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造血」產業富民,多樣化發展撬動扶貧新引擎

2020-12-24 瀟湘晨報

高效農業項目的「智慧大腦」作業系統

扶貧車間裡一片忙碌

村民在大棚裡剪玫瑰

建設中的高效農業大棚

(記者 武 霈)近200畝大棚種植的「脫貧玫瑰」即將含苞待放,生產隔離衣的扶貧車間正忙得熱火朝天,不斷發力「高效農業」的科研農業項目正在數位化遠程調度……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貧困群眾有了產業,就相當於有了「造血」功能,致富才有希望。在脫貧攻堅戰中,菏澤高新區大膽創新,因地制宜,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多種經營模式,用多樣化發展來撬動扶貧新引擎,不斷造血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日前,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實地探訪了高新區呂陵鎮的多個扶貧項目,切身感受其大力發展產業多樣化取得的成果。

玫瑰園裡開出「扶貧花」

這幾天,高新區呂嶺鎮許寨村村頭的玫瑰種植園十分熱鬧,正是玫瑰剪枝的好時候,村民們特別忙活,一些貨車也是頻繁進出。玫瑰園負責人來永明一大早就開始忙活起來,兒子出去談業務,他就一邊張羅著貨車的進出,一邊還不忘叮囑村民們修剪玫瑰。

記者跟隨來永明隨機走進一間玫瑰大棚,花香撲鼻而來,數以萬計的玫瑰都套著白網,成方連片的好不壯觀。「套網主要是防止陽光直射,保護花的顏色,在運輸過程中也利於防止損傷。你別看外面套著白網,開得不那麼舒展,到了花店後,把網摘下來,一插到水裡馬上就盛開了。」來永明說。

據來永明介紹,玫瑰園區裡一共有59個大棚,佔地面積是180多畝地,56個大棚種植的玫瑰,其餘的是非洲菊。玫瑰大棚一個季度能出3萬支玫瑰,基本上都是訂單式,不愁銷路。「大概一年能收益200多萬元,在這裡打工的村民有三四十人。」來永明說。

據了解,高新區呂陵鎮通過引進玫瑰種植企業,從貧困群眾手中流轉土地、僱傭本地貧困群眾入園務工、上交承包金後再向貧困戶分紅,「三重」受益模式助力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的興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67歲的李棚菊是許寨村的村民,最近一段時期一直在玫瑰園裡幹活,剪枝、套袋、翻土,十分嫻熟。眼看已經11點多,她連忙給老闆說要去接孩子,修剪的活下午再幹。「在家門口乾活真方便,不耽誤接孩子做飯,我們這是計件的,把剪下來的玫瑰紮起來算錢,一天能掙六七十元。」李棚菊說。

扶貧車間生產的隔離衣,年利潤多達六十萬

大棚裡熱鬧,車間裡也十分忙碌。

在呂陵鎮洪樓村的扶貧車間裡,已經是中午12點了,各個流水線依然在井然有序地工作,裁剪、縫紉、翻裝……村民們忙得不亦樂乎。扶貧車間旁邊就是該村的小學,不少家長接了孩子就返回車間,有的想加班再多幹幾件,有的乾脆中午不回家。

為啥都這麼積極?「按件計費,幹裁剪的,有的一個月能掙五六千。就算是最簡單的翻裝,也能掙兩千多。」扶貧車間的負責人陳喜民說。據他介紹,這個扶貧車間是從2016年開始的,以前主要是做服裝,每年也能帶動不少村民就業。疫情期間服裝業受影響,頗有頭腦的陳喜民開始製作民用隔離衣,市場上銷售很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0多萬訂單,而且後續源源不斷。「總利潤大約在五六十萬,咱的工人都是附近村莊上的,其中有貧困戶,一共有三十來個人。」陳喜民說。

65歲的高志存是洪樓村的貧困戶,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只靠種地為生的她難以維持生計。「到扶貧車間裡打工幹活,一天至少也能掙四五十元,緩解了家裡的開銷,如果多幹還能掙得更多,而且還方便接孩子。」高志存說。

大棚數位化管理,發力「智慧農業」

相對於普通大棚和車間的傳統種植、經營模式,坐落在高新區呂陵鎮的有機地標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科研基地,就顯得十分「高科技」,在這裡,能看到高新區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培育特色種植業、努力推動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精品農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這套『智慧大腦』系統對內連接著我們所有的大棚,對外掌握著最前沿的蔬菜瓜果市場行情。我們通過這個數位化管理,能高效地運營大棚的種植管理,同時掌握市場動向。」有機地標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總裁蕭貴勇說。

蕭貴勇口中的「智慧大腦」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一套數位化運作大棚的系統,不僅能隨時掌握所有大棚裡農產品的成熟程度、大棚裡的環境檢測、員工定位,還能計算商品庫存、價格排行、銷量統計。據介紹,作為一家致力於高效農業的企業,有機地標被引進菏澤以後,在菏澤高新區、定陶區、牡丹區多個地方建設了566個大棚,對羊肚菌、枸杞、藍莓、韭菜、赤松茸、西紅柿等十多個品種進行栽培種植,其中,位於高新區呂陵鎮的是他們的項目科研基地,在這裡有13個科研大棚,目前研發的品種有30多個,整個園區技術培訓可容納300多人,主要就是種植技術的培訓。

「多樣化發展能夠多元造血,是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有力舉措,近年來,我們建設了扶貧大棚222座、扶貧車間25處,項目收益分紅達300多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126萬元,全鎮9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菏澤高新區呂陵鎮黨委書記陳剛說,下一步,呂陵鎮將持續聚焦脫貧質量、產業項目、政策落實等工作重點,落實各項扶貧措施,切實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同時,做好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文章,充分發揮呂陵鎮高效農業示範園優勢,著力打造集高效農業、觀光、休閒、生活、體驗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項目,幫助群眾增產增收,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來源:菏澤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多樣化撬動燕麥產業增長,柔性化生產打造競爭新優勢
    近些年,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健的發展,人們健康飲食觀念的不斷深入,消費者對於燕麥等健康食品的需求日趨強烈。在消費升級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加上年輕消費群體對產品個性化、多樣化市場需求,燕麥柔性化生產製造成撬動燕麥產業增長新引擎,實現產品多品類、小批量快速轉換生產,打造行業競爭新優勢。燕麥是世界性栽培作物,而中國燕麥種植範圍廣,有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青海等地。
  • 蘭州七裡河:「小百合」撬動精準扶貧「大產業」
    近年來,隨著以百合產業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銷路打通,產業扶貧新路正引領著七裡河區99.79%的農民順利脫貧,老百姓的日子也愈發紅火起來。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7月20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記者團走進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實地感受在百合產業帶動下,當地貧困戶生活發生的喜人變化。
  • 【實踐新論】實現「四個轉換」,促進扶貧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產業發展是富民之本。作為開發式扶貧的核心內容,產業扶貧利用「涓滴效應」,對實現貧困人口脫貧,提高貧困戶的自身發展能力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產業在鄉村發展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為此,要優化頂層設計,既立足當前,充分挖掘本地生態、資源、區位、歷史、文化等優勢,探索將扶貧產業打造為「一縣一特」「一片一特」的優質高效的富民特色主導產業;同時著眼未來,將產業逐漸融入到各省主導優勢特色產業鏈,打造具有標誌性的特色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產業群的集聚效應和富民效應。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河北平泉:近3億元幫扶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建起...
    新華社石家莊12月28日電題:河北平泉:近3億元幫扶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建起脫貧富民產業新華社記者王民寒冬時節,走進河北省平泉市華素食用菌加工產業園,智能溫室、食用菌合成肉生產流水線、食用菌成品銷售中心正在建設。「得益於天津1200萬元的幫扶資金吸引來3.4億元社會投資,這個項目才得以順利推進。」
  • 半夏花椒奏出田園交響曲——西和縣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助力全縣精準...
    半夏花椒奏出田園交響曲——西和縣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助力全縣精準脫貧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白楊  四月的西和,春潮湧動,生機勃發,正是春耕生產的大好時節。緊盯「一增收、兩不愁、三保障」,採取超常規措施培育發展富民產業,下大力氣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帶貧機制,基本形成了「以半夏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散養雞為主的畜牧養殖業,以花椒、八盤梨為主的經濟林果業」三大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了全縣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全縣產業發展呈現新的發展態勢。2018年,西和縣農業產值達到25億元,依靠產業穩定脫貧4610戶20928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天水:產業扶貧拔「窮根」 造血夯基摘「窮...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天水:產業扶貧拔「窮根」 造血夯基摘「窮帽」 2020-12-17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大同區扶貧工作隊:千方百「技」打通產業扶貧之路
    大同區雙榆樹鄉向陽村、雙勝村和沙家窯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以產業扶貧為主攻方向,克服重重難關,再造發展優勢,培植增收產業,真正實現以「技」富民。施富民「技」策扶貧工作隊駐村後,牢牢抓住「雙榆小米」產業優勢,與村「兩委」成員研究制定了「三轉」發展規劃,引導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轉模式、抓規模。
  • 雷州三吉村:扶貧產業走出一條致富新路
    自2016年6月起,順德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與龍江鎮扶貧工作組駐村幫扶三吉村。兩年以來,扶貧工作組情系貧困村莊,心牽貧困村民,充分發揮該村的資源優勢,廣聚社會各界力量,積極推進精準扶貧項目,讓三吉村從一個貧困的村莊,走上了脫貧攻堅的發展新路。
  • 點石成金,綠色發展:科技助力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扶貧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科技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的產業轉化是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有效途徑。在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因地制宜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強新技術引進,從根本上推動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成為科技扶貧工作中的重要著力點。
  • 金融扶貧之農行樣本 從輸血到造血:產業鏈扶貧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通過產業鏈扶貧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產業鏈扶貧既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也能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注入新的動能。
  • 「中央媒體看甘肅」搬離山窩窩後,他們生活有哪些新奔頭
    走規模化、智能化、職業化、高附加值之路,甘肅致力四輪驅動,打造易地扶貧地產業振興的新引擎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博 崔翰超產業發展關係易地扶貧搬遷的造血能力。甘肅省近年通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不僅讓易地扶貧搬遷者有房住、有飯吃,還通過發展產業,讓搬遷者「穩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 方大集團「造血式」扶貧助力甘肅東鄉高質量長遠發展
    深入傳承保護東鄉族民間文化,促進東鄉族群眾脫貧致富,這是中國500強企業方大集團紮根東鄉,開展「造血式」產業扶貧的生動實踐之一。並且,方大集團所有扶貧車間均安裝了取暖設施,開辦食堂,免費提供工作餐,讓當地務工群眾感受到關心,願意來、留得住、幹得好。東鄉縣是全國唯一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自然環境嚴酷,是全國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親自到東鄉縣布楞溝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作出了「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的重要指示。
  • 【鄉村振興進行時】古田鳳埔鎮邊村:多元產業促發展 鄉村振興新引擎
    【導視】這是一個大山深處的產業薄弱村。鎮邊村通過推動多元產業發展,提升主導產業覆蓋率,促進村財增收、村民致富。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菇農 陳德春「現在改為種醜耳。」同期聲:鳳埔鄉鎮邊村 蜂農 陳仁頂「現在國家政策好,養蜂有補貼。」
  • 平安產險孫建平:保險+科技構建「造血+補血+活血」長效扶貧機制
    作為中國平安「三村工程」的實施單位之一,平安產險責任在肩,盡銳出戰,依託集團「金融+科技」優勢,在「三村工程」統一規劃下,聚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業已形成以保險創新撬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精準連結貧困戶的平安扶貧保「造血」扶貧模式,以「防貧惠農保」產品穩固脫貧成效的「補血」機制,以科技助力脫貧攻堅有機銜接鄉村振興的「活血」方略,跑好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接力賽
  • 雙捷鎮茶水村「造血式」硬核幫扶措施,打出一套扶貧「組合拳」!
    「造血式」硬核幫扶措施,讓該村貧困戶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目前,茶水村綠蘿扶貧車間可以安置當地及周邊村委會剩餘勞動力上百人就近就業,成為當地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渠道。入股優質產業項目讓貧困戶吃下「定心丸」產業幫扶是帶動貧困戶增收的有效模式。茶水村依託當地優質產業項目,用幫扶資金入股,幫扶效果更明顯、更持久,讓參股貧困戶吃下「定心丸」。
  • 雙城故事|特色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雙城聯動激活「造血」功能
    ▼  特色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雙城聯動激活「造血」功能  自從無錫海東扶貧協作開展以來,梁溪區也在對口幫扶的循化縣精準發力,打造了一大批特色扶貧產業。    有機肥加工項目  為全面提升循化縣綠色發展水平,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縣,在梁溪區掛職幹部的牽線搭橋下,由無錫市梁溪區提供資金支持,循化縣農科局和扶貧局監管,青海化青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 【脫貧·行動】群眾「點菜」~政府「下廚」~阿壩州繪就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脫貧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阿壩州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主戰場,全面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到戶扶貧政策措施,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構建起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
  • 臨澤:頭茬高原夏菜遠銷廣東 多元富民產業格局漸形成
    今年,平川鎮堅持「一業主導、多元富民」的發展思路,立足「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農產品資源優勢,做強做大「4+1+N」產業,聚焦土地流轉增活力、經營管理上水平、品牌創建提品質、農業服務增效益為抓手,鼓勵發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採取訂單生產、股份合作的小型產業化聯合體。
  • 李村鎮:「雙招雙引」打造發展新引擎
    該項目的建設既保留了臨濟宗的文化遺產,又填補了臨濟歷史文化的空白,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亮點。臨濟文化產業園項目是李村鎮立足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築巢引鳳」的項目之一。今年以來,李村鎮新落地建設了臨濟文化產業園、濮新高速黃河特大橋、浙江茗瀾服飾等一批大項目,全力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 新疆扶貧工作的獨特性在哪裡?
    我們行走在南疆喀什的麥蓋提縣,這裡是中國證監會定點扶貧所在地,歷經一批又一批援疆幹部、駐村幹部傾力耕耘,這裡早已揮手告別昔日窮鄉僻壤、缺衣少食的歷史印記,取而代之的是連片富民安居房、胡楊林、果樹林、展覽館……當地人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小故事,N年前,這裡是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帶,農民住的是泥土築成的房子,出門就是一地灰塵,沙子和泥土淹沒至腳踝以上,居民看見地上有頂帽子,揭開帽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