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潔怡
編 | molly
《麵包店的女孩》拍攝於1963年,是一部只有23分鐘的黑白短片,作為侯麥「道德故事」中的第一部影片,簡短的劇情已經一針見血且趣味十足,侯麥十分老辣地刻畫出了一位愛而不得的男士的「撩騷」心理。張愛玲筆下有白月光和蚊子血,而法國人心中也有法餐和曲奇。
黑白,巴黎,23分鐘,旁白,三個人,兩段情。《麵包店的女孩》講述了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巴黎街頭的一個小故事,法律系大學生在街頭邂逅美麗的希爾維,幾次偶遇後,大學生喜歡上希爾維,當他想再次偶遇希爾維時,希爾維消失了,在她消失的這段時間,大學生在麵包店女孩那裡排解無聊和寂寞。最後,希爾維又出現了,結局出人意料。二十三分鐘的黑白短片把男女愛意萌動的心理揭露得淋漓盡致。
巴黎一景
影片一開頭就全景式地展示了當時巴黎的生活場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車水馬龍的十字街頭,哥德式的建築,市場上的櫻桃用紙袋裝,曲奇大塊且按塊來賣,用普通的白色紙張包裝餅乾和蛋糕。雖然只是黑白兩色,但還是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法國巴黎的浪漫氣息,尤其是男主角和麵包店女孩之間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曖昧情感。
曖昧相處
影片以獨白為主,人物關係簡單明晰。雖然只有二十三分鐘,情節卻是給人驚喜。當以為男主角會順利地和希爾維在一起時,希爾維消失了;當麵包店女孩出現且答應男主角的約會時,原以為約會會成功,沒想到這時希爾維又出現了;讓人沒想到的是,男主角的一切「罪行」都被希爾維看在眼裡。
與希爾維再次相遇
整部影片中,導演都沒有把兩個女性同時放在一個畫面裡,希爾維消失,麵包店女孩出現,希爾維出現,麵包店女孩消失。在影片結尾,大學生和希爾維婚後走進麵包店,出現的不再是原來那個女孩。
影片還表現了男主角「幼稚」的心理,為了再次邂逅希爾維,晚餐他花了30分鐘,來回走了3回,以為這樣遇見希爾維的機率能增加10倍。在希爾維沒有出現的時間裡,他心理不斷設想她不出現的原因,可能是走了另一條路,可能是坐地鐵或乘公車,最後他決定擴大搜索範圍,幻想希爾維會在某個窗口出現,或者會從某個商店走出來。男性和女性在感情裡的心理終究逃不過導演的眼睛,被導演表現得透徹而含蓄。
在街上來回穿梭的男主
影片全程對內心刻畫細膩直白卻不做作,雖然出現一些鏡頭的晃動,但整體的人物情感如行雲流水。表現男主角的自我欺騙,富有智慧而且深刻。一次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了希爾維的注意,美貌佔據了男主角的心。當希爾維消失後,他決定換一個獵物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尋找一個容易捕獲的獵物去安放自己的「愛情」。
男主角對希爾維甚是著迷
男主角一邊等待一見鍾情的希爾維,一邊和相貌平平的麵包店女孩調情。男主角頻繁地去買麵包店,麵包店女孩誤認為男主角喜歡他。很難說他是喜歡麵包店女孩的,麵包店女孩不過是一個替代品。在男主角看來,去麵包店買曲奇不過是和麵包店女孩玩一場遊戲。和其他女人調情,一方面可以消解掉無聊寂寞的折磨,順帶展示一下自己男性的魅力;另一方面當心儀對象拒絕自己時還有其他備選對象。
餅乾是一種欲望的投射
感情的空窗期,找了一個釋放自己虛榮心的地方,雖有內疚,卻仍在繼續。情節的發展明顯表明,內疚只是一剎那的感覺,而虛榮心的滿足才是更首要的。人性大概就是如此,總是需要一些類似曲奇的東西來填補生活中的空白,來等待那個更長久的未來。
「讓我煩惱的不是她喜歡我,而是她認為我也喜歡她」,短短一句,道盡愛情裡所有的殘忍與自私。本以為,男性是愛情食物鏈頂端的生物,殊不知,那些擁有美貌能讓男人一見鍾情的女人才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那些麵包店的女孩們不過是他人美滿愛情裡的一段插曲,美好又悲哀。三個人就像是一個圓圈,希爾維徵服了男主角,男主角徵服了麵包店女孩。
麵包店女孩對男主露出期許的神情
在影片中,原本以為女性只是被男性追逐的對象和獵物,以高尚的愛情之名捕獲女性,讓人沒想到的是,男主角在追逐獵物的同時,他也成了獵物,被希爾維死死地捏在手裡。最後的贏家是希爾維,先是得到了男主角的青睞,又把一切都看在眼裡,最後還順利地和男主角結婚。
希爾維把一切看在眼裡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因為一些不起眼的瞬間墜入愛情之網,並被困在其中。一次次地擦肩而過、一次略顯笨拙的刻意相撞、一次意外的對視、一次輕微的肢體接觸、一件只有兩個人才知道的事情.也許每個人都曾是那個麵包店的女孩,也許都曾經一不小心成為誰感情空窗期裡三分鐘戀愛的對象。
陷入捕獵圈套的麵包店少女
結尾讓人覺得麵包店的女孩可憐,她是影片中唯一的受害者。她就像是閒來無事時供人消遣的曲奇或蛋糕,當人們找到正餐後,就被遺忘在不知名的角落裡。曲奇是機器生產的,哪裡都能找得到;而正餐卻是非流水線產品,各有不同,不輕易得到。
曲奇不過是男主角等待希爾維出現時拿來消磨時光的東西,又是消解內心無聊寂寞的最佳選擇。曲奇終究只是生活的點綴,永遠不能替代正餐。曲奇的味道是否還被人記得和想起?
短短23分鐘,一場小小的道德論辯在簡潔的情感關係中升騰:調情是愛情嗎?愛情是否可以用道德去衡量?情感糾葛中,是聽從內心的聲音,還是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在留下一系列叩問之後,侯麥再次狡黠地戛然而止。看似美滿的結局,卻埋下更深的伏筆。「麵包店女孩」已經不知所蹤,在男主的人生道路中,是否還會出現下一個麵包店女孩、咖啡店女孩、或者水果店女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