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吳宇森的名字,相信喜歡槍戰題材影片的觀眾都不陌生。《英雄本色》、《辣手神探》、《喋血雙雄》等經典,將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展現的淋漓盡致。師從張徹的吳宇森,早年憑藉喜劇在香港影壇名噪一時。從喜劇大師到槍戰類cult片代表,吳宇森風格的轉變,與一部電影息息相關,它就是《英雄無淚》。該片是吳宇森的首部槍戰片,也是其暴力美學的風格成型之作。
1977年的喜劇電影《發錢寒》,讓吳宇森的喜劇才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隨後的《錢作怪》、《滑稽時代》更是一次次的突破票房紀錄。然而吳宇森本人對喜劇並沒有太大興趣,他一直想搞一部槍戰題材的影片。1983年,吳宇森等到了一個機會,在嘉禾的委派之下,他前往泰國,並執導了一部槍戰題材的影片,它就是後來的《英雄無淚》。
作為影片的導演兼編劇,吳宇森對日本電影《帶子雄狼》的故事進行了許多借鑑與改編。對於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吳宇森十分珍惜。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吳宇森將自己對槍戰片的想法,一一進行了實踐。開槍時的反覆特寫、經典的慢鏡頭,吳宇森之後的許多槍戰片元素,在這部《英雄無淚》裡都有表現。
雖然是吳宇森的槍戰風格成型之作,但《英雄無淚》的製作與發行並不順利,更是因為一場意外,成為了一部備受非議的作品。1983年在影片拍攝時,吳宇森為了追求鏡頭的真實感,使用了實彈拍攝,結果導致了一名演員中槍受傷。因為這次意外,吳宇森被嘉禾辭退,當《英雄無淚》的製作雖然已經完成,但卻被雪藏,未能上映。
離開嘉禾的吳宇森結識了徐克,隨後兩人更是合作了《英雄本色》,該片也正式開啟了吳宇森的槍戰片時代。1986年《英雄本色》的成功,讓嘉禾想起了1983年吳宇森拍攝的那部影片。當年吳宇森在拍攝時,給影片命名為《黃昏戰士》。而為了蹭上《英雄本色》的熱度,嘉禾將片名改為《英雄無淚》,並對影片進行發行、上映。
作為吳宇森槍戰片的試水之作,《英雄無淚》與《英雄本色》相比,無論是製作水平,還是故事設計,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而選擇在《英雄本色》上映一個月後進軍院線,不僅沒有為《英雄無淚》帶來應有的票房成績,反而讓《英雄無淚》成為了一部備受吐槽的作品。
如今回顧這部《英雄無淚》,雖然不及《英雄本色》那樣經典,但還是有不少亮點的。高雄、林正英在片中的精彩演繹,相信還是能驚豔到許多觀眾的。作為邵氏武俠片裡的老戲骨,高雄脫下長袍放下刀劍,演起硬漢角色也是得心應手。而脫下道袍,穿上軍裝的林正英,在《英雄無淚》裡出演的反派角色,也是讓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為《英雄無淚》擔任監製的還是大名鼎鼎的陳可辛。提起陳可辛,許多影迷會想到《甜蜜蜜》、《投名狀》、《中國合伙人》、《七月與安生》等經典。陳可辛的電影生涯正是從監製開始的,而他監製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英雄無淚》。
雖然《英雄無淚》在許多方面還趕不上《英雄本色》,但卻也是一部值得肯定的佳作。如果你對充斥著吳式暴力美學的電影十分有興趣,不妨重溫一下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