物本源」的大秀,源於中國知名設計師吉承聯合手雲南楚雄的非遺技藝,和彝族繡娘一起,將時裝和非遺文化有機結合,用兼備民族性和時髦性的時裝,打造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的沉浸式大秀。名為「萬物本源」的大秀,在保持傳承彝族刺繡傳統元素風格的基礎上,將傳統民族文化藝術與時尚載體相結合,跨界展示了彝繡藝術魅力,開創了傳統非遺時尚化、國際化的新嘗試。
  • 給舌尖上的「非遺」起個英文名
    小鳳餅、廣州蓮蓉餅、蓮香樓廣式月餅、沙灣水牛奶、廣式腊味、沙河粉、波羅粽等,這些廣式美食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遺保護機構以及非遺傳承人每年都會組織參加十多場展會去推介他們。但新快報記者近日了解到,目前,非遺美食在申報時暫時沒有要求一定要有英文名稱,所以現在大部分的非遺美食沒有具體統一的英文名,因而,在非遺美食在推廣時遇上外國友人就有解說的難題。
  • 擁抱身邊的非遺 感受非遺美食多重魅力
    《非遺·初心》----傳統美食(央廣網發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提供)民以食為天。從遠古到今天,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永遠離不開獲取食物這個硬道理。物種流傳,食材碰撞,風味交融,催生出豐富多彩的飲食類型,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食體系。
  • 百度百科、360搜索、今日頭條聚焦非遺文化背後的真相
    時至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6月9日),360搜索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平臺,打造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引擎;今日頭條邀請3000位頭條號創作者發布非遺相關圖文、視頻和微頭條內容,喚醒2000萬用戶關注「非遺」;百度百科更是邀請了陳赫、馬思純、秦俊傑、王凱、翟天臨五位當紅藝人科普家鄉的非遺技藝,聯動十城大學生發起「非遺紅毯秀」,讓原本極具歷史厚重感的非遺知識披上年輕化、時尚化的外衣
  • 太喜歡鄭鈞的新歌《Ai ma huo》!唱作人唯一的老炮,太有力量!
    加上背後光怪陸離的雷射,舞臺效果既酷又炫!以至於鄭鈞在臺下都說,這是至今最強的補位!作為搖滾老炮,鄭鈞安安靜靜唱了一首《Ai ma huo
  • 美食背後是文化傳承「非遺」牛莊餡餅再開新店
    18日,崔春清牛莊餡餅新店正式開業,888平方米的專營店不僅讓鋼城百姓大飽口福,更能讓他們品味「非遺」美食背後的文化傳承。
  • 江都又一項目入選市級非遺名錄,快來看看是什麼
    入選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月13日,在2020年揚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中,我區非遺保護項目「金氏古《易筋經》養生術」入選第四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什麼是金氏古《易筋經》金氏古《易筋經》以《易經》為思想核心,以傳統中醫理論、《黃帝內經》為基礎,建立在道學、儒學、佛學、武學、醫學的基礎上,是目前保存最古老、體系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家傳絕學。練法中富含哲學、力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極其符合哲理和自然規律,強調陰陽互動、內外連通轉換,是極其科學的一種養身健身功法。
  • 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計劃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深圳南山非遺周系列活動啟動
    系列活動展示南山非遺保護項目   本屆「非遺周」將開展形式多元的非遺相關展、演、講座、雅集等活動,集中宣傳和展示南山區近年非遺保護成果。   在十校打造非遺傳習基地   據悉,在非遺傳承上,今年南山區文化館創新提出了「三在」傳承發展策略:非遺在學校、非遺在社區、非遺在企業。其中,「非遺在學校」通過館校共建,打造一批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將南山非遺紮根校園,與學校教育融為一體。
  • 非遺美食 守正創新煥發新生
    記者了解到,南京的非遺美食中還有一道菜與少帥張學良有關——江蘇酒家的「少帥罈子肉」就是因為當年張學良愛吃,形狀又別致,才起了這個名字。 省級非遺美食的評選標準嚴格。傳承久遠,享有名人、名店、名廚和名菜口碑之外,菜品製作過程中的精湛工藝尤其被看重。拿綠柳居來說,素菜葷做的特色背後是足以讓人驚嘆的雕工、造型、煨湯技藝。
  • 非遺保護的四川經驗——讓非遺「動」起來
    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林彤認為,楊華珍的忙碌就是羌繡的「動態」。 對外交流頻繁 四川非遺大步走向世界 小鎮錦門位於南絲綢之路起點,這裡的非遺館正在加緊裝修。為了迎接5月1日錦門街區正式開街,入駐非遺館的蜀繡、竹編、漆器負責人親自過問著每一個細節。「這裡將成為對外展示四川非遺的重要窗口,我們都很重視。」蜀繡省級非遺傳承人孟德芝說。
  • 樂活驛站|非遺小劇場的非遺好物
    古樓南大街--樂活驛站曲藝非遺小劇場;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2020年聊城市夜間非遺曲藝秀樂活驛站--瞻雲館相聲大會的演員們帶來以「山東快書」、「王派快板」為開場的非遺演出,它是由山東快書非遺傳承人:宋義棟,王派快板非遺傳承人:李學輝聯合主持。演出期間,山東快書非遺傳承人宋義棟表演了山東快書經典節目《武松打虎》,並進行了山東快書的現場教學活動。現場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一會捧腹大笑,一會又禁不住熱烈鼓掌,並在現場跟宋義棟一起說起了山東快書《土豆炒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