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追問中國缺陷:做不到無動於衷 難以寫好

2021-01-18 騰訊網

[導讀]「中國人,你缺了什麼」,梁曉聲說,自己不是在問普通百姓,因為根本不需要問,他們缺的首先是房子和錢。這個「人」,指的是知識階層、人民公僕。

《中國人,你缺了什麼》,梁曉聲著,中華書局2013年4月第一版,36.00元

日前,梁曉聲思想隨筆集《中國人,你缺了什麼》由中華書局出版,收錄了梁曉聲1993到2013年二十年間思想隨筆43篇,其中《當「交管」撞上「人文」》等作品是第一次結集出版。作者在書中追問中國,思考社會,其平民立場和人文情懷貫穿始終。

「我關注底層,因為我就出身於底層」

相比於時代,梁曉聲更關注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文化知識分子通過人的命運來詮釋人和時代運動的關係,這一點和政治家、軍事家們是不一樣的。我在電視上看過一個戰爭片,一個軍事家在指揮戰爭的時候說,『我們要準備做出五萬人的犧牲』。這裡的『五萬』只是一個數字,但是如果具體到現實中、具體到每一個人,具體到他的親情、友情,我們感受到的東西就截然不同了。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意思。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在談問題時也是如此,他們說的都只是數字。理論家會把事情上升為概念,但是知識分子、尤其作家這種特殊動物,肯定是透過具體的人來看時代。比如法國大作家雨果,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寫出冉阿讓、芳汀這麼具體的人。」

梁曉聲說,自己生活中接觸的人大概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知識分子和官員,相交其淡若水;第二種是與自己感情重疊最多的,中學同學、知青戰友、左鄰右舍。或許自己早已不是底層,但「他們就是底層,我跟他們的關係不可能剪斷」。

寫時評,不快樂

梁曉聲一直都在用兩支筆寫作。「小說是虛構的文本,作家通過這種文本表達對現實的關注。可是小說作品只有喜歡讀小說的人才能看到。我的第二支筆寫了大量的非虛構類文章,每當看到一個現象就寫文章發在報上,時效性非常強。也許今天發表了,明天就扔在廢紙堆裡。可它至少傳播了一次。」

一個作家不可以局限於情緒寫作。

梁曉聲說,世界上有這樣一類人,「只要我過得好,國家和世界的每一天都是晴朗的;如果我過得不好,整個世界都該受到詛咒」。可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看待事物一定要超越個人感受。「如果一個寫作的人看到了貧困、疾苦而沒有感覺,那他還寫什麼呢?作家不可能只是講故事給你們聽的人。」梁曉聲要求自己不限於「擺平書桌,進行虛構」。由於從少年時代起就深受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影響,他堅持不斷寫時評,為底層發聲。

可他又說,自己將不得不選擇獨善其身。「我做了,也只能做到這樣了。寫時評不快樂、不愉悅;又要面對媒體,回答各種各樣的提問。無論問答,雙方都在顧左右而言他,我們其實心知肚明問題在哪裡、癥結在哪裡。曾經我樂於看到自己的博文發表後短時間內就有數十萬的點擊率;近來卻常常想,發一大堆文章,又能怎麼樣呢。」所以,梁曉聲「還會寫時評,但只在日記裡寫,不會再發表了」。

做不到無動於衷

寫過《鬱悶的中國人》《忐忑的中國人》,落筆犀利而鞭辟入裡,梁曉聲說,自己也會有鬱悶和忐忑,有時甚至比較嚴重。面對媒體的很多消息,梁曉聲都無法做到無動於衷。常常會想:吃的東西安全嗎?生活的環境有保障嗎?

「看到蔬菜,我們都知道有洗不掉的農藥。多泡一會兒再吃就可以了嗎?聽人說,連樹都中毒了。為什麼?因為連那片土地都是有毒的。我們還能說什麼?不要那片土地了嗎?不僅不能不要,還得繼續上化肥。作為禮品送來送去的茶葉,不打農藥能行嗎?」

「難道我們每個人都得成為識別專家嗎?」

「夜深人靜,我曾經想像自己是國家領導人,但若讓我對這許多的社會問題拿出解決辦法,我只會覺得無可奈何。想得難過,就點上一支煙。生逢此時代,任何個人、包括上帝本人都不能在短時間內,讓這個世界變得順心一點。一百多年前,全世界人口才16億,如今的中國差不多擁有彼時全球的人口數。雖然實行計劃生育,還是差不多每年會生出一個德國。更不要說計劃生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的下一代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不以自我為中心。」

「中國人,你缺了什麼」,梁曉聲說,自己不是在問普通百姓,因為根本不需要問,他們缺的首先是房子和錢。這個「人」,指的是知識階層、人民公僕。

相關焦點

  • 梁曉聲:用行動溫暖社會
    「讀懂了梁曉聲的作品,就能讀懂他這個人。」一位媒體同行得知記者要採訪梁曉聲,說了這句話。 梁曉聲的作品,處處體現著人文意識、平民本色、悲憫情懷和社會責任。慢慢品讀,猶如跟一位朋友談心,他告訴你自己的閱歷、愛憎、情感,真實而坦誠。對話梁曉聲,更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他像一棵大樹,紮根於最樸實的土壤裡,吮吸著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乳汁。
  • 72歲梁曉聲:漂泊半生、背井離鄉,這是我和我的命
    這樣不期然的溫暖也成為他青春裡難以忘懷的記憶。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梁曉聲寫過一篇文章,叫《掃描中國女性》,在文章中,他寫了這樣一段話:「作為中國文壇的作家,梁曉聲一直被當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過他的作品人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們的追求及幻滅,他們的執著與無奈,他們的默默無聞所孕育的憤怒和反抗。」
  • 梁曉聲眼中的現當代中國文藝
    1月9日上午,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梁曉聲出現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圖書訂貨會的第一活動區,活動現場頓時一座難求。梁曉聲此次出席的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舉辦的《文藝的距離》新書首發式。在這本書中,他以作家、思想者、學者等多維視角談論和分析了中國現當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藝狀況和社會生態,直面社會現實,反思文化傳統,思想直指人心。活動中,梁曉聲老師以「中國各時期文藝印象」為主題,與讀者分享了他幾十年來欣賞文藝作品和進行文藝創作的心得體會。梁曉聲回憶,在自己囊中羞澀的少年時代,一角錢買的鹹菜要供全家吃上一天。
  •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梁曉聲,為何主張讀閒書?
    1982年初,梁曉聲買了一套《聊齋志異》,字很小,每本價格八毛多,後來就一直擱在書架上。書中的許多故事,他都零散地看過。但在寫《狐鬼啟示錄》之前,梁曉聲心裡還是有個願望,「我要重讀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體會」。「好像現在讀本科、研究生時讀書要寫讀後感一樣,我總覺得欠那套《聊齋》一份讀後感。沒想到一寫起來就寫得多了一點。」於是,《鬼狐啟示錄》就這麼誕生了。
  • 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我欠社會很多文學的債
    20世紀80年代初,梁曉聲發表《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成為中國知青文學的代表作家。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梁曉聲轉向為平民代言,回城知青、下崗工人、進城農民、莘莘學子等都成為他關注的對象,這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輪》《知青》等虛構寫作和《中國社會階層分析》《鬱悶的中國人》等非虛構寫作中都有體現。
  • 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書房是奢侈的
    掃描二維碼,觀看梁曉聲的「私家書房」視頻。南都訊 記者黃茜 「學院派埋首故紙堆,創作者面對的是生活。」梁曉聲說。他穿一件紅底黑格襯衫,端坐鏡頭前,目光如炬,談吐擲地有聲。調到兒童電影製片廠,也就三居室,也不能奢侈地拿出一間房子來做你的書房。2000年搬到這裡來住以後,家中的面積會大一點,但是也沒想到單獨闢出一間書房來。我是一個隨時買書,隨時讀書,隨時清理書籍的人。現在鏡頭裡看到的也就基本上是我家居的書櫥了,裡面是我常用的書。南都:在這個隨時買,隨時讀,隨時清理的過程中,哪些書會被您留下來?梁曉聲:很少。
  • 梁曉聲20年間隨筆結集出版:我是兩支筆在寫作
    著名作家梁曉聲思想隨筆精選《中國人,你缺了什麼》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據出版方介紹,該書收錄梁曉聲1993年到2013年二十年間隨筆43篇,其中《當「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結集出版。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問題觀察員三個維度,他在書中直面中國社會問題,為平民代言,思考國家責任,呼喚社會良知。  《新周刊》主筆胡赳赳對梁曉聲的創作評價道,作家分兩類:一類服務於社會,一類服務於心靈。而用心靈發展出的智識,又反哺於社會,或從社會發展出的智識,透浸於心靈,則是作家應物的本事。
  • 《梁曉聲童話》第二輯發布!梁曉聲:兒童文學不應只是快樂故事
    第33屆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山東教育出版社在北京舉行了著名作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梁曉聲的《梁曉聲童話》(第二輯)新書發布暨作品研討會。《梁曉聲童話》第二輯包括《在動車上》《小「恐龍」救媽媽》《蕾蕾和姍姍》《南南與楠楠》《桂花與老黃》五冊。在研討會上,梁曉聲為兒童閱讀「打Call」。他認為,童年階段的閱讀能在孩子心頭鑄就善性本能,在腳下打好原則基石,孩子在「看閒書」的過程中收穫了愛與善良。
  • 閱讀的溫度|減法人生,堅守自己的能力圈:梁曉聲《讀書是最對得起...
    給梁曉聲這本書寫讀後感,題目都不用費神想了,書中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大放異彩,可以用「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高度概括。後面的部分充其量只是梁老師為其他作者作序的合集、他看過名著的集中點評,但也值得一讀。天下文章一大抄,梁老師多次提到自己某某小說就是以外國某著作為參考的中國版。
  • 第十屆茅獎得主梁曉聲最新散文集《那些歲月……》
    今年,作家梁曉聲的《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 梁曉聲,當代著名作家、學者。現任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撐起生活的屋頂 梁曉聲談新作《我和我的命》
    梁曉聲:這裡的人物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想法。大約是在1995年左右我寫過一部社會思考方面的一個長文章,叫《掃描中國女性》,但沒有往下寫。沒有往下寫是由於那個時期中國女性所能從事的工作一下子變得很多,我沒有辦法去完全掌控。
  • 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有聲版首播發布儀式在京舉行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李虹靜)「我想將從前的事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知道從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對他們將來的人生有所幫助。」著名作家梁曉聲近日在長篇小說《人世間》有聲版首播發布儀式暨讀者見面會上這樣說。
  • 【關注惠民書市】梁曉聲攜《人世間》在惠民書市舉行讀者見面會
    梁曉聲回答讀者的問題。記者 王棋 攝  長城網10月26日訊(記者 王棋)10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梁曉聲攜長篇小說《人世間》在河北2018惠民書市現場舉行讀者見面會。  據了解,《人世間》(三卷本)是梁曉聲的最新長篇小說。全書一百一十五萬字,歷經數年創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藝術而雄辯地展現了平民百姓嚮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步,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 華為閱讀 DIGIX讀書會行至廣州 聽梁曉聲漫談書籍與人的關係
    12月20日下午15點,華為閱讀 DIGIX讀書會來到廣州,邀請知名作家梁曉聲一起再度走進閱讀。本次讀書會以「曉聲長談,感悟人生」為主題,梁曉聲現場就書籍與人的關係這一話題深入剖析了閱讀的意義。梁曉聲是中國文壇的常青樹,他開拓了知青文學創作的先河,著有《天若有情》、《白樺樹皮燈罩》、《死神》、《人間煙火》、《雪神》、《慈母情深》和《看自行車的女人》等經典代表作,2019年更憑長篇小說《人世間》斬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數十年來,梁曉聲筆耕不輟,立足自身,直擊內心,書寫了那個特殊年代裡知青們青春無悔的熱血激情,更彰顯了對人性、時代和社會的深入洞察和深刻思考。
  • 《我的奇怪朋友》最大缺陷王一博無感情戲,刻意對女生無動於衷
    《我的奇怪朋友》王一博無感情戲是一大缺陷,無法深入人心。從《陳情令》到《我的奇怪朋友》,大家一直在尋找一個新的角色能與王一博組成新的CP,在新劇中,王一博是個單身狗,沒有一點感情戲份,活脫脫一個對女生無動於衷的愛情絕緣體。首先是對南若一無感。
  • 梁曉聲:傷痕文學的代表之一,尤其《今夜有暴風雪》無不令人動容
    無論是如《年輪》、《雪城》以及《今夜有暴風雪》,這些揭示知青題材的「傷痕文學」,抑或者是《浮城》以及《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等現實題材的文學作品,這些在作家梁曉聲的筆下,都成為一種永恆不變的對人性之「真善美」的關懷和堅守。
  • 俄羅斯鼓勵中俄通婚,因她們存在「生理缺陷」,中國小夥難以接受
    在諸多海外國家當中,俄羅斯可算是咱們的好兄弟之一,在相互輸出文化和交流過程中,我國北方邊境城市的人們與俄羅斯人相處融洽。大量俄羅斯人來到黑龍江、內蒙古等地旅遊、工作,相反也有不少中國人跑去俄羅斯淘金。要知道俄羅斯的生育率較低,而且俄羅斯大多數男性酗酒導致當地的女孩子們並不喜歡他們,反而勤奮老實的中國小夥受到俄羅斯女孩的青睞。身材高挑、花顏月貌的俄羅斯女孩,俘獲了全球男性的芳心,其中包括了大量中國男性。
  • 梁曉聲/江南春色/牧童短笛/冥王星 數字資源推薦80
    ——席慕蓉《如歌的行板》| 本期關鍵詞 |梁曉聲江南春色牧童短笛冥王星好刊推薦▼刊 名中國生存啟示錄梁曉聲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作家梁曉聲一直被當做平民的代言人,通過他的作品人們看到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 讀出翰墨飄香好日子 ——梁曉聲《讀書是最對得起付出的一件事》有感
    在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看來,讀書,既需要個人潛心於書香,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還需要全社會用春風化雨般的悉心培植,讓讀書觀念入腦入心,最終助益全民閱讀邁上正軌、走向高雅。兒時由於家貧,梁曉聲常買不起書,就和同伴們一起「湊份子」。後來,他便大著膽子問母親要錢買書。一次到紗廠,在陰暗而塵絮飛揚的角落,佝僂著腰正在勞作的母親,聽說兒子想問她要錢買書,不僅不惱,還當眾誇讚了他。
  • 活著多好,你還無動於衷嗎?
    活著多好。這場疫情有多少人已經長眠地下,再也看不見明天早晨的太陽。活著多好,可以和家人戀人朋友同學同事去看日出日落。活著多好,可以去旅遊、去泡酒吧、去逛超市、去看電影、去談戀愛、聽蛙鳴、賞秋景、看北風呼嘯。活著多好,可以吵架、生氣、發火、攀比,可以想幹你想幹的任何事情。只要你活著,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