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孫子兵法·始計篇》有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作為事關生死存亡的國家大事,對於戰爭也確實需要我們有慎重對待的態度。但這種慎重的態度,也並不意味著一味地的退避、忍讓,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不會主動發動戰爭,但也同樣不懼怕戰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各種勢力的重新整合新的國際秩序建立,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兩大對立集團形成。而在兩大集團對峙的前線——朝鮮半島之上分別建立了朝鮮與韓國兩個政權。意識形態上的鬥爭、對統一的需求終於催生了韓戰。
原本這場一邊倒的戰爭,卻在開戰幾個月後,便因為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參與形勢急轉直下,朝鮮方面損失慘重,節節敗退,期間美國更是多次侵入我國領空。於是,在朝鮮的邀請下,秉著「唇亡齒寒」的道理,志願軍赴朝作戰。
在志願軍入朝之後的三年內,志願軍先是發動了五次大的戰役,化解了危局;隨後又在三八線附近與美國方面進行了邊打邊談的長期戰略對峙,終於也迫使美國籤訂了停戰協定。
在這場近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更是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團隊、個人,他們的家國情懷、保家衛國的理念也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後人,值得我們銘記。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英雄便是其中鮮明的代表,他就是有著「狙神」稱號的張桃芳。在朝鮮戰場上,他憑藉著一支沒有配備瞄準鏡的莫辛納甘步槍,在32天的時間裡用442發子彈擊殺了214名敵人,創下了朝鮮戰場我軍的冷槍狙殺記錄。
「狙神」的成長
張桃芳,是江蘇興化人,生於1931年。在戰爭泥淖中長大的他,自然十分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很早便參加了兒童團。而在新中國成立的2年後,年滿20歲的他選擇了參軍入伍,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直到1952年9月他又跟隨自己所在的24軍214團進入朝鮮戰場。
與我們對「狙神」的普遍認識不同的是,入伍初期的張桃芳並不擅長狙擊,他也並不是天賦型的狙擊手;甚至在進入朝鮮戰場配發了莫辛納甘步槍後,他還有著連續脫靶三次的「光榮成績」。
但這些對於張桃芳而言,卻成為了敦促自己進步的動力,此後他開始加強訓練。為了培養自己的肌肉記憶,他每天端著槍練習動作,甚至為了穩定槍身不惜在雙臂上掛上沙袋,而對於遠處的物體他也是加強訓練快速瞄準。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出幾月他便真正掌握了莫辛納甘步槍的使用方法,做到了百步穿楊。
而在當時的朝鮮戰場上,由於雙方長期在三八線附近僵持,為取得對戰上的優勢地位,1952年10月,美軍採取了「攤牌行動」,對上甘嶺地區展開了猛烈的攻勢,不過雖然這場戰爭中死傷慘烈,但經過43天的爭奪,我軍還是基本上穩固了陣地。但在上甘嶺戰役結束後,上甘嶺地區依舊壓力很大,而此時我軍審時度勢的採用了「冷槍冷炮運動」,以高密度、低強度的襲擊、狙擊戰進行有效殺傷敵人。
張桃芳,也在此時跟隨214團來到了上甘嶺的597.9高地,並且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實戰狙擊。但這一次狙擊中,由於緊張以及不熟悉彈道,儘管連開十幾槍但卻無一命中,最後只得悻悻而回。
這次的實戰後,張桃芳向老兵請教 ,又積極熟悉地形,了解敵人作息出行,終於很快便有了第一個敵人被擊斃,到了2月底張桃芳已經擊斃了71名敵人。
當時的皮定鈞軍長都不相信這是一個新兵的成績,便令參謀王紀榮前去一探究竟,他還令他帶了一雙皮靴,囑咐王紀榮要是張桃芳真有本事便將靴子授予給他。
在王紀榮的親眼見證下,張桃芳「手起刀落」敵人又有3名敵人命喪槍下。
這雙靴子,自然也成了張桃芳的囊中之物。
而在隨後面對我方的冷槍冷炮,被打怕了美軍不得不挖築工事用以防護,就連平常的大小便也不敢露頭。美國人還給張桃芳他們的駐地冠以「狙擊兵嶺」的名諱。
在張桃芳從1月29日進入陣地到5月25日退出為止,張桃芳的實際射擊時間為32天,而在這短短的32天裡,他愣是依靠 442發子彈打出了擊斃214名敵人的成績,「狙神」的稱號也是不脛而走。
這樣的成績,令人側目。也正是憑藉這樣的功績,他被授予「二級狙擊英雄」稱號,朝鮮方面則授予了他「一級國旗勳章」。
回國,繼續軍伍生涯
在朝鮮戰事結束後,張桃芳回到國內,並在隨後憑藉出色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調入了空軍部隊,成為了一名飛行員。
在擔任飛行員期間,他更是塑造了零事故、零傷亡的記錄。而在飛行員退役後,他成為了一名參謀長,繼續服務於軍伍之中,直至1980年退休。
2007年,77歲的一代「狙神」去世。
小結
對於自己抗美援朝中的事跡,曾有記者問過張桃芳「你難道不害怕嗎?」
而張桃芳給出的答覆卻是「那時候我只想著打鬼子,只有多打一個敵人,我們才能少一分威脅」。
簡單的答覆,卻也是最真切的情感表現。或許也就是英雄本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