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間」撬動「大扶貧」!幫助癱瘓姑姑,湘西妹子把手工品賣到...

2020-12-22 澎湃新聞

編者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女性作用愈發突出,不可替代。

繼湖南省婦聯開展的「巾幗初心耀三湘」——「紅色湘女故事匯」和「尋訪三八紅旗手」系列專題報導後,我們推出巾幗初心耀三湘 • 奮鬥篇——「脫貧攻堅她力量」專題報導。為此,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工廠村莊,講述脫貧攻堅中的巾幗故事,展現她們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責任和擔當、智慧和力量、柔情和美麗,彰顯新時代湘女的新作為。

今天為您帶來的,是「惹巴妹」譚豔林的故事。

譚豔林:惹巴妹「惹」出編織大市場

策劃:湖南省婦聯宣傳部

製作:今日女報/鳳網

文:首席記者 李立

譚豔林:惹巴妹「惹」出編織大市場

「在中間這個位置需加針,加針後再回過來兩針……」芒種時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織品有限公司的車間裡,35歲的土家族姑娘譚豔林正為近百名「織女」講解展示編織要領。

人稱「惹巴妹」的譚豔林,因為親人的一場意外事故,她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鄉創業。

9年間,通過小小的民族傳統手工編織,她編織出了當地民眾脫貧致富的「就業大家園」:一頭連著湘西偏遠農村的留守婦女和老人,一頭連著國內外的各大商場和櫃檯;一頭連著「四通八達」的電商平臺,一頭連著遍布深山的扶貧車間。

近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來到龍山縣惹巴妹公司,探尋湘西「小車間」撬動「大扶貧」脫貧模式中的這顆亮眼的明珠。

殘疾的姑姑點燃她的創業夢

位於湘西北邊陲的龍山縣,是國家重點扶貧攻堅縣。很小的時候,譚豔林就嘗過貧困的滋味。

「我們家有3個孩子,我是老大,下面還有妹妹和弟弟。因為村子離縣城近,媽媽種了一些菜,我就幫著拿到農貿市場去賣。」譚豔林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至今仍然記得8歲那年賣菜的情形,「那是冬天,我用背簍背著一大筐水酸菜去市場上賣,那個水酸菜剛剛從罈子裡拿出來,酸水順著背簍留下來,我全身都溼透了」。一位好心的阿婆看到了,幫著不斷吆喝,譚豔林的水酸菜才得以快速賣完。

16歲那年,為讓弟弟妹妹繼續讀書,成績優異的譚豔林忍痛輟學,跟著姑姑南下廣東打工。

在深圳,譚豔林最開始在幾十米高的建築上做又苦又累又危險的外牆清理。之後譚豔林找到一份超市理貨員的工作,在18歲時成為超市裡最年輕的銷售經理。再後來,譚豔林通過自學,成為一名產品設計師。20歲時,她成為一家外企的業務經理。

正當譚豔林工作上順風順水時,早已回鄉的姑姑卻意外摔傷,導致癱瘓。譚豔林急忙趕回家鄉,再見到姑姑時,這個自幼最疼她、也最能幹要強的姑姑,已躺在床上滿臉絕望。

無意間,譚豔林發現姑姑手裡還拿著織了一半的手工活。她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手工織品是土家族姑娘代代傳承的技藝,姑姑十幾歲就織得很好了,「我每次出門,姑姑都會給我送她織的毛衣、圍巾和納的鞋墊。」

回到廣東後,譚豔林把姑姑送給她的、沒捨得用的手工織品整理出來,送給客戶,「想看他們能不能幫下我姑姑」。

在國外參展,當地消費者與譚豔林(右)合影。

有一次去拜訪一名來自義大利的客戶,譚豔林驚奇地發現,原本應該穿在腳下的鞋墊,被客戶工工整整裝在鏡框裡,掛在牆上,「客戶覺得,這是藝術品」。這讓譚豔林看到了手工織品的市場機遇,也看到了幫助姑姑的希望。

譚豔林告訴姑姑,做手工活也可以賺錢,外國人很喜歡。姑姑聽後,又繡了一幅作品寄給譚豔林。很快,譚豔林告訴姑姑,繡品在網上賣了800元錢。「姑姑至今都不知道,那幅繡品其實是我自己拿錢收的。」譚豔林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她想讓姑姑覺得繡的東西有價值,她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帶領湘西姐妹編織美好生活

受到鼓舞的姑姑從絕望中走了出來,並帶著鄰居們一起做手工織品,寄給譚豔林的作品越來越多。這讓譚豔林陷入了兩難——外貿公司有規定,員工不能和客戶私下交易,自己掏錢購買姑姑寄來的手工織品也不是長久之計,告訴姑姑真相吧,又怕姑姑好不容易燃起的生活熱情又遭到打擊。

思考了多次後,在事業和親情之間,譚豔林選擇了後者,她放棄馬上要晉升業務部主管的機會,辭職返鄉創業。在外企打工的丈夫也和她一起返鄉。

2010年,24歲的譚豔林回到龍山縣城開了一家精品店。她設計圖稿,讓姑姑編織,再通過精品店售賣。

沒想到,姑姑編的織品特別受歡迎。「既然純手工工藝品很有市場,能不能專門做這個呢?」譚豔林的腦子一下子開動起來了,「如果能打開市場,像姑姑這樣的殘疾人和留守婦女,就能用民族傳統手工編織來實現自身價值,不但能從精神上得到慰藉,而且能在家門口就業掙錢,更好地照顧家庭」。

譚豔林的手工編織培訓班非常受歡迎。

2011年,譚豔林的龍山縣惹巴妹手工織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姑姑是第一個員工。在龍山縣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該公司在全縣21個鄉鎮(街道)開展了手工編織巡迴培訓活動。培訓第一天,公司便招聘到了89名員工。

「『惹巴』在土家語中是『美麗』之意,希望讓更多像姑姑這樣的殘疾人和留守婦女通過編織重拾信心,把生活越過越美。」譚豔林說。

第一批新員工上門後,因為技術生疏,生產過程中浪費了大量材料,很多產品賣不出去,譚豔林咬咬牙,不計損失地回收了不合格產品。正是她的這一舉動,焐熱了大伙兒的心。大家幹勁十足,積極參加培訓,主動「傳、幫、帶」,很快這一批員工就可以獨立生產,出眾者還擔任了「老師傅」。

創意產品,讓湘西神秘文化走向世界

「我只有一隻手,去做事怕別人看不起。」43歲的向桂花因早年落下殘疾,只好守著家裡的幾分田地和兩個孩子度日。當譚豔林找到她時,她完全沒想過,會有工作「找上門」來。

如今,向桂花月賺3000多元,成了編織班的「老師傅」,不僅建了新房,人也變得樂觀。

在很多如向桂花這樣的婦女通過編織找回自信時,譚豔林開始為手工編織產品尋一條走出大山、通往外界的路。

有一次,譚豔林在阿里巴巴看到一條國外的求購信息。不會英語的她雖然沒有看懂求購信息,但看懂了求購圖片。她直接把電話打到了阿里巴巴的客服,請他們幫忙翻譯並回復。

就這樣,譚豔林和這個國外客戶建立了聯繫,她的產品也真正走出了國門。

訂單慢慢多起來,譚豔林不斷開發新品種,既有嬰兒鞋帽服飾、創意禮品,又有民族特色的女性飾品。比如,湘西三大迷(「趕屍」「放蠱」「落洞」)一直是湘西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譚豔林從中看到創意,設計出三大主題的手工織品娃娃,深受年輕人喜愛。

在第22屆義大利米蘭國際手工藝品展銷會上,「惹巴妹」帶去的手工織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很快銷售一空。同時,「惹巴妹」與義大利動漫公司達成合作意向,與電商亞馬遜歐洲站的代理人籤約,並聘請了2名義大利留學生設計師為公司研發設計總工程師,還在義大利唐人街開拓了市場。

「惹巴妹」公司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轉型。2019年,惹巴妹公司銷售額達4000萬元,目前已在湘西州8個縣市開設扶貧車間20餘個,幫助1475人在家門口就業。公司員工98%以上都是女性,其中包括226名殘疾人和91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員,每年人均增收2萬餘元。超過80%的手工編織產品銷往美國、義大利、法國等近十個國家。

如今,譚豔林正忙著研發教學新品,還在籌備成立惹巴妹進出口貿易中心,「希望能更好地把更多的湘西特色產品帶出大山、推向世界,帶動家鄉的父老鄉親增收致富」。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5毛

小編:依依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小車間」撬動「大扶貧」!幫助癱瘓姑姑,湘西妹子把手工品賣到米蘭和巴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精準扶貧」湘西速寫⑤|常在常德扶貧車間,尋「桃源」何須出桃源
    這一天,昌和扶貧車間投入試產,何豔平和幾個姐妹一起去報了名,通過培訓後順利上崗。「又能照顧孩子,還有自己的收入,應該是大半邊天哦!」何豔平笑笑。何豔平的孩子在楊溪橋鎮上念小學,為照看孩子,她一直留守在家,全家收入全靠丈夫外出務工。
  • ...起來真好看」「小車間」撬動 「大扶貧」 布楞溝村婦女能頂半邊天
    說起布楞溝村的脫貧經驗,就不得不提起「扶貧車間」,它的建立讓貧困婦女們從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實現了她們在家門口就業,務工顧家兩不誤,走出了一條以就業扶貧為主攻方向的發展致富路。布楞溝村位於甘肅東鄉縣北部乾旱山區,境內山大溝深、溝壑縱橫,自然條件惡劣,群眾們處於全縣最偏僻、居住最分散、條件最惡劣的地方。
  • 樺南縣土龍山鎮打造巾幗扶貧小車間 發揮扶貧大作用
    為全力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土龍山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因地制宜,把創建巾幗就業扶貧車間作為促進農村貧困婦女就業增收的重要舉措,實現貧困戶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一)帶動婦女就業,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
  • 河北武強:「小手套」撬動「大產業」
    「小手套」撬動「大產業」——武強縣北代鄉吳沙窪村黨建引領脫貧奔小康記事14名黨員的力量有多大?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北代鄉吳沙窪村的老鄉誇讚道:「換了天地!」武強縣城西北15公裡處,靠近滹沱河南大堤,就是吳沙窪村。曾經,這裡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發展長期滯後。
  • 走進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
    』首倡地」,近日,《先鋒》作為全國黨刊全媒體採訪團一員,來到湘西州十八洞村,聚焦精準扶貧的湘西經驗,挖掘湘西州精準扶貧故事,近距離感受「首倡之地」的發展變化。到2013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57%,集體經濟空白。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視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經過7年的努力,目前十八洞村的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湘西湘西,念茲在茲——杜家毫的湘西情結
    杜家毫說,推進「廁所革命」,看似小事情,實則大民生,一定要因地制宜,注重細節,真正把好事辦實辦好。2019年,上漲的豬肉成為了老百姓口中的高頻詞。殺年豬、燻臘肉是湘西群眾傳統習俗,可以說,在湘西,一家人日子過得殷不殷實,就看房梁上掛的臘肉多不多。「今年豬肉價格比較貴,老鄉家裡開始做臘肉沒?」
  • 中建八局二公司捐建卓尼縣杜家川村扶貧車間揭牌啟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王瑞超實習生盧姍通訊員李楠11月26日,中建八局二公司捐資建設的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鎮杜家川村扶貧車間正式揭牌啟用,來自小灣自然村異地搬遷安置的20餘戶居民從此又多了一條產業致富路。
  • 湘西湘西 ,念茲在茲 ——杜家毫的湘西情結
    杜家毫說,推進「廁所革命」,看似小事情,實則大民生,一定要因地制宜,注重細節,真正把好事辦實辦好。2019年,上漲的豬肉成為了老百姓口中的高頻詞。殺年豬、燻臘肉是湘西群眾傳統習俗,可以說,在湘西,一家人日子過得殷不殷實,就看房梁上掛的臘肉多不多。「今年豬肉價格比較貴,老鄉家裡開始做臘肉沒?」
  • 就業就在家門口 群眾脫貧有盼頭 ——渭沱鎮金山村好味軒扶貧車間...
    開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幫助其穩定增收、脫貧致富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去年,渭沱鎮金山村建成重慶好味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車間(簡稱好味軒扶貧車間),該車間解決貧困戶、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穩定就業9人(高峰期用工達到35人),實實在在走出了一條由政府引導、群眾增收、企業增產的脫貧新路子。8月11日,記者去到渭沱鎮金山村了解扶貧車間建好、用好、發展好背後的故事。
  • 湘西黃牛」入選2020年「公益廚房」消費扶貧活動
    湘西黃牛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其中心產區以鳳凰縣臘爾山區禾庫鎮為主。近年來,湖南青禾畜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傑智,憑藉著努力,不僅逐漸打響了湘西黃牛這個「牛」品牌,更撬動了貧困群眾的致富希望。今年九月底,全國紅十字會系統「公益廚房」消費扶貧活動正式啟動,湘西黃牛成為了湖南省六個入選產品之一。
  • 蘭州七裡河:「小百合」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
    據當地人介紹,蘭州七裡河區地處高海拔地區,平均氣溫低、降水量小,尤其是後山地區大多不適宜種植小麥等需要更多光熱的糧食作物。但卻比較符合蘭州百合喜溫涼、好溼潤、忌酷熱的生理特徵,出產的蘭州百合味道甘甜鮮美,瓣大、肉厚、色白如玉,纖維少,有「蘭州百合甲天下」的美譽,銷售價格也優於其他產地的食用百合,是產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農戶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
  • 十八洞村好榜樣||全國近百家媒體「精準扶貧看湘西」見聞錄
    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10月28日,「精準扶貧看湘西」百名社長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啟動儀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舉行。全國百名社長總編輯聚焦精準扶貧的湘西經驗,挖掘湘西州精準扶貧故事,見證湘西翻天覆地的變化。
  • 多元「造血」產業富民,多樣化發展撬動扶貧新引擎
    在脫貧攻堅戰中,菏澤高新區大膽創新,因地制宜,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多種經營模式,用多樣化發展來撬動扶貧新引擎,不斷造血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日前,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實地探訪了高新區呂陵鎮的多個扶貧項目,切身感受其大力發展產業多樣化取得的成果。
  • 貢山扶貧車間讓農村「就業邊緣人」變身產業工人
    雲南網訊(記者 李熙臨 通訊員 曾微)「2019年6月份到8月,我在這裡掙了32000多元,而且不用出遠門。雖然我脫貧了,但也害怕返貧。現在在扶貧車間裡打工,脫貧就有底氣了,致富也有希望了,生活也更有盼頭了!」
  • 【復工復產 愛心抗疫】妙麗香巾幗扶貧車間助力疫情防控
    【復工復產 愛心抗疫】妙麗香巾幗扶貧車間助力疫情防控 2020-03-10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來自漢川恆大包裝「扶貧愛心車間」的故事:給殘疾人一個實現人生...
    位於漢川市的湖北恆大包裝有限公司建廠20年來,重視助殘扶貧,先後安置殘疾人員、貧困家庭人員就業586人。目前公司有殘疾員工123名、精準扶貧對象26人。3年前,公司設立扶貧愛心車間,集中安置殘疾人從事插件、打包、搬貨等生產線輔助工作。12月11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前往這個車間採訪,殘疾員工吐露心聲說,他們在這裡最大的收穫是有了自信心。
  • 扶貧車間上班 開啟新生活
    金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我市最大的安置點,為了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我市在該安置點設立扶貧車間,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開啟新生活。在金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湖南尚珂伊針紡有限公司扶貧車間的十多名工人正在給襪子打包裝,貧困戶張秋鳳從海拔400多米的白沙觀坪村搬遷下來,不僅居住環境好了,而且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 。「以前搬下來的時候,我還擔心吃飯問題,但在這裡還能上班,一個月能賺這麼多錢,心裡就放心了。」貧困戶張秋鳳說道。
  • 奉節縣安坪鎮:500多村民成了扶貧車間上班族
    而在奉節縣安坪鎮,通過先後辦起的19個扶貧車間,當地有500多名農村人口實現了上崗就業,其中貧困人口佔1/3。村民在家門口找到工作今年76歲的村民郭定學沒想到,自己和老伴在上個月都實現了就業。郭定學家住奉節縣安坪鎮下壩社區,雙腿二級殘疾,只能拄拐行走,自理都很困難,72歲的老伴李其春也上了年紀,沒法依靠種地掙錢。
  • 杞縣「扶貧車間+鄉賢扶貧」 助力脫貧更添翼
    近年來,於窪村在該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積極通過「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企業扶貧模式,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在家就能就業,保障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扶貧車間」精準發力,群眾變身「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