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
《黑豹》主演扎得維克·博斯曼
因結腸癌去世,享年43歲
讓影迷震驚
而在廈門
就有市民因大便時經常出血
以為是痔瘡
結果卻確診為結腸癌
結腸癌到底是種什麼病
為什麼連健碩的博斯曼也扛不住?
那麼有預防方法嗎?
一起來了解一下
病例
大便出血以為是痔瘡
一查卻是結腸直腸癌
前陣子
30歲的黃女士突然發現
大便時經常出血
她以為是痔瘡
並未引起重視
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
到復旦廈門中山醫院就診
通過腸鏡及腸鏡活檢病理檢查
被確診為結腸癌
和博斯曼得的是一種病
無獨有偶!
近日
56歲的劉女士到市中醫院肛腸科看痔瘡
她患痔瘡多年,最近常便血
從外觀上看
劉女士確實患的是痔瘡
整個肛門口都是突起的痔瘡
但接診的市中醫院肛腸科
副主任醫師張志謙仔細詢問後
發現了問題
劉女士的大便習慣發生了改變,原來一天1-2次,現在變為一天3-4次;便血為暗紅色,且夾雜有血塊,不同於痔瘡便血的鮮紅色;最近三個月,她急速消瘦,體重減了十幾斤,消瘦原因不明。
張志謙高度懷疑劉女士患了惡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發現,劉女士肛門口右後側有菜花狀腫物,表面凹凸不平,邊界不清楚,且推不動。經腸鏡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劉女士被確診為直腸中分化腺癌。
張志謙提醒
如果出現和劉女士類似的症狀
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
建議到專科做相應的檢查
尤其是肛門指診和腸鏡檢查
必要時做病理學檢查
以免漏診、誤診
分析
飲食結構不合理 尤其是「二高一低」
復旦廈門中山醫院
普外減重及代謝外科負責人
日間病部執行主任吳海福介紹
一項對歐洲20個國家
20-49歲人群的調查發現
2004年-2016年
20-29歲的人群結腸癌發病率增加最快
達7.9%
我國結腸癌發病
同樣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以往
我國結腸癌高發人群在50歲以上
但近年來臨床上30歲以下年輕人
罹患結腸癌的比例不斷升高
目前約佔總患病數的10%
「我做過手術的最年輕結腸癌患者才20歲出頭。」
那麼
為什麼會這樣?
吳海福說,結腸癌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主要是飲食結構不合理——「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還攝入了過多的含糖飲料和食物。此外,肥胖、運動少、抗生素使用增多,也會增加患結腸癌的機率。
提醒
應重視結直腸息肉切除了也要定期複查
吳海福提醒
腸癌引起的便血容易被患者誤認為是痔瘡
以至於耽誤病情
尤其是懷孕前
如果把腸癌引起的便血誤認為是痔瘡
等生孩子以後再看醫生,往往是晚期了
因為懷孕引起體內激素變化
會促進腫瘤生長
張志謙提醒,對結直腸息肉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結直腸癌的發生一般經歷息肉-腺瘤-癌變的演化過程,一般認為由息肉發展為結腸癌需10-15年的時間。「我接診過一名52歲的男患者,每天大便3-4次,大便前腹部隱痛,便後腹痛緩解,大便不成形,餐後總是有強烈的便意感。特別是喝酒或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後,症狀更加明顯,大便次數可達一天6-7次。腸鏡檢查顯示,患者的乙狀結腸有多個腺瘤性息肉,病理檢查顯示為管狀腺瘤。」
張志謙強調
如果腸鏡檢查發現結直腸息肉
一定要及時找專業醫生看看
息肉切除了也不要掉以輕心
要定期複查,千萬不要置之不理
以免延誤病情
漫畫:小牛
建議
堅持鍛鍊健康膳食 若有不對及時檢查
吳海福認為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
因此要堅持體育鍛鍊,避免肥胖
在生活中,要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要戒菸,避免吸菸對消化道的長期不良刺激。
張志謙建議
有以下情況的人群
應及時進行腸鏡檢查
1.大便潛血陽性或不明原因貧血;
2.一級親屬有結腸癌或結直腸息肉病史;
3.本人有結直腸息肉、癌症病史;
4.有慢性腹瀉、慢性腹痛、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的體重明顯下降等,以及炎症性腸病、盆腔放療等病史者。
合理膳食
多運動
有不適及時就醫噢!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汪燕妮 龔小莞 通訊員:陳嘉俊 李琪彬
編輯:盧婷雯 審核:蔡文演
【來源:廈門日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