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她被稱為是「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外國人親切地稱她為「中國的聖母瑪麗蘇」,她就是林巧稚,一個傳奇般的女英雄。
在北京協和醫院裡,留存著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照片拍攝於1930年,老照片上有一個嬰兒的小腳印,而和老照片一起存放的便是一份出生記錄。
上面還清晰的記錄著,這是一位男嬰,體重3690克。這張照片就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出生照片,而在這份檔案上有為他接生的醫生的籤名,這位醫生姓林,叫林巧稚。
林巧稚是中國的傳奇女醫生、女英雄。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院士,一生救助了上萬名女性,幫助5萬多個嬰兒平安出生。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為了醫學救人,她一生沒有婚戀,膝下無兒無女,她用一生來講述了什麼叫「醫者仁心」這4個字。翻開這位傳奇人物的璀璨的一生,向女英雄致敬!
一、出生不易,險被拋棄
1901年12月,林巧稚在福建鼓浪嶼出生。和其她新生兒不同的是,林巧稚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歡迎,因為在當時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下,林巧稚的母親很想生個男孩,但是生下的卻是林巧稚這個女嬰。
所以,母親當時就想把林巧稚給丟掉,好在林巧稚的父親是接受過新式教育,他思想開放,他去到醫院看到林巧稚的母親把林巧稚冷落在一旁,而此時的林巧稚已經渾身發涼,聲音微弱,性命奄奄一息。林巧稚的父親毫不猶豫地將女兒抱回了家中。
父親決定,就算是個女嬰也要悉心培養。就這樣林巧稚算是保住了一條命,隨著她慢慢長大,母親對她的態度逐漸改觀,父母二人就想著把林巧稚當成兒子養,對她疼愛有加,而且還支持林巧稚到學校學習文化知識。
二、5歲喪母,立志學醫
雖然母親一度狠心地把林巧稚拋棄,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林巧稚的母親也開始關愛起林巧稚來。正當林巧稚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林巧稚的母親卻患上了宮頸癌,最終撒手人寰。
那是一個颱風肆虐的黑夜,在黑夜中,林巧稚的母親重病臥床,林巧稚跪在母親的病床前,哭喊著拉著母親的手,她哭喊著撕心裂肺,但是卻沒有任何的辦法,最終她只能看著母親去世。5歲喪母之痛,讓林巧稚從小就立志學醫,減輕病人的痛苦。
三、成績優異,信念堅定
在父親的呵護下,林巧稚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她先是進入女子學校讀書,5年之後升學進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
在學校裡,她終於接觸到她心心念念的醫學,更堅定了她要要做一名醫生的信念。1919年畢業後,她成績優秀,能夠她留校任教。這在當時並不開化的社會而言,林巧稚已經取得了相對大的成就。她有文化,有知識,還是一名老師,按照她父親的想法,等到林巧稚到了適齡年紀,就為她找一戶好人家嫁了,那她的人生就美滿了。
可是林巧稚一心學習,根本沒考慮結婚的事,都快到20歲了,還是沒有對象。這下可讓她的父親著急了,她的父親趕緊為她挑選對象,七大姑八大姨也在敦促她趕緊結婚,但林巧稚卻說:「大不了以後不嫁人,不生子。」在當時,這或許是句氣話,但是後來她卻用一生奉獻給醫學來印證了這句話。
四、命運轉折,開啟從醫之路
1921年,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建成。林巧稚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報考了該學校。考試那天,她和一位女同學結伴約考,就是這場考試,成為了林巧稚命運的轉折點。
原本順利的考試,因為她的女同伴中途中暑,見此情景,林巧稚幾乎是毫不猶豫就停下手中的考試,迅速查看女伴的身體情況,她利用所學的急救知識,先是將女同伴抬到陰涼處,隨後對女伴進行一系列的身體檢查。可當她返回考場時,考試時間過了,她也無法繼續作答。
本以為她和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無緣了,但沒想到之後她卻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原來,林巧稚在搶救女伴時,被當時的考官看到了。考官從林巧稚的身上看到了她作為一個醫生的醫者仁心,也看到了林巧稚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沉著冷靜,但最重要的是,林巧稚有著相當流利的英語,而且各科成績都不低,因此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最終決定破格錄取林巧稚。
五、刻苦學習,專業紮實
也許是深感自己的從醫之路的易,林巧稚進入了協和醫科大學後發奮學習,為了彌補自己知識的短板,她甚至壓縮自己的睡眠時間來學習物理和化學,所以在大學8年時間裡,她的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最終在1929年,林巧稚從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隨即她便被北京協和醫院聘請入院,當了婦產科大夫,成為該院第一個畢業留校的中國學生。
六、家人反對,她毅然決然
按理說能夠成為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那是莫大的光榮,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對女性抱有重大的偏見,在工作之前,協和醫院要求與林巧稚籤訂一個十分荒唐的協議。而這個協議上明確規定,假如林巧稚在工作期間結婚生子的話,那麼她就不能夠在醫院繼續工作。
得知這個協議,一心想為她找如意郎君的父親率先反對,同時她的眾多親戚也紛紛勸林巧稚放棄該機會。然而當時北京協和醫院代表了中國醫學的頂峰,林巧稚難得爭取到這個機會,於是她依然堅定要選擇籤訂了該協議。
在她的強烈堅持下,父親便只能默許了。最終,她如願進入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工作,從助理醫師做起。
在那個年代,醫學並不發達,生孩子是非常危險的,而且女性不被重視,所以生孩子而死的女性大有人在。因此,婦產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醫院裡極不討好的科室。但是林巧稚卻毅然地選擇了婦產科,開啟了她的醫生生涯。
有一次,在面對一個子宮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輕產婦性命垂危之際時,林巧稚不顧多想,在取得主任醫師的許可後,她便為主刀為該產婦進行手術。在數個小時的手術中,林巧稚展現了自己沉著冷靜的態度和精湛的醫學水平,手術相當成功。隨後,林巧稚受到了科室裡其他醫師的一致讚揚,讓越來越多人注意到了林巧稚。不久之後,林巧稚也從助理醫生提升為住院醫師,提前接到了醫學院聘書。
在此之後,由於她的工作突出,林巧稚得以三次出國到海外留學。海外留學的機會,為她日後攻破醫學難題奠定了技術基礎。
七、溶血療法,開拓創新
1962年,林巧稚收到了一位叫焦海棠女士的來信。在信中焦海棠女士說:
「前四胎都沒有活成,其中三胎都是在出生之後不久就夭折了,求求您了林醫生,救救我這個苦命的女人,救救我腹中的兒吧。」
很顯然,焦海棠女士已經將林巧稚當成是最後的希望。
根據焦海棠在信中的描述,林巧稚初步判斷是新生兒溶血症。新生兒溶血症在當時醫學並不發達的年代,這種病存活的概率幾乎為零,在國內還沒有任何記錄,國外也非常的罕見,說白了就是無治之症。
林巧稚握著焦海棠女士的來信,內心被深深的刺痛了,她想到了她的母親,當時看著母親病逝,她也是無能為力,而今,情況和當年一樣。作為一名醫生,醫者仁心,她決定,必須想方設法來挽救焦海棠女士的腹中的胎兒。
但是在當時那可是一個不治之症啊,而且醫學講究的是科學嚴謹,林巧稚有什麼辦法能夠挽救這位新生兒呢?為了找到解決的辦法,林巧稚翻遍了國際上的醫學資料,日月泡在國內外的醫學典籍上,並且請教了眾多的醫學泰鬥,總結經驗,摸索創新。
在日復一日的攻堅後,林巧稚想到一個非常創新但又很冒險的方案,那就是「換血療法」。「換血療法」在當時的中國還沒有人做過,更不用說是放在一個新生嬰兒的身上進行,可以說如果林巧稚失敗了的話,那就要備受職責,說不定連工作都沒了,但是,儘管困難重重,林巧稚依然堅定採用「換血療法」,她說:「我不能看著孩子在我手中夭折。」
在徵得母親焦海棠女士的同意後,到了產期,林巧稚就為焦海棠接生。孩子生產很順利,但是這名孩子體重只有2千克左右,而且一出生孩子的皮膚就慢慢的變黃了,這是因為溶血症導致了黃疸出現,嬰兒體內的紅細胞正在被大量的破壞,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不消多久,孩子很快就會沒有了生命跡象的。
就在危難之時,林巧稚當機立斷給孩子採用「換血療法」。她每分鐘給孩子抽血,然後又把她自身的血抽給孩子,因為孩子太小了,所以這些操作都要非常的準確,每一分鐘抽15毫升,輸入8毫升,每一滴血量都要進行嚴格的把控,可以說這個孩子的生命是在一分一秒中度過的。
經過一個小時後,這名孩子身上的血基本上都換掉了,為了減少疾病的反覆,林巧稚教授又對孩子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換血。
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三個小時過去了,這名新生嬰兒的黃疸症狀逐漸消失了,嬰兒的臉色慢慢紅潤起來,生命跡象越來越明顯,最終林巧稚成功挽救了這名嬰兒。
這種「換血療法」在當時開創了中國第一例換血成功的案例,為推動中國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也就是憑藉著「換血療法」挽救了無數得了溶血症的嬰兒的生命。
林巧稚教授在這次拯救嬰兒的過程中,展現高超的醫學水平和不斷創新的醫學品質,深深地折服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的醫師同仁,為她贏得了「醫學聖手」的美名。
八、戰爭爆發,救人不止
1941年,戰爭打破了北京協和醫院的寧靜。林巧稚工作的醫院被迫關閉,此時的林巧稚本來可以回鄉躲避戰亂,但是為了救人她卻毅然地選擇留在北京,方便病人看病。為了方便大家找到她,她就在胡同口邊開了一間小診所,專門為女性看病。戰亂年代很多的人都是食不果腹,也沒錢看病,林巧稚就自己掏腰包為她們買藥材,免費為她們醫療,一看就看了6年之久。
整整6年的時間,林巧稚手寫了八千多份病例,每一份她都十分認真,詳細記載了每一位病人的病症。在當時那個動蕩的年代,很多人都選擇獨善其身,而她卻選擇留了下來,堅守自己作為醫者的那顆仁心。
九、拒絕開國大典邀請,那天我出門診,病人需要我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婦產醫院建成,林巧稚擔任第一任院長。當時她收到了開國大典的邀請函,在其她人眼裡能夠被邀請參加開國大典生那麼大的榮譽,許多人求之不得。然而林巧稚卻毅然決然地拒絕了,並和身邊的同時說道「我是一個醫生,去做什麼呢?那天我出門診,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必須守護在她們身邊」,於是她放下邀請函,依舊做著每日婦產科的工作。
在60年的從醫生活中,林巧稚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5萬人出生證上都有她的名字,甚至當時很多名人都來找林巧稚接生。比如還有冰心的孩子還有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孩子就是林巧稚接生的。她曾說:「我這一生最喜愛的聲音,就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
為了遵守醫院的規定(後來分廢除 規定,但林醫生依然堅持。),更為了醫學救人,林巧稚一生沒有結婚,膝下無兒無女,但是她卻被人稱為是「萬嬰之母」。這個稱號不僅僅是對林巧稚醫術的肯定,還是對她的信任和敬佩。
十 、然長逝,千古流芳
1983年林巧稚然長逝。在她去世後,人們按照她的遺囑,將3萬元的存款捐給了醫院的託兒所, 她的骨灰則灑向鼓浪嶼的大海裡。
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人民幣上要印一個女性,應該印誰?」但其中有一個女性得到了高票贊同。她就是「林巧稚」。林巧稚生而為人,她一生善良;作為醫者,她當好了生命的擺渡人,在她眼裡,任何事都不能干擾她作為一個醫者的職責。
正如冰心所說的這樣,林巧稚懷有一顆醫者的仁心,一生都在為服務她人燃燒。她這樣充實的一生,註定會被世人敬仰,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