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細微處見真章。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全面小康的成色、脫貧攻堅的成效,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上,體現在看似平常的事物和容易忽略的細節裡。
1月15日上午,湘西州代表團審查現場
繼前一日參加衡陽市代表團的分組審查後,1月15日上午,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來到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湘西州代表團參加分組審查。觀潮君發現,在兩次分組審查時,杜家毫都十分注重與代表們的「小切口」交流,善於「窺一斑而見全豹」。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參加湘西州代表團審查
在衡陽團,省人大代表、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村支書劉準介紹他們村推進「廁所革命」情況時,杜家毫插話:「你們村裡用蹲便器多還是坐便器多?老人用蹲便器習不習慣?」
「廁所改造要考慮各個年齡階段的需求。比如有老人的家庭,可儘量選擇坐便器;沒有安裝坐便器的可以在旁邊裝個扶手,這樣老人上完廁所就能拉一把手,不容易摔倒。」杜家毫說,推進「廁所革命」,看似小事情,實則大民生,一定要因地制宜,注重細節,真正把好事辦實辦好。
2019年,上漲的豬肉成為了老百姓口中的高頻詞。殺年豬、燻臘肉是湘西群眾傳統習俗,可以說,在湘西,一家人日子過得殷不殷實,就看房梁上掛的臘肉多不多。
「今年豬肉價格比較貴,老鄉家裡開始做臘肉沒?」 在湘西團,杜家毫向省人大代表、鳳凰縣縣長趙海峰了解當地老百姓特別是貧困戶的生活近況。
趙海峰說,鳳凰對全縣3000多戶兜底貧困戶和城市困難家庭,按照人均15-20斤新鮮豬肉的標準免費提供,目前這項工作正有序開展。
「一定要抓好特殊困難群體慰問和豬肉保價穩供,確保湘西困難群眾過年吃上臘肉,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杜家毫說。
2019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色農產品扶貧專場推介暨農業招商引資活動—湘西州客商懇談會暨產銷對接、農業招商引資籤約儀式在吉首市拉開序幕,現場攬下23.1億元「大單」
湘西是湖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沒有湘西州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杜家毫心系湘西發展,情牽湘西百姓。上一屆人代會,作為湘西州選出的省人大代表,他將大會開幕後的首次「下團」都放在了湘西代表團。本屆人代會,他是衡陽選出來的省人大代表。觀潮君注意到,本屆人代會期間,杜家毫是第一次參加湘西團的分組審查,但在會期之外,他的腳步頻繁踏上湘西的土地。
湘西鳳凰縣是杜家毫的脫貧聯繫縣。2019年一年裡,他就曾三次赴鳳凰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2019年2月11日(正月初七),新春上班第一天,由杜家毫、許達哲率隊,包括湖南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的20位省領導分赴20個貧困縣市,開展為期兩天的脫貧攻堅專題調研。期間,杜家毫冒著嚴寒先後走訪了鳳凰縣火爐坪村、滿家村、菖蒲塘村的10戶群眾。
2019年6月28日,他深入新場鎮大坡村檢查脫貧攻堅工作。
2019年 11月25日,杜家毫深入臘爾山高寒山區的臘爾山鎮、兩林鄉、禾庫鎮,走訪慰問貧困群眾,考察獼猴桃、湘西黃牛等特色種養業,了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情況。
觀潮君發現,調研中,杜家毫十分關心貧困群眾就近就業情況。在火爐坪村,他與從廣東打工返鄉過年的隆培加拉家常,詢問他是否願意回鄉就業。隆培加十分高興,但又擔心找不到工作。杜家毫說,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在家門口就業,既有一份穩定收入,又方便照顧家庭。
杜家毫一行考察了泰美農業公司黃牛養殖情況。團結報記者 彭偉 攝
泰美農業公司在臘爾山臺地發展黃牛養殖、漆樹和油桐種植,打造全產業鏈,帶動了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杜家毫充分肯定了把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起來的好做法,要求繼續做好「扶貧車間」這篇大文章,在就業補助、扶貧資金、稅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真正讓扶貧小車間發揮脫貧大作為,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
有媒體梳理公開報導發現,自2013年履新湖南後,杜家毫至少五次到訪「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村民龍德成與家人開了一家農家樂,如今日子過得很滋潤。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陪同。
2015年6月24日至25日,杜家毫深入湘西鳳凰縣、吉首市、花垣縣,調研扶貧開發工作,其中一站就是十八洞村。
2017年9月20日下午,他深入花垣縣十八洞村、鳳凰縣雄龍村看望慰問少數民族群眾,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2018年,杜家毫較為集中地對十八洞村進行了走訪考察。這一年8月29日,杜家毫帶隊調研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和村容村貌提升工作,聽取了航天凱天關於「十八洞村美麗鄉村垃圾處理示範項目」的介紹,杜家毫對項目予以充分肯定。10月28日,全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大會在吉首市召開。會前,杜家毫和與會人員實地考察了花垣縣十八洞村,全方位了解推動產業扶貧、改善公共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情況和進展,聽村民講述這些年精準扶貧給村裡帶來的翻天覆地的發展變化。
脫貧的路子千萬條,但每一條都離不開交通條件的改善。近年來,湘西的交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8年底,全州公路通車總裡程達13028公裡,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鄉鄉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融入了長沙、重慶、貴陽、桂林「4小時經濟圈」,形成了以州府吉首為中心的湘西「2小時經濟圈」。黔張常鐵路的開通,湘西機場的建設,更將為湘西插上騰飛的翅膀,潤澤經濟與民生的方方面面。
觀潮君梳理發現,湘西的交通發展一直是杜家毫十分關注的一件大事。
早在2013年4月,履新湖南不到一個月的杜家毫,在深入湘西保靖調研時,便回應了老百姓反映最多的交通和飲水問題,他說:「請鄉親們放心,路和水的問題,省、州有關部門將共同努力,儘快制定方案、實施解決。」
同年9月, 杜家毫先後深入湘西花垣、龍山、永順、古丈等縣市調研。調研期間,車隊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穿行,杜家毫在車上一邊看交通地圖,一邊做標記。叮囑隨行的省直部門負責人,要下大力氣幫助解決大湘西的交通問題,加快幹線公路建設和提質改造,形成連通內外、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2019年12月26日,黔張常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標誌著湘西州邁入高鐵新時代,杜家毫特意出席了開通儀式,並宣布黔張常鐵路開通。
「龍山北站通車當天,我們沒有舉行通車儀式,上午8點就有3000多名群眾來到現場,到中午12點,來了將近1萬人,但實際上第一趟車要下午4點左右才到。」龍山北站是黔張常鐵路湘西首站,龍山縣委書記劉冬生這樣描述高鐵開通後湘西人民的激動心情。
他告訴觀潮君,通車後,連續四五天,每天都有好幾千人去看,很多老百姓買往返湖北或重慶的高鐵票就是為了去試坐、去感受一次自己家門口的火車,「我聯繫的細車村有一位貧困群眾叫謝召安,已年過七十,他現在每天多了一件事,就是拿出板凳坐在大門口看著高鐵跑過去的樣子。一邊看一邊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注意身體,看火車多跑跑』。」
劉冬生說,老百姓的獲得感、歸屬感、自豪感、幸福感都寫在了每個人臉上,寫在了龍山的高鐵票上。
資料來源:新華社 湖南日報 紅網 瀟湘晨報 團結報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 觀潮的螃蟹
來源:紅網
作者:觀潮的螃蟹
編輯:宋芳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1/16/660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