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目光不僅僅要看到更高的天空,同樣也該看看目光之下的大地。有的時候不得不說,在尊重基層人員,尊重每一位用心工作者方面,港省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茶水姐"楊容蓮的故事,一個最普通的茶水工,卻獲得了所有劇組一直尊重,拿下第37屆金像獎,成龍大哥都親自為她調試麥克風;而今天要講的這位平凡小人物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港省,她就是港大榮譽院士袁蘇妹。
時至今日港大依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大學堂有三寶,旋轉銅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這個三嫂就是今天要講的袁蘇妹。
袁蘇妹是廣東東莞人,之所以被稱為三嫂,是因為她的丈夫在家中行三,隨丈夫來到港大後自然獲得了三嫂的稱呼。剛來到港大的時候是1957年,她才29歲,從來沒讀過書的她大字不識一個,便做做服務員的工作。
後來大家看她工作勤勞,又深得學生們的喜愛,因此轉為了廚師,可以說一代又一代的港大學子都是吃著她做的食物迎接初入大學的歡喜,以及揮別離開大學的傷感,她不僅僅是大學堂宿舍的員工,更是被學子們認為是大學堂宿舍的靈魂。
袁蘇妹為何如此受喜愛?因為她能夠做到以心換心。同樣是做一份工作,有的人帶著抱怨來做,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有的人卻是用心在做,希望能夠做好每一件事,給大家提供更多的關懷,袁蘇妹是後者。
其實不過都是一些瑣碎的小事,在考前抱佛腳半夜溫書的學生,會等到一盅熬得香甜酥爛的雞湯補充精力,而那些不小心風寒感冒的學生則會等到一碗用心熬製的涼茶解熱,她就像一位親切的阿媽一樣,能夠傾聽學生們的所有瑣碎事,哪怕是感情問題她雖不懂小年輕的套路,卻能站在最為真誠的角度給出建議。
她願意給學生們熬一碗粥熬上兩三個小時,學生們也願意將得到的獎牌第一時間跟她分享,學生們半夜在食堂開派對袁蘇妹也不會去催,反而等他們狂歡完畢後再去收拾衛生,這樣的背影誰能忘?人與人相交,講究的不就是一個真誠以待嗎?
後來袁蘇妹心臟不好,不能再當廚師,她就當起了清潔工,學生們總是大大咧咧經常不注意衛生,袁蘇妹卻能認認真真將每一處衛生死角打掃得一乾二淨,從來沒有怨言。
從29歲入港大,到73歲退休,她整整為港大服務了44年,本身已經成為了大學堂宿舍的一部分,見證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成長。
從很早開始,港大內就一直有聲音說要提名袁蘇妹為院士,直到2009年周兆平副校長親自提名,港大內部"全票通過",她才真正成為了港大的榮譽院士。袁蘇妹不知道院士是什麼,當她穿著院士袍在眾人面前領獎時,袍子下的雙腿其實都在顫抖著。
臺下那些觀看頒獎儀式的觀眾有些頭髮都半半白了,他們是袁蘇妹曾經送走過的學生,如今再次回到母校見證這位親切的阿媽獲得這至高無上的榮譽。實際上袁蘇妹因為逃難從來沒有讀過書,她認識的字只有自己的名字,在接受頒獎後她要給學生們籤名,才學會了"三嫂"兩個字怎麼寫。
這是一個在傳統目光中"不體面"的人,她幹著也是"不體面"的工作,可這樣的"不體面"卻為她換來了港大院士的頭銜。人無貴賤,職無高下,社會是一個整體,缺少了誰都不能運轉,大眾的目光在追逐上方天空的時候,也應當看看下面這些做著最基礎工作的人。
在授銜儀式上有這麼一句話,或許是對袁蘇妹這一生最好的讚譽:"很多人知道,大學堂有三寶:銅梯、四不像和三嫂。三個寶貝搬不動,移不走,三嫂永遠是大學堂之寶,亦是香港大學之寶。"
陝西省文聯副主席高建群曾這麼評價過一個人:"一個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們還在熱烈地懷念他,還在談論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獎勵。"這個人就是《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文章,獲得過茅盾文學獎,描繪了一幅當代城鄉社會生活全景。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的喜怒哀樂,普通的挫折與追求,但正是這些普通的小事織就成了我們這一生。
就像這篇文章中的袁蘇妹,她是跟我們一樣,甚至還不如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很多讀者的小人物,但她卻將平凡的生活活出了不一樣的光彩。我們本就平凡,而平凡也能夠成為另一方不平凡。《平凡的世界》全3本原價98,現價只要78,把書帶回家,你就能夠從書中獲得屬於自己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