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然是父母的寶貝,但是當孩子犯錯時,不同的家長就有不同的做法了。有的家長會及時地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有的家長就會慣著孩子,導致長時間寵溺孩子。
前些日子,王先生7歲的兒子在乘坐校車回家的路上搶了其他孩子的零食,並且還把零食撒在了車裡。校車上的老師看到後就去質問孩子,而孩子由於害怕沒有承認錯誤,老師感覺孩子在撒謊,於是做出了扇孩子耳光的動作,想讓孩子說實話。
結果從小被父母溺愛的孩子見此情景,竟然對老師說了一句髒話,氣憤的老師直接扇了孩子5個耳光。當孩子回家後,王先生看到孩子臉上的印子,就問兒子原因,聽完兒子講述,王先生也是火冒三丈,第二天直接去找老師。
王先生氣憤之下表示老師應該索賠:「一個巴掌一萬塊,一共是五萬塊」。後來這件事被傳到了網上,網友們得知後紛紛表示寶爸太過分,雖然老師有錯,但是寶爸的這一做法確實有些無理取鬧,而且引起了眾怒。
那麼,當孩子有搶別人東西的情況,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呢?
1.了解孩子搶東西的動機
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搶別人東西的原因,孩子在小的時候,自我意識會比較強烈,也分不清物品的歸屬,遇到自己喜歡的或者是感興趣的,就認為是自己的。而有些孩子就是想欺負其他孩子,想把別人東西佔為己有。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不同動機,教育孩子改正錯誤。如果是自家孩子搶別人玩具,家長們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給孩子講明道理。而如果是自家孩子被搶的話,家長們也不要太氣憤,儘量用平和的心態處理孩子之間的關係,這樣才是對孩子更好的做法。
2.不採用暴力形式
有些父母聽到孩子有搶他人東西的行為,就會氣急敗壞,往往採用暴力形式,對孩子又打又罵,其實大可不必,暴力的方式不解決問題,還會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家長要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明確物品所有權。
明確告訴孩子,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更不能搶,要用正確的教導方式。如果孩子真的很喜歡對方的東西,家長也要讓孩子先詢問對方的意見才行,不管對方借不借自己玩,都不可以伸手去搶別人的東西。
3.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教育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要經得他人同意才能玩他人玩具等,不能搶別人的玩具。如果孩子這樣做了,家長也要及時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對的,慢慢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4.家長樹立榜樣
孩子會以父母為榜樣,跟著父母學習。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為人謙和,與人為善,孩子也會學習父母的為人處世。家長也要把樂於分享這種精神傳遞給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樂趣,會在同伴中更受歡迎,還能夠鍛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溺愛孩子,溺愛孩子會讓孩子覺得凡事應該以他為中心,會把孩子慣壞,家長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明確物品所有權。
結語:
當孩子犯錯誤後,要及時找原因,幫助孩子改正,一味袒護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優秀的家長不僅要做到讓孩子衣食無憂,教育好孩子才更重要。
你們是怎樣看待這件事情的呢?你們覺得這個寶爸的做法對嗎?歡迎來和大家一起評論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