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侯自稱。
①朕 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謂「我」「我的」,後為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為始皇帝。《史記》
②寡人 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常用,譯為「我」。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③孤 皇帝王侯的謙稱,漢以後盛行,譯為「我」。例如: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赤壁之戰》)
④寡君 對別國人謙稱本國君主。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左傳》)
⑤不穀 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譯為「我」。例如: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2、臣子自稱。
①臣 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謙稱,可譯為「我」。例如: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②老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多指年長者。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國策·趙策》)
3、一般人自稱。
①僕 謙稱,譯為「我」。例如:僕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
②愚 愚蠢的人,謙稱,譯為「我」。例如: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赤壁之戰》)
③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謙稱,譯為「我」。例如: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④小人 謙稱,譯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⑤鄙人 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於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後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
⑥不才 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報劉一丈書》)
⑦不肖 即「不似」「不賢」,舊時表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繼承祖輩德行,多用於長輩死後。
⑧不佞(nìnɡ)。同「不才」。例如: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戰國策·趙策二》)
⑨後學 學者或讀書人的自稱。例如:零邑後學田玉書石。(《朝陽巖銘》)
⑩賤子 謙稱自己。例如: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無家別》)
4、女子自稱。
①妾 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譯為「我」。例如: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②賤妾 女子自稱。例如:賤妾留空房。(《孔雀東南飛》)
③婢子 受奴役的女子,謙稱,譯為「我」。例如: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5、自稱家人。
①家嚴 亦稱「家君」「家尊」,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②家慈 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舊俗有「嚴父慈母」之說,故有此稱。
③舍弟 對自己弟弟的謙稱。(稱比自己輩分小或年齡小的家裡人,稱呼前常加「舍」。)
④拙荊 舊時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一種稱謂。「荊」本為一種灌木,荊釵布裙為古代貧寒人家婦女的穿著,故以此代稱。又作「山荊」「荊室」。
⑤賤息 古人對自己子女的謙稱。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國策·趙策》)
⑥犬子 對人稱自己的兒子。例如:同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鷓鴣天·為老母壽》)
又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國演義》)
⑦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後多指幼弱的女兒。
⑧息女 古人對外人稱自己的女兒為「息女」。例如: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漢書·高帝紀》)
⑨小女 對人稱自己的女兒。例如:貧賤有小女。(《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