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繁字應用大全:《常用50個易混繁體字》《常用繁體字、異體字用法》《音義相似、形聲相似、形體相似分類字》

2021-01-13 青少年書法家園

」和「」、「」和「」、「」和「」、「」和 「」、「」和「」、「」和「」、「」和「」、「」和「」、「」和「」等字,二字極為相似,書寫時稍有不慎既無法區別。


「埸」「場」。埸,作田畔、邊境、國界等意義;場,作翻曬作物和脫粒的平坦空地,菜圃等意義。稍不注意,就是錯字。


「壺」「壼」。壺,是容器、古代盛箭的鞘袋稱箭壺等。壼,讀kun,是古代宮裡的路,一橫之差,意思全變。


」讀qian,為「刊」字的訛字。《玉篇·刀部》:「刋,切也。」《字彙·刀部》:「刋,俗為雕刊字,誤。」


用「」字表現進取、快速前進意時用「本」為錯字。「夲」讀ben時,古同「本」。


「刺」「剌」


「刺」「剌」二字易混。《說文·刀部》:「刺,直傷也。從刀,從朿,朿亦聲。」本義為尖利的東西扎。《說文》:「剌,戾也。」段玉裁註:「戾者,違背之意。」西湖有一處紀念白居易的雕像,下面說明介紹,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間。文中將「刺史」誤為「剌史」。


「厙」「庫」字。「厙」方言,村莊(多用於村莊名)。作姓。和庫是兩個字。這一類字,在古代碑帖墓誌中常見。在某些字來講,比如流水的「流」,上面的一點多為不寫,屬於帖寫字,也叫增減筆畫字。但並不是所有的字都可以隨意增減筆畫,有些字多一點,少一畫,則成了另外一個字。


「商」字,很多作者把裡面寫為古,即成為「啇」字。埶和執,埶,甲骨文像跽跪的人雙手捧持禾苗栽種之意。「執」字甲骨文像給人的雙手戴上刑具,本以為拘捕。


「徘」「俳」


「徘徊」,寫為「俳徊」,在古代法帖中常見。但「俳優」不能寫作「徘優」。


「傅」「傳」


「傅」「傳」,傳,從人,專聲;傅,從人,尃聲。本意輔佐。傳播寫為傅播。


歷代碑版墓誌和寫經中「旡」作「無」。「無」和「旡」。《字辨·字辨補遺》:「無、旡,上音無,與無通。易皆作無。譌作 [旡]。」 徐灝段注箋:「氣申為欠,逆氣為旡,故從反欠。」說明了旡作無是文字譌變造成的,也是有歷史傳承的。《難字大鑑》:「無部:旡、無古同。」旡在無部。這也是目前見到的唯一的一部《字書》說明「旡」同「無」。


第二形聲相似與第三形體相似中有竹艸頭一類字,比如:籍、藉,簫、蕭,籃、藍,簿、薄,籐、藤,管、菅,筋、筯,笛、苗,符、苻,這類字,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隸變以後,竹艸不分。歷史上「艹、竹」偏旁互易也屢見不鮮。正如呂思勉《中國文字小史》所云:「偏旁之隨意改易者極多,……至如竹與艹,則絕然異物,然後世二者多互訛(如『荅』,相承作『答』)。《說文》竹部:籓,『一曰蔽也。』艹部:藩,『屏也。』屍部:屏,『蔽也。』則『籓』下一曰之義,即『藩』字之義,艹竹互訛,其來舊矣。……此與《說文》之艹竹互訛,皆足證偏旁隨意改易,古已有之也。」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中也談到:「漢隸『竹』頭『艹』頭往往不分,所以『箸』變『著』。.......也提到『埶』先加『艹』成『蓺』,又變作『藝』。」 漢唐以後「竹」字頭普遍作「艹」。見《宋元以來俗字譜》「答、第、節等字皆作艹字頭。」雖說漢隸竹艸不分,隸書易混,但有些作者寫行楷書也混用不分,這種現象比較常見。


「籍」「藉」


「籍」「藉」。籍,作書冊、書籍,籍貫、作姓等,漢代有籍福。陳垣《史諱舉例•避諱之種類》:「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藉,古時祭祀朝聘時陳列禮品的草墊,助,有助於。同「借」。藉田、登記、賦稅等義同「籍」。


「簫」「蕭」。簫,竹製管樂器,弓的末端等義,蕭,蒿類植物的一種,蕭條、冷落的意思。字頭互用,把「管理」寫為「菅理」,「草菅人命」誤作「草管人命」不只是文字的錯誤,有時候在不同的文本下是要出問題的。


夏丏尊被寫為或讀為夏丐尊。丏、丐不分不要緊,「丏」,指看不見。「丐」指乞求。風馬牛不相及。你把丏尊當丐尊,名都讀不對,字都認不清,還談什麼丏尊與丐尊。


豕寫為豖。豕,豬。《書·召誥》:「越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牛一,羊一,豕一。」豖,豬被絆足而難行貌。《說文·豕部》:「豖,豕絆足行豖豖也。從豖系二足。」二字形體相近,一點之差,字義謬之千裡。


己亥涉河變成三豕涉河,就是這個緣故。漢字經過數千年的孳乳演變,不只是字形發生很大變化,字義變化更甚,有的本義已失,引申為其它字義。有的一字多義,用法則不相同。作為書家,研究文字的本體以及孳乳演變,正確使用文字至關重要。文字學基礎代表著一個人的基本文化修養,有時候往往因為一個關鍵的字,不光影響作品的審美,更足以讓人斯文掃地。


通過展覽看當代書法,文字問題尤為突出。雖然在全國的大型展覽中,增加了文字審讀環節,但投稿作品中依然大量存在諸多的文字問題。說明作者的關注點還是形式至上,對文字以及文本重視不夠,這也是當代書法創作面臨的問題之一。                                 

相關焦點

  • 繁體字何時開始「減肥」?何時「瘦身」成功的?你可能一直錯了!
    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再到隸書、楷書,直至當代的很多應用字體,越來越利於實際應用,在交流、傳播、傳承人類文明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始終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和代表。由於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們的文字才稱之為「漢字」。傳統的繁體字,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但很多字筆畫偏多,字形複雜,給普通群眾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帶來難度。因此,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提出了如何簡化的問題。
  • 冷知識科普:為什麼港澳臺用繁體字,新加坡用簡體?
    【導讀】新加坡自造了78個常用的簡體字。
  • 國學小知識:什麼是本字、通假字、訛字、異體字、繁體字?
    漢字有多少呢,據說將近十萬個文字,而我們日常使用的漢字只有幾萬個,這說明一些漢字處於瀕臨死亡狀態。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說,一下幾個名詞了。本字、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訛字、繁體字。通假字表異體字異體字,是指出了正體之外,讀音和字義相同,形態不同的字。這類字很多,異體字不同於繁體簡體,它有特殊的意義。
  • 簡繁字應用大全(書法展覽投稿必讀)
    二字極為相似,書寫時稍有不慎既無法區別。「刺」「剌」「刺」和「剌」二字易混。《說文·刀部》:「刺,直傷也。從刀,從朿,朿亦聲。」本義為尖利的東西扎。《說文》:「剌,戾也。」段玉裁註:「戾者,違背之意。」西湖有一處紀念白居易的雕像,下面說明介紹,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間。
  • 為什麼港澳臺使用繁體字,堅決抵制簡體字?
    漢字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遷,儘管筆畫從複雜變簡單了,但是其內涵卻未減半分,漢字的美妙不僅在於它的形體,更在於它的博大精深,一個小小的漢字,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組成一個詞、一個成語,也可以串成一句話、一句詩,成千上萬個漢字,造就了優美精緻的中華藝術,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與燦爛。
  • 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 臨安新聞網-讀書時代
    漢字的六書,即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特別是象形和會意,根據事物的特徵,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然後不斷規範和慢慢地固定下來,並且見字之形即知其意。可以說,象形和會意和諧地融合在漢字的結構中。    1964年5月,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的確,簡化字筆畫減少,可減少書寫所耗時間和精力,結構清晰也更容易辨認,印刷時可採用更小字體,節省油墨和紙資源。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在《明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敦煌俗字譜》等著作中記載了大量民間「俗字」,其中有些已經很接近簡體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俗字才有了正統地位,其中所使用的一百多個簡體字有80%被新中國採用。新文化運動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反文言文運動,在大力提倡文言文改成白話文過程中提及了漢字簡化,甚至是漢字廢除。
  • 還是繁體字好?
    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又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簡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亦在傳統繁體漢字的基礎上實行簡化字。簡化程度與中國內地基本一致,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新加坡簡化字的簡化力度更明顯。但是在今天,有關於簡化字和繁體字優劣的爭論在不斷展開。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
  • 繁體字真的比簡體字更能表達「古人的意思」嗎?
    在許多時候,繁體字都是我們理解傳統文化的橋梁。但這並不意味著繁體字就是完美的中國文明承載者了,其實繁體字也存在著各種問題和缺陷。理論上來說,我們常所謂的「繁體字」本質上也是漢字的一種簡化字。如「春」字,從字形上完全不能看出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但其本字「萅」,以《說文注》中的解釋,就是指草長之日,而從屯聲,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將舊字中的「肉」與「月」合併也是隸變一大「發明」,但與「月」合併的又不止「肉」,導致許多字變得撲朔迷離。比如「朕」字,顯然與肉無關。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知識爭論:「繁體字」和「簡體字」哪個更好?哪個優點更多?
    漢字到底多少個?改革最主要的目標是:精簡字數,廢除那些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詞)。比如:詞藻(辭藻)、撤銷(撤消)、合頁(合葉)、打寒顫(打寒戰)等等。那些異形生僻字更是不適合發展的需要。咱們自己想想有多少漢字是我們從沒有見過的,或者是基本用不到的。而漢字改革重中之重就是:簡化類推,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比如:雞的繁體字(鷄)、驢的繁體字(驢)、樂的繁體字(樂)等等。
  • 原來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還有這麼多區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香港和臺灣都用繁體字,但是他們所用的繁體字卻又很大的差別,那差別到底到哪兒?今天,我們就來嘮一嘮。
  • 圖文:有的名字僅一字之差有的外觀相似度九成
    事實上,一些藥品確實十分相似,有的名字僅有一字之差,甚至名字僅有一個音調的差異,而有的外觀上相似度接近90%,一不留神的確很容易混淆。     雖然相似度高,但由於這些藥品的用法、用量和所針對的症狀是完全不同的,若用錯藥輕則延誤治療,重則危害身體健康。為此,本報記者特邀武漢市第三醫院個體化診療中心主任吳金虎,為市民梳理易混淆的常見藥品。
  • 漢字「六書」造字理論中的相似創新
    我們在教學漢字時,有據可查的可以講其來歷,無據可依也不能挖空心思去杜撰,比如說,不能把「雞」解釋成是「又一隻鳥」或「媽」是「女馬為媽」。現在,由於大多數字典並不講漢字的來歷和演變過程,小學老師在教學生識字時,常用的辦法還是反覆抄寫的機械重複和死記硬背的方法。以至於有不少小學生到畢業也沒達到低限掌握2500個常用字的要求。這種結果是教漢字只教音、義,而不講字形而造成的。
  • 同樣是繁體字,香港與臺灣的卻有這麼多區別
    簡體字有簡體字的便捷與清晰,繁體字有繁體字的文化與內涵。不過即使是在同樣使用繁體字的香港與臺灣,有些繁體字的寫法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簡體字與繁體字,孰是孰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各自文化的堅持和信仰,而對於繁體字來說,臺灣就是把這一個傳統保存並發揚得最好的地方。或者說,也許臺灣將是世界上唯一保存繁體字文化最完整的地區。
  • 文藝的繁體字網名大全
    文藝範現在已經蔓延到了網名上面來了,很多人喜歡文藝的繁體字網名,所以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文藝的繁體字網名大全。文藝的繁體字網名大全最新版熱愛文學,熱愛電影,享受一種慢生活,這種與世界背道而馳的文藝正是大家所喜歡的。那麼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最新版的文藝的繁體字網名大全。
  • 畢姥爺也寫錯字——九球天后才是正解
    近幾日,一張主持人畢福劍為撞球選手潘曉婷題字的照片在微博瘋傳並引發網友吐槽:「畢福劍書贈潘曉婷: 九球天后 四個字,居然有兩個寫對了!」比較特殊的一點的是,根據簡化漢字表,動詞「鍾」也可以用於名字,錢鍾書老先生的名字,就可以被寫作錢「鍾」書。語言學家、《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鑑說,錢鍾書老先生名字的由來,據說是他在一歲抓周時抓了一本書,所以他父親給他正式起名「鍾」書,鍾情於書。不過大多數名字中帶「鍾」字的普通人,已很少會去糾正是「鍾」還是「鍾」。 漢字由於是一種意符音符文字,具有結構複雜、異體眾多等特點。
  • 繁簡字應用別混淆!
    二字極為相似,書寫時稍有不慎既無法區別。「刺」「剌」「刺」和「剌」二字易混。《說文·刀部》:「刺,直傷也。從刀,從朿,朿亦聲。」本義為尖利的東西扎。《說文》:「剌,戾也。」段玉裁註:「戾者,違背之意。」西湖有一處紀念白居易的雕像,下面說明介紹,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間。
  • 有沒有哪兩個漢字,相似到難以區分?
    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福」字大家都是認識的而「褔」就不大常見了作為動詞它有充滿、符合的意思也可以作為量詞用在計算衣物上但是跟「福」是沒啥關係的純屬撞臉了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丐」字我不多講了以免暴露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