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嬰之母」——林巧稚

2021-03-05 火星社會


作者|火星大叔

近日,知乎上「林大鼻醫生」發了一篇《北京協和醫院多牛?》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11年前,協和醫院轉來了一個女孩,肺、皮膚和骨頭被病菌蝕啃到潰爛。之後在2016年,又有同樣的病人,左肺被病菌掏空。拍出來的片子裡,肺部就像是密密麻麻水蟻咬出來的洞。

這個名叫「小希」的病人,肺部幾乎衰竭,年紀輕輕的孩子被折磨到形如枯槁。家人帶著孩子四處求醫,都查不出病因。協和是最後的希望了。

幾經提取分泌物、痰,最終檢驗科的王澎醫生查出來小希體內是非常罕見的真菌——馬爾尼菲藍狀菌。這種真菌會蔓延至人的全身,啃食掉皮膚、內臟、骨髓。

這個症狀,全國之前一共查出8例,其中5個病人倖存,3個去世。這樣罕見稀少的病例,經驗豐富的醫生對其知之甚少,能不能治好全憑檢驗科對其的檢驗分析。

多虧王澎醫生沒日沒夜的沉溺在細菌室,分析、提取、找資料,小希的病得到了針對性的治療,年輕的孩子重獲新生。所有人都不知道,在這樣罕見病例裡檢驗科的王澎醫生起到了何種決定性的作用。

幾年後,前來複查的小希充滿勃勃生機,他不知道的是,當初把他從死神邊緣拉回來的王澎醫生已經去世。

從大專畢業到成為協和醫院大名鼎鼎的「微生物神探」,拯救過無數像小希一樣死神邊緣的孩子,到死病人都不知道有王澎醫生這樣一個人存在。這樣的醫生一生都在「化作春泥更護花」。

協和醫院是病人和死神之間隔著的最後一道門。這樣與死神賽跑的是協和醫院無數的醫生、護士、化驗人員·····

協和醫院同樣有這樣一位醫生。

 

她,接生了五萬多嬰兒擁有最富有的愛,是協和史上第一位任總住院醫生的女性;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憑一己之力,將中國嬰兒的死亡率、產婦死亡率降低了30%-50%。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她就是----「萬嬰之母」林巧稚。

 

1983年,協和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協和醫院的院長、醫生、護士圍著病床,微微隆起的棉被下的老人已經意識模糊,顯示器顯示老人心跳頻率不穩,老人喃喃自語:「拿鉗子來,拿鉗子」。床邊的護士們聽到瘦到不成人形,意識不清醒的老人的話,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1983年4月22日晚,林巧稚逝世,北京協和醫院肅鍾長鳴。

林巧稚出生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基督教徒的林父以三尺講臺,「捧著一顆心,不帶半根草去」,教書育人。信仰和奉獻融入這個家庭的血液。

林巧稚誕生於聖誕節。在基督教義裡,聖誕節這一天神會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賜予世人最寶貴的禮物--耶穌。

這樣日子裡誕生的孩子在林父眼裡,是「神賜予的禮物」。林父給這個孩子取名「巧稚」,意喻:永懷赤誠的稚心。

幼時,在廈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林巧稚特別喜歡法國修女德蘭所著的《靈心小史》。德蘭寫道:「如果所有花兒都爭著要做玫瑰,就不會有小花來點綴鄉野,大自然在春天就會失去燦爛的外衣。靈魂也是如此……」

林巧稚不羨慕玫瑰,人人都做玫瑰未免太無趣了,他要做一朵小花,裝點鄉野,裝點春日。

參加協和醫科大學考試的夏日,酷暑難耐,頭頂的風扇呼啦呼啦的轉著,但是熱度絲毫沒有因此減少,同行的女同學拿著手中的報名表扇來扇去,唯有林巧稚不急不躁的等待著面試。

同行的女同學突然暈倒在地,林巧稚叫同行的女同學一起把女同學抬到了陰涼地,拿衣服扇風,去水房打來涼水,慢慢少量噴女同學臉上,中暑暈倒的女同學不一會兒就醒了。

等林巧稚進考場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半,只答了一半試題的林巧稚遺憾準備明年再考,校方得知林巧稚救人的過程之後,考慮到林巧稚的出色英語能力和所答之題全部正確的情況下,破格錄取了她。

後來有人問她,如果因為救人沒考上協和醫大的話,會不會難過?林巧稚說道:「如果是救人一命的話,我願意落榜千百次」。

虔誠的基督教的信仰「愛人如己」始終指引著她奉獻自己,從未動搖過。

中日戰爭的硝煙席捲北京,協和醫院不得不暫停關門。很多醫生為了安全,決定隨群眾撤走。可是林巧稚堅決不走,留下來的林巧稚偷偷在北京的胡同裡看起了病。

不僅看婦女的病,連其他病人的病也看。她遇到交不起錢的病人,就免費治療。林巧稚有一個出診包,包裡總放著錢,以便隨時接濟貧困百姓。

原協和醫院副院長黃人健回憶說,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幾十塊錢給一個流產的貧窮婦女,讓她買營養品。「那時林大夫一個月的工資是300塊,像這樣資助病人的情況太常見了。」

在協和醫院工作了60多年的林巧稚,在去世的時候只留下三萬多的積蓄,平日裡只穿白大褂,賺的錢基本上都給了看不起病的病人了。

人活於世,「採菊東籬下」很容易,兩袖清風、愛人如己太難了。但這正是基督教徒林巧稚的信仰,視自我為「草芥」,視他人性命「重如泰山」。

1931年,林巧稚因為出色的產科能力正式擔任協和醫院婦產科的總住院醫生。在職稱評定製度森嚴的協和,這樣的跨越最少要走上5年的路。

她是協和史上第一位任總住院醫生的女性。

一日,從院長那裡打來電話,要林巧稚去北戴河給病人看病。

林巧稚從醫這麼多年,至始至終都有一條規定「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要想看病,掛號排隊」。接到電話後,林巧稚拒絕不去,她不可能扔下門外排隊等待的病人千裡迢迢去給哪個「顯貴」之人看病。

林巧稚最終在院長的勸說,安排了靠譜的醫生替自己看病之後去了北戴河。

到了北戴河才知道這個病人是江青。同行的醫生一直戰戰兢兢,聽說江青性格怪異,喜怒無常,稍有不慎,不知會有飛來橫禍。

但是林巧稚卻氣定神閒,把脈、問診、開藥方,面對江青就像面對普通的病人一樣。

臨行前,江青暗諷林巧稚拿著美國產的藥箱,林巧稚淡淡的說:「用習慣了」。

回去的路上,同行的男醫生難掩情緒,問林巧稚對於這件事的看法,林巧稚笑了笑說道:「在神的眼裡,所有人都一樣。在我眼裡都是病人,我只是一個醫生」。

基督教的信仰教會了林巧稚淡泊名利,眾生平等。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是生命,沒有什麼區別。

財富、權力、名聲在林巧稚眼裡是別人熱愛的,跟自己沒什麼關係,她只熱愛生命,對每一個生命都充滿著敬畏。

開國大典之時,林巧稚作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醫生也在為受邀之列。但是林巧稚聽到受邀的消息之後,卻拒絕了,周總理專門打電話邀請林巧稚出席,林巧稚卻跟總理說:「我是個醫生,就應該待在醫院。」

開國大典,對於每一個中華兒女來說意義非凡。但是對於林巧稚來說,每一次的手術、接生都像大典一樣意義重大。她固然也感到歡迎鼓舞,但是她更想留在醫院的第一線,為病人看病接生。

況且作為基督教徒來講,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拯救蒼生,迎接天使來到人世的意義更勝於見證這樣的時刻。奉獻、博愛是林巧稚終生的信仰。

冰心曾經評價林巧稚:她是一團火焰、一塊磁石。

她似一團火,點燃冰冷的醫院;似一團磁石,與產房「生死相依」。

我們無從得知「聖雄」甘地為了尋求印度人民的獨立自由雙腳丈量多少沙漠,也無從得知馬丁·路德為了黑人的平權自由奔波了多少振臂疾呼。我們更無從得知林巧稚在手術臺上多少個日夜,聽了多少嬰兒的啼哭聲。

但是世界上就有這樣的人,不為錢財,不為名聲,只為了心中那份簡深沉對於生命、所有人民的「普世之愛」。

林巧稚一輩子都踐行了自己心中那一份信仰,「愛人如己」甚至愛人多於自己。

中日戰爭的硝煙席捲北京,協和醫院不得不暫停關門。很多醫生為了安全,決定隨群眾撤走。

可是林巧稚堅決不走,她每日看著路上挺著大肚子的婦女都在擔憂自己走了,沒人給孕婦、嬰兒看病,她放不下那些等她的病人。

冒著戰火,救死扶傷,林巧稚的胡同掛牌就診不知救了多少百姓。

後來日子好了起來,林巧稚把自己的家安在離協和醫院最近的地方,遇到緊急情況,打個電話,十分鐘林巧稚就會出現在產房。

家裡的電話放在床頭,醫院有嚴重的病例,就整夜地守著電話等消息。她曾說過,「我的惟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

連每年的生日,她依然會堅守在產房一線,「我到產房過生日更有意義。我為難產的孕婦接生,當小寶寶在我生日的時候降臨人世,那哇哇啼哭聲是最動聽的生命讚歌,對我來說,那是最好不過的生日禮物了」。60多年的青春年華,林巧稚全部獻給了產房。

在老協和,女大夫選擇內、外、婦產科這樣的大科,是不允許結婚的,如果要結婚,必須先辭職。無情的制度下是對於患者的高度負責。林巧稚熱愛自己的職業,摯愛每一聲嬰兒的啼哭。

她選擇了終生不婚,奉獻自己,終身做「神」虔誠的信徒。「愛人如己」的初心和信仰從未改變過。

林巧稚常常跟自己的學生講,醫生這雙手不僅僅握的是小小的手術刀,更是拿捏著最珍貴的生命,無論是下刀還是下筆寫藥方都要謹慎認真,不容有絲毫差錯。

年過五十的林巧稚即使是寫藥方都字跡清晰,生怕給病人抓錯藥,英文的藥方也是如此。

對工作的認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重,另我們汗顏,警醒自我。

林巧稚孑然一身,沒有留下任何房產、家財,甚至在死後都將自己的遺體捐給了協和醫院。她說:「以我一個人的力量如果能夠幫助別人,我毫不猶豫傾付所有。」

早在「文革」前的1965年,她還捐出去過兩筆存款。

一筆是她在美國學習期間節省下來的生活費,折合成人民幣約9700元;另一筆是她任中科院學部委員後積存下來的車馬費,共7000元。在當時,這筆錢還算是不小的數目。她把這些錢捐給了醫院,希望院領導用於改善醫院幼兒園的條件。

林巧稚提出和進行了大規模的婦科病普查普治,約有關專家座談,創造出用臍靜脈換血的方法治療新生兒溶血症,填補了中國婦產科醫學的空白。

此外還積極組織科研人員對婦科腫瘤進行研究,在其過世後所有資料全部捐給國家腫瘤研究院。

1983的追悼會上,林巧稚的遺像兩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聯,上面寫著:"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

60個字反映了她60餘年的鞠躬盡瘁。

經林巧稚接生的嬰兒有四五萬之多,這其中更是有解決我們糧食問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林巧稚曾說:「我只是個醫生」。

是啊,她並不知道那些年她接生的嬰兒以後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更不知道這些嬰兒會造福多少人。生命的意義因為有林巧稚而得到延續,世界也曾因為這雙手而不同。

無數人將延續林巧稚醫生對生命的這份熱愛,也將永遠踐行她「愛人如己」的信仰。

火星社會致力於給大家傳遞正確的普世價值觀,火星不只是一個概念,更是代表了人類多少年來的夢想。火星社會將有更多好看有價值的文章溫暖你我整個冬天。敬請掃文末二維碼關注「火星社會」,以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 全文完 -

作者:火星大叔

網際網路領域連續創業者

科技、歷史、金融、軍事等領域關注者

「我要帶你去火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萬嬰之母」林巧稚:親手接生袁隆平,受邀開國大典,傳奇女英雄
    導語:她被稱為是「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外國人親切地稱她為「中國的聖母瑪麗蘇」,她就是林巧稚,一個傳奇般的女英雄。在北京協和醫院裡,留存著一張發黃的老照片,照片拍攝於1930年,老照片上有一個嬰兒的小腳印,而和老照片一起存放的便是一份出生記錄。
  • 大醫之魂 ● 林巧稚
    她在產房裡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春秋,親手迎接5萬多個孩子來到人間,人們稱她為「萬嬰之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昏迷中的她留下最後的聲音:「產鉗!產鉗!」12月23日,我國近代婦產科學奠基人林巧稚誕辰115周年。緬懷林巧稚,致敬醫者仁心。
  • 中科院院士林巧稚一生未婚,接生五萬多名嬰兒,82歲去世遺囑感人
    >  ,也被稱為「  萬嬰之母  」。  林巧稚的母親是一位非常傳統的人,心心念念想生一個男孩,所以在林巧稚出生的那一剎那,她的母親就將她扔到了一旁,  仿佛她出生那天就該是她死亡那天  不過慶幸的是,在這最後關頭,林巧稚的父親回來了,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林巧稚當然也不例外,  林父下班回到家裡發現渾身冰涼的林巧稚,她這才得以活了下來。
  • 見證:中國醫療史上的特蕾莎修女——林巧稚
    林巧稚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她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2009年9月14日,她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林巧稚出生於廈門鼓浪嶼一個基督教家庭,1921年林巧稚20歲,她離家到上海一個有教會背景的醫學院讀書。
  • 30秒看完《大愛如天》,了解真實的東方聖母林巧稚
    ——林巧稚《大愛如天》是「中國科學家系列電影」的開篇之作,由韓啟德主席題寫,鍾南山院士與宋南平書記親自擔任顧問。林巧稚劇照而我認為,這部影片應該人人皆觀影一次,一方面是可以了解這位一生未嫁,卻迎接了五萬多新生命,以一己之力將中國新生兒出生率提升了百分之五百的「萬嬰之母」。而另一方面,還可以學習到什麼叫做愛崗敬業,一生只做一件事。
  • 林巧稚:接生5萬餘名嬰兒,袁隆平出生於她手中,卻一生無兒無女
    林巧稚醫生 林巧稚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她是我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一生累計接生過5萬餘名嬰兒,被譽為"萬嬰之母",也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一名女院士
  • 「清朝名醫」林巧稚:終身未嫁,婉拒開國大典邀請,接生了袁隆平
    」和「萬嬰之母。但是在得知她將到北京學習長達8年之久時,他們有些猶豫,林巧稚已經20歲了,同年紀的女孩子很多都已經嫁做人婦,若是等巧稚學成歸來豈不是成了老姑娘,怕她耽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林巧稚知道他們的擔憂,但她有極大的決心,「就算這輩子永遠不嫁人,也要學醫!」,看她信念十足的樣子,父母最後還是放下了心中的憂慮,全力支持林巧稚的學醫之路。
  • 張家口有個「林巧稚」!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從開始學醫就牢記的這句話時不時地在她心裡響起,也成為她一生的堅守。精益求精林巧稚就在身邊患者帶來的不只有感謝,還有期許。在舒麗莎家裡,有一套患者自製的「郵票」,上面印著的是婦產科名醫——林巧稚的形象。
  • 她接生5萬嬰兒,為何自己卻沒孩子?年輕時的一句玩笑,最終成真
    不僅成為極少數堅持不懈的人,林巧稚還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婦產科事業,過去醫療條件落後,嬰兒和產婦死亡率極高,貧苦家庭尤甚,但林巧稚卻讓無數的家庭滿懷著新希望,她一生接生五萬多個嬰兒,林徽因、冰心、袁隆平等人把自己帶到了這個世界,她把自己帶到了「萬嬰之母」的行列。
  • 她因事業終生不嫁,一生接生5萬嬰兒,臨終還在找產鉗
    1983年4月22日,我國著名的婦產科醫生林巧稚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她朝著身邊的護士招了招手,艱難得說道:「產鉗,拿產鉗來……」身旁的護士立刻淚流滿面,她知道林巧稚已經陷入了幻覺之中,她以為自己還在產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以為自己正在迎接新的生命。
  • 鍾南山:論輩分,要稱林語堂「姑外公」,叫林巧稚一聲「姑婆」
    但是廖翠鳳和林語堂初相識之時,林語堂還什麼都不是,除了有一紙文憑剩下的什麼都沒有,林家與廖家相比簡直天壤之別。"百無一用是書生",廖翠鳳的母親擔憂從小沒吃過苦頭的女兒,嫁給林語堂會挨餓受窮,不過廖翠鳳可不這樣想,感情和快樂不是用金錢就能衡量的,如果人人都攀附權貴,那麼又有多少人會挖空了心思想和廖家攀親,自己一生豈不是要錯付在一場無愛的婚姻裡!
  • 中國圍產保健之母嚴仁英:「我革了臨床醫學的命」
    1975年,嚴仁英與恩師林巧稚在婦產科學術會議上。從1935年進入協和醫科大學學習, 1949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學業返回祖國,再到後來成了「中國圍產保健之母」,嚴仁英百年傳奇人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醫療事業的蓬勃發展。
  • 林巧稚70年前手書病歷現身, 讓醫生"天書"無地自容!
    看到這裡你或許要問了,這份「顏值」甚高的病歷是出自誰之手呢?答案就在廈門的鼓浪嶼上。大家都知道,鼓浪嶼上有個景點叫做「毓園」,它也是「鼓浪嶼的女兒」——林巧稚的紀念館。而上面這份病歷,正是出自林巧稚之手。
  • 她終身未婚,沒有子女,卻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巾幗之美
    幾乎同一時期,現實中卻有這樣一位女性,用一生與封建落後的毒瘤鬥爭到底,將鮮花種在了荒蕪的沙丘:她憑一己之力填補了科學生產的空白,將嬰兒和產婦的死亡率降低了3-5倍;她拒絕市長拜見,回絕開國大典邀請;她終身未婚未孕,卻用一雙手迎接了五萬多個小生命的誕生;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院士。
  • 她將年華付「圍產」 歲月留她播仁心——記中國圍產之母嚴仁英的百年沉浮
    嚴仁英,中國圍產保健之母,生於1913年11月26日,天津人。南開中學1932年畢業1940獲得協和醫學院博士學位,現年102歲。1948年至1949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進修。天道酬勤,上天總是會眷顧真正努力之人。1935年,22歲的嚴仁英以優異成績如願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並獲得獎學金。這個活潑開朗的外校女孩令「科班出身」的學生們都瞠目結舌。嚴仁英並沒有驕傲,還成為了中國婦產醫學界的泰鬥——被譽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教授的得意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