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梁曉聲出現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圖書訂貨會的第一活動區,活動現場頓時一座難求。
梁曉聲此次出席的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舉辦的《文藝的距離》新書首發式。在這本書中,他以作家、思想者、學者等多維視角談論和分析了中國現當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藝狀況和社會生態,直面社會現實,反思文化傳統,思想直指人心。
活動中,梁曉聲老師以「中國各時期文藝印象」為主題,與讀者分享了他幾十年來欣賞文藝作品和進行文藝創作的心得體會。
梁曉聲回憶,在自己囊中羞澀的少年時代,一角錢買的鹹菜要供全家吃上一天。但就是在艱苦的生活中,人們還是對文藝有著強烈的嚮往。他舉例說,一些人喜歡吹笛子,但因為沒錢買,只能自己做。他們「把大蔥撥開,去除最薄的那一層,再一點點地刮。等把蔥皮刮成了一層幾乎透明的薄膜,就可以貼到笛身上了」。
在梁曉聲看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個新的時代在中國徐徐展開,人們能夠選擇的文藝作品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不同國家文藝的距離也在慢慢縮小。
他認為,當下人們似乎越來越追求視聽感官的滿足,而疏遠了與深刻的文藝作品之間的距離。而要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文藝工作者必須抓住當前時代人們最本質的心理需求,人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過程中也不能僅僅看到它們的娛樂性,更要看到其藝術性和思想性。
梁曉聲作為中國文壇的常青樹,從《雪城》《年輪》《今夜有暴風雪》等一系列知青小說,到《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鬱悶的中國人》《真歷史在民間》等關注社會民生熱點的雜文,再到2019年剛剛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人世間》,為平民代言、為時代發聲,始終是他作品的主線。
據悉,本次圖書訂貨會,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還推出了梁曉聲《政協委員》《黃卡》《紅暈》《繆斯之子》四本經典小說的再版。
(尹麗 文/圖)
責編: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