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其思真的被殺死了嗎?他在問話回話技巧上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呢?
《古案今讀》——157.關其思遭戮
【原文】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出自《韓非子•說難》。
【譯文】
春秋初期,公元前763年,鄭國鄭武公想要侵佔胡國。鄭武公就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國君,讓胡國國君感到快樂。過了一段時間,鄭武公又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諸侯國可以討伐呢?」
大臣關其思回答說:「討伐胡國。」
鄭武公大怒,「胡國和我們是兄弟之國,你居然說討伐它,你是什麼居心?」
於是,鄭武公就命令把關其思給處死了。胡國君主聽到這件事,就認為鄭武公把自己當作親戚,而對鄭國沒有防備之心。鄭國就趁機偷襲佔領了胡國。
【譯者按語】
關其思,冤不冤?太冤了,就因為說出了鄭武公內心的事,就被鄭武公給「戮之」了。這簡直是飛來橫禍,茫然招災。所有的歷史解讀,都是說關其思被鄭武公給算計了,給殺死了。但是,關其思真的死了嗎?《古案今讀》認為不可能。
根據漢語詞典的解釋,「戮」這個字,除了有殺死之意,還有羞辱懲罰的意思,所以《古案今讀》認為採用羞辱的意思比較準確。
原文是:「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把戮字放到了鄭武公斥責關其思的語句前面,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句話應該準確翻譯為:鄭武公大怒而斥責關其思說,「胡國和我們是兄弟之國,你居然說討伐它,你是什麼居心?」
另外一個層面,鄭武公想侵佔胡國,難道單單靠欺騙胡國使胡國喪失警惕就實現的嗎?肯定不行,關鍵還是要靠鄭國的實力。鄭武公如果真的殺掉關其思,那麼其他官員會怎麼想呢?還會繼續跟著這麼一個卑鄙「小人」嗎?「古案今讀」公眾號
《古案今讀》沒見到其他方面的記載,就此胡言亂語吧。網絡上還有人解讀說,鄭武公殺了關其思後,把關其思的腦袋送給了胡國國君。如果有這個記載,那就真的說明關其思被鄭武公給殺死了,那就真的是冤屈死了。
拋開這方面的意思,這段歷史記載非常清醒的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和領導說話,千萬要給自己留點餘地,要先摸清領導的心脈,才能發言。不能上來就說出自己的主張,根本不清楚領導的想法,又不給領導面子,完全把自己置於一個被動的地步,太危險了。話到嘴邊留半句,實在是人們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啊。
鄭武公問:「我想用兵,哪個諸侯國可以討伐呢?」
關其思回答:「是啊,現在該討伐哪個諸侯國呢?」這難道不比關其思肯定地回答「討伐胡國」更好嗎?
前一段時間流行的「元芳,你怎麼看」的梗,還真是非常管用的問話回話技巧。只有如此,才能讓自己在職場上走的順風順水。千萬不要把自己弄成關其思,被人家殺了頭,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豈不冤哉!
(置辦年貨啦,回不了家,就把禮物直接寄回去吧,祝您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順手點個「贊」或者「在看」吧。感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