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做了44年保潔員,一生只會5個字,她卻成為香港大學院士

2021-02-16 小芳老師

她一生只會寫五個字,

卻成為香港大學榮譽院士。

港大「三嫂」

從事宿舍保潔員、食堂員工,

這位老人去世,

想必不會引起太多注意。

但就是這樣一位90歲老人,

24日溘然長逝後,

卻引發香港各界懷念追思。

新聞媒體:

香港大學主頁:

永遠懷念您。

港大校長馬斐森:

她為港大留下光輝傳承。

普通民眾:

三嫂,一路走好,

永遠想念您。

日常生活中,有誰會在意我們身邊的保潔員、食堂阿姨?得到整個香港尊重的三嫂,就是其中平凡的一員。

三嫂本名袁蘇妹,原籍廣東東莞,沒上過一天學的她,二戰時為躲避戰亂來到香港,因丈夫家中排行老三而得名。

1957年,29歲的三嫂隨丈夫進入港大,從服務員做起,廚師助理、廚師、宿舍保潔員,最後成為大學堂宿舍的靈魂人物。

從29歲到73歲,整整44年,三嫂的確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她十年如一日,做飯、掃地、打掃衛生···

被學生們念茲在茲的,是有人頭暈,她會主動煲藥送粥;

有學生在圖書館學到凌晨,錯過了晚飯,三嫂會一直等,給他們做宵夜。

三嫂做的馬豆糕、

馬拉糕、老火湯、炒河粉···

撐起一屆屆學子苦讀的夜晚。

「三嫂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

這是港大幾十屆學生共同的心聲。

一位40多歲的港大畢業生,

像個孩子般誇耀三嫂的手藝:

「你知道嗎?三嫂做的大西米紅豆沙裡,

西米直徑足有1釐米,好大一顆!」

很少有人知道,

為了將這些「大西米」煮軟,

三嫂要在灶臺前站上2個多小時。

為了讓紅豆沙達到完美,

她只在其中放新鮮的椰汁。

蒸馬豆糕時,

為了讓它「有嚼勁」,

她必須用慢火煲1小時,

「不停地用湯勺攪拌」。

然而到了70年代,因為心臟問題三嫂裝了起搏器,再也無法繼續在廚房工作,這位5個孩子的母親從此轉做清潔工。

遇上學生們在飯堂開派對,每每狂歡到凌晨兩三點,早就過了三嫂的下班時間,但她還是會耐心等到派對結束,再獨自進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汙漬。

那個在凌晨飯堂裡獨自拖地的駝背老人,直到今日,許多學生不想忘記,也「不敢忘記」。

 

小女兒總是記得媽媽「見學生比見家人的時間還多」。儘管竭盡全力工作,三嫂一家生活仍十分拮据。

她不捨得花錢坐巴士,有時竟會提著40隻雞從街市一路走回山上的大學堂。

「我當他們個個都是我的孩子,

有什麼頭暈生病當然要好好照顧。」

她最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

有一天叫不出「孩子」們的名字。

這位操勞了一輩子沒上過一天學的老人,壓根沒想到有天自己會被寫進宿舍之歌裡:「大學堂有三寶,旋轉銅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三嫂站在旋轉銅梯前

她更想不到,2009年,

她會成為香港大學的名譽院士。

這是自1995年港大扮授名譽院士以來,

首次將名譽院士頒給基層員工,

也使得三嫂成為首位平民院士。

沒上過一天學,除了自己的名字和三嫂五個字,目不識丁,也沒有向港大做過巨額捐資,這在當時的香港和內地引起極大的轟動與爭議。

當年的重慶高考,

也以三嫂的故事為材料,

要求考生以「情有獨鍾」為題,

寫一篇作文。

上臺領獎時,她穿著學生們資助定製的紫紅長衫,顫顫巍巍地接過證書。

港大在頒獎詞中稱讚她:「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學生的生命,是港大的靈魂,是當之無愧的香港大學之寶。」

三嫂本人也很驚訝:「我只是普普通通在大學堂煮飯的人,小時候躲日本人才逃到香港來,一輩子沒什麼學歷也沒做什麼貢獻,難為那麼多舊生還記得我,記得三嫂。我知道這個獎是發給對社會有很大貢獻的人,現在發給我,真的很感動很開心。」

這一天同她一起領獎的,是滙豐銀行行政總裁、香港富豪李兆基長子、香港資深大律師郭慶偉。

獲獎後,人們把這個老奶奶稱為港大傳奇,但她更喜歡三嫂這一稱呼。

在當今社會,急功近利、浮躁喧譁的氛圍下,傷害兒童,不尊重底層勞動者的事時有發生,三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44年默默奉獻的精神太難得。

換個角度,也不是所有的大學,都有港大的氣度,承認這是對高等教育的獨特貢獻,而做出如此舉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把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視為「傑出人士」。

或許在頒獎者眼中,

這不是一份卑微的工作,

而是一種生命綻放的方式。

這也應是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

既有拔尖、高素質的精英教育,

也不缺乏對平凡人生的承認和敬重。

轉自:人民日報

覺得不錯,一定點讚呢!!!

相關焦點

  • 做了44年保潔員,一生只會5個字,她卻成為香港大學院士
    她一生只會寫五個字,卻成為香港大學榮譽院士。
  • 目不識丁,做了40多年「食堂阿姨」的三嫂,憑什麼會是香港大學名譽院士?
    她一生只會寫五個字,卻成為香港大學榮譽院士。港大「三嫂」身居社會底層,從事宿舍保潔員、食堂員工,這樣一位老人去世,想必不會引起太多注意。1957年,29歲的三嫂隨丈夫進入港大,從服務員做起,廚師助理、廚師、宿舍保潔員,最後成為大學堂宿舍的靈魂人物。
  • 82歲港大院士袁蘇妹:在學校辛苦工作44年,一輩子只認識5個字
    後來大家看她工作勤勞,又深得學生們的喜愛,因此轉為了廚師,可以說一代又一代的港大學子都是吃著她做的食物迎接初入大學的歡喜,以及揮別離開大學的傷感,她不僅僅是大學堂宿舍的員工,更是被學子們認為是大學堂宿舍的靈魂。袁蘇妹為何如此受喜愛?
  • 港大歷史上最出人意料的院士,號稱港大之寶的人竟是…
    (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官網)不知道港漂們在學校念書的日子裡,會不會注意到學校裡的宿舍保潔員或是食堂工作人員?三嫂就是他們當中的普通一員。1957年三嫂隨夫來到港大,一起在飯堂工作,她擔任過宿舍的四級廚師、助理廚師和宿舍服務員等職務,後來成為了香港大學大學堂( University Hall)宿舍的靈魂人物。
  • 院士吳明珠:「這一生,沒做什麼大事!只是沒有背叛理想。」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一位,或許你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是由她而培育出的瓜,想必很多人都有吃過。「皇后」哈密瓜、「8424」西瓜這些都出自她的手。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西甜瓜育種專家,是新疆西甜瓜育種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她的名字叫做吳明珠。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如今卻成美國院士,而她這樣說
    幾經波折,如今的她,竟被美國國家科學院評為外籍院士,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她說的一句話,讓無數人動容.......她,就是李愛珍。在她和團隊沒日沒夜的堅持和努力下,1989年,屬於我國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終於研製成功!是她,帶領團隊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讓中國,成為第一個掌握此技術的亞洲國家!所謂民族英雄,不外如是!
  • 文藝才女王延軼,和老公師生戀,多年伉儷情深,丈夫44歲成院士
    01、王延軼光輝的履歷2000年,王延軼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北京大學就讀。北大畢業後,她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並於2006年夏天獲得了碩士學位,年僅兩年就取得碩士學位,可見其在科研上的高天分。
  • 她是港大最出人意料的院士,為同學做飯、掃地,甚至記得男生的每一任女友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二日,當香港大學向她頒發榮譽院士那一刻,這個八十二歲的老太太,「看起來神氣極了」。她被安排壓軸出場。這一天與她同臺領獎的,有滙豐銀行曾經的行政總裁柯清輝、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長子李家傑,以及曾獲銅紫荊星章的資深大律師郭慶偉。
  • 吳姓名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著名物理學家 教育家吳有訓
    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年),物理學家A.H.康普頓來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吳有訓成為他的研究生,與康普頓教授一起從事X射線散射光譜研究。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吳有訓在康普頓的指導下做博士論文,題目就叫「康普頓效應」。通過答辯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回中國先後在江西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教。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顏寧被阻攔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門檻之外時,轉身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了美國外籍院士,這使得她夾在讚譽與蜚聲之間。在討論她的家國情懷之餘,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若顏寧沒有出國,她在國內能被授予同等榮譽嗎?院士評選需要考量學者的科研成就、資歷、年紀等因素。事實上,除此之外,推薦人也很重要,這也就意味著參選者需要在人際關係上有一定背景。顏寧參選時就有人開解她名額會留給年紀快到參選上限的學者,她年紀尚小,之後還有機會云云。這種傳統、官僚的競選方式註定年紀輕、資歷淺、人脈窄的學者很難僅憑研究成果在競選中一蹴而就。顏寧若留在清華大學熬年限,不出走普林斯頓大學就能選中院士嗎?
  • 趙麗穎做過管道防腐,姚晨做過保潔員,寧靜和毛不易出人意料
    13歲的張栢芝隨母親到澳大利亞讀書,因為生活貧困,小小年紀的她要一天打好幾份工才能維持生活。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的日子非常艱辛,她早上到馬來餐廳打工,晚上到酒樓當點心妹,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好幾年。直到張栢芝17歲時回到香港,一個偶然的機會被星探發掘,才進入了娛樂圈。
  • 二寶媽逆襲成為港大博士,她只做對了這一點……
    比如考大學的時候,她通過搜索的方式,用了半天的時間,就找齊了申請香港大學的流程和模板,一個下午完成了所有考試資料的準備,自主就申請了大學的入讀。朱丹在大學期間,GPA一直處於Top1%的人群。她還很謙虛,人前都說,那不過是因為自己幸運而已。
  • 林鄭月娥刪除劍橋大學名譽院士身份
    據香港「東網」等港媒8月15日報導,香港行政會議秘書處按特首林鄭月娥通知,刪除她在個人利益登記冊上,有關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名譽院士身份的項目
  •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專訪
    深圳走過40年曆程,所有的成就就是靠了這三句話。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不僅適用於營商環境,同樣符合教育科技等領域,對辦學更是如此。比如說人才招聘,港中大(深圳)在開辦以來一直堅持市場化的方式,從全球招攬人才,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在辦學過程中,也應該堅持法治化,按照法律來辦學,不能在法律框架之外設置條條框框。國際化則更重要,大學如果做不到國際化,所培養的人才不可能成為國際化人才。
  • 林鄭月娥宣布:主動退回英國劍橋大學名譽院士頭銜 | 早讀
    儘量避免在陽光直射下外出,防暑降溫工作一定要做好~林鄭月娥宣布退回英國劍橋大學名譽院士頭銜據港媒報導,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5日通知行政會議秘書處,刪除她在行會個人利益登記冊上,有關英國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名譽院士身份的項目。
  • 頭條 | 回歸20年,走近香港這些傑出的女性們
    香港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得主葉玉如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2004年,葉玉如因在分子生長控制、鑑別和神經系統樹突形成中的重要發現,榮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
  • 孫中山一生香港5年最歡樂 愛讀法國革命史(圖)
    早年兩次赴香港求學 革命期間多次以香港為大本營策動起義  香港  本版文/圖:  記者石善偉、陳翔  孫中山在1883年至1892年間兩次赴香港求學,其中5年在香港西醫書院讀醫科,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他後來回憶說這是自己一生中最「歡樂的五年」。
  • 黃萱:她既是鼓浪嶼的名門閨秀,又是鍾南山院士真心尊敬的病人
    有個財大氣粗的嶽丈,絕對可以少奮鬥20年,定會有人求之不得。如此被人眼紅的機會,周壽愷可是一口回絕。次日,夫妻倆聯袂北上,開始相濡以沫的共同人生。黃萱,以其破釜沉舟的氣概,贏得自己選擇的婚姻保衛戰。太多的雷同點,加上志趣相投,都專注於醫學研究,兩人成為最好的朋友。為了一家人不分離,黃萱讓夫君去香港接他們。黃奕住力勸女兒:「你們大人受得了,小孩子哪兒受得了?還是留在香港為好。」黃萱哪裡肯聽,硬是帶著孩子,跟周壽愷去了條件惡劣的貴陽。
  • 保潔員撿到鑽戒上交公司,卻被罰款500:做人難,做好人更難
    保潔員撿到鑽戒上交公司,卻被罰款500: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做人,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也是許多朋友窮盡一生都沒有參透的學問。在這個社會上,無非就分為了兩種人,一種是好人,一種則是壞人。很多人都說,這個年頭,做人難,做好人更難,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最近,長沙的一個列車保潔員在車上撿到了一枚鑽戒,上交了公司後,卻被罰款500,到底故事是怎樣的呢?相信很多朋友應該會感到好奇。原來,保潔員撿到鑽戒以後並沒有當一回事兒,還沒來得及判斷真假。他們在車上打掃衛生的時間有限,於是就想著先完成工作,後續再去處理鑽戒的事情。
  • 她是金庸一生白月光,倪匡為她驚嘆,大導演為她孤老,卻只愛一人
    她是金庸一生白月光,倪匡為她驚嘆,大導演為她孤老,卻只愛一人在中國的電影史上,從來不缺大美女,但能得到這樣的讚美的,只有這麼一個。大導演李翰祥被她迷得如痴如醉,評價她是中國電影史有史以來最美的女演員。有人排隊三天三夜,甘願花巨資只為看一場她的電影,她是金庸一輩子永遠的白月光,永遠的夢中情人,著名導演岑範對她一見傾心,還為了她終身不娶,孤身到老。江湖上一直有個傳說,小龍女的原型就是夏夢,而倪匡也曾爆料過,「金庸追過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