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要從午門的來歷說起。
午門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門,
即故宮的正門,
位於紫禁城南北軸線上。
「午門」一名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呢?
元末至正二十七年,
朱元璋在南京稱吳王,
開始修築宮殿,
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
它是皇城之門而不是宮城之門,
這是「午門」之名第一次出現。
後來朱元璋稱帝後,
又大修南京皇宮,
決定把皇宮的正門稱作午門,
直到明永樂帝朱棣稱帝後遷都北京,
在北京修建紫禁城,
一切仿照南京皇宮建制,
皇宮的南門,
也沿襲南京皇宮稱「午門」,
此後,直到清代,始終沒變。
午門整座城門成「凹」字形,
取古代宮門雙闕之意,
左右兩側向前突出部分「凹」,為雙闕.
雙闋是天子專用。
午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5.6米。
城臺正中是重簷廡殿頂城樓,九五開間,
兩側各有通脊連簷的明廊各13間,
明廊南北,各有一座四角攢尖鎏金寶頂的崇樓。
午門坐北朝南,正門三間,
東西兩側另開有闕左門和闕右門,
城臺下左右兩側開東西向的掖門洞。
午門整體從南面向北面看是正門三間,
從北往南看是五間,
這種叫「明三暗五」。
這樣一來,
午門看上去是五個城樓,
所以人們又叫它「五鳳樓」。
在古代,講究以高為貴,
金鑾殿的建築高度達35.05米
午門是建在14.7米高的城垣之上的樓閣,
總體高度達35.6米,
簡直可與金鑾殿試比高。
午門的建築規制是很高的,
大門畢竟是帝王家的第一道臉面。
但建築物建高了也有壞處,
比如容易遭受雷擊,
發生火災的時候救火的難度也大。
據《明史》記載,
紫禁城曾13次遭受雷擊,
其中有三次是擊中午門。
2
皇帝家的大門口,
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走的。
午門在明清兩代為宮廷禁地,
擅入者要嚴加治罪。
作為進出紫禁城的南大門,
午門城臺的五個門洞,
對於進出者的身份和等級有著嚴格的要求。
中間門洞平常只有皇帝能走,
此外,皇帝大婚時,
明媒正娶的皇后進入紫禁城時,
可以走一次。
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出宮時可走一次。
明代皇后服飾
兩側的門洞官員可走,
在舉行大朝禮時或隨皇帝出入紫禁城時,
三品以上文武官員走東門洞,
宗室王公走右門洞。
三品以下文武官員分東西班次,
從左右掖門進出。
朝廷舉行殿試時,
參加考試的考生,按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進紫禁城,
雙數走右掖門進紫禁城。
舉行傳臚大典時
(科舉制中,殿試以後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
科舉考試考中的進士
按單雙數,從左右掖門進出紫禁城。
3
午門隨便走不得,可見其地位之高。
在古代,午門有什麼用途呢?
明清時期,皇家的一些正式典禮在這裡舉辦,
每年臘月初一,舉行「頒朔」典禮,
主要是將第二年的黃曆昭告天下。
的遇有重大戰役的大軍凱旋歸來,要在此
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
獻俘禮是為了安撫民心,顯示國威,
皇帝親自參加,康熙雍正都曾登臨午門,
舉行受俘儀式。