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從牡丹區李村鎮獲悉,由北京雙螺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投資的臨濟文化產業園項目已開始動工建設,建成後將掛牌中國社會科學院臨濟文化研究基地。該項目的建設既保留了臨濟宗的文化遺產,又填補了臨濟歷史文化的空白,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臨濟文化產業園項目是李村鎮立足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築巢引鳳」的項目之一。今年以來,李村鎮新落地建設了臨濟文化產業園、濮新高速黃河特大橋、浙江茗瀾服飾等一批大項目,全力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落地啟動的濮新高速黃河特大橋項目總投資10億元,為獨立特大型橋梁工程,該項目是山東省高速公路網調整規劃中的新增高速公路規劃項目之一,設計總長度為4.49公裡,計劃兩年內完成建設。屆時,將與已建成運營的濮範高速、菏東高速共同構成區域高速公路網,助力李村鎮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同時,投資1.74億元的宣力新能源牡丹李村風電場三期、17億元的1000千伏特高壓國家電網、1.35億元菏澤中燃能源等多個續建項目正在快速推進。
李村鎮黨委書記賈欣國表示,通過「騰籠換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是該鎮推進項目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舉措之一。李村鎮對原慶園紡織進行了升級轉型,投資2000萬元建設了偉健無紡布生產項目,目前車間、辦公室等提升改造已基本完成。項目投產後年產無紡布逾10000噸,將安置當地勞動力120餘人。
大項目如火如荼建設的同時,李村鎮返鄉創業園、扶貧車間也是一片繁忙的生產景象。蘇菏針織、華為技術提供、洪利興光LED製造、君諾高鐵、小門神金庫防盜系統、聖麗朵紙業等一批項目經營得紅紅火火,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蘇菏針織公司由李村鎮宋樓村村民宋海剛返鄉創辦,目前公司電腦機編系統已增加到64臺,已累計納稅300餘萬元,為務工群眾發放工資1000餘萬元。「以前我在春節過後就外出務工,現在家門口有了針織廠,我就不出去打工了,這樣還能照顧家裡的孩子。」秦莊村村民劉盼霞說,「我現在一個月能掙到3000多元,在外打工也不比在這兒掙得多。」
「近年來,全鎮在加大『雙招雙引』力度的同時,著力推進『引鳳還巢』,做好扶貧車間的生產運營,打造了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上崗的『微工廠』。」賈欣國表示,通過返鄉創業已先後解決勞動力就業近5000人,從業群眾人均年增收2萬元左右。
在李村鎮大郭店村菏魯電子扶貧車間內,工人們嫻熟地測試著電子線路連接器。菏魯電子負責人楊旭光是北大碩士研究生,放棄在大城市發展的機會返鄉創業,利用大郭莊村扶貧車間創辦了菏魯電子公司,完成了從先進技術研究到實體製造的轉身。目前,公司已常年安置群眾就業200餘人。
在李村鎮返鄉創業園的一個扶貧車間,去年返鄉創業的劉文豪正帶著工人在車間內生產牙籤。這小小的牙籤已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多個地區,直接帶動10餘名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和脫貧致富。
李村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化軍表示,該鎮繼續聚焦「雙招雙引」,全力打造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對在建項目加快建設速度,爭取早日投產達效;對運營項目全面搞好服務,促進提檔升級;做好黃河風景遊覽區內現有企業的提檔升級,進一步繁榮旅遊產業,打造特色小鎮。
【來源:菏澤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