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織女」培訓2000多位貧困女性 雲南邊境小村莊靠織麻大變樣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昆明1月6日消息:鄭芬蘭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個8歲開始學織布的手藝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了一把木梭,並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尋梭之旅。

多年下來,鄭芬蘭已經在雲南高黎貢山、西藏那曲等地建起了10個手工藝傳承村落,培訓了2000多位貧困地區媽媽,幫助她們傳承老手藝的同時脫貧增收。就在上個月,一群傈僳族媽媽還接到了她帶去的百萬訂單。

(工坊培訓 中間為鄭芬蘭 周崗峰攝)

地處高黎貢山山脈的怒江州水溝頭寨是鄭芬蘭去的最多的一個地方。2017年9月13日,鄭芬蘭一行8人第一次來到這裡,走進第一戶人家時,75歲的八四妹正帶著兒媳三百妞正在院子裡織麻,兩根毛竹棍支起一個老底子織布機,八四妹光著腳,上面沾著泥巴。

八四妹帶著兒媳在織的,是自己百年之後要用的麻布。按傈僳族的傳統,去世的人入土時身上要蓋著麻,子孫亦要披麻戴孝。而在早些年,這裡家家戶戶都種麻,種麻、織麻、穿麻是這個民族特有的標誌。但由於手藝繁瑣等,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已無心學習這門老手藝。

(79歲還在織布的八四妹 周崗峰攝)

「老手藝的傳承不應該以生命為代價」,抱著這樣的信念,那之後,鄭芬蘭先後帶著設計師和產品等團隊10多次進入水溝頭寨。

3年來,傈僳族的媽媽們有了自己的織布工坊和獨立品牌,當時房頂只有一張塑料布的三百妞家也已經脫貧摘帽,住進了政府為脫貧搬遷群眾蓋的新樓房。

玖生妞是工坊裡繡花手藝最好的一個,因為支氣管擴張,她不得不常年吸氧,每半個月還要去醫院做透析。得知寨子裡的媽媽們可以靠織布繡花賺錢後,她也讓丈夫波加付加入了培訓隊伍,回來再教給自己。

手裡有了活,玖生妞覺得,日子過的快了很多,不像原來,自己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數日子。

12月13日,鄭芬蘭再一次來到水溝頭,這次,她為媽媽們帶來了一個總額上百萬的訂單。媽媽們織的土布將被用在筷子套上,還有新年紅包、環保書皮、和學生的校園卡套……

這是在阿里巴巴魔豆媽媽項目團隊牽線下,幫她們促成的最新的一筆訂單。2018年,鄭芬蘭經人引薦參加了由中國紅十字會和阿里巴巴公益聯合舉辦的「魔豆媽媽創業扶貧大賽」並成功獲獎。在項目資助下,鄭芬蘭加快了尋梭步伐。

通過魔豆媽媽公益店,鄉村媽媽們的手工產品慢慢走向了城市年輕人的生活,直播、大促等新潮的詞彙也第一次跟這些偏遠地區的媽媽們產生了關聯。

(鄭芬蘭為不能用銀行卡或手機轉帳的媽媽發工資 周崗峰攝)

一個個小小的工坊像一顆顆種子,讓臨近消失的老手藝重新生根發芽,也讓一個個偏遠小村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這些年來,無論在水溝頭、那曲還是鄭芬蘭所在的浙江,都有很多的政府力量、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不斷加入,共同為這顆種子灌溉澆水。

鄭芬蘭從水溝頭回來沒幾天,一條嶄新的水泥路鋪到了村頭,當年沒有手機信號、沒有寬帶也不通汽車的邊境小村已經大變樣。「以後進村再也不用村民騎著摩託車下山接了」,鄭芬蘭高興地說。

 

相關焦點

  • 當代「織女」培訓2000多位貧困女性傳承老手藝 傈僳族媽媽接到百萬...
    多年下來,鄭芬蘭已經在雲南高黎貢山、西藏那曲等地建起了10個手工藝傳承村落,培訓了2000多位貧困地區媽媽,幫助她們傳承老手藝的同時脫貧增收。就在上個月,一群傈僳族媽媽還接到了她帶去的百萬訂單。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水溝頭寨是鄭芬蘭去的最多的一個地方,這裡地處高黎貢山山脈,相隔不遠就是緬甸。
  • 浙江「織女」培訓兩千多位貧困婦女傳承手工藝
    媽媽們織的土布將用在筷子套、新年紅包、環保書皮、學生校園卡套等上面。鄭芬蘭從8歲開始學織布。在2003年一次徒步旅行中,她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一把木梭,並開啟了近20年的學藝和授藝之旅。她在雲南省高黎貢山、西藏自治區那曲等地建起了10個手工藝傳承村落,培訓2000多位貧困地區媽媽,幫助她們傳承老手藝與脫貧增收。
  • 雲南鎮康:「戶戶聯保」密織邊境疫情防控網
    然而,在邊陲雲南鎮康,這個國慶中秋的節日祝福則有別以往,人們互相間問候會忍不住關切的多加一句:出門請記得帶好口罩。這是鎮康縣以「就近組團、相鄰守望」為原則,建立「戶戶聯保」工作機制,密織疫情防控網的具體體現。鎮康「戶戶聯保」密織邊境疫情防控網  隨著國際疫情形勢的急速加劇,這個「一腳踏兩國」且有著近百公裡中緬邊境線的邊關要道,外防輸入壓力不言而喻。
  • 晝出耘田夜績麻,為什麼是「耘田,績麻」而不是「耕田,織麻」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範成大在退隱石湖的十年中,寫了許多田園詩,其中以《四時田園雜興》最為著名。這組詩共60首七言絕句,每12首為一組,分詠春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園生活。在這些詩中,詩人全面、真切地描寫了農村生活的各種細節。《夏日田園雜興其七》就是描寫農村夏日生活場景的一首詩。
  • 《天涯織女》臺灣走紅 10月浙江衛視獨家上星
    宮鬥情鬥的結果多是兩敗俱傷,劇中女子的命運惹人嘆息  上海唐人電影製作有限公司2010年度情感大戲《天涯織女》(臺灣地區名為《神話織女》)在全國各地陸續播出後收視看好,在臺灣「中視」電視臺播出維持在平均1.29,最高突破1.3並持續走高的好成績,在整個臺灣地區八點檔總收視排名位列第三(前兩名為臺灣本土製作的百集超長鄉土家庭劇
  • 牛郎和織女那些鮮為人知的的秘密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星火閃爍的銀河岸邊,有一座雲錦坊,這就是織女織雲錦天衣的地方。在銀河對岸有一個青年騎在牛背上,吹著牧笛在放牛,這個青年就是牽牛。牽牛每天看著絢麗的朝霞和晚霞,以及藍天上飄著的白雲。彩霞和白雲是那樣的美,織女一定是位心靈手巧、勤勞善良的姑娘。牽牛用牧笛表達了對織女的愛慕之心。
  • 牛郎與織女,是一個細思極恐的故事
    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記錄了這樣的故事(我用白話文敘述):有一個男子,看到田中有七位女性,都穿著毛衣,插一嘴,當時也沒有奶奶設計版毛衣,實際上是羽衣啦,可是幹寶一定要這樣幽默的敘述,我也沒有辦法。實際上這七個女子都是鳥變的,其中一名女子將毛衣脫下來,男子潛伏過去將毛衣藏起來。
  • 「三區三州」之雲南怒江脫貧:「雲端上的村莊」建起了20多家客棧
    9日,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來到全國唯一的怒族鄉——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這裡地處怒江大峽谷之中,被譽為「雲端上的村莊」。近年來,老姆登村依託當地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大力發展觀光旅遊產業,完善了怒江觀景臺、旅遊公廁等基礎旅遊設施,慕名而來的遊客日益增多,老姆登村藉此開辦客棧,為當地村民增加了收入。
  • 跨山海、聚深情——滬粵幫扶助力雲南攻克貧困堡壘
    曾經的「外鄉人」融入到雲南山區建設,帶來了新思想。也因幫扶幹部的到來,貧困群眾掙脫了被貧窮圍困的日子,紅土地長出了新產業,又將迎來新生機。  「幫扶協作促進了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雲南省扶貧辦幫扶協作處處長牛濤說,2016年以來,雲南省累計接受上海、廣東財政援助資金141.08億元,順利完成6614個幫扶項目。  在雲南西北部的獨龍江鄉,2010年,雲南32個省級部門和上海市啟動了「整鄉推進整族幫扶三年行動計劃」,在安居溫飽、基礎設施等方面合力攻堅。
  • 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日本貧困女性投入AV行業
    但事實上,因為疫情而陷入貧困的日本女性被迫投身風俗業的不在少數,更催生出一批小成本「單人AV公司」。 疫情之下,貧困女性的生存問題作為次生災害已然顯現。
  • 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日本貧困女性投入AV行業~
    雖然岡村隆史為自己蔑視女性的錯誤觀點,進行了公開謝罪。但事實上,因為疫情而陷入貧困的日本女性被迫投身風俗業的不在少數,更催生出一批小成本「單人AV公司」。疫情之下,貧困女性的生存問題作為次生災害已然顯現。
  • 海南歌謠的故事‖歌聲裡的天涯織女
    《織女怨》就是一首織女清唱的愁悶民歌。這首歌流傳在三亞崖州地區,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崖州調,歌謠以「早起四鄰雞聲亂,放腳趕行近布機,相親只是機與儂,終日終夜坐相陪」四句開頭,描繪出貧家女子日夜織布的勞苦情境。這首《織女怨》所含故事中的女子是這樣傾訴的:我早上起床的時候,正是四鄰的雞亂啼鳴的時候,我快速地來到織布機前,與我依偎的只有我的織布機,我與它日夜相陪伴,織布機就是我的親人。
  • 雲南到處都是寮國美女,她們靠什麼生活?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雲南到處都是寮國美女,她們靠什麼生活?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網羅天下趣事,縱觀世界奇聞。現如今,世界各國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許多外國人也會選擇來中國旅遊,甚至定居。雲南到處都是寮國美女,他們靠什麼生活?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 「小車間」撬動「大扶貧」!幫助癱瘓姑姑,湘西妹子把手工品賣到...
    ,35歲的土家族姑娘譚豔林正為近百名「織女」講解展示編織要領。9年間,通過小小的民族傳統手工編織,她編織出了當地民眾脫貧致富的「就業大家園」:一頭連著湘西偏遠農村的留守婦女和老人,一頭連著國內外的各大商場和櫃檯;一頭連著「四通八達」的電商平臺,一頭連著遍布深山的扶貧車間。近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來到龍山縣惹巴妹公司,探尋湘西「小車間」撬動「大扶貧」脫貧模式中的這顆亮眼的明珠。
  • 10月16日《天涯織女》全國獨家首播
    10月16日《天涯織女》全國獨家首播 電視劇《天涯織女》浙江衛視10月16日起每晚19:35(黃金劇場)全國獨家首播。 方家遭逢大劫,巧兒一家躲入道觀,認識了世外高人風九斤,巧兒拜九斤為師學習木工,結合自己的技藝不斷創新紡織技能。在朋友的幫助下她改良了當時的棉紡織技術,但巧兒每時每刻都思念著家鄉和故人,她相信終有一天,自己會回到那個所有故事和夢想開始的地方。《天涯織女》製作精良,是難得的古裝佳作。從服飾、道具到場景無一不精。畫面美輪美奐、演員表現精彩、故事新穎好看、劇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 群眾不脫貧 企業不「收兵」——華能瀾滄江公司助力雲南脫貧攻堅戰
    同部署 同管理 同推進  由於歷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雲南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難度大,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雲南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發展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 聽一位資深織女講述與編織一同走過六十年
    或許是幼年時期長輩們的影響,或許是學習時小夥伴們的共同愛好,又或許是工作時的無意中的解壓法寶……總之,無論是從何時起與編織的結緣,都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接下來的人生,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一位織女與編織人生的深厚情誼,本文寫於去年國慶,這位可愛的織女回憶了自己與編織共同成長的六十年,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說起和編織結緣可謂源遠流長,在我五歲多的時候,經常看見母親手拿竹針用毛線織衣服
  • 月經貧困背後是被忽視的女性貧困
    人們震驚於被忽視的經濟鴻溝,其實「月經貧困」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貧困——經濟貧困、知識貧困、文明貧困……被遮蔽的現實遠比網絡上的更為觸目驚心,背後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中國有多少女性用不起衛生巾?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是徒勞的。
  • 《天涯織女》收視高漲 女性觀眾反響強烈(圖)
    由張鈞甯、袁弘(博客)、劉詩詩、蕭正楠等人主演的女性情感勵志劇《天涯織女》近日在全國地方電視臺陸續開播,九月將陸續在成都、福建等地播出,同期在臺灣地區隆重首播。  率先開播的西安和南寧地區劇集收視飄紅,播出後觀眾反響熱烈,西安地區收視排名已經衝入全年前五名,而且勢頭不減,南寧的收視也是節節攀升,不僅取得良好收視,劇中人物的命運也引起觀眾熱議,尤其在女性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很多人打電話到電視臺參與劇集互動,跟隨劇中幾位女子的經歷感受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