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林巧稚一生未婚,接生五萬多名嬰兒,82歲去世遺囑感人

2020-12-27 網易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便是醫治病人。——林巧稚

  白衣天使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很神聖的職業

  ,他們每天忙著救死扶傷,也可以說是他們見證了我們這一生中的最重要的兩個時間點,

  那就是出生和死亡

  

  「

  我是個醫生

  」,一個人用著鏗鏘有力的語氣說著這句話,我們可以從中感覺到她的那種堅持和熱愛,

  而這個人就是中科院院士林巧稚

  ,也被稱為「

  萬嬰之母

  」。就是這樣一個女士,她將自己的

  50

  年光陰都耗費在了婦產產房裡,她雖然從始至終都沒有結婚生子,單身了82年,

  可她卻是五萬多人的「母親」

  ,就連最後的遺囑都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病人。

  她的一生就像南丁格爾說的那句話一樣:「

  為了我的使命,我寧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錢。

  」

  

  為了夢想選擇不結婚

  因為看到母親所受的折磨,所以才有了學醫的念頭。

  林巧稚的母親是一位非常傳統的人,心心念念想生一個男孩,所以在林巧稚出生的那一剎那,她的母親就將她扔到了一旁,

  仿佛她出生那天就該是她死亡那天

  不過慶幸的是,在這最後關頭,林巧稚的父親回來了,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林巧稚當然也不例外,

  林父下班回到家裡發現渾身冰涼的林巧稚,她這才得以活了下來。

  

  日子還在繼續,磨難也才剛剛來臨。

  在林巧稚五歲的時候,

  她的母親被查出患有子宮癌

  ,不幸病逝,也許是母親被病痛折磨的身影,讓她太過記憶深刻,所以從那一刻開始,

  林巧稚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那些飽受病痛的人

  ,她也因此變得更加刻苦。

  林巧稚七歲就考上了女子小學校,緊接著就在鼓浪嶼女子高中就學,18歲從廈門女子師範學院畢業,

  並且選擇留校任教

  ,而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決定,就是想繼續深造。

  林巧稚因為自己小時候就嘗過了重男輕女的苦,所以才想靠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更多的人,而這也是她一直堅持下去的信念,

  為了這個信念,她可以放棄所有

  

  1921年,林巧稚第一次參加北京協和醫院的考試,可卻因為同伴的昏倒,錯過了考試的時間,她本來都已經放棄進入協和的念頭,

  卻沒想到這件事情還有轉機

  恰恰是因為她救治同伴的舉動,讓監考的考官看到了她身上所潛在的那種醫生的特質,那種治病救人的本能,再加上她的英語確實很好,這種種加在一起,

  促使林巧稚成為那個被破格錄取的人

  就這樣,

  林巧稚在協和醫院呆了整整八年的時間

  ,在這期間,她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最後還獲得了

  「文海」獎學金

  ,開創了獲得此獎的女生第一人。

  優秀的人總是會有著各式各樣的機會

  。剛剛走出校園的林巧稚就收到了協和醫院的聘書,一開始林巧稚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家人的時候,家人都很高興,可在聽到還有額外條件「

  不能結婚,不能懷孕,不能生育

  」後,所有人都持有反對的意見,她卻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聘書,因為在她看來,治病救人是自己的夢想,

  為了夢想什麼都可以放棄,包括婚姻。

  

  終成「萬嬰之母」

  半年成為總住院醫生,只因孤注一擲。

  1929年的某一天,醫院的所有醫生都去休息放鬆了,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有一位中年婦女大出血。

  彼時還是一名助理醫生的林巧稚,並沒有做手術的權利,

  可她又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那個女士在痛苦中掙扎。於是就決定親自操刀,那個時候的她已經沒有時間去思考醫院讓不讓做這件事,就連自己的前途,她也沒能多加思考。不過好在手術最後成功了,林巧稚也因為這件事備受矚目,

  用了短短半年的時間,一躍成為了總住院醫生。

  

  危難之際,選擇留下治病救人。

  1941年,因為戰爭的原因,北京協和醫院不得不暫時關閉,所有的醫生被迫下崗,有的人為了謀取生路,紛紛離開北京,

  只有林巧稚做了一個讓人驚訝的決定

  沒過多長時間,

  林巧稚就開了一個診所,專門用來給患病的婦女看病。

  如果病人付不起醫藥費,她還會為其墊付;如果對方沒有辦法下床,沒有辦法來到那個小診所的話,林巧稚還會騎著自己的小毛驢上門看診。

  林巧稚在那裡呆了整整六年的時間

  ,所有的病歷都是她一筆一畫寫出來的,共計有

  8887

  份。

  林巧稚好像是世間少有的不看重名利的人

  

  1949年,

  林巧稚收到了一張開國大典的觀禮邀請函

  ,可她卻只說了一句話「

  我只是個醫生

  ,去那幹什麼呢?」她絲毫不將這至高無上的榮耀看在眼裡,在她心裡只有病人是第一位的,除了病人,誰都邀請不到她。

  她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被所有人看到,

  終於在1959年當選為中科院女院士。

  林巧稚的成功,是用她

  50多年

  的付出換來的,

  是用她一生未嫁

  ,卻接生

  五萬多名

  嬰兒換來的,而她也確確實實成為了「

  萬嬰之母

  」。

  1983年,這位女院士去世了,享年

  82

  歲。可她在臨死的時候還心心念念自己的病人,

  想著貢獻自己最後的一份力量

  ,留下了這樣一份令人深有感觸的遺囑:

  平生積蓄的三萬元捐獻給首都醫院幼兒園、託兒所,遺體獻給醫院作醫學研究用,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周圍的海面上。

  

  縱觀林巧稚的一生,

  雖然從一出生就被世俗所放棄,但她卻將自己的畢生都用來回報女性,拯救女性

  。因為母親的逝世,她選擇從醫,為了這個夢想,她一直不間斷地努力,最後成為了那個唯一的女院士,雖然沒結婚,但有五萬多人的出生證明上都有著她的名字,她是一個英雄,一個天使。

  

  而林巧稚身上的那種不屈不撓的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

  她可以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那個信念,放棄所有。

  就連在人生的最後關頭,她還一直在關心著自己的病人,關心著他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成為很多白衣天使的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林巧稚:接生5萬餘名嬰兒,袁隆平出生於她手中,卻一生無兒無女
    林巧稚醫生 林巧稚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她是我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一生累計接生過5萬餘名嬰兒,被譽為"萬嬰之母",也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一名女院士
  • 大醫之魂 ● 林巧稚
    她在產房裡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春秋,親手迎接5萬多個孩子來到人間,人們稱她為「萬嬰之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昏迷中的她留下最後的聲音:「產鉗!產鉗!」12月23日,我國近代婦產科學奠基人林巧稚誕辰115周年。緬懷林巧稚,致敬醫者仁心。
  • 她一生未婚,卻有了5萬多個孩子,包括袁隆平
    這裡是為了紀念一位偉大的婦產科大夫——林巧稚。她出生於廈門鼓浪嶼,一生未婚未育,但卻親手接生了5萬名嬰兒。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袁隆平院士。協和醫院檔案上是這樣記載著袁隆平出生的情況。老師的一句話,讓林巧稚記在了心上。因為林巧稚仍清楚地記得母親去世時的場景,她是被女人的疾病——宮頸癌奪取了生命。如果可以,林巧稚真的很想學醫。林巧稚母親像1921年,林巧稚20歲,她等到了一個機會。
  • 她花一輩子接生5萬名嬰兒,自己卻無兒無女,20歲立的誓言成了真
    林徽因、冰心的名字家喻戶曉,但林巧稚的名字,知道的人卻少得多了。林巧稚不是文學才女,她是中國「萬嬰之母」,林徽因、冰心的孩子便是她接生的。她花一輩子接生了5萬名嬰兒,其中一個名字叫做袁隆平。
  • 「清朝名醫」林巧稚:終身未嫁,婉拒開國大典邀請,接生了袁隆平
    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一位美麗的白衣天使,她的名字叫林巧稚,作為一位偉大的婦產科大夫,從入職到歸隱她一共接生了有約五萬名嬰兒,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故事吧。 她主攻婦產科,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了醫學和病人,一生未婚的她接生過數以萬計的新生嬰兒。她為人真誠、低調,對待醫學工作勤懇、認真,將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在了偉大的救苦救難事業當中,是中國醫學婦科史上,為女性醫療的改善與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萬嬰之母」林巧稚:親手接生袁隆平,受邀開國大典,傳奇女英雄
    這張照片就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出生照片,而在這份檔案上有為他接生的醫生的籤名,這位醫生姓林,叫林巧稚。林巧稚是中國的傳奇女醫生、女英雄。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院士,一生救助了上萬名女性,幫助5萬多個嬰兒平安出生。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為了醫學救人,她一生沒有婚戀,膝下無兒無女,她用一生來講述了什麼叫「醫者仁心」這4個字。
  • 見證:中國醫療史上的特蕾莎修女——林巧稚
    林巧稚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她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2009年9月14日,她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林巧稚出生於廈門鼓浪嶼一個基督教家庭,1921年林巧稚20歲,她離家到上海一個有教會背景的醫學院讀書。
  • 她接生5萬嬰兒,為何自己卻沒孩子?年輕時的一句玩笑,最終成真
    不僅成為極少數堅持不懈的人,林巧稚還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婦產科事業,過去醫療條件落後,嬰兒和產婦死亡率極高,貧苦家庭尤甚,但林巧稚卻讓無數的家庭滿懷著新希望,她一生接生五萬多個嬰兒,林徽因、冰心、袁隆平等人把自己帶到了這個世界,她把自己帶到了「萬嬰之母」的行列。
  • 她終身未婚,沒有子女,卻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巾幗之美
    幾乎同一時期,現實中卻有這樣一位女性,用一生與封建落後的毒瘤鬥爭到底,將鮮花種在了荒蕪的沙丘:她憑一己之力填補了科學生產的空白,將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降低了3-5倍;她拒絕市長拜見,回絕開國大典邀請;她終身未婚未孕,卻用一雙手迎接了五萬多個小生命的誕生;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院士。
  • 「萬嬰之母」——林巧稚
    幾年後,前來複查的小希充滿勃勃生機,他不知道的是,當初把他從死神邊緣拉回來的王澎醫生已經去世。從大專畢業到成為協和醫院大名鼎鼎的「微生物神探」,拯救過無數像小希一樣死神邊緣的孩子,到死病人都不知道有王澎醫生這樣一個人存在。這樣的醫生一生都在「化作春泥更護花」。協和醫院是病人和死神之間隔著的最後一道門。
  • 39歲女科學家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昨天(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當選。原來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最受矚目的39歲女科學家顏寧最終落選。新當選的61名中科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最年輕的46歲,年齡最大的67歲,60歲及以下的佔到九成以上,年齡段明星趨於年輕。
  • 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 揭秘中科院真實收入
    眾所周知,近日,中科院有多人集體離職了,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工作人員透露這90多名科研人員被挖走的。然而,大家就比較關心中科院的工資,你知道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嗎?據說,中科院的福利不錯的,年薪也是挺高的。
  • 39歲清華「美女教授」候選中科院院士 她到底有多牛?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評論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產生後,還將對初步候選人材料進行公示按照慣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最終增選院士名單將在每個增選年的年底公布。無論顏寧是否最終入選,對於她來說,科學研究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害怕自己固步自封,她希望自己時刻都有新的突破,正如她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我想可能在未來若干年,我每年的想法都是我要做出我想要的突破。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布鞋院士李小文追悼會今舉行 場面感人
    今天上午10時,「布鞋院士」、「掃地僧」李小文院士的追悼會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他是我國著名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1月10日,李小文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
  • 他回國成中科院院士,妻子是北大學霸美女所長,如今卻被一事質疑
    中科院,全稱「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目前全國中科院院士不過六百多位。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是心中的夢想。對於常人看來,能成為中科院院士的人一定是德高望重、科研能力優秀的科學家。但是,最近卻有一位中科院院士遭到了人們的質疑,原因卻是曾經的「手下敗將」寫信讓他的妻子辭職。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她因事業終生不嫁,一生接生5萬嬰兒,臨終還在找產鉗
    1983年4月22日,我國著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她朝著身邊的護士招了招手,艱難得說道:「產鉗,拿產鉗來……」身旁的護士立刻淚流滿面,她知道林巧稚已經陷入了幻覺之中,她以為自己還在產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以為自己正在迎接新的生命。
  • 「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宇澄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書,是導師在單位最親密的夥伴。王正敏的傳呼機和個人郵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的身份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學生公開舉報導師,而且舉報的對象是院士,這在學術界還是頭一回。近年來,院士評選、資質審查和院士德行規範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