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誰能在紫禁城內騎馬、乘轎?只有三種人可以

2020-12-19 縱橫五千年

在清朝時期,紫禁城是皇帝們居住、辦公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整個朝廷的心臟。在皇權至上的封建時期,皇帝是天下的主宰,因此在紫禁城並不是誰都可以騎馬、乘轎的,只有經過皇帝批准的人,才能這麼做!那麼都有那麼些人可以這樣做呢?

去過故宮的朋友,大概都注意到,故宮午門以及東華門、西華門的門外,都矗立著石碑,上面用滿蒙漢藏等多種文字鐫刻著「至此下馬」和「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下馬碑。下馬碑以明確方式規定,任何人都不許乘馬入宮,除非得到皇帝的特許。我經過歸納,大致得出有三種人可以乘馬、坐轎入宮。

第一類,經過特許的皇室宗親。清朝與明朝不同,他的皇室宗親沒有分封到外地,依然留在北京,在政治上還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每天,皇室宗親也要和文武百官一樣上朝,退朝後留在值房,等到皇帝的召見。根據史料記載,「國朝定製,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至景運門下騎,諸大臣一仍明制」。

景運門位於乾清門前廣場東側,被稱作禁門,而乾清門是清朝皇帝進行「常朝」的地方,由此可見,皇室在清朝初年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享受如此高的待遇。然而一般的大臣就不能乘馬,只能遵照明朝的舊制,步行前往。

第二類,勞苦功高的重臣。清朝對於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也會授予「紫禁城騎馬」的殊榮。比如乾隆時期,名將嶽鍾琪在平定大小金川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得勝還朝後,乾隆帝就賜嶽鍾琪「紫禁城內騎馬」。平定西北回亂的大將兆惠,也曾獲得這一殊榮。

於是,「紫禁城內騎馬」成為皇帝授予大臣的一項特殊恩賜,用現代話理解,這就是一項高級的政治待遇。比如後來的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都曾經被授予「紫禁城內騎馬」的權利。

最後一類,朝廷老臣。這種情況也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由於北方冬季天氣寒冷,特別是到了風雪的天氣,這些老臣步行數裡上朝,十分困難。於是乾隆帝下詔,「特許諸閣臣乘馬入內,以示榮寵」。到了嘉慶年間,朝廷裡面老臣很多,嘉慶帝對他們很不錯,「賜肩輿入直,尤為曠典雲」。

不過,朝廷對紫禁城騎馬這件事非常重視,那些沒有被授予此項權利的人,一旦違反,都會受到處罰。比如蒙古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雖然娶嘉慶帝的女兒為妻,但卻因擅自乘轎入宮門,遭到嘉慶帝的斥責。乾隆帝的曾孫奕經擅自乘坐肩輿入宮,結果被道光帝免去相應職務。就連皇帝的曾孫尚且受罰,他的曾孫媳婦更沒有「紫禁城騎馬」的權利。

參考資料:1.《清仁宗實錄》;2.《清宣宗實錄》;3.《嘯亭續錄》

相關焦點

  • 古代也是有車改的唐朝宋朝不允許乘轎,清朝則只能騎馬
    到了唐中後期此種政策才有所改變,唐武宗規定:只允許三品以上的高級官員可以乘轎子出行,也就是說只有官至尚書令、三公、宰相的高官才能坐轎,其餘官員不論官階高低一律不許乘轎,而且即便有資格乘轎者也必須自掏腰包僱請轎夫。
  • 明朝前期實行「禁轎令」,為何中後期「觸底反彈」,興起乘轎之風?
    根據史書中記載成化年間一位太監所說:「洪武、永樂年間百官無一敢乘轎」。明朝初期,官員騎馬騎驢才是常態。這樣是朱元璋為了不讓官員貪圖享樂而設立的制度,朱元璋深知元朝是怎麼倒下的。2.明朝的乘轎制度在慢慢變化明朝初期對官員的乘轎限制諸多,但是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慢慢變松,景泰四年,頒布的政令中,規定了三品以上官員可以乘轎,其餘不變,這道政令是明朝乘轎制度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官員乘轎就有了一道分界線,三品以上可以乘轎,以下不許。
  • 清朝後期「大內高手」成了笑話,70多個小混混攻入紫禁城
    和歷朝歷代一樣,清朝皇帝自視為「上天之子」,擁有天下和萬民;紫禁城是他處理政事、居住生活的場所,也是清朝權力中樞,甚至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如何守護紫禁城、保衛皇帝的安全,實屬天大的事。我們常常從影視劇、小說中看到「大內高手」這個詞,這些人就是皇宮裡的衛士。
  • 明清時期只有這三種人可以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進入皇宮
    午門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門,即故宮的正門,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上。「午門」一名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呢?中間門洞平常只有皇帝能走,此外,皇帝大婚時,明媒正娶的皇后進入紫禁城時,可以走一次。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出宮時可走一次。
  • 在清朝,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大內侍衛?漢族人可不可以當?
    皇帝,作為天之驕子,必然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他的安全尤為重要,所以,就誕生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大內侍衛! 那麼,在清代,什麼樣的人可以當「大內侍衛」呢?主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身份條件,畢竟裡的皇帝比較近,所以,當大內侍衛的人必須是旗人,所以,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均可備選。
  • 黃馬褂的那些事兒:本是方便騎馬的衣物,怎麼成了清朝最高榮譽?
    這麼設計的目的,也是為了方便騎馬、射箭。 近代的學者章太炎認為,黃馬褂的源頭可能是三國時期諸葛亮設計的筒袖鎧,雖然說區別很大。但是其相同點都是為了方便騎馬射箭軍事上的需要。那麼,黃馬褂這種服飾是中原延續下來,還是清朝獨創呢? 根據專家考證,黃馬褂早在清朝建立,滿人入關之前就有了。
  • 明蘭出行的暖轎,除了身份和地位象徵,它和其他的轎子有什麼區別
    轎,初名「輿」,意為車廂,由車演化而來。漢代的轎僅僅是能行走山路的車。如《漢書》載:會稽太守嚴助「輿轎而隃領」。演變魏晉以來,士族大姓自恃門第高貴,以與寒門異姓結親為恥。唐高宗時,宰相李義府出身寒族,卻想為兒子在士族七大望姓中娶媳,結果誰也不願把女兒嫁入他家。李義府就不高興了,在背後勸說皇帝下詔,禁止七姓子女通婚。
  • 夏涼轎、冬暖轎,古人抬轎是門技術活,「踩到點子上」帶你入夢鄉
    源起與演進:由簡入繁的交通工具 遠古時期:究竟「轎」還是「橋」? 遠古時期,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為了能在艱難的惡劣中繼續生存和發展,以車子的發明為先導,陸續發明了可以適用於不同自然環境的多種交通工具。
  • 趣說北京|別被電視劇蒙了清朝皇帝多數時間並不住在紫禁城
    當下很多清宮劇裡描述的皇帝常年待在紫禁城,只有盛夏才會帶著嬪妃宮人到圓明園避暑小住,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 張居正所乘轎子堪稱世界之最,內有套間廚房廁所
    按說,照祖宗規定,超過四人抬轎者,就要受糾劾,可這個嚴嵩的死黨,不但抬轎者超過指標,而且還殘忍地使用了女性,這種荒唐的行徑,在他沒有完蛋之前,誰又能奈他何?張居正,萬曆的首輔,回家奔喪,所坐過的堪稱世界之最的大轎子,對這種政策之規定,也是莫大的諷刺。
  • 清朝滅亡後,紫禁城裡的後宮佳麗都去哪了?她們的結局如何?
    1912年2月12日,在曾經無數次上過朝的宮殿裡,溥儀被隆裕太后帶著宣布了退位,清朝的命數正式消耗殆盡。在清朝以前,不論哪一個朝代滅亡,都後宮的妃子們都逃脫不了幾個命運,一是死亡,二是被囚,三是被供奉。但是清朝各處都不同,滅亡後,紫禁城的三千佳麗又都去了哪裡呢?
  • 清朝的4種黃馬褂有何特權?最出風頭的黃馬褂,要數李鴻章那件了
    而且行職黃馬褂是沒有花紋和圖案的,但是褂子的顏色卻是一般皇帝所御用的「明黃」,除此之外連皇親貴族和妃子都只能用深黃色,所以能穿上黃馬褂在清朝也是一種殊榮了。
  • 清朝的王爺每天都是怎麼度過的?
    此外,清朝也會分封外藩蒙古的上層貴族為親王爵位。到光緒時期,清朝的親王數量有54位。其中蒙古親王13個,宗室親王是41個。幾億人口的大清朝,只有54個親王,屬於鳳毛麟角,所以地位相當尊貴。(順治時期)、康親王傑書(康熙時期)、怡親王胤祥(雍正時期) 、恭親王奕奕(鹹豐、同治、光緒時期)。
  • 曝光清朝嫁女娶親全程,「試婚格格」…公主不能吃醋
    今天,不妨讓小編為你揭秘最真實的清朝婚俗,清朝時期,作為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離我們當代的生活也就剛出100多年,很多文化和習俗依舊還保留下去,對於那段時間的事情有時我們感覺還是比較親近的,畢竟比其前幾個朝代來說,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
  • 清朝的黃馬褂,到底能有多少特權?
    只因小小的一件黃馬褂裡,蘊含著大大的能量,絕對可以讓受賞者成為人群中最靚的仔。比如周星馳的作品《九品芝麻官》裡,黃馬褂便顯露出超強的威力。片中周星星挖空心思設套,騙的奸角常威要受大刑,正準備讓他「爽到極點」,沒想到常威的「幹爺爺」李公公顛顛一到,把「黃馬褂」往常威身上一披,那竟然就打不得了。一件黃馬褂,就能讓常威轉危為安。這清朝的黃馬褂,到底能有多少特權?清朝時期的馬褂,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官方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